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 散文 、何为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 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 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 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 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 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六、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散文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 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散文阅读题型 、题目设题类 1.题目的含义答题格式(思路):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 概括了… 的事件)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暗示)揭示了……的主旨。 2.题目的作用答题格式(思路):内客上的作用,即题目含义(答题格式(思路)同 构上的作用,是否是线索。 3.为文章拟一个题目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核心人物(2)核 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4.寻找线索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标题(2)文中反复出现的 事物(3)文中抒情议论语句(4)作者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情节设题类
初三语文 、 散文 一、何为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 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 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1)抒情散文(2)记叙散文(3)议论散文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 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 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五、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 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六、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2) 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散文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 寓理于 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散文阅读题型 一、题目设题类 1.题目的含义 答题格式(思路):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概括了…… 的事件)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暗示)揭示了……的主旨。 2.题目的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内容上的作用,即题目含义(答题格式(思路)同 上);结构上的作用,是否是线索。 3.为文章拟一个题目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核心人物(2)核 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4.寻找线索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标题(2)文中反复出现的 事物(3)文中抒情议论语句(4)作者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二、情节设题类
1.概括全篇情节答题格式(思路):人物+事件(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尤其是结果 一定要有) 2.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小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记叙文) 答题格式(思路):先划分岀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髙潮当作纟 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人物形象设题类 1.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答题格式(思路):丛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 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杍情和议谂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 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 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 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 3.评价人物形象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答题格式(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 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缺点如上。(评价人物要全面) 4.补写人物心理 答题格式(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 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 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句子设题类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答题格式(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 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 (往主旨上靠拢) 2.描写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写句答题答题格式(思路) (2)自然环境描写句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
1.概括全篇情节 答题格式(思路):人物+事件(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尤其是结果 一定要有)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小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记叙文) 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 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三、人物形象设题类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答题格式(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 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 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 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 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答题格式(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 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缺点如上。(评价人物要全面) 4.补写人物心理 答题格式(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 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 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句子设题类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 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描写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写句答题答题格式(思路) (2)自然环境描写句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 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句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 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3.文采句赏析答题格式(思路):修辞+内容+情感 五、段落设题类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答题格式(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结构)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 无穷。/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完整,浑然一体。 六、词语设题类 答题格式(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 …的情感 七、记叙顺序设题类 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记叙顺序是倒叙,作用是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或最引人的情节),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记叙顺序是插叙,作用是补充了……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 形象更丰满。 八、写作(表现)手法设题类 常考的手法是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象征、巧设悬念等。 答题格式(思路):运用 靠拢)。 九、阅读感受设题类 看是主观题,实则有倾向。任意挥洒也可,但更要关注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与作者站在 边,作者的意思就是最保险、最稳妥的答案,只是让你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而已。注意
(3)社会环境描写句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 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3.文采句赏析 答题格式(思路):修辞+内容+情感 五、段落设题类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答题格式(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结构)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 趣。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回味 无穷。/ 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完整,浑然一体。 六、词语设题类 答题格式(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 七、记叙顺序设题类 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记叙顺序是倒叙,作用是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或最引人的情节),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记叙顺序是插叙,作用是补充了……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 形象更丰满。 八、写作(表现)手法设题类 常考的手法是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虚实结合、象征、巧设悬念等。 答题格式(思路):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突出了(作用是)……(往中心 靠拢)。 九、阅读感受设题类 看是主观题,实则有倾向。任意挥洒也可,但更要关注作者的倾向和意图。与作者站在 一边,作者的意思就是最保险、最稳妥的答案,只是让你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而已。注意
语言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晰,简洁有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 排比,多用四字词) 十、批注类 自己去发现文章中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手法等。批注可以从语言、情感、写法、感 受、联想等方面入手。批注更讲究语言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等。多用 十一、表达方式设题类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议论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其画龙 点睛的作用 2.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 十二、就文章中心设题类 答题格式(思路):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1、概括中心:本文记叙(描写、说眀)了……,表现(赞美、批判)了…… 2。找主旨句:(1)标题(2)文末议论 十三、修辞设题类 辨识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夸张:突出特征,解释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突出强调某种意思。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 散文练习题 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 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
语言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晰,简洁有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 排比,多用四字词) 十、批注类 自己去发现文章中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手法等。批注可以从语言、情感、写法、感 受、联想等方面入手。批注更讲究语言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等。多用 四字词。 十一、表达方式设题类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议论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其画龙 点睛的作用。 2.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 十二、就文章中心设题类 答题格式(思路):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1、概括中心:本文记叙(描写、说明)了……,表现(赞美、批判)了……。 2.找主旨句:(1)标题(2)文末议论、抒情句。 十三、修辞设题类 辨识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征。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夸张:突出特征,解释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突出强调某种意思。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 散文练习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 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
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 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 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 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 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 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 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 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 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 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 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 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 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 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 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 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 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 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 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 庐山休养回来, 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 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 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③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 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 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 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 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 故里 注释:(1)[旖旎(yn)]柔和美丽。(2)[耄耋( maddie)]泛指老年。耄, 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分)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
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 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 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 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 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 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 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 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 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 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 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 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 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 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 在 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 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 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 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 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 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 庐山休养回来, 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 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 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 上下空 ,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 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 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 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 故里。 注释: (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 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 作者在第 4、5 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 分) 2.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