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利用Cs和Z之间的分压公式就可以求出在受感应导体和地 之间产生的噪声电压n为 jacs jacs+l Us 当噪声电压的频率较低时,阻抗远小于CL和Cs的阻抗时, 则为 U=2f RICU 感应的噪声电压Un正比于噪声源的频率f、受感应导体的总电 阻值R、受感应导体的对地电容C以及噪声电压U
5.1 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利用Cs和Z之间的分压公式就可以求出在受感应导体和地 之间产生的噪声电压Un为: 当噪声电压的频率较低时,阻抗RL远小于CL和Cs的阻抗时, 则为: 感应的噪声电压Un正比于噪声源的频率f、受感应导体的总电 阻值RL、受感应导体的对地电容CL以及噪声电压US
5.1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当噪声电压的频率较高时,R阻抗远大于C和C的阻抗时,则 为 因为C远大于C,所以上式又可简化为
5.1 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当噪声电压的频率较高时,RL阻抗远大于CL和Cs的阻抗时,则 为: 因为CL远大于Cs,所以上式又可简化为
5.1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5.1.2电容性耦合的抑制措施 电容性耦合噪声的大小,正比于下列因素: 1)噪声电压; 2)噪声频率 3)两导体间的分布电容; 4)受感应体的对地阻抗。 上述的诸因素中,噪声电压、噪声频率、受感应体的总电阻值 往往是不可控的。所以抑制电容性耦合的最基本方法是减少与噪声 导体间的分布电容。而减少两导体间的分布电容的最简单的方法就 是加大与噪声导体之间的距离 但有时候受条件限制,无法用加大与噪声导体之间的距离来减 少两导体间的分布电容时,此时采用静电屏蔽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5.1 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5.1.2 电容性耦合的抑制措施 电容性耦合噪声的大小,正比于下列因素: 1)噪声电压; 2)噪声频率; 3)两导体间的分布电容; 4)受感应体的对地阻抗。 上述的诸因素中,噪声电压、噪声频率、受感应体的总电阻值 往往是不可控的。所以抑制电容性耦合的最基本方法是减少与噪声 导体间的分布电容。而减少两导体间的分布电容的最简单的方法就 是加大与噪声导体之间的距离。 但有时候受条件限制,无法用加大与噪声导体之间的距离来减 少两导体间的分布电容时,此时采用静电屏蔽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5.1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令5.1.3屏蔽对电容性耦合的影响 噪声 导体 受感应 导体 分布 屏蔽层 电容 对地 电容C1 噪声 电压U Ces
5.1 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v 5.1.3屏蔽对电容性耦合的影响 噪声 导体 受感应 导体 分布 电容CS 噪声 电压US 屏蔽层 对地 电容CL Ces
5.1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5.1.3屏蔽对电容性耦合的影响 当受感应导线的外层包了屏蔽层后(见图),前面所述的感应的 噪声电压Un便作用在屏蔽层上。 如果屏蔽层不接地,受感应导体和屏蔽层之间的分布电容Ces上没有电流,则受感应导体 上接受到的噪声电压就是屏蔽体上所感应的噪声电压。 如果屏蔽体接地,因为屏蔽层上的电压为零,所以受感应导体上的噪声电压也为零。 由于受感应导线不可能全部封闭在屏蔽体内(包括导体两端外露和编织屏蔽层的空隙), 所以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 为了获得良好的电场屏蔽,需要做到: )最大限度的减小中心导线延伸到屏蔽之外部分的长度 2)为屏蔽层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地
5.1 电容性耦合噪声和其抑制方法 5.1.3屏蔽对电容性耦合的影响 当受感应导线的外层包了屏蔽层后(见图),前面所述的感应的 噪声电压Un便作用在屏蔽层上。 如果屏蔽层不接地,受感应导体和屏蔽层之间的分布电容Ces上没有电流,则受感应导体 上接受到的噪声电压就是屏蔽体上所感应的噪声电压。 如果屏蔽体接地,因为屏蔽层上的电压为零,所以受感应导体上的噪声电压也为零。 由于受感应导线不可能全部封闭在屏蔽体内(包括导体两端外露和编织屏蔽层的空隙), 所以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 为了获得良好的电场屏蔽,需要做到: 1)最大限度的减小中心导线延伸到屏蔽之外部分的长度; 2)为屏蔽层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