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K 量子物理 Quantum Physics 4500K 2005年秋季学期 3000K 陈信义编 1681012
量子物理 2005年秋季学期 Quantum Physics 陈信义编
目录 第1章波粒二象性 第2章薛定谔方程 第3章原子中的电子 △第4章固体中的电子 △第5章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简介
第1章 波粒二象性 第2章 薛定谔方程 第3章 原子中的电子 第4章 固体中的电子 第5章 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简介 目 录
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质的 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基础,在化学、生物、信息 激光、能源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 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00年,普朗克( M. Planck)提出能量子, 即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这对经典物理理论是 个极大的冲击,因为能量的连续性在经典 物理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物理学上 能量子概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 志了量子力学的诞生
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质的 结构和性质的理论基础,在化学、生物、信息、 激光、能源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 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00年,普朗克(M.Pulanck)提出能量子, 即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这对经典物理理论是 一个极大的冲击,因为能量的连续性在经典 物理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物理学上, 能量子概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 志了量子力学的诞生
1905年,为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提出光 量子(光子)的概念,指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3年,德布罗意(PL. de broglie)提出实物 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设。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为物质世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模型。物质具有 波粒二象性是建立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1927年,戴维孙( C. Davisson)和革末 ( L.h. Germer)通过镍单晶体表面对电子束的 散射,观测到和X光行射类似的电子衍射现象; 同年,GP汤姆孙(GP. Thomson)用电子束 通过多晶薄膜,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1905年,为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提出光 量子(光子)的概念,指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923年,德布罗意(P.L.de Broglie)提出实物 粒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设。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为物质世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模型。物质具有 波粒二象性是建立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1927年 ,戴维孙 ( C.J.Davisson) 和革末 (L.H.Germer)通过镍单晶体表面对电子束的 散射,观测到和X光衍射类似的电子衍射现象; 同年,G.P.汤姆孙(G.P.Thomson)用电子束 通过多晶薄膜,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1925年,海森伯( W.Heisenberg)放 弃电子轨道等经典概念,用实验上 可观测到的光谱线的频率和强度描 述原子过程,奠定了量子力学的 种形式矩阵力学的基础。 W. Heisenberg 1926年,薛定谔( ESchrodinger) 提出了非相对论粒子(能量远小于 静能)的运动方程一薛定谔方程, 由此方程出发的量子力学称为波动 力学。 E Schrodinger
1925年,海森伯(W.Heisenberg)放 弃电子轨道等经典概念,用实验上 可观测到的光谱线的频率和强度描 述原子过程,奠定了量子力学的一 种形式—矩阵力学的基础。 1926年,薛定谔(E.Schrodinger) 提出了非相对论粒子(能量远小于 静能)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 由此方程出发的量子力学称为波动 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