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湘潭市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 初中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考试时量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时,教师将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教师将试卷及答题 、积累与运用(16分) 1.“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请你把白居易在 《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两句诗写在后面答题卷上的田字格内。(标 点符号占一格)(3分) 2.默写与填空(5分) ①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②朱自清《春》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 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 ③《诗经·蒹葭》的前四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④华夏文化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 ”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 ⑤写出一个描写“云”的诗文名句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匿名(ni)占卜(zhn)庇护(bi)倔强挺立( jiang) B.热忱(chen)斟酌(chuo)修葺(qi)风驰电掣(zhi) C.谦逊(xn)豁亮(huo)教诲(hui)人声鼎沸(fei) D.狡黠(xie)旌旗(jing)造诣(yi)姹紫嫣红(chd) 4.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急燥纯粹奋不顾身改斜归正 B.署假狭隘相形见拙择善而从 C.松驰盘缠忧心仲仲孜孜不倦 D.桑梓追溯挥洒自如迎刃而解 5.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2分) 心是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孤苦无依的人 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中的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初中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初中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2007 年湘潭市中小学教师业务考试 初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6 分) 1.“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请你把白居易在 《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两句诗写在后面答题卷上的田字格内。(标 点符号占一格)(3 分) 2.默写与填空(5 分) ①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 ②朱自清《春》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 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 , 。” ③《诗经·蒹葭》的前四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 ④华夏文化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 , ”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 ⑤写出一个描写“云”的诗文名句: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2 分) A.匿.名(nì) 占.卜(zhàn) 庇.护(bì) 倔强.挺立(jiàng) B.热忱.(chén) 斟酌.(chuò) 修葺.(qì) 风驰电掣.(zhì ) C.谦逊.(xùn) 豁.亮(huò) 教诲.(huì) 人声鼎沸.(fèi) D.狡黠.(xié) 旌.旗(jīng) 造诣.(yì) 姹.紫嫣红(chà) 4.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分) A.急燥 纯粹 奋不顾身 改斜归正 B.署假 狭隘 相形见拙 择善而从 C.松驰 盘缠 忧心仲仲 孜孜不倦 D.桑梓 追溯 挥洒自如 迎刃而解 5.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2 分) 爱心是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孤苦无依的人 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① 一首飘荡在夜空中的歌谣 ② 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注意事项: 1、本考试时量为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2、答题时,教师将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教师将试卷及答题 卷一并上交。 3、凡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的均不给分
③一场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 ④一片冬日的阳光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D.②④①③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的一句是(2分) A.我们的肌肤每天受到各种侵害,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都会使肌肤变得 干燥、粗糙。您是否想过给自己的肌肤补充一些营养呢? B.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 清天上淅淅沥沥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 C.“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 先生”,以后又译为“惟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D.《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 功主持编纂。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阅读与理解(34分) 衡量幸福的新标准 衡量幸福,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标准,那就是生活水平。过去我们盼过年,为什么盼过年, 无非是盼“生活幸福”,吃好穿好。现在的人把过年不当回事了,从实质上说就是因为生活 好了如果说过年曾经是我们盼望和理想的幸福生活那么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达到“天 天过年”。过去人们过年感到幸福,现在人们过年感觉不到怎么幸福 其实幸福还有—种精神因素,精神达到了一定的满足,够幸福标准了,也叫幸福。比如 一个人从穷到富,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吃饱了拍打着肚子在大街上散步,他觉得很幸福 忽然发现路边有个新装修的店铺,走进去一看,万万没想到,这个店铺是他从前一个熟人的 这老兄本来比他穷多了,可几年时间,却有了这个黄金地段价值百万的沿街房!这一震动, 几乎被震昏了,从此他就不再感到自己幸福了。实际上他的幸福没有减弱,可他的心理却不 能承受,烦恼便来了,原来衡量幸福的新标准是烦恼! 现代人的最大特点是烦恼增多了。现在要衡量幸福不幸福,就是要看你的烦恼多少, 烦恼越多就越不幸福,衡量幸福与经济上的差别不成正比。现代人的烦恼是怎么来的?一 个是从外部来的,一个是从内部来的,从外部来的烦恼对一般人来说比较公允,就是所承 受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还有一部分来自内部,就是从你个人心里产生的,这一部分烦 初中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初中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 ③ 一场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 ④ 一片冬日的阳光 A. ①③④②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④① D. ②④①③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的一句是(2 分) A.我们的肌肤每天受到各种侵害,阳光的辐射、空气的污染,都会使肌肤变得 干燥、粗糙。您是否想过给自己的肌肤补充一些营养呢? B.她独自一个人在林间小路上走着、想着、感动着,几乎忘记了一切:已分不 清天上淅淅沥沥飘洒着的是雨还是雪?也不知道自己脸上缓缓流淌着的是水还是泪? C.“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 先生”,以后又译为“惟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D.《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 功主持编纂。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二、阅读与理解(34 分) (一) 衡量幸福的新标准 衡量幸福,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标准,那就是生活水平。过去我们盼过年,为什么盼过年, 无非是盼“生活幸福”,吃好穿好。现在的人把过年不当回事了,从实质上说就是因为生活 好了。如果说过年曾经是我们盼望和理想的幸福生活,那么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达到“天 天过年”。过去人们过年感到幸福,现在人们过年感觉不到怎么幸福。 其实幸福还有一种精神因素,精神达到了一定的满足,够幸福标准了,也叫幸福。比如 一个人从穷到富,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吃饱了拍打着肚子在大街上散步,他觉得很幸福。 忽然发现路边有个新装修的店铺,走进去一看,万万没想到,这个店铺是他从前一个熟人的, 这老兄本来比他穷多了,可几年时间,却有了这个黄金地段价值百万的沿街房!这一震动, 几乎被震昏了,从此他就不再感到自己幸福了。实际上他的幸福没有减弱,可他的心理却不 能承受,烦恼便来了,原来衡量幸福的新标准是烦恼! 现代人的最大特点是烦恼增多了。现在要衡量幸福不幸福,就是要看你的烦恼多少, 烦恼越多就越不幸福,衡量幸福与经济上的差别不成正比。现代人的烦恼是怎么来的?一 个是从外部来的,一个是从内部来的,从外部来的烦恼对一般人来说比较公允,就是所承 受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还有一部分来自内部,就是从你个人心里产生的,这一部分烦
恼无限,可以像蘑菇云一样生长,烦恼长满了肚子,这个人就不幸福了。成天与烦恼相伴, 吃肉肉不香,睡觉觉不香,住高楼大厦也不幸福,已不知道“生活幸福″是个什么概念了, 其实,幸福与不幸福都是自己的选择。 选自2007年1月23日《杂文报》作者山海夫,有删 7.作者认为,衡量幸福的旧标准是 衡量幸福的新标准是: 4分) 8.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现代人的烦恼源自哪里,并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个例子。(3分) 9.结合上文,联系下面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2分) (1)世界烟草大王杜克的女儿杜丽丝继承了2亿美元的资产,但她的一生却郁郁寡欢, 最后寂寞地死去 (2)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以“忘我就是快乐”的信念来克服生理缺陷所造 成的精神痛苦。她说:“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 当作我的交响乐,把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二)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初中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初中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 恼无限,可以像蘑菇云一样生长,烦恼长满了肚子,这个人就不幸福了。成天与烦恼相伴, 吃肉肉不香,睡觉觉不香,住高楼大厦也不幸福,已不知道“生活幸福”是个什么概念了。 其实,幸福与不幸福都是自己的选择。 (选自 2007 年 1 月 23 日《杂文报》作者山海夫,有删 改) 7.作者认为,衡量幸福的旧标准是: ;衡量幸福的新标准是: 。(4 分) 8.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现代人的烦恼源自哪里,并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个例子。(3 分) 9.结合上文,联系下面其中一则材料,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2 分) (1)世界烟草大王杜克的女儿杜丽丝继承了 2 亿美元的资产,但她的一生却郁郁寡欢, 最后寂寞地死去。 (2)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以“忘我就是快乐”的信念来克服生理缺陷所造 成的精神痛苦。她说:“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把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 当作我的交响乐,把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二)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B.子犯请击之\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C.秦伯说,与郑人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11.下列各句的意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你,现在危急之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 害处 C.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值得厌恶的呢?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一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情。 12.对上面文段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烛之武长期得不到重用,有着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国难当头,他还是慨然受命, 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可贵品质 B.晋文公没有向背叛自己的秦军发起进攻,原因有三:一是认为攻击以前的盟友不仁 道:二是认为失去了盟友不明智;三是觉得以自己整齐的队伍去攻击混乱的秦军,不能显示 自己的勇武气概 C.烛之武巧妙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分析了郑国的存亡对于秦国的利弊,终于说服 了秦君退兵,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D.文章记叙的重点放在了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 代,对秦国君臣的骄横态度、郑国君臣百姓的反应等都只字未提,显示了文章在选材方面详 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水龙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 14、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思想。(4分)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觉城市刘元举 ①都市最好的建筑大都是留在广场上。越老的广场越有味道,特别是那种椭囻形队列, 初中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初中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B.子犯请击之.\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C.秦伯说.,与郑人盟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11.下列各句的意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 分)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你,现在危急之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 害处。 C.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值得厌恶的呢?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情。 12.对上面文段内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2 分) A.烛之武长期得不到重用,有着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国难当头,他还是慨然受命, 表现了他深明大义的可贵品质。 B.晋文公没有向背叛自己的秦军发起进攻,原因有三:一是认为攻击以前的盟友不仁 道;二是认为失去了盟友不明智;三是觉得以自己整齐的队伍去攻击混乱的秦军,不能显示 自己的勇武气概。 C.烛之武巧妙利用了秦晋之间的矛盾,分析了郑国的存亡对于秦国的利弊,终于说服 了秦君退兵,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D.文章记叙的重点放在了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 代,对秦国君臣的骄横态度、郑国君臣百姓的反应等都只字未提,显示了文章在选材方面详 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水龙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 分) 14、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思想。(4 分) (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觉城市 刘元举 ①都市最好的建筑大都是留在广场上。越老的广场越有味道,特别是那种椭圆形队列
极有耐心地组合成建筑博览系列,其风格的和谐与典雅令岁月粘稠。然而,到了今天,这些 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一副凄哀的无奈状。高楼大厦争先恐后,顶天立地, 倏忽间,竟形成了一个巨人家族,控制着广场的领空,从中透岀一种现代城市的霸气. ②城市的现代锋芒是无法收敛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你就得接受就得适应 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 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 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 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 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 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③有一位作家到日本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裸体的日本》这个题目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 代化的日本城市的流向,是否越接近现代文明就越远离了掩饰和含蓄? ④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 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 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 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城市人生活状态的变化首先要从服装上表现出来。比如, 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口,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 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 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 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再看上衣,马甲、一些两件 套装、三件套装,一些原本属于辅助性的衣服倒变成了正宗服饰,几乎取代了西服上衣西服 裙,而且,这种取代没商量,马甲也好,上衣也好,越来越短,短到了可以露出肚脐眼。阳 初中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初中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 极有耐心地组合成建筑博览系列,其风格的和谐与典雅令岁月粘稠。然而,到了今天,这些 苍老的面孔对于周围的疾速变化却呈现一副凄哀的无奈状。高楼大厦争先恐后,顶天立地, 倏忽间,竟形成了一个巨人家族,控制着广场的领空,从中透出一种现代城市的霸气。 ②城市的现代锋芒是无法收敛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你就得接受就得适应。 城市的表情在过去如果说是因含蓄而充满魅力的话,那么说城市的现在,则全然抛开了这份 传统的服饰,变得简单而直露。不是吗,玻璃幕墙体通体透亮,还有什么含蓄可言?钢架交 错,似裸露闪亮的筋骨,没有任何羞涩需要多余的遮掩。远去了,哥特式建筑;远去了,巴 洛克的繁绮奢华;远去了,爱奥尼与陶立克柱子,就连我们古典的影壁墙、歇山顶、鸱吻、 雕梁画栋也无法取悦都市的目光。大工业与现代化正在不可阻挡地改变着我们的城市的面 孔,犹如一双粗暴的手,把城市陈旧的服饰一件件剥光。 ③有一位作家到日本后写了一本书,题为《裸体的日本》这个题目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 代化的日本城市的流向,是否越接近现代文明就越远离了掩饰和含蓄? ④由城市及人,由城市的服饰演进说到人的装束变化,这是很有意思的。古罗马的著名 建筑师威特鲁威早就给建筑下过这样的定义,他说,建筑就是组织人们的生活。城市建筑对 于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在告别繁冗,在失去含蓄,城 市中的人,势必也要适应这种流向。城市人生活状态的变化首先要从服装上表现出来。比如, 过去的女人以包裹严实为尊为美,连衣裙是小翻领口,还是长袖的,腰间还有个捆扎的带子, 不扎不端庄,不淑女,现在还有人穿这种连衣裙吗?不仅不穿长袖的,甚至连袖子都是多余 的。由长袖而半袖,再由半袖而变成无袖;裙身过去长至膝下,甚至垂到脚面,走起路来风 摆杨柳,婀婀娜娜,不乏古典韵致。从什么时候起时兴了超短?再看上衣,马甲、一些两件 套装、三件套装,一些原本属于辅助性的衣服倒变成了正宗服饰,几乎取代了西服上衣西服 裙,而且,这种取代没商量,马甲也好,上衣也好,越来越短,短到了可以露出肚脐眼。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