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歌诀 黄丰收 高考原则 从细认真,强化意识。文本分析,提高境界。 应试有意图,模式最规范。核心是能力,分析是关键。知彼又知己, 浩然正气淳。既高又仔细,(命题高度,应试境界高度)能想更会想 题干看思路,文中找内容。抓住核心句,要点层次清。巧用简洁语, 详尽能分析 文化瑰宝知详尽,结合语境细分析。成语范围和褒贬,语法功用勿两端。谦敬用法要分明, 成语本义和发展。紧抓对象体含义,运用方法全明了 第三、病句 病句先看有标志,合乎规范对应清。分清主谓看搭配,修饰词语有位置。句式单纯不杂糅, 各自关系摆端正。逻辑歧义细分析,病症病因尽了然。 第四、文言文翻译 阅读全文明大意,抓住核心细分析。一一对应是关键,前后加缀不偏离。实词推断合句意, 句式还原要到位。词类活用要分清,译文更须合常情。规范句式巧组合,成竹在胸知原则 第五、诗歌鉴赏 诗歌难在读不懂,题目注释有暗示。逐词分析看内容,结构分清看关系。描写内容有目的, 手法就在感情间。结合题干详解释,三步到位不丢分。诗歌言志文化浓,曲尽作者万古情 第六、大现代文阅读 读文章,明主旨。分层次,抓关键;读提干,明要求。抓主谓,明含义。分类型,详分析 分要点,巧提炼。抓核心,释关键;筛信息,精表达。重修饰,合规范。 第七、作文歌诀 1、总思路:高考写作文,领悟意图真。(作文考察意图:思想性,语言性:优秀作文意图: 审题准,分析透,语言美;考场要求意图:积极性,明确性,分析性。)一看审题准 二看思想深。三看语言巧,论证能细分。发展四要点,意识最规范。(发展等级四要 点:审题,标题,思想,语言) 2、审题:作文要写好,审题最重要。材料是例子,深层是核心。辩证加角度,比喻和提纯 (命题形式:话题材料作文时代)看清表层意,一点挖掘深。 3、材料:选准裁角度,横截巧出云。文化材料多,分析要创新。结合材料意,显我思想真 4、标题是眼睛,高度又精神。话题分层次,正反显精伦。围绕话题紧,材料提炼纯。段小 层次清,语段含义深。每段点题语,闪光又耀人。点上能详透,面上体精神。细节 叙事件,具体析观点。 5、语言:语言质朴美,道理析深淳。富有诗意化,思想是为尊。文体段落清,书写标点准
1 高考歌诀 黄丰收 一、高考原则 从细认真,强化意识。文本分析,提高境界。 应试有意图,模式最规范。核心是能力,分析是关键。知彼又知己, 浩然正气淳。既高又仔细,(命题高度,应试境界高度)能想更会想。 题干看思路,文中找内容。抓住核心句,要点层次清。巧用简洁语, 详尽能分析。 二、成语 文化瑰宝知详尽,结合语境细分析。成语范围和褒贬,语法功用勿两端。谦敬用法要分明, 成语本义和发展。紧抓对象体含义,运用方法全明了。 第三、病句 病句先看有标志,合乎规范对应清。分清主谓看搭配,修饰词语有位置。句式单纯不杂糅, 各自关系摆端正。逻辑歧义细分析,病症病因尽了然。 第四、文言文翻译 阅读全文明大意,抓住核心细分析。一一对应是关键,前后加缀不偏离。实词推断合句意, 句式还原要到位。词类活用要分清,译文更须合常情。规范句式巧组合,成竹在胸知原则。 第五、诗歌鉴赏 诗歌难在读不懂,题目注释有暗示。逐词分析看内容,结构分清看关系。描写内容有目的, 手法就在感情间。结合题干详解释,三步到位不丢分。诗歌言志文化浓,曲尽作者万古情。 第六、大现代文阅读 读文章,明主旨。分层次,抓关键;读提干,明要求。抓主谓,明含义。分类型,详分析。 分要点,巧提炼。抓核心,释关键;筛信息,精表达。重修饰,合规范。 第七、作文歌诀 1、总思路:高考写作文,领悟意图真。(作文考察意图:思想性,语言性;优秀作文意图: 审题准,分析透,语言美;考场要求意图:积极性,明确性,分析性。)一看审题准, 二看思想深。三看语言巧,论证能细分。发展四要点,意识最规范。(发展等级四要 点:审题,标题,思想,语言) 2、审题:作文要写好,审题最重要。材料是例子,深层是核心。辩证加角度,比喻和提纯。 (命题形式:话题材料作文时代) 看清表层意,一点挖掘深。 3、材料:选准裁角度,横截巧出云。文化材料多,分析要创新。结合材料意,显我思想真。 4、标题是眼睛,高度又精神。话题分层次,正反显精伦。围绕话题紧,材料提炼纯。段小 层次清,语段含义深。每段点题语,闪光又耀人。点上能详透,面上体精神。细节 叙事件,具体析观点。 5、语言:语言质朴美,道理析深淳。富有诗意化,思想是为尊。文体段落清,书写标点准
十年磨一剑,霜刃今朝看 黄丰收 进入高考冲刺阶段,是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时期,要做的主要是三个方面,要对所学的 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提升规律,总结方法,在做题的时候对命题要求能有深刻全面的领悟 准确运用已知条件;对自己出现问题的细节进行准确的总结,回归课本,对知识点有准确的 深刻的理解领悟,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做岀准确的答案。做好心理调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 非智力因素,确保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高考这阶段比拼的是仔细认真,比拚的是心理素质。很多同学因为粗心大意,审题不准 确,没有看清楚已知条件,书写失误,每科丢分几乎达到十几分 面对高考,我们都想能够准确作答,作出标准答案。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答案和标准答 案相比较,就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清楚高考的基本要求: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那么高考命题的思想和要求 是什么?我们如果能够完全理解高考的命题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和高考命题人的想法 达到高度一致,自然就会作出标准答案 通过对题干内容要详尽准确地掌握理解,对题干中的关键字用圈圈画出来,思想中明确 理解回答什么内容,答题格式,内容要点。高考第一卷阅卷老师又看不到,画得再乱也无所 谓。但能让自己清楚如何回答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有几种最基本的思想认识。这也就是高考的潜规则要求。 1、高考考查的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是要我们去研究。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对 语言表面含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含义,领悟感情思想。切忌胡思乱想,想得太多, 想得太偏。抓住字面含义理解、分析、概括答题,就能做出准确答案的。 2、运用逻辑思维,一步一步进行分析,组织完美的答案 3、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必然考査的是基本规律,不会是特殊事物的特殊思想。我们最 基本的是运用通式通解的思想。对语文而言,就是根据生活的常理去理解内容要求,根据文 化规律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4、高考是语文知识的规范化考试,必须按照语言的规范化表达要求去判断、思考并作出答 案 5、对关键内容的理解,有三个根据去分析:根据诗文的中心主旨,时刻围绕中心主旨回答 问题,根据生活常理,根据整句话的含义,分析出关键字词的含义 第二、现在的高考模式化已经基本定型。就是几大板块,每一板块的做题思路都要了 解清楚。对每一板块在做题是存在的问题和正常的做题思路要明确,都要一种具体化的可操 作的答题模式。 第一板块:社科文阅读板块:区间对照化。也就是对照区间辨别主要强调的意思是否相同。 这个题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找不到主要对照点 第二板块:文言文翻译:整句化。也就是对整句话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要理解清楚,据此才 能够推断关键字词的含义的 复习到这个阶段,同学们对翻译的基本问题已经都能够掌握,直译的要求,一一对应, 字字落实,词类活用,句式特点都能做的表较好,现在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关键字词的翻 例1、咸阳市今年三模的试题:惟资公俸,食不兼味 学生翻译的是:把自己的资产献给国家,饮食不重视口味 (江革)只花费国家的俸禄,吃的东西都没有味道
2 十年磨一剑,霜刃今朝看 黄丰收 进入高考冲刺阶段,是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时期,要做的主要是三个方面,要对所学的 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提升规律,总结方法,在做题的时候对命题要求能有深刻全面的领悟, 准确运用已知条件;对自己出现问题的细节进行准确的总结,回归课本,对知识点有准确的 深刻的理解领悟,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做出准确的答案。做好心理调节,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 非智力因素,确保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高考这阶段比拼的是仔细认真,比拚的是心理素质。很多同学因为粗心大意,审题不准 确,没有看清楚已知条件,书写失误,每科丢分几乎达到十几分。 面对高考,我们都想能够准确作答,作出标准答案。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答案和标准答 案相比较,就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清楚高考的基本要求: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那么高考命题的思想和要求 是什么?我们如果能够完全理解高考的命题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和高考命题人的想法 达到高度一致,自然就会作出标准答案。 通过对题干内容要详尽准确地掌握理解,对题干中的关键字用圈圈画出来,思想中明确 理解回答什么内容,答题格式,内容要点。高考第一卷阅卷老师又看不到,画得再乱也无所 谓。但能让自己清楚如何回答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有几种最基本的思想认识。这也就是高考的潜规则要求。 1、高考考查的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不是要我们去研究。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对 语言表面含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含义,领悟感情思想。切忌胡思乱想,想得太多, 想得太偏。抓住字面含义理解、分析、概括答题,就能做出准确答案的。 2、 运用逻辑思维,一步一步进行分析,组织完美的答案。 3、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必然考查的是基本规律,不会是特殊事物的特殊思想。我们最 基本的是运用通式通解的思想。对语文而言,就是根据生活的常理去理解内容要求,根据文 化规律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4、 高考是语文知识的规范化考试,必须按照语言的规范化表达要求去判断、思考并作出答 案。 5、 对关键内容的理解,有三个根据去分析:根据诗文的中心主旨,时刻围绕中心主旨回答 问题,根据生活常理,根据整句话的含义,分析出关键字词的含义。 第二、 现在的高考模式化已经基本定型。就是几大板块,每一板块的做题思路都要了 解清楚。对每一板块在做题是存在的问题和正常的做题思路要明确,都要一种具体化的可操 作的答题模式。 第一板块:社科文阅读板块:区间对照化。也就是对照区间辨别主要强调的意思是否相同。 这个题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找不到主要对照点。 第二板块:文言文翻译:整句化。也就是对整句话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要理解清楚,据此才 能够推断关键字词的含义的。 复习到这个阶段,同学们对翻译的基本问题已经都能够掌握,直译的要求,一一对应, 字字落实,词类活用,句式特点都能做的表较好,现在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关键字词的翻 译。 例 1、咸阳市今年三模的试题:惟资公俸,食不兼味。 学生翻译的是:把自己的资产献给国家,饮食不重视口味。 (江革)只花费国家的俸禄,吃的东西都没有味道
它只是领取国家的俸禄,食不知味。 这类错误叫张欢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是学生没有对整句话表达的内容理解清楚。这句话想要表 达的是:江革的清廉,他的生活状况很简单 应该译为:江革只是依靠国家的供奉,吃得很简单。直译为:饭食没有两种食物。 例2模拟考试题: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学生对“不名”,翻译错得很多:不接见他:不叫他的小名:不慕名利等 在这里主要要理解这是中国的一种礼仪文化,谦敬词的运用。爷爷对孙子一般是指呼其 名的。但在这里是为了表达对子孙担任国家命官的一种尊重,根据文言文翻译的直译要求, 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翻译为:不直呼他的名字 例3、今岁饥,死者骨相枕于野,府君闭仓不恤,岂忧百姓意乎? 学生大多还是直译,死了的人的骨头互相枕着,在原野上 这很明显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就像“固若金汤”,对形容词和修辞手法的翻译要注意, 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只能译出它的深层含义:死的人很多,遍地都是。对这里包含的文 化常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例4、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学生的翻译很乱,什么想法都有。不谈论是是非非,爱讲是非等 在这里首先要明白,这句话整体的含义是讲师鲁这个人的如何给人讲道理,没有人能超 过他。“是是非非”,是说他的态度很明确。两个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 谓语成分 从这整体含义的理解中,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关键字词的含义 他与人谈论问题时,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一定要彻底经清楚道理才罢休。不随便 停止,也不随便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很少能够超过他 例5、或以刍车至,咸曳车塞们,焚以战,贼乃解。 学生翻译为:有人驾战车到来,浑咸驾驶战车堵住城门,用火攻作战,敌人才战败 翻译的时候,要抓住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把句子成分理顺理清楚。第一句的主语 是“或”,谓语是“至”,后边句子的主语是“浑咸”,有几个谓语,“曳”“塞”“焚”。根据 整句话的意思,是些浑咸怎样抵抗低兵,就可以准确翻译为:有的人驾着装柴草的车到了, 浑咸曳着车堵住城门,用火烧柴草车来作战,贼兵就解围而去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 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 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 来提示自己。 第三板块:诗歌鉴赏:具体化 对诗歌的相关句子进行详尽字面的具体解释,抓住其主语,抓住关键字词,明确整首诗 歌的主题中心,明确这句话所写的具体内容,实写的什么内容,和诗歌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就很容易理解它的写作方法,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效果 也就是要弄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定要注意主语,写的是什么。抓住每个字,仔细阅读,读懂诗歌,准确理解感情思想 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 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 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可是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原 因并不是主要的,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读过的、教师分析过的诗歌不下百首,而且在
3 它只是领取国家的俸禄,食不知味。 这类错误叫张欢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是学生没有对整句话表达的内容理解清楚。这句话想要表 达的是:江革的清廉,他的生活状况很简单。 应该译为:江革只是依靠国家的供奉,吃得很简单。直译为:饭食没有两种食物。 例 2 模拟考试题: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学生对“不名”,翻译错得很多:不接见他;不叫他的小名;不慕名利等。 在这里主要要理解这是中国的一种礼仪文化,谦敬词的运用。爷爷对孙子一般是指呼其 名的。但在这里是为了表达对子孙担任国家命官的一种尊重,根据文言文翻译的直译要求, 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翻译为:不直呼他的名字。 例 3、今岁饥,死者骨相枕于野,府君闭仓不恤,岂忧百姓意乎? 学生大多还是直译,死了的人的骨头互相枕着,在原野上。 这很明显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就像“固若金汤”,对形容词和修辞手法的翻译要注意, 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只能译出它的深层含义:死的人很多,遍地都是。对这里包含的文 化常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例 4、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学生的翻译很乱,什么想法都有。不谈论是是非非,爱讲是非等。 在这里首先要明白,这句话整体的含义是讲师鲁这个人的如何给人讲道理,没有人能超 过他。“是是非非”,是说他的态度很明确。两个名词连用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 谓语成分。 从这整体含义的理解中,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关键字词的含义。 他与人谈论问题时,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一定要彻底经清楚道理才罢休。不随便 停止,也不随便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很少能够超过他。 例 5、或以刍车至,咸曳车塞们,焚以战,贼乃解。 学生翻译为:有人驾战车到来,浑咸驾驶战车堵住城门,用火攻作战,敌人才战败。 翻译的时候,要抓住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把句子成分理顺理清楚。第一句的主语 是“或”,谓语是“至”,后边句子的主语是“浑咸”,有几个谓语,“曳”“塞”“焚”。根据 整句话的意思,是些浑咸怎样抵抗低兵,就可以准确翻译为:有的人驾着装柴草的车到了, 浑咸曳着车堵住城门,用火烧柴草车来作战,贼兵就解围而去。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 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 行推导。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 来提示自己。 第三板块:诗歌鉴赏:具体化。 对诗歌的相关句子进行详尽字面的具体解释,抓住其主语,抓住关键字词,明确整首诗 歌的主题中心,明确这句话所写的具体内容,实写的什么内容,和诗歌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就很容易理解它的写作方法,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样写的好处效果。 也就是要弄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一定要注意主语,写的是什么。抓住每个字,仔细阅读,读懂诗歌,准确理解感情思想。 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 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可是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原 因并不是主要的,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读过的、教师分析过的诗歌不下百首,而且在
高三复习阶段,教师更会教授各种鉴赏诗歌的方法与解题思路,所有到高考时,学生都能基 本读懂考题中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为什么诗歌的得分率不高呢,我认为 非智力因素是主要原因。在非智力因素中,首先是情感方面的原因,由于诗歌难读,学生本 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况且每一年的高考分析中,诗歌鉴赏题都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 这些都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最怕解答诗歌鉴赏题。第二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 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 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而且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丢分就显得非常可惜。因 此,在这堂课中我要和学生共同分析诗歌鉴赏题出错的类型及商讨应对的策略。 错误举例1:高考咸阳市三模:首联那个字用得最生动? 这明显是考査“炼字”的问题,那我们就从本质上明白,最生动的意思指的是,能充分 恰当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一般首选的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也有可能是虚词。 回答的模式:解释字的含义,解释这句话,领悟描写的什么氛围,烘托的诗人什么感情 第二题:“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 诗句赏析其作用 学生答案:这句化无行为有形,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我推不开这浓厚的愁思,一不小 心就被它侵入。”写出了诗人的愁思之深 还有的学生写成:颈联融情于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其渲染了凄凉孤独的氛围 体现出了作者贬官后孤独与无助之情。 这很明显是对这句诗歌本身没有详尽的解释理解。这一句是写自己驱赶不走愁,愁来寻 找自己:和衰老来没有什么约定,衰老已经一天天的到来,容颜已老。 答案很容易理解清楚:这句诗用的是拟人的方法。中间对这句诗歌进行解释,表达的是 诗人的失意与愁苦的感情 例2:《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 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颈联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的答案: 作者游历五月,时逢深秋,落木纷纷,北风冽寒,遥想起故乡温暖怡人的曲子,(襄水 曲的理解错误)却山重水复,难以回归,描写“落木,南飞雁,北风,寒江”等物,营造寒 冷衰败的气氛,表现作者身在外的寂寞孤独之意,从而更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没有写漂泊天涯的伤心,却写乡泪已在多年羁旅中流尽,构思精巧,内容深刻, 衬托出常年在外的愁苦颠沛和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想要回家,却只能遥看天际的归帆 有一强项情难以排遣。两句结合,将作者的羁旅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想象着有一天可以乘着回到家乡的船回家。衬托出作者在外漂泊,更能渲染气氛,烘托 出离乡的痛楚与归心似箭的感情。 再写看着归去的帆船飘向天际的景象 学生的这种错误,我开玩笑称为某某某现象,目的向对犯这样错误的同学有个特别的提 醒。这叫张悦现象。 这样的错误的答案的原因是,学生对这句诗歌的主语没有抓住,也就没有理解这句诗的 含义,不能理解其表达方式。 第一题,“请简要分析”,思想的感情都能准确理解,但要让我们进行分析,如何分析? 那就看每一联如何写的,诗歌是从几个部分来表达复杂感情的。这样的答案就会层次清楚, 要点明确。能想到答题的模式,由这样的模式能分析如何在文中找出答案。 第二题,这里要理解到诗人表达感情思想的时候有一种文化意识,写了静态的景物,就
4 高三复习阶段,教师更会教授各种鉴赏诗歌的方法与解题思路,所有到高考时,学生都能基 本读懂考题中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为什么诗歌的得分率不高呢,我认为 非智力因素是主要原因。在非智力因素中,首先是情感方面的原因,由于诗歌难读,学生本 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况且每一年的高考分析中,诗歌鉴赏题都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 这些都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最怕解答诗歌鉴赏题。第二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 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 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而且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丢分就显得非常可惜。因 此,在这堂课中我要和学生共同分析诗歌鉴赏题出错的类型及商讨应对的策略。 错误举例 1:高考咸阳市三模:首联那个字用得最生动? 这明显是考查“炼字”的问题,那我们就从本质上明白,最生动的意思指的是,能充分 恰当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一般首选的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也有可能是虚词。 回答的模式:解释字的含义,解释这句话,领悟描写的什么氛围,烘托的诗人什么感情。 第二题:“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 诗句赏析其作用。 学生答案:这句化无行为有形,将抽象事物具体化,“我推不开这浓厚的愁思,一不小 心就被它侵入。”写出了诗人的愁思之深。 还有的学生写成:颈联融情于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其渲染了凄凉孤独的氛围, 体现出了作者贬官后孤独与无助之情。 这很明显是对这句诗歌本身没有详尽的解释理解。这一句是写自己驱赶不走愁,愁来寻 找自己;和衰老来没有什么约定,衰老已经一天天的到来,容颜已老。 答案很容易理解清楚:这句诗用的是拟人的方法。中间对这句诗歌进行解释,表达的是 诗人的失意与愁苦的感情。 例 2:《早寒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 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歌颈联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的答案: 作者游历五月,时逢深秋,落木纷纷,北风冽寒,遥想起故乡温暖怡人的曲子,(襄水 曲的理解错误)却山重水复,难以回归,描写“落木,南飞雁,北风,寒江”等物,营造寒 冷衰败的气氛,表现作者身在外的寂寞孤独之意,从而更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没有写漂泊天涯的伤心,却写乡泪已在多年羁旅中流尽,构思精巧,内容深刻,更 衬托出常年在外的愁苦颠沛和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想要回家,却只能遥看天际的归帆,空 有一强项情难以排遣。两句结合,将作者的羁旅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想象着有一天可以乘着回到家乡的船回家。衬托出作者在外漂泊,更能渲染气氛,烘托 出离乡的痛楚与归心似箭的感情。 再写看着归去的帆船飘向天际的景象。 学生的这种错误,我开玩笑称为某某某现象,目的向对犯这样错误的同学有个特别的提 醒。这叫张悦现象。 这样的错误的答案的原因是,学生对这句诗歌的主语没有抓住,也就没有理解这句诗的 含义,不能理解其表达方式。 第一题,“请简要分析”,思想的感情都能准确理解,但要让我们进行分析,如何分析? 那就看每一联如何写的,诗歌是从几个部分来表达复杂感情的。这样的答案就会层次清楚, 要点明确。能想到答题的模式,由这样的模式能分析如何在文中找出答案。 第二题,这里要理解到诗人表达感情思想的时候有一种文化意识,写了静态的景物,就
会再写动态,这样才能给景物赋予动态:还要进一步写人的活动,这样的景物才会有生命力: 写景物是手段形式,表达感情思想是诗歌的根本目的 古人如果写了视觉方面的,就会写触觉,感觉等方面,一般不会只是从一个方面单调的 进行描写。 这句诗歌前一句写的是自己漂泊他乡,眼泪已经流尽;第二句就写的是家乡的亲人眼巴 巴地望着自己坐船从遥远的天际回家。那我们就明白这是对写的方法,是从自己的亲人两方 面描写。写自己是实际情况,写家乡的亲人是想象,这又是虚实结合的方法 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将思念的内容落实,彼此呼应,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诗歌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例2: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请结合全诗,赏析“青山空复情”一句。 学生的错误是对这句诗歌的内容没有理解清楚,青山没有感情,是无情之物。 我们应该看着两句,总写的是“送别”,那写到的“山”,自然是写送别时所借助的景物, 自己和友人送别,“山”也在送别。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青峰伫立,含情送客,恋恋不舍, 空有无可奈何之情,借山写人,情致婉曲,不说自己依依不舍,而是通过青山依依不舍写出 自己不忍分别得无可奈何的感情 例3、一些学生对问题缺乏具体分析的意识,语言表达习惯于使用概括的词语,不能结 合原诗展开分析,结果回答往往空泛而不切实际。如:《晚春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题示例: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这个答案中“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准确的答案可以是: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木”本属无情 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 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例4、诗歌评价题型在近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得分率却是最低的,所以我们 要分析这种题型出错的原因 诗歌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体失分,阐述理由不得要领又失 分。其中前者失分又是主要的,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便想当 然地进行答题,结果因为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失分。 答题时还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就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 度时那同还是形式,是全文还是局部,是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然后再把它和原文结合 起来分析,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评价,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不进行空洞说教。如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舂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 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 借用西方的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所以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各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 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 正确答案示例: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 但诗人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 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 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是“半 瓣花上说人情
5 会再写动态,这样才能给景物赋予动态;还要进一步写人的活动,这样的景物才会有生命力; 写景物是手段形式,表达感情思想是诗歌的根本目的。 古人如果写了视觉方面的,就会写触觉,感觉等方面,一般不会只是从一个方面单调的 进行描写。 这句诗歌前一句写的是自己漂泊他乡,眼泪已经流尽;第二句就写的是家乡的亲人眼巴 巴地望着自己坐船从遥远的天际回家。那我们就明白这是对写的方法,是从自己的亲人两方 面描写。写自己是实际情况,写家乡的亲人是想象,这又是虚实结合的方法。 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将思念的内容落实,彼此呼应,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扩大了诗歌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例 2: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请结合全诗,赏析“青山空复情”一句。 学生的错误是对这句诗歌的内容没有理解清楚,青山没有感情,是无情之物。 我们应该看着两句,总写的是“送别”,那写到的“山”,自然是写送别时所借助的景物, 自己和友人送别,“山”也在送别。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青峰伫立,含情送客,恋恋不舍, 空有无可奈何之情,借山写人,情致婉曲,不说自己依依不舍,而是通过青山依依不舍写出 自己不忍分别得无可奈何的感情。 例 3、一些学生对问题缺乏具体分析的意识,语言表达习惯于使用概括的词语,不能结 合原诗展开分析,结果回答往往空泛而不切实际。如:《晚春 唐 - 韩愈 》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题示例: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晚春时一派百芳争春的景象 这个答案中“百芳争春”一词过于笼统,不能揭示拟人手法的妙处。 准确的答案可以是: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木”本属无情 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 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例 4、诗歌评价题型在近年的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得分率却是最低的,所以我们 要分析这种题型出错的原因。 诗歌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体失分,阐述理由不得要领又失 分。其中前者失分又是主要的,一些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便想当 然地进行答题,结果因为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失分。 答题时还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就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 度时那同还是形式,是全文还是局部,是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然后再把它和原文结合 起来分析,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评价,努力做到点面结合,不进行空洞说教。如 《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 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后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 借用西方的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所以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各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 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 正确答案示例: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 但诗人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 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 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是“半 瓣花上说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