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予尝集才子书者六。其目日:庄也,骚也,马之史 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 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近又取《三国志》读之,见其 据实指陈,非属臆造。由是观之,奇又莫奇于三国矣! 或日:凡自周秦而上,汉唐而下,依史以演义者,无不 与三国相仿,何独奇乎三国?日:三国者,乃古今争天 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 异代之争天下,其事较平,取其事以为传,其手又较庸, 故迥不得与三国并也。 吾尝览三国争天下之局,而叹天运之变化真有所莫 测也!尝汉献失柄,董卓擅权。群雄并起,四海鼎沸。 使刘皇叔早揩鱼水之欢,先得荆襄之地,长驱河北,传 檄淮南,江东秦雍,以次略定。则乃一光武中兴之局, 而不见天运之善变也。唯卓不遂其篡以诛死,曹操又得 挟天下以令诸候。名位虽虚,正朔未变。皇叔宛转避难, 不得早建大义于天下。而大江南北,已为吴魏之所攘, 1
1 序 予尝集才子书者六。其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 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谬加评订,海内 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近又取《三国志》读之,见其 据实指陈,非属臆造。由是观之,奇又莫奇于三国矣! 或曰:凡自周秦而上,汉唐而下,依史以演义者,无不 与三国相仿,何独奇乎三国?曰:三国者,乃古今争天 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之一大奇手也! 异代之争天下,其事较平,取其事以为传,其手又较庸, 故迥不得与三国并也。 吾尝览三国争天下之局,而叹天运之变化真有所莫 测也!尝汉献失柄,董卓擅权。群雄并起,四海鼎沸。 使刘皇叔早揩鱼水之欢,先得荆襄之地,长驱河北,传 檄淮南,江东秦雍,以次略定。则乃一光武中兴之局, 而不见天运之善变也。唯卓不遂其篡以诛死,曹操又得 挟天下以令诸候。名位虽虚,正朔未变。皇叔宛转避难, 不得早建大义于天下。而大江南北,已为吴魏之所攘
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 独留西南一隅,为刘氏托足之地。然不得孔明出而东助 赤壁一战,西为汉中一摧,则梁、益亦几折而入于曹。 而吴亦不能独立。则又成一王莽篡汉之局。而天运犹不 见其善变也:逮于华容遁去,鸡肋归来,鼎足而居。权 侔力敌,而三分之势遂成。寻彼曹操一生,罪恶贯盈, 神人共怒。檄之骂之、刺之烧之、药之劫之、割须折齿、 堕马落堑,死者数而卒免于死。为敌者众,而为辅亦众。 此又天之若有意以成之分,而故留此奸雄,以为汉之蟊 贼。且天生瑜以为亮对,又生懿以继曹后。似皆恐鼎足 之中折,而叠出其人才以相持也。自古割据者有矣,分 王者有矣。为十二国,为七国,为十六国,为南北朝, 为东西魏,为前后汉。其间乍得乍失。或亡或存。远或 不能一纪,近或不逾岁月。从未有六十年中,兴则俱兴, 灭则俱灭。如三国争天下之局之奇者。 今览此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 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 亦快也。昔者蒯通之谏韩信,已有鼎足三分之说,其时 信已臣汉,义不可背;项羽粗暴无谋,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势不得不统一于群策群力之汉。三分之几,虚兆于 汉室方兴之时,而卒成于汉室衰微之际。且高祖以王汉 兴,而先主以王汉亡。一能还定三秦,一不能取中原尺
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 2 独留西南一隅,为刘氏托足之地。然不得孔明出而东助 赤壁一战,西为汉中一摧,则梁、益亦几折而入于曹。 而吴亦不能独立。则又成一王莽篡汉之局。而天运犹不 见其善变也:逮于华容遁去,鸡肋归来,鼎足而居。权 侔力敌,而三分之势遂成。寻彼曹操一生,罪恶贯盈, 神人共怒。檄之骂之、刺之烧之、药之劫之、割须折齿、 堕马落堑,死者数而卒免于死。为敌者众,而为辅亦众。 此又天之若有意以成之分,而故留此奸雄,以为汉之蟊 贼。且天生瑜以为亮对,又生懿以继曹后。似皆恐鼎足 之中折,而叠出其人才以相持也。自古割据者有矣,分 王者有矣。为十二国,为七国,为十六国,为南北朝, 为东西魏,为前后汉。其间乍得乍失。或亡或存。远或 不能一纪,近或不逾岁月。从未有六十年中,兴则俱兴, 灭则俱灭。如三国争天下之局之奇者。 今览此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 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 亦快也。昔者蒯通之谏韩信,已有鼎足三分之说,其时 信已臣汉,义不可背;项羽粗暴无谋,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势不得不统一于群策群力之汉。三分之几,虚兆于 汉室方兴之时,而卒成于汉室衰微之际。且高祖以王汉 兴,而先主以王汉亡。一能还定三秦,一不能取中原尺
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 寸。若彼苍之造汉以如是起,以如是止,早有其成局于 冥冥之中。遂致当世之人、之事才谋各别,境界独殊, 以迥异于千古。此非天事之最奇者欤?作演义者,以文 章之奇,而传其事之奇,而且无所事于穿凿。第贯穿其 事实、错综其始末而已。无一不奇。此又人事之未经见 者也。独是事奇矣、书奇矣,而无有人焉?起而评之, 即或有人,而使心非锦心、口非绣口,不能一一代古人 传其胸臆。则是书亦终于周秦而下、汉唐而下诸演义等。 人亦恶乎知其奇而信其奇哉! 余尝欲探索其奇,以正诸世,会病未果。忽于友人 案头见毛子所评三国志之稿。观其笔墨之快、心思之灵, 先得我心之同然,因称快者再。而今而后,知第一才子 书之目,又果在三国也。故余序此数言,付毛子授剞之 日,弁于简端,使后之阅者,知余与毛子有同心云。 顺治岁次甲申嘉平朔日金人瑞圣叹氏题 3
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 3 寸。若彼苍之造汉以如是起,以如是止,早有其成局于 冥冥之中。遂致当世之人、之事才谋各别,境界独殊, 以迥异于千古。此非天事之最奇者欤?作演义者,以文 章之奇,而传其事之奇,而且无所事于穿凿。第贯穿其 事实、错综其始末而已。无一不奇。此又人事之未经见 者也。独是事奇矣、书奇矣,而无有人焉?起而评之, 即或有人,而使心非锦心、口非绣口,不能一一代古人 传其胸臆。则是书亦终于周秦而下、汉唐而下诸演义等。 人亦恶乎知其奇而信其奇哉! 余尝欲探索其奇,以正诸世,会病未果。忽于友人 案头见毛子所评三国志之稿。观其笔墨之快、心思之灵, 先得我心之同然,因称快者再。而今而后,知第一才子 书之目,又果在三国也。故余序此数言,付毛子授剞之 日,弁于简端,使后之阅者,知余与毛子有同心云。 顺治岁次甲申嘉平朔日金人瑞圣叹氏题
重刊三国演义序 昔陈承祚有良史才,所撰魏、蜀、吴《三国志》,凡 六十五篇,已入正史,范頹称其语多劝诫,明乎得失, 有益风化。裴松之亦谓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而惜其失 在于略,复上披旧闻,旁摭遗逸,凡志所不载,事宜存 录者,翠取以为之注,而三国事迹略备。演义之作,滥 觞于元人,以供邨老谈说故事。然悉本陈志裴注绝不架 空杜撰,意主忠义,而旨归劝惩。阅者参观正史始知语 皆有本,而不与一切小说等量而齐观矣。 咸丰三年孟夏勾吴清溪居士书
4 重刊三国演义序 昔陈承祚有良史才,所撰魏、蜀、吴《三国志》,凡 六十五篇,已入正史,范頵称其语多劝诫,明乎得失, 有益风化。裴松之亦谓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而惜其失 在于略,复上披旧闻,旁摭遗逸,凡志所不载,事宜存 录者,翠取以为之注,而三国事迹略备。演义之作,滥 觞于元人,以供邨老谈说故事。然悉本陈志裴注绝不架 空杜撰,意主忠义,而旨归劝惩。阅者参观正史始知语 皆有本,而不与一切小说等量而齐观矣。 咸丰三年孟夏勾吴清溪居士书
凡例 一、俗本之乎者也等字,大半数龃龉不通,又词语 冗长,每多复杳处,今悉依古本改正,颇觉直捷痛快。 二、俗本纪事多讹,如昭烈闻雷失筯及马腾入京遇 害,关公封汉寿亭侯之类,皆与古本不合。又曹后骂曹 丕,详于范晔<后汉书>中,而俗本反误书其党恶,孙夫 人投江而死,详于《枭姬傅》中,而俗本但纪其归吴, 今悉依古本辨定。 三、事有不可阙者,如关公秉烛达旦,管宁割席分 坐,曹操分香卖履,于禁陵庙见画,以至武侯夫人之才, 康成侍儿之慧,邓艾凤兮之对,锺会不汗之答,杜预《左 傅》之癖。俗本皆删而不录,今悉依古本存之,使读者 得窥全豹。 四、《三国》文字之佳,其录于<文选>中者,如孔融 《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实可与前、后《出师 表》并传,俗本皆阙而不载,今悉依古本增入,以备好 古者之览观焉。 5
5 凡 例 一、俗本之乎者也等字,大半数龃龉不通,又词语 冗长,每多复杳处,今悉依古本改正,颇觉直捷痛快。 二、俗本纪事多讹,如昭烈闻雷失筯及马腾入京遇 害,关公封汉寿亭侯之类,皆与古本不合。又曹后骂曹 丕,详于范晔<后汉书>中,而俗本反误书其党恶,孙夫 人投江而死,详于《枭姬傅》中,而俗本但纪其归吴, 今悉依古本辨定。 三、事有不可阙者,如关公秉烛达旦,管宁割席分 坐,曹操分香卖履,于禁陵庙见画,以至武侯夫人之才, 康成侍儿之慧,邓艾凤兮之对,锺会不汗之答,杜预《左 傅》之癖。俗本皆删而不录,今悉依古本存之,使读者 得窥全豹。 四、《三国》文字之佳,其录于<文选>中者,如孔融 《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实可与前、后《出师 表》并传,俗本皆阙而不载,今悉依古本增入,以备好 古者之览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