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使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只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因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 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 仍然可以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因而就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 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 暂时的现象,因为每个资本家都进行激烈的竞争,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而独享超额剩余价值。当先进技术得到 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 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 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 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而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 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使相对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 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 致的。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 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 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 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 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 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 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 益突出了。当然,这两种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并用, 以便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 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 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使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只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因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 间。所以,单个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使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不能使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不能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单个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它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 仍然可以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因而就产生出超额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 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 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 暂时的现象,因为每个资本家都进行激烈的竞争,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 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而独享超额剩余价值。当先进技术得到 普及后,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此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 低,商品价值相应下降。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 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 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而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 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 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使相对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 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 致的。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 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 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资本主义剥削无论在什么时候 都必须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就不可能生产剩 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以工作日已经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为基础的,由此来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两种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 主义生产的初期,由于生产工具没有重大变化,生产力发展比较缓慢,绝对剩余 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加重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 产中广泛应用,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 益突出了。当然,这两种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并用, 以便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 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 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
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 本的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是以能不能获得 剩余价值以及获得多少剩余价值为转移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 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 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资 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 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 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 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满 足的;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 必要条件。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本家为了 追求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 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本家为着追逐更多剩余 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 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被劳动者生产出来以后,便在各剥削阶级集团之间按一定原则进行 分配。包括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等职能资本家,以及借贷资本 家、土地所有者等非职能资本家都分别从中获得各自的部分,使剩余价值转化为 多种多样的特殊形式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是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它形成商品 的价值。在商品价值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生产商品的资本耗费, 把这部分价值从商品价值中独立出来,便形成资本主义单位商品的成本价格。成 本价格用K表示,其公式为:K=C+V。成本价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它是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是资本家出售商品时的保本价:其次,它也是
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增殖资 本的价值。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性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都是以能不能获得 剩余价值以及获得多少剩余价值为转移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 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 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对剩余价值的追求 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资 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都是以获取剩余价值 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资本主义的流 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 实质上是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是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满 足的;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的 必要条件。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资本家为了 追求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总要设法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销售市 场,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正是由于资本家为着追逐更多剩余 价值,不断扩大和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剥削,从而不断激化和深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必然为更 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被劳动者生产出来以后,便在各剥削阶级集团之间按一定原则进行 分配。包括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等职能资本家,以及借贷资本 家、土地所有者等非职能资本家都分别从中获得各自的部分,使剩余价值转化为 多种多样的特殊形式。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生产商品的实际劳动耗费是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它形成商品 的价值。在商品价值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生产商品的资本耗费, 把这部分价值从商品价值中独立出来,便形成资本主义单位商品的成本价格。成 本价格用 K 表示,其公式为:K=C+V。成本价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它是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是资本家出售商品时的保本价;其次,它也是
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商品销售只有高于保本价资本家才会有嬴利,高于 部分越多资本家就越赚钱。由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变为成本价格,于是商 品的价值便转化为W=K+m。这样就使得剩余价值不再是与可变资本发生联系的 个范畴,而是与资本家全部所费资本发生联系的一个范畴,即表现为超过资本 家所费资本的一个增加额。不过,在资本家看来,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或所用资本 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不仅被看作是所费资本的产物,而 且被看作是所用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就进一步转化为W=K+P 可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与剩余价值事实上是一个东西,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 值,如果把它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利润是全部 资本的产物,而不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不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歪曲 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所谓利润率,就 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P′表示利润率,其计算公式可表示 如下 利润率P′与剩余价值m’的区别在于: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资本的价值增 殖程度,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 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大大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以最少量的资本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是资本家投资的惟一目的。因此,利润 率的高低决定了资本家投资的方向,哪里利润率高,资本就涌向那里。影响利润 率的主要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高,剩余价值量就大,从 而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则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越 高,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就越小,从而利润率越低;反之,利润率则越高。(3)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从而获得的年剩余价值就越多,年利 润率就越髙;反之,年利润率则越低。(4)不变资本使用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能 节省,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就越能减少预付资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由于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作用程度的不同,使 得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这必然会引起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争得 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以资本转移为手段的竞争,从而影响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 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商品的价格。其结果,必然会使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的预付资本总
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商品销售只有高于保本价资本家才会有赢利,高于 部分越多资本家就越赚钱。由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变为成本价格,于是商 品的价值便转化为 W=K+m。这样就使得剩余价值不再是与可变资本发生联系的 一个范畴,而是与资本家全部所费资本发生联系的一个范畴,即表现为超过资本 家所费资本的一个增加额。不过,在资本家看来,由于全部预付资本或所用资本 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不仅被看作是所费资本的产物,而 且被看作是所用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 P 表示利润,商品价值就进一步转化为 W=K+P。 可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与剩余价值事实上是一个东西,都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 值,如果把它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利润是全部 资本的产物,而不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不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歪曲 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所谓利润率,就 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 P′表示利润率,其计算公式可表示 如下: m P′= ——— c+v 利润率 P′与剩余价值 m′的区别在于:利润率表示的是预付资本的价值增 殖程度,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在量上总是 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大大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以最少量的资本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是资本家投资的惟一目的。因此,利润 率的高低决定了资本家投资的方向,哪里利润率高,资本就涌向那里。影响利润 率的主要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高,剩余价值量就大,从 而利润率就高;反之,利润率则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越 高,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就越小,从而利润率越低;反之,利润率则越高。(3)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从而获得的年剩余价值就越多,年利 润率就越高;反之,年利润率则越低。(4)不变资本使用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能 节省,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就越能减少预付资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由于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作用程度的不同,使 得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这必然会引起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争得 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以资本转移为手段的竞争,从而影响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 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商品的价格。其结果,必然会使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的预付资本总
额的比率,用P′表示。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剩余价值总额 平均利润率(P′)= 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依据所投入的全部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 的利润,就叫做平均利润,用P表示。平均利润实际上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它只不过是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等量资本得等量利 润的分配原则进行重新分配而已。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 额是相等的。 平均利润形成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已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由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 还是相等,因此还不难看出二者的联系。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资本家 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就很少与该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平均利润的多少似 乎只与预付资本多少有关,而与工人的劳动好像就毫无关系。这造成了利润是全 部资本产物的假象,从而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一步掩盖起来了 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的商品不是按其各自的价值出售,而是按其 生产价格出售。所谓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它是商品价值的 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简单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 上下波动。现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需要指出的是,等量资本取 得等量利润,是就部门平均水平而言的,但就个别企业来说,由于各自劳动生产 率不同,在利润的获取上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企业,除了获得平均利润以外,还 可以获取超额利润,所谓超额利润,就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它是 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意义。它揭示了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不仅直接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产 阶级的剥削。它揭示了资本家之间在分割剩余价值方面尽管存在矛盾,但在剥削 雇佣工人方面则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它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对立,阐明了无产阶级要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必须联合起来,推翻整个 资本主义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由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固 定不变的,从长时期看有下降的趋势。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追求剩余 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驱使下,必然要进行资本积累,从而使整个社 会资本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于是,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资本
额的比率,用 P′表示。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剩余价值总额 平均利润率(P′)= —————————— 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依据所投入的全部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 的利润,就叫做平均利润,用 P 表示。平均利润实际上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它只不过是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等量资本得等量利 润的分配原则进行重新分配而已。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 额是相等的。 平均利润形成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已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但由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 还是相等,因此还不难看出二者的联系。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资本家 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就很少与该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平均利润的多少似 乎只与预付资本多少有关,而与工人的劳动好像就毫无关系。这造成了利润是全 部资本产物的假象,从而把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一步掩盖起来了。 平均利润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的商品不是按其各自的价值出售,而是按其 生产价格出售。所谓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它是商品价值的 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简单 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 上下波动。现在,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需要指出的是,等量资本取 得等量利润,是就部门平均水平而言的,但就个别企业来说,由于各自劳动生产 率不同,在利润的获取上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企业,除了获得平均利润以外,还 可以获取超额利润,所谓超额利润,就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利润。它是 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意义。它揭示了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不仅直接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产 阶级的剥削。它揭示了资本家之间在分割剩余价值方面尽管存在矛盾,但在剥削 雇佣工人方面则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它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对立,阐明了无产阶级要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必须联合起来,推翻整个 资本主义制度。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由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形成的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固 定不变的,从长时期看有下降的趋势。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在追求剩余 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驱使下,必然要进行资本积累,从而使整个社 会资本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于是,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