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5、诣红楼寻广宣不遇偶留题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诗歌的第二句那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 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妙在何处。 学生的答案:“倚”原意是轻靠的意思,这里是说碧蓝的天空像清澈的江水一样靠着红 楼,以“倚”这一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朱红色大楼的巍峨髙耸,气势雄伟 定要注意,根据诗文的中心主旨,时刻围绕中心主旨来思考回答问题,这里的中心落 脚点是写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必须总结出这是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红楼景色的喜 爱之情。 “觅户钩”为细节描写,诗的第三句是说隔着窗子的竹子没有人照看,第四句是写诗人 向邻近的居民找开门的工具即钥匙,这一细节描写,更加真实化了竹子无人问津的事实,使 文章的意境与行文更加细腻 学生这样的答案很明显的没有掌握诗歌的中心主题,寻找朋友没有遇到,当然主要是表 达他们友情的亲密深厚。特别是相邻家找钥匙,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结合生活常理我们 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人看到朋友不在家,自然是只好回家,但诗人不但没有 回家,还向邻居寻找钥匙,这不符合常情的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喜爱竹子,另一方面是写出 和朋友的亲密深厚的感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一种无理之妙 虽然学生不会写出“无理之妙”的专业术语,但能把道理讲清楚就可以了。 请欣赏中唐诗人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一首闺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出少妇的口吻和心声。前两句在平实无华的叙述中 谈出自己的人生悲苦。后两句陡然翻转,传神地表达出这位少妇的怨情:潮涨潮落尚然有亻 后悔当初不如嫁给弄潮之人(即船夫) 请看下面两首唐代五绝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刘采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 前者写夫婿外出,由秦淮乘船而去,经年不归。抒情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心切,于是对 江水江船怨恨不已。后者写少妇想作个好梦,飞到辽西边远之地与从军的丈夫相会,于是先 排除环境的干扰,把枝头黄莺打跑了—一恐怕莺啼会扰乱春梦。二诗都深切地抒写了少妇的 闺怨,但牵怒于江水、江船、黄莺,却是没有道理的。诗好就好在把少妇天真、执着又带着 几分单纯幼稚的性格点染的活灵活现,使人感到其人如在目前。二诗皆“无理无妙”,妙在 风韵天成,充满动态的生活情味 特别注意: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 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 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估计今年诗 歌鉴赏中修辞考察分量不轻。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 基调。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阅读技巧:(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 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第四板块:小说阅读鉴赏:文体要素化
6 例 5、诣红楼寻广宣不遇偶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诗歌的第二句那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 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妙在何处。 学生的答案:“倚”原意是轻靠的意思,这里是说碧蓝的天空像清澈的江水一样靠着红 楼,以“倚”这一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朱红色大楼的巍峨高耸,气势雄伟。 一定要注意,根据诗文的中心主旨,时刻围绕中心主旨来思考回答问题,这里的中心落 脚点是写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必须总结出这是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红楼景色的喜 爱之情。 “觅户钩”为细节描写,诗的第三句是说隔着窗子的竹子没有人照看,第四句是写诗人 向邻近的居民找开门的工具即钥匙,这一细节描写,更加真实化了竹子无人问津的事实,使 文章的意境与行文更加细腻。 学生这样的答案很明显的没有掌握诗歌的中心主题,寻找朋友没有遇到,当然主要是表 达他们友情的亲密深厚。特别是相邻家找钥匙,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结合生活常理我们 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人看到朋友不在家,自然是只好回家,但诗人不但没有 回家,还向邻居寻找钥匙,这不符合常情的行为,一方面是因为喜爱竹子,另一方面是写出 和朋友的亲密深厚的感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一种无理之妙。 虽然学生不会写出“无理之妙”的专业术语,但能把道理讲清楚就可以了。 请欣赏中唐诗人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一首闺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出少妇的口吻和心声。前两句在平实无华的叙述中 谈出自己的人生悲苦。后两句陡然翻转,传神地表达出这位少妇的怨情:潮涨潮落尚然有信, 后悔当初不如嫁给弄潮之人(即船夫)。 请看下面两首唐代五绝: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刘采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 前者写夫婿外出,由秦淮乘船而去,经年不归。抒情女主人公思念丈夫心切,于是对 江水江船怨恨不已。后者写少妇想作个好梦,飞到辽西边远之地与从军的丈夫相会,于是先 排除环境的干扰,把枝头黄莺打跑了——恐怕莺啼会扰乱春梦。二诗都深切地抒写了少妇的 闺怨,但牵怒于江水、江船、黄莺,却是没有道理的。诗好就好在把少妇天真、执着又带着 几分单纯幼稚的性格点染的活灵活现,使人感到其人如在目前。二诗皆“无理无妙”,妙在 风韵天成,充满动态的生活情味。 特别注意: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 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 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③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比喻),估计今年诗 歌鉴赏中修辞考察分量不轻。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 基调。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阅读技巧:(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 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注意格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第四板块:小说阅读鉴赏:文体要素化
小说如果问相关作用的问题,那么这些描写作用就是对小说的三要素而言的,从环境, 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标题,这些方面分析其作用。这样就会思路清晰,做出 的答案要点也会很准确的。 同学们的主要问题在于不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思考回答,写了一大片,而没有重点,条 理也不清楚 这主要是在探究题。 探究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二是针对这些内容,自己有什么 样的思考理解启发 探究题最难的地方在于对文章中半酣的很多文化性的含义难以理解 小说探究题探究内容及答题模式 1.探究人物 ①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a.提出观点 b.选准探究的角度(情节、主题等)。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某某为主人公的依据 ②探究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 a.根据文中相关的内容指出人物的身份 b.结合文中相关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探究情节及结构 ①探究情节 a.表明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b.从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②探究结构 a表明观点 b.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 3.探究主旨 a.表明观点 b.通过分析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社会背景来分析文章的主旨。 4.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a.审清题意,明确探究的方向。 b.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的背景分析归纳。 例1、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①父亲倚重稻草人: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 理解 ②侄子焚毁稻草人:体现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敢想敢做的品格 ③稻草人存废问题:表现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④我的“惶惑”:显示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 向的复杂心理。 例2、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8分)观点一: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①标题是“雕花烟斗”:“雕花烟斗”贯穿 小说所有情节,使结构谨严。②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
7 小说如果问相关作用的问题,那么这些描写作用就是对小说的三要素而言的,从环境, 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标题,这些方面分析其作用。这样就会思路清晰,做出 的答案要点也会很准确的。 同学们的主要问题在于不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思考回答,写了一大片,而没有重点,条 理也不清楚。 这主要是在探究题。 探究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二是针对这些内容,自己有什么 样的思考理解启发。 探究题最难的地方在于对文章中半酣的很多文化性的含义难以理解。 小说探究题探究内容及答题模式 1.探究人物 ①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a.提出观点。 b.选准探究的角度(情节、主题等)。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某某为主人公的依据。 ②探究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 a.根据文中相关的内容指出人物的身份。 b.结合文中相关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探究情节及结构 ①探究情节 a.表明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b.从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②探究结构 a.表明观点。 b.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 3.探究主旨 a.表明观点。 b.通过分析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社会背景来分析文章的主旨。 4.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a.审清题意,明确探究的方向。 b.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的背景分析归纳。 例 1、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①父亲倚重稻草人: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 理解。 ②侄子焚毁稻草人:体现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敢想敢做的品格。 ③稻草人存废问题:表现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④我的“惶惑”:显示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 向的复杂心理。 例 2、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 分) (8 分)观点一:雕花烟斗是小说的线索。①标题是“雕花烟斗”;“雕花烟斗”贯穿 小说所有情节,使结构谨严。②是连接两个人物的纽带。画家雕刻烟斗,赠送烟斗,为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