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一变。本是昭烈救徐州,却弄出昭烈取徐州,则一变。 本是吕布投徐州,却弄出吕布夺徐州,则一变。本是吕 布攻昭烈,却弄出吕布迎昭烈,则一变。本是吕布绝袁 术,又弄出吕布求袁术,则一变。本是晒烈助吕布以讨 袁术,又弄出助曹操以杀吕布,则一变。本是昭烈助曹 操,又弄出昭烈讨曹操,则一变。本是昭烈攻袁绍,又 弄出昭烈投袁绍,则一变。本是昭烈助袁绍以攻曹操, 又弄出关公助曹操以攻袁绍,则一变。本是关公寻昭烈, 又弄出张飞欲杀关公,则一变。本是关公许田欲杀曹操, 又弄出华客道放曹操,则一变。本是曹操追昭烈,又弄 出昭烈投东吴以破曹操,则一变。本是孙权仇刘表,又 弄出鲁肃吊刘表、又吊刘琦,则一变。本是孔明助周郎, 却弄出周郎欲杀孔明,则一变。本是周郎欲害昭烈,却 弄出孙权结婚昭烈,则一变。本是用孙夫人制昭烈,却 弄出孙夫人助昭烈,则一变,本是孔明气死周郎,又 弄出孔明哭周郎,则一变。本是昭烈不受刘表荆州,却 弄出昭烈借荆州,则一变。本是刘璋欲结曹操,却弄出 迎昭烈,则一变。本是刘璋迎昭烈,却弄出昭烈夺刘璋, 则一变。本是昭烈分荆州,又弄出吕蒙袭荆州,则一变。 本是昭烈破东吴,又弄出陆逊败昭烈,则一变。本是孙 21
三国演义 21 一变。本是昭烈救徐州,却弄出昭烈取徐州,则一变。 本是吕布投徐州,却弄出吕布夺徐州,则一变。本是吕 布攻昭烈,却弄出吕布迎昭烈,则一变。本是吕布绝袁 术,又弄出吕布求袁术,则一变。本是晒烈助吕布以讨 袁术,又弄出助曹操以杀吕布,则一变。本是昭烈助曹 操,又弄出昭烈讨曹操,则一变。本是昭烈攻袁绍,又 弄出昭烈投袁绍,则一变。本是昭烈助袁绍以攻曹操, 又弄出关公助曹操以攻袁绍,则一变。本是关公寻昭烈, 又弄出张飞欲杀关公,则一变。本是关公许田欲杀曹操, 又弄出华客道放曹操,则一变。本是曹操追昭烈,又弄 出昭烈投东吴以破曹操,则一变。本是孙权仇刘表,又 弄出鲁肃吊刘表、又吊刘琦,则一变。本是孔明助周郎, 却弄出周郎欲杀孔明,则一变。本是周郎欲害昭烈,却 弄出孙权结婚昭烈,则一变。本是用孙夫人制昭烈,却 弄出孙夫人助昭烈,则一变,本是孔明气死周郎,又— 弄出孔明哭周郎,则一变。本是昭烈不受刘表荆州,却 弄出昭烈借荆州,则一变。本是刘璋欲结曹操,却弄出 迎昭烈,则一变。本是刘璋迎昭烈,却弄出昭烈夺刘璋, 则一变。本是昭烈分荆州,又弄出吕蒙袭荆州,则一变。 本是昭烈破东吴,又弄出陆逊败昭烈,则一变。本是孙
三国演义 权求救于曹丕,却弄出曹不欲袭孙权,则一变。本是昭 烈仇东吴,又弄出孔明结好东吴,则一变。本是刘封听 孟达,却弄出刘封攻孟达,则一变。本是孟达背昭烈, 又弄出孟达欲归孔明,则一变。本是马腾与昭烈同事, 又弄出马超攻昭烈,则一变。本是马超救刘璋,却弄出 马超投昭烈,则一变。本是姜维敌孔明,却弄出姜维助 孔明,则一变。本是夏侯霸助司马懿,却弄出夏侯霸助 姜维,则一变。本是锤会忌邓艾,却弄出卫瓘杀邓艾, 则一变。本是姜维赚锤会,却弄出诸将杀锤会,则一变。 本是羊祜和陆抗,却弄出羊祜请伐孙皓,则一变。本是 羊祜请伐吴,却弄出一杜预,又弄出一王睿,则一变。 论其呼应有法,则读前卷定知其有后卷;论其变化无方, 则读前文更不料其有后文。于其可知,见《三国》之文 之精,于其不可料,更见《三国》之文之幻矣。 《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文有 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顾草庐,七擒 孟获,此文之妙于连者也。如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九 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断者也。盖文之短者,不连叙则不 贯串;文之长者,连叙则惧其累坠,故必叙别事以间之, 而后文势乃错综尽变。后世稗官家鲜能及此。 22
三国演义 22 权求救于曹丕,却弄出曹丕欲袭孙权,则一变。本是昭 烈仇东吴,又弄出孔明结好东吴,则一变。本是刘封听 孟达,却弄出刘封攻孟达,则一变。本是孟达背昭烈, 又弄出孟达欲归孔明,则一变。本是马腾与昭烈同事, 又弄出马超攻昭烈,则一变。本是马超救刘璋,却弄出 马超投昭烈,则一变。本是姜维敌孔明,却弄出姜维助 孔明,则一变。本是夏侯霸助司马懿,却弄出夏侯霸助 姜维,则一变。本是锤会忌邓艾,却弄出卫瓘杀邓艾, 则一变。本是姜维赚锤会,却弄出诸将杀锤会,则一变。 本是羊祜和陆抗,却弄出羊祜请伐孙皓,则一变。本是 羊祜请伐吴,却弄出一杜预,又弄出一王睿,则一变。 论其呼应有法,则读前卷定知其有后卷;论其变化无方, 则读前文更不料其有后文。于其可知,见《三国》之文 之精,于其不可料,更见《三国》之文之幻矣。 《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文有 宜于连者,有宜于断者。如五关斩将,三顾草庐,七擒 孟获,此文之妙于连者也。如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九 伐中原,此文之妙于断者也。盖文之短者,不连叙则不 贯串;文之长者,连叙则惧其累坠,故必叙别事以间之, 而后文势乃错综尽变。后世稗官家鲜能及此
三国演义 《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将有 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 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之端。如将叙曹操濮阳之 火,先写糜竺家中之火一段闲文以启之;将叙孔融求救 于昭烈,先写孔融通刺于李弘一段闲文以启之;将叙赤 壁纵火一段大文,先写博望、新野两段小文以启之;将 叙六出祁山一段大文,先写七擒孟获一段小文以启之是 也。“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文章之妙, 正复类是。 《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霹霖之妙。凡文 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余势。如董卓之后, 又有从贼以继之;黄巾之后,又有余党以衍之;昭烈三 顾草庐之后,又有刘琦三请诸葛一段文字以映带之;武 侯出师一段大文之后,又有姜维伐魏一段文字以荡漾之 是也。诸如此类,皆他书中所未有。 《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如关 公五关斩将之时,忽有镇国寺内遇普静长老一段文字; 昭烈跃马檀溪之时,忽有水镜庄上遇司马先生一段文字; 孙策虎踞江东之时,忽有遇于吉一段文字;曹操进爵魏 王之时,忽有遇左慈一段文字;昭烈三顾草庐之时,忽 23
三国演义 23 《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将有 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 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之端。如将叙曹操濮阳之 火,先写糜竺家中之火一段闲文以启之;将叙孔融求救 于昭烈,先写孔融通刺于李弘一段闲文以启之;将叙赤 壁纵火一段大文,先写博望、新野两段小文以启之;将 叙六出祁山一段大文,先写七擒孟获一段小文以启之是 也。“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文章之妙, 正复类是。 《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霹霖之妙。凡文 之奇者,文前必有先声,文后亦必有余势。如董卓之后, 又有从贼以继之;黄巾之后,又有余党以衍之;昭烈三 顾草庐之后,又有刘琦三请诸葛一段文字以映带之;武 侯出师一段大文之后,又有姜维伐魏一段文字以荡漾之 是也。诸如此类,皆他书中所未有。 《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如关 公五关斩将之时,忽有镇国寺内遇普静长老一段文字; 昭烈跃马檀溪之时,忽有水镜庄上遇司马先生一段文字; 孙策虎踞江东之时,忽有遇于吉一段文字;曹操进爵魏 王之时,忽有遇左慈一段文字;昭烈三顾草庐之时,忽
三国演义 有遇崔州平席地闲谈一段文字;关公水淹七军之后,忽 有玉泉山月下点化一段文字。至于武侯征蛮而忽逢孟节, 陆逊追蜀而忽遇黄承彦,张任临敌而忽问紫虚丈人,昭 烈伐吴而忽问青城老叟。或僧或道,或隐士或高人,俱 于极喧闹中求之,真足令人躁思顿清,烦襟尽涤。 《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如正 叙黄巾扰乱,忽有何后、董后两宫争论一段文字,正叙 董卓纵横,忽有貂蝉凤仪亭一段文字;正叙傕、汜猖狂, 忽有杨彪夫人与郭汜之妻来往一段文字,正叙下邳交战, 忽有吕布送女、严氏恋夫一段文字;正叙冀州厮杀,忽 有袁谭失妻、曹不纳妇一段文字;正叙荆州事变,忽有 蔡夫人商议一段文字;正叙赤壁鏖兵,忽有曹操欲取二 乔一段文字,正叙宛城交攻,忽有张济妻与曹操相遇一 段文字;正叙赵云取桂阳,忽有赵范寡嫂敬酒一段文字; 正叙昭烈争荆州,忽有孙权亲妹洞房花烛一段文字;正 叙孙权战黄祖,忽有孙翊妻为夫报仇一段文字;正叙司 马懿杀曹爽,忽有辛宪英为弟画策一段文字。至于袁绍 讨曹操之时,忽带叙郑康成之婢;曹操救汉中之日,忽 带叙蔡中郎之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人但知《三国》 之文是叙龙争虎斗之事,而不知为凤、为鸾、为莺、为 24
三国演义 24 有遇崔州平席地闲谈一段文字;关公水淹七军之后,忽 有玉泉山月下点化一段文字。至于武侯征蛮而忽逢孟节, 陆逊追蜀而忽遇黄承彦,张任临敌而忽问紫虚丈人,昭 烈伐吴而忽问青城老叟。或僧或道,或隐士或高人,俱 于极喧闹中求之,真足令人躁思顿清,烦襟尽涤。 《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如正 叙黄巾扰乱,忽有何后、董后两宫争论一段文字,正叙 董卓纵横,忽有貂蝉凤仪亭一段文字;正叙傕、汜猖狂, 忽有杨彪夫人与郭汜之妻来往一段文字,正叙下邳交战, 忽有吕布送女、严氏恋夫一段文字;正叙冀州厮杀,忽 有袁谭失妻、曹丕纳妇一段文字;正叙荆州事变,忽有 蔡夫人商议一段文字;正叙赤壁鏖兵,忽有曹操欲取二 乔一段文字,正叙宛城交攻,忽有张济妻与曹操相遇一 段文字;正叙赵云取桂阳,忽有赵范寡嫂敬酒一段文字; 正叙昭烈争荆州,忽有孙权亲妹洞房花烛一段文字;正 叙孙权战黄祖,忽有孙翊妻为夫报仇一段文字;正叙司 马懿杀曹爽,忽有辛宪英为弟画策一段文字。至于袁绍 讨曹操之时,忽带叙郑康成之婢;曹操救汉中之日,忽 带叙蔡中郎之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人但知《三国》 之文是叙龙争虎斗之事,而不知为凤、为鸾、为莺、为
三国演义 燕,篇中有应接不暇者,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 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 《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善圃 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奕者下一闲着于数十着之前, 而其应在数十着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犹是已。如西蜀 刘璋乃刘焉之子,而首卷将叙刘备,先叙刘焉,早为取 西川伏下一笔。又于玄德破黄巾时,并叙曹操,带叙董 卓,早为董卓乱国、曹操专权伏下一笔。赵云归昭烈在 古城聚义之时,而昭烈之遇赵云,早于磐河战公孙时伏 下一笔。马超归昭烈在葭萌战张飞之后,而昭烈之与马 腾同事,早于受衣带诏时伏下一笔。庞统归昭烈在周郎 既死之后,而童子述庞统姓名,早于水镜庄前伏下一笔。 武侯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上方谷火灭之后,而 司马徽“未遇其时’之语,崔州平“天不可强”之言, 早于三顾草庐前伏下一笔。刘禅帝蜀四十余年而终,在 一百十回之后,而鹤鸣之兆,早于新野初生时伏下一笔。 姜维九伐中原在一百五回之后,而武侯之收姜维,早于 初出祁山时伏下一笔。姜维与邓艾相遇在三伐中原之后, 姜维与钟会相遇在九伐中原之后,而夏侯霸述两人姓名, 早于未伐中原时伏下一笔。曹丕篡汉在八十回中,而青 25
三国演义 25 燕,篇中有应接不暇者,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 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 《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善圃 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奕者下一闲着于数十着之前, 而其应在数十着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犹是巳。如西蜀 刘璋乃刘焉之子,而首卷将叙刘备,先叙刘焉,早为取 西川伏下一笔。又于玄德破黄巾时,并叙曹操,带叙董 卓,早为董卓乱国、曹操专权伏下一笔。赵云归昭烈在 古城聚义之时,而昭烈之遇赵云,早于磐河战公孙时伏 下一笔。马超归昭烈在葭萌战张飞之后,而昭烈之与马 腾同事,早于受衣带诏时伏下一笔。庞统归昭烈在周郎 既死之后,而童子述庞统姓名,早于水镜庄前伏下一笔。 武侯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上方谷火灭之后,而 司马徽“未遇其时’之语,崔州平“天不可强”之言, 早于三顾草庐前伏下一笔。刘禅帝蜀四十余年而终,在 一百十回之后,而鹤鸣之兆,早于新野初生时伏下一笔。 姜维九伐中原在一百五回之后,而武侯之收姜维,早于 初出祁山时伏下一笔。姜维与邓艾相遇在三伐中原之后, 姜维与钟会相遇在九伐中原之后,而夏侯霸述两人姓名, 早于未伐中原时伏下一笔。曹丕篡汉在八十回中,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