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生物技术与人类课程号: BI906 班级号:F1503017 姓名: 王鹏博 学号: 515030910407专业:电院自动化 课程小论文 题目编号 5 得分 序号 选题 1 生物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2 基因工程与农业革命 3 “黄金水稻”所引发的故事 4 “绿色革命”与农业基因工程 5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6 舌尖上的生物技术 7 功能食品与生物技术 8 新能源的希望生物柴油 9 化解能源危机的微生物 10 “白色革命”与生物技术 11 改变环境的基因科学 12 “红色革命”与基因工程 13 非典型战争一生物战与基因武器 14 抗生素与耐药菌 15 转基因的影响 16 基因的伦理 17 试管婴儿的是与非 18 转基因与生物多样性 19 人类基因与专利 20 自选题目(限在粮食或视频、能源或人类健康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立项核心课程 课程名称: 生物技术与人类 课程号: BI906 班级号: F1503017 姓名: 王鹏博 学号: 515030910407 专业:电院自动化 课程小论文 题目编号 5 得分 序号 选题 1 生物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2 基因工程与农业革命 3 “黄金水稻”所引发的故事 4 “绿色革命”与农业基因工程 5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6 舌尖上的生物技术 7 功能食品与生物技术 8 新能源的希望-生物柴油 9 化解能源危机的微生物 10 “白色革命”与生物技术 11 改变环境的基因科学 12 “红色革命”与基因工程 13 非典型战争—生物战与基因武器 14 抗生素与耐药菌 15 转基因的影响 16 基因的伦理 17 试管婴儿的是与非 18 转基因与生物多样性 19 人类基因与专利 20 自选题目(限在粮食或视频、能源或人类健康领域)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王鹏博515030910407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转基因食品可以说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人们一直在担心它的 安全性,不光是转基因食品吃下去安不安全,转基因食品对环境是否也会产生不 好的影响。这些问题持续争论了很久,那么我们又要怎么看待转基因食品呢。 关键词:转基因,安全性,转基因食品,社会伦理。 Abstract: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can be said to have been a topic of great concern.People have been worried about its safety,not jus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and unsafe food,but whether GM food will have a bad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These issues continue to debate for a long time,then we also want to look a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Key word:Genetically modified,safety,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ocial ethics. 1引言及转基因食品介绍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经济作物、动物或微生 物中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这些导入外源基因的经济作 物、动物或微生物所生产的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由于转基因作物生长迅速,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而且转基因食品的产量也较高。所以转基因食品自问世 以来受到很多种植者的喜爱。但由于外源基因导入经济作物,再通过转基因食品 进入人体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也正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各国学者也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建立了相 应的评价原则和系统,以尽量降低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体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转基 因食品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转基因食品的研发 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 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本质上讲,转基因植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在原有品种 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有意 识的杂交育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并不要求对常规育成的品种作系统的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王鹏博 515030910407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转基因食品可以说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话题。人们一直在担心它的 安全性,不光是转基因食品吃下去安不安全,转基因食品对环境是否也会产生不 好的影响。这些问题持续争论了很久,那么我们又要怎么看待转基因食品呢。 关键词:转基因,安全性,转基因食品,社会伦理。 Abstract: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can be said to have been a topic of great concern. People have been worried about its safety, not jus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nd unsafe food, but whether GM food will have a bad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These issues continue to debate for a long time, then we also want to look a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Key word: Genetically modified, safet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ocial ethics. 1 引言及转基因食品介绍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经济作物、动物或微生 物中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这些导入外源基因的经济作 物、动物或微生物所生产的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 。由于转基因作物生长迅速,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强,而且转基因食品的产量也较高。所以转基因食品自问世 以来受到很多种植者的喜爱。但由于外源基因导入经济作物,再通过转基因食品 进入人体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也正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各国学者也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建立了相 应的评价原则和系统,以尽量降低转基因食品对于人体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 1983 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转基 因食品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 1994 年在美国批准上市,转基因食品的研发 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 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本质上讲, 转基因植物和常规育成的品种是一样的, 两者都是在原有品种 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性状进行修饰, 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 有意 识的杂交育种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并不要求对常规育成的品种作系统的
安全性评价,为什么要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性分析?这是因为常规有性杂交仅 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而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生物环境还缺乏知识和 经验,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可能完全精确地预测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 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但从理论上讲,植物基因工程中所转的基因是已知 的有明确功能的基因,它与远缘有性杂交中的高度随机过程相比,其转基因后果 应当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在应用上也应更加安全。 2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第一例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是美国政府于1994年批准的转基因西红柿。一种 能抑制西红柿软化酶的基因被导入西红柿中,从而延迟了西红柿的成熟,有利于 延长西红柿的保鲜期,减少西红柿的腐烂。 目前种植规模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是具有抗虫和抗除草剂特性的玉米、大豆、 棉花和油莱等。自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的年增长率均保 持在7%以上。覆盖面达到25个国家。排在最前面的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印度。 美国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的产量相当于中国大豆总产量。 除了转基因作物以外,转基因动物也得到迅猛发展,第一例转基因动物为1976 年出现的转基因小鼠,1997年,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动物“多莉羊”问世。从此之 后,克隆动物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目前人们对猪的基因工程改造最多,主要是 将猪作为人体器官工体动物。世界首例转人防御素基因的奶牛于2009年被培育出 来,提高了奶牛的抗病能力。向动物体内导入编码生长激素的基因,能加快动物 的生长速度,并改良产品品质。转基因动物还可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可用作药物 的多肽和蛋白质。但目前,由于伦理道德和食品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转基因动物 还没有作为食品进行产业化。但随着基因工程手段的提升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 体系的完善,转基因动物食品有望在将来实现产业化。 3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转基因食品是从实验室中走出来的,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在讲究自然、生 态、健康消费热潮的今天,转基因食品被不少人视为“异类”,把它打入“冷 宫”,可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倍受人们的质疑。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转基因农作物种类最多,种植面积也最
安全性评价, 为什么要对转基因植物进行安全性分析? 这是因为常规有性杂交仅 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 而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可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生物环境还缺乏知识和 经验, 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可能完全精确地预测一个外源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 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相互作用。 但从理论上讲, 植物基因工程中所转的基因是已知 的有明确功能的基因, 它与远缘有性杂交中的高度随机过程相比, 其转基因后果 应当可以更精确地预测, 在应用上也应更加安全。 2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 第一例商业化的转基因食品是美国政府于 1994 年批准的转基因西红柿。一种 能抑制西红柿软化酶的基因被导入西红柿中,从而延迟了西红柿的成熟,有利于 延长西红柿的保鲜期,减少西红柿的腐烂。 目前种植规模最大的转基因作物是具有抗虫和抗除草剂特性的玉米、大豆、 棉花和油菜等。自转基因食品问世以来,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的年增长率均保 持在 7%以上。覆盖面达到 25 个国家。排在最前面的是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印度。 美国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的产量相当于中国大豆总产量。 除了转基因作物以外,转基因动物也得到迅猛发展,第一例转基因动物为 1976 年出现的转基因小鼠,1997 年,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动物“多莉羊” 问世。从此之 后,克隆动物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目前人们对猪的基因工程改造最多,主要是 将猪作为人体器官工体动物。世界首例转人防御素基因的奶牛于 2009 年被培育出 来,提高了奶牛的抗病能力。向动物体内导入编码生长激素的基因,能加快动物 的生长速度,并改良产品品质。转基因动物还可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可用作药物 的多肽和蛋白质。但目前,由于伦理道德和食品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转基因动物 还没有作为食品进行产业化。但随着基因工程手段的提升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 体系的完善,转基因动物食品有望在将来实现产业化。 3 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转基因食品是从实验室中走出来 的,是人工制造出来 的。在讲究自然、生 态 、健康消费热潮的今天,转基因食品被不少人视为“异类”,把它打入“冷 宫”,可以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倍受人们的质疑 。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 ,转基因农作物种类最多,种植面积也最
广,目前60%以上的加工食品都是以转基因农作物为原料。美国公众接受转基因 食品的程度也最高,而抗议和抵制转基因食品最强烈的是欧洲的消费者,大多 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从目前的情况看,转基因产品确实 有些方面还说不清楚。比如,食品安全方面有一些让人怀疑的地方。虽然美国第 一批转基因西红柿上市以来,全球约有2亿多人食用过数千种转基因食品,多年 来尚未报道过一例食品安全事件: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较多,据估计约有一半的 大豆色拉油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国外的有些报道仍然值 得关注。1998年英国媒体报道,用转基因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器官的生 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虽然后来这件事情被英国皇家学会组织 的专门评审中定调为共有6项缺陷,但仍然引起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 其实,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 生态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农业转基因生物可分为4个等级。即安全等级| (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川(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川川(具有中度危险) 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可见,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措施是有的,只是怎样 做才能完全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转基因食品的外表和天然食品没有多大差别,它的味道与天然食品相似,或 许更好一些。由于转基因生物的产量高,它的成本其实很低。有的转基因食品 中添加了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含量的基因,还能给人体补充适量的营养。可以这 样说,转基因食品并不可怕,人们早就享受了杂交水稻煮出的饭香,而杂交水 稻就是一次性转移了无数个基因,也可以算是转基因植物,而转基因食品中含有 的抗虫、抗病基因对人体并没有杀伤力。 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传统作物的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性能,从而减少 了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对环境也是一种保护。尽管目前还没有表达高产基因的 转基因作物投入产业化,但是提高抗虫性能的同时,也意味着人们能“虫口夺 食”。黄季煜以多年的量化研究表明,大田试验中的抗虫转基因水稻由于大大 减轻虫害,比对照组产量提高6%9%。 4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1.1外源基因的直接毒性 任何DNA都由4种碱基组合而成,目前所用的标记基因在DNA组成上并 无异常。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的含量很少,通过食用转基因食品而摄入体内
广,目前 60%以上的加工食品都是以转基因农作物为原料。美国公众接受转基因 食品的程度也最高 ,而抗议和抵制转基因食品最强烈的是欧洲的消费者 ,大多 数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从目前的情况看,转基因产品确实 有些方面还说不清楚。 比如,食品安全方面有一些让人怀疑的地方。虽然美国第 一批转基因西红柿上市以来,全球约有 2 亿多人食用过数千种转基因食品,多年 来尚未报道过一例食品安全事件;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较多,据估计约有一半的 大豆色拉油中含有转基因成分,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国外的有些报道仍然值 得关注。1998 年英国媒体报道,用转基因马铃薯饲养大鼠,引起了大鼠器官的生 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虽然后来这件事情被英国皇家学会组织 的专 门评审中定调为共有 6 项缺陷,但仍然引起 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 。 其实,根据国际通行的生物安全评价办法,按照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植物、微 生态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 ,农业转基 因生物可分为 4 个等级。 即安全等级 I (尚不存在危险) ;安全等级 II(具有低度危险) ;安全等级 III(具有 中度危 险) 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可见,对转基因食 品的安全措施是有的,只是怎样 做才能完全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 转基因食品的外表和天然食品没有多大差别,它的味道与天然食品相似 ,或 许更好一些。由于转基 因生物的产量高,它的成本其实很低。有 的转基因食 品 中添加了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含量的基因,还能给人体补充适量的营养。可 以这 样说,转基因食品并不可怕,人们早就享受 了杂交水稻煮出的饭香,而 杂交水 稻就是一次性转移了无数个基因,也可以算是转基因植物,而转基因食品中含有 的抗虫、抗病基因对人体并没有杀伤力。 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传统作物 的抗虫 、抗病、抗除草剂等性能,从而减少 了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对环境也是一种保护。尽管目前还没有表达高产基因的 转基因作物投入产业化 ,但是提高抗虫性能的同时,也意味着人们能“虫口夺 食”。黄季煜以多年 的量化研究表明,大田试验中的抗虫转基因水稻 由于大大 减轻虫害,比对照组产量提高 6%~9% 。 4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1.1 外源基因的直接毒性 任何 DNA 都由 4 种碱基组合而成, 目前所用的标记基因在 DNA 组成上并 无异常。 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的含量很少, 通过食用转基因食品而摄入体内
的外源基因的数量与消化道中持续存在的来源于其他食品中的DNA数量相比是微 不足道的,WHO与FDA认为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直接 毒害作用。 1.2外源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性 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被摄入人体是否会存在安全性问题,目前的结论是 这种可能性很小。理由为:①DNA从植物细胞中释放出来后,很快被降解成小 片段,甚至核苷酸,因此植物DNA在进入有肠道微生物存在的小肠下段、盲肠 和结肠前已被降解[5];②即使有完整的DNA存在,DNA转移整合进受体细胞 并进行表达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尚未发现消化系统中有植物DNA转 移至肠道微生物的现象。同时,上皮细胞又因其半衰期很短而不断被取代,不 可能被保存下来。因此被摄入人体内的转基因食品中的标记基因水平转移并表达 的可能性极小。 1.3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直接毒性 毒性的评价对于用任何一种原料及方式生产出来的食品第一次食用前都是必 需的,包括天然食品。对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直接毒性进行评判主要根据以下 方面进行:①根据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化学组成判断其毒性;②采用动物试验或 模拟试验的方法评判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毒性。目前通过严格审查后被批准的外 源基因编码蛋白对人类均无直接毒性。 1.4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致敏性 植物成分中含有上万种不同蛋白质,虽然其中仅有极少数蛋白质具有过敏 性,但仍然不排除出现新的过敏性食品的可能。因此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 性评价时,过敏诱发性是相当重要的因素。转基因食品中所引入的蛋白质,有 可能引起食品过敏,特别是儿童和具有过敏体质的成人,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从 免疫学角度分析,已知致敏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转入的蛋白质有明显的同源 性。转入的蛋白质属某类蛋白的成员,而该类蛋白质家族中的有些成员是致敏 蛋白质。若转基因食品中含有对一部分人群有过敏性反应的蛋白,则需加标签 方便购买者选择。 1.5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编码蛋白的抗药性 目前,抗生素抗性基因已成为转基因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在某些情况 下抗药性标记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人畜肠道微生物,从而影响到口服抗生素的药 效。标记基因也有可能传递给肠道正常微生物群,通过菌群影响人肠道的微生
的外源基因的数量与消化道中持续存在的来源于其他食品中的 DNA 数量相比是微 不足道的, WHO 与 FDA 认为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直接 毒害作用。 1.2 外源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性 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被摄入人体是否会存在安全性问题, 目前的结论是 这种可能性很小。 理由为: ①DNA 从植物细胞中释放出来后, 很快被降解成小 片段,甚至核苷酸, 因此植物 DNA 在进入有肠道微生物存在的小肠下段、 盲肠 和结肠前已被降解[5]; ②即使有完整的 DNA 存在, DNA 转移整合进受体细胞 并进行表达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目前尚未发现消化系统中有植物 DNA 转 移至肠道微生物的现象。 同时, 上皮细胞又因其半衰期很短而不断被取代, 不 可能被保存下来。 因此被摄入人体内的转基因食品中的标记基因水平转移并表达 的可能性极小。 1.3 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直接毒性 毒性的评价对于用任何一种原料及方式生产出来的食品第一次食用前都是必 需的, 包括天然食品。 对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直接毒性进行评判主要根据以下 方面进行: ①根据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化学组成判断其毒性;②采用动物试验或 模拟试验的方法评判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毒性。 目前通过严格审查后被批准的外 源基因编码蛋白对人类均无直接毒性。 1.4 外源基因编码蛋白的致敏性 植物成分中含有上万种不同蛋白质, 虽然其中仅有极少数蛋白质具有过敏 性, 但仍然不排除出现新的过敏性食品的可能。 因此在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 性评价时, 过敏诱发性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转基因食品中所引入的蛋白质, 有 可能引起食品过敏,特别是儿童和具有过敏体质的成人,这是最重要的问题。从 免疫学角度分析, 已知致敏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与转入的蛋白质有明显的同源 性。 转入的蛋白质属某类蛋白的成员, 而该类蛋白质家族中的有些成员是致敏 蛋白质。 若转基因食品中含有对一部分人群有过敏性反应的蛋白, 则需加标签 方便购买者选择。 1.5 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编码蛋白的抗药性 目前, 抗生素抗性基因已成为转基因食品中常用的标记基因。 在某些情况 下抗药性标记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人畜肠道微生物, 从而影响到口服抗生素的药 效。 标记基因也有可能传递给肠道正常微生物群, 通过菌群影响人肠道的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