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 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 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 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 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 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 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 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鉴赏实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 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 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首先描述画面。其次把握意境 【答案】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晩,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 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一—羁旅之愁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 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 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 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 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 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 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 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三、鉴赏实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 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 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首先描述画面。其次把握意境。 【答案】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 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
四、方法总结 吟诵感悟一把握意象一发挥想象与联想一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五、自主赏析合作发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 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w]地势周围高 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秋风萧瑟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 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重点) 2、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重点)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难点) 【1】知人论世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 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 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 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 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 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 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置身诗境
四、 方法总结: 吟诵感悟 —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五、自主赏析 合作发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 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wù]地势周围高 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秋风萧瑟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 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重点) 2、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重点)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难点) 【1】知人论世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 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 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 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 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 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 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置身诗境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 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 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 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 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 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 《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 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 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 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3】诗歌赏析 第一部分(①~②):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分两层:①为前四句, 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写春江潮涨、海月初生。春江随海潮而潮,海月随潮入江。 ②为后四句,写月照花林景色。写江月景色,由江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皎洁的月光下,江 边长满了鲜花,极力渲染一种良辰美景 极写春江花月之美,是写景,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③~④):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③写对江月和人生起源 的探索。蓝天无云,皓月当空,很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遐想追溯。④以人 生的变幻无穷和江月、宇宙的永恒书法感叹。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由疑问转为感叹,很自 然地向离人思妇主题过渡。 第三部分(⑤~⑨)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 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分为三层: 第一层(⑤⑥⑦)写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⑤写白云远去,青枫生愁,象征 着离人的分别。⑥写闺中女子睹月思人。⑦写闺中女子的奇想,然而天长海阔,音信难通 第二层(⑧⑨),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⑧写女子相思成梦,花落春残, 面对丈夫的不归,更增添了一翻伤春之情。⑨以离情落月作结,诗中人的感情也渐趋黯淡 和着落月余辉,挂满江树,情思不尽,余音袅袅。 【4】感受诗歌之美 1、内容之美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 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 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 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 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 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 《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 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 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 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3】诗歌赏析 第一部分(①~②):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分两层: ①为前四句, 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写春江潮涨、海月初生。春江随海潮而潮,海月随潮入江。 ②为后四句,写月照花林景色。写江月景色,由江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皎洁的月光下,江 边长满了鲜花,极力渲染一种良辰美景。 极写春江花月之美,是写景,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③~④):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 ③写对江月和人生起源 的探索。蓝天无云,皓月当空,很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遐想追溯。 ④以人 生的变幻无穷和江月、宇宙的永恒书法感叹。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由疑问转为感叹,很自 然地向离人思妇主题过渡。 第三部分(⑤~⑨)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 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分为三层: 第一层(⑤⑥⑦)写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⑤ 写白云远去,青枫生愁,象征 着离人的分别。 ⑥写闺中女子睹月思人。⑦写闺中女子的奇想,然而天长海阔,音信难通。 第二层(⑧⑨),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 ⑧写女子相思成梦,花落春残, 面对丈夫的不归,更增添了一翻伤春之情。 ⑨以离情落月作结,诗中人的感情也渐趋黯淡, 和着落月余辉,挂满江树,情思不尽,余音袅袅。 【4】感受诗歌之美 1、内容之美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 到些什么? 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读出了孤独感:感觉很细腻,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 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 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 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 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 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 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 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 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 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 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 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2、哲理之美 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 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 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已成为历代文人恒久探索的哲学命 题,下面例举几句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们和张若虚的思考是否相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不同。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 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 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 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热情 的盛唐之音。 3、情感之美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 到些什么? 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读出了孤独感;感觉很细腻,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 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 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 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 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 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 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 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 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 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 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 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2、哲理之美 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 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 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已成为历代文人恒久探索的哲学命 题,下面例举几句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们和张若虚的思考是否相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不同。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 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 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 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热情 的盛唐之音。 3、情感之美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这种美景和人生的思考使诗人在思维上进行了切换,这 种切换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诗人的思路由“白云—一月落摇情满江树”进行了切换,转入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 描写。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 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刚才同学一致认为是思妇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 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 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 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 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 “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 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 也念念归家——一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 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 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4、思想主旨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春与江、花、夜、人相结合,展现了春江花月夜浩瀚幽邃、恬静优 美的画卷,表达了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并着力 书写了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尤其是表现了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以及对美满生活的 憧憬。 【5】、结束语: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一段春江,那一处风月,还是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依然默 默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执着地等待着我们的感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 位诗人因了这段春江,因了这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 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 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心里会对那段春江,那处风月生出更多更好 更美的浪花。 2、夜归鹿门山歌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这种美景和人生的思考使诗人在思维上进行了切换,这 种切换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诗人的思路由“白云——月落摇情满江树”进行了切换,转入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 描写。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 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刚才同学一致认为是思妇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 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 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 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 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 “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 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 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 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 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4、思想主旨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春与江、花、夜、人相结合,展现了春江花月夜浩瀚幽邃、恬静优 美的画卷,表达了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并着力 书写了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尤其是表现了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以及对美满生活的 憧憬。 【5】、结束语: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一段春江,那一处风月,还是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依然默 默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执着地等待着我们的感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 位诗人因了这段春江,因了这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 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 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心里会对那段春江,那处风月生出更多更好 更美的浪花。 2、夜归鹿门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