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梁启超办了《新小说》,提出“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呼吁小说界革命,中 国的现代文学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当时的士大夫,开始明显地意识到,他们对国家社会所负的责任,今后不能再指望国家了 他们要把力量放在对老百姓的教育上面,就是所谓“开民智”。当时最典型的就是严复的态度 严复原来也是参与维新的,但这时他认为:“民智不开,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所以 他就说自己以后“惟以译书自课”。从靠朝廷俸禄转换为一个靠版税来生活的职业翻译家。用 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从一个士大夫变成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那么,知识分子不再有可能通过 获得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梦想,他只有利用自己的民间岗位来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 他对治国平天下的热情。知识分子的岗位是各种各样的,但有一个标志是它具有超越本职业的 意义,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传播的渠道。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第一次在广场上操练,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民间岗位的 形式,而不是通过庙堂的形式,来履行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职责。你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通 过什么渠道?一个是北大的讲台;另外一个是杂志《新青年》;第三就是学生社团,如新潮社 等。它是通过杂志、通过学校、通过民间团体,把知识分子的阵地一一也就是岗位结合起来 这样一个现代文化运动,实际上包含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全部追求和全部梦想。 那么,我们所说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实际上已经不是通常说的学生爱国运动,而是整个知 识分子在转型过程当中,必须要寻找到一个代表他形象、表达他声音的这么一种方式、一种渠 道。这个方式和渠道恰好被陈独秀、胡适之、蔡元培他们找到,他们利用、创造了一个有学校、 有杂志(我们今天说就是媒体)、再加上他们自身拥有的来自西方的思想学术,这三个东西结 合而构成的一个新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岗位。这个岗位里面透彻了职业和精神两个方面。首先这 些都是知识分子的职业,他们写书要换稿费,教书要拿薪水,杂志要投入市场运作,要赚钱赢 利。但是,除了职业以外,它还有高于职业的这么一种精神能量。而这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现 代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
11 教育。梁启超办了《新小说》,提出“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呼吁小说界革命,中 国的现代文学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 当时的士大夫,开始明显地意识到,他们对国家社会所负的责任,今后不能再指望国家了, 他们要把力量放在对老百姓的教育上面,就是所谓“开民智”。当时最典型的就是严复的态度。 严复原来也是参与维新的,但这时他认为:“民智不开,则守旧、维新,两无一可。”所以, 他就说自己以后“惟以译书自课”。从靠朝廷俸禄转换为一个靠版税来生活的职业翻译家。用 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从一个士大夫变成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那么,知识分子不再有可能通过 获得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梦想,他只有利用自己的民间岗位来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 他对治国平天下的热情。知识分子的岗位是各种各样的,但有一个标志是它具有超越本职业的 意义,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传播的渠道。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第一次在广场上操练,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民间岗位的 形式,而不是通过庙堂的形式,来履行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职责。你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通 过什么渠道?一个是北大的讲台;另外一个是杂志《新青年》;第三就是学生社团,如新潮社 等。它是通过杂志、通过学校、通过民间团体,把知识分子的阵地——也就是岗位结合起来。 这样一个现代文化运动,实际上包含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全部追求和全部梦想。 那么,我们所说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实际上已经不是通常说的学生爱国运动,而是整个知 识分子在转型过程当中,必须要寻找到一个代表他形象、表达他声音的这么一种方式、一种渠 道。这个方式和渠道恰好被陈独秀、胡适之、蔡元培他们找到,他们利用、创造了一个有学校、 有杂志(我们今天说就是媒体)、再加上他们自身拥有的来自西方的思想学术,这三个东西结 合而构成的一个新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岗位。这个岗位里面透彻了职业和精神两个方面。首先这 些都是知识分子的职业,他们写书要换稿费,教书要拿薪水,杂志要投入市场运作,要赚钱赢 利。但是,除了职业以外,它还有高于职业的这么一种精神能量。而这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现 代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
第三讲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下) ,周作人与雅典精神 我们以周氏兄弟的作品为代表,讨论新文学思潮的某些特征。 20世纪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道”并没有真正形成,知识分子都是通过向西方学习,找 来一种哲学、一种思想、或者一种学说,作为中国人的一个范本。这样一来,急功近利的态度 是必不可免的,有时为了引进和推广某种学说,免不了有些机会主义的态度。不是从根本上来 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特点及其结合的可能性,当然也不可能对中西文化作出理性的科学的研究 以及尝试其彼此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和周作人,当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都关 注了非常深远的传统。尤其是周作人,他对于狂热吸收西方文化营养的思潮始终保持了清醒的 头脑。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北大的支路》,其中写道:“近年来大家喜欢谈什么东方文化与西 方文化,我不知两者是不是根本上有这么些差异,也不知道西方文化是不是用简单的三两句话 就包括得下的,但我总以为只根据英美一两国现状而立论的未免有点笼统,普通称为文明之源 的希腊我想似乎不能不予以一瞥,况且他的文学哲学自有独特的价值,据臆见说来他的思想更 有与中国很相接近的地方,总是值得萤雪十载去钻研他的,我可以担保。”一这段话讲得非常 之好。周作人对古希腊的文化的研究是贯穿其一生的,因为他真切地认为,欧洲文化的源头在 古希腊,要吸取西方文化营养首先就应该从根子上来研究和学习 周作人多次翻译过希腊神话,他不喜欢基督教神话,不喜欢古罗马神话,独独对希腊神话 情有独钟,但他又以同样的喜欢来翻译那部颠覆希腊神话的《路吉阿诺斯对话集》,这也是 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明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充满了求知的兴趣和研究的态度,而不是狂热盲 目的古典主义者。他对希腊文化的兴趣也是有选择的,比较偏重于理性的、民主的、求知的传 统,我们也可以称其为雅典精神。雅典精神是古希腊的主流,很早就开始研究科学、民主、理 性,进行学理的讨论。在另一篇文章里,周作人把希腊精神归结为求知、求真、求美三条,这 三条加上《路吉阿诺斯对话集》里所表现的化神为凡人的思想,可以说,对周作人一生的学术 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周作人终其一生,在寻找人类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的源头。我们看到,周作人的小品文 始终是非常平和、冲淡、学理化的,思想里有一种非常透彻、非常澄明的智慧,而且他从来没 有什么长篇大论,都是对话或者小品,三言两语,表达智者的一种启示。这样一种雅典式的理
12 第三讲 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下) 一,周作人与雅典精神 我们以周氏兄弟的作品为代表,讨论新文学思潮的某些特征。 20世纪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道”并没有真正形成,知识分子都是通过向西方学习,找 来一种哲学、一种思想、或者一种学说,作为中国人的一个范本。这样一来,急功近利的态度 是必不可免的,有时为了引进和推广某种学说,免不了有些机会主义的态度。不是从根本上来 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特点及其结合的可能性,当然也不可能对中西文化作出理性的科学的研究, 以及尝试其彼此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和周作人,当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都关 注了非常深远的传统。尤其是周作人,他对于狂热吸收西方文化营养的思潮始终保持了清醒的 头脑。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北大的支路》,其中写道:“近年来大家喜欢谈什么东方文化与西 方文化,我不知两者是不是根本上有这么些差异,也不知道西方文化是不是用简单的三两句话 就包括得下的,但我总以为只根据英美一两国现状而立论的未免有点笼统,普通称为文明之源 的希腊我想似乎不能不予以一瞥,况且他的文学哲学自有独特的价值,据臆见说来他的思想更 有与中国很相接近的地方,总是值得萤雪十载去钻研他的,我可以担保。” [1]这段话讲得非常 之好。周作人对古希腊的文化的研究是贯穿其一生的,因为他真切地认为,欧洲文化的源头在 古希腊,要吸取西方文化营养首先就应该从根子上来研究和学习。 周作人多次翻译过希腊神话,他不喜欢基督教神话,不喜欢古罗马神话,独独对希腊神话 情有独钟,但他又以同样的喜欢来翻译那部颠覆希腊神话的《路吉阿诺斯对话集》,这也是一 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明周作人对古希腊文化充满了求知的兴趣和研究的态度,而不是狂热盲 目的古典主义者。他对希腊文化的兴趣也是有选择的,比较偏重于理性的、民主的、求知的传 统,我们也可以称其为雅典精神。雅典精神是古希腊的主流,很早就开始研究科学、民主、理 性,进行学理的讨论。在另一篇文章里,周作人把希腊精神归结为求知、求真、求美三条,这 三条加上《路吉阿诺斯对话集》里所表现的化神为凡人的思想,可以说,对周作人一生的学术 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周作人终其一生,在寻找人类文化或者说西方文化的源头。我们看到,周作人的小品文, 始终是非常平和、冲淡、学理化的,思想里有一种非常透彻、非常澄明的智慧,而且他从来没 有什么长篇大论,都是对话或者小品,三言两语,表达智者的一种启示。这样一种雅典式的理
性精神,后来也就变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制约知识分子的倾向:坚守自己的民间岗位 探讨知识与学理,不迷信任何权威,尊重普通人的平凡欲望和世俗尊严,等等。 二,鲁迅与斯巴达精神 从表面上看,鲁迅与周作人的个性的风格完全不一样。鲁迅好像也没有专门谈论过古希腊 的传统。但是,在追寻西方文化源头的意向上,研究者们似乎很少注意到鲁迅最早的一篇小说 作品,在1903年的时候,鲁迅就发表了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这篇作品有点像编译的, 过去一般学者把它当作翻译作品,很少当作鲁迅的创作来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好像也没有 人指出这部翻译作品所依据的原本。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是把翻译也当自己创作,那 个时候不算剽窃的,因为它是表现了作者自己的一种选择和一种提倡 《斯巴达之魂》中所出现的神采飞扬、慷慨激昂的文言语言和民族主义的煽情,应该是鲁 迅的创作中非常独特的一种现象。那么,鲁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斯巴达之魂》来表达他 的愿望?这也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他用文言文写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写得是激 情昂扬,完全不像后来的冷峻的鲁迅。斯巴达是古希腊一个城邦,这个城邦的公民讲究尚武精 神,都是非常狂热,他们为了一个理想,一个信念,一种国家主义的道德观,常常表现得热血 沸腾、甘愿牺牲的。当时就有强大的波斯国来侵犯。斯巴达300壮士随国王出去打仗,结果都 战死了。其中有二个人,因为患眼病去治疗了,得以免死。他们两人意见分歧,一个带着奴隶 重返战场,结果也慷慨激昂地战死了。另一个不愿意去死,就回到家里,可是那妻子正在与情 人约会,——据说斯巴达城邦法律规定女性可以自己找情人,也可以与情人生孩子,都是允许 的。这大约是斯巴达的男人比较容易牺牲的缘故,但后来欧洲的女权主义者都把斯巴达的女性 理想化了。这时,那位女权主义先驱者堵在家门口,不让丈夫进去,就说人家都死了,你回家 来干嘛?这个人嗫嚅回答:我爱你呀。妻子听了就更加生气了:说你如果真的爱我,就赶快去 死吧,否则我去死。于是那女人就用刀自己抹脖子自杀了。这个逃回来的丈夫羞愧之下又重返 希腊军队,终于在一场击退波斯国的大战役中也牺牲了生命。但是,当希腊人正议论要给他立 烈士碑的时候,他妻子原先那个情人出现了,他目睹情人以死激励丈夫的情景,就告诉了真相, 于是希腊人立了他的妻子,这个叫作阿里司托戴莫斯( Aristotle,鲁迅译作亚里士多德)的 人还是白死了。不过他也没有白死,许多历史著作都记载了这件事,他仍然名垂不朽。后来有 个电影《斯巴达三百壮士》,内容有点不一样。但斯巴达精神一直流传,形成西方古希腊的另 个传统。虽然斯巴达是个小国,但斯巴达精神到今天为止还是被人传说,被人们记着。这种
13 性精神,后来也就变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制约知识分子的倾向:坚守自己的民间岗位, 探讨知识与学理,不迷信任何权威,尊重普通人的平凡欲望和世俗尊严,等等。 二,鲁迅与斯巴达精神 从表面上看,鲁迅与周作人的个性的风格完全不一样。鲁迅好像也没有专门谈论过古希腊 的传统。但是,在追寻西方文化源头的意向上,研究者们似乎很少注意到鲁迅最早的一篇小说 作品,在 1903 年的时候,鲁迅就发表了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这篇作品有点像编译的, 过去一般学者把它当作翻译作品,很少当作鲁迅的创作来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好像也没有 人指出这部翻译作品所依据的原本。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是把翻译也当自己创作,那 个时候不算剽窃的,因为它是表现了作者自己的一种选择和一种提倡。 《斯巴达之魂》中所出现的神采飞扬、慷慨激昂的文言语言和民族主义的煽情,应该是鲁 迅的创作中非常独特的一种现象。那么,鲁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斯巴达之魂》来表达他 的愿望?这也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他用文言文写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写得是激 情昂扬,完全不像后来的冷峻的鲁迅。斯巴达是古希腊一个城邦,这个城邦的公民讲究尚武精 神,都是非常狂热,他们为了一个理想,一个信念,一种国家主义的道德观,常常表现得热血 沸腾、甘愿牺牲的。当时就有强大的波斯国来侵犯。斯巴达 300 壮士随国王出去打仗,结果都 战死了。其中有二个人,因为患眼病去治疗了,得以免死。他们两人意见分歧,一个带着奴隶 重返战场,结果也慷慨激昂地战死了。另一个不愿意去死,就回到家里,可是那妻子正在与情 人约会,——据说斯巴达城邦法律规定女性可以自己找情人,也可以与情人生孩子,都是允许 的。这大约是斯巴达的男人比较容易牺牲的缘故,但后来欧洲的女权主义者都把斯巴达的女性 理想化了。这时,那位女权主义先驱者堵在家门口,不让丈夫进去,就说人家都死了,你回家 来干嘛?这个人嗫嚅回答:我爱你呀。妻子听了就更加生气了:说你如果真的爱我,就赶快去 死吧,否则我去死。于是那女人就用刀自己抹脖子自杀了。这个逃回来的丈夫羞愧之下又重返 希腊军队,终于在一场击退波斯国的大战役中也牺牲了生命。但是,当希腊人正议论要给他立 烈士碑的时候,他妻子原先那个情人出现了,他目睹情人以死激励丈夫的情景,就告诉了真相, 于是希腊人立了他的妻子,这个叫作阿里司托戴莫斯(Aristotle,鲁迅译作亚里士多德)的 人还是白死了。不过他也没有白死,许多历史著作都记载了这件事,他仍然名垂不朽。后来有 个电影《斯巴达三百壮士》,内容有点不一样。但斯巴达精神一直流传,形成西方古希腊的另 一个传统。虽然斯巴达是个小国,但斯巴达精神到今天为止还是被人传说,被人们记着。这种
精神就是一种狂热的、偏执的、爱国的、自我牺牲的,为了一个理念、为了一个信念可以牺牲 自己生命的精神。 可以肯定,鲁迅对斯巴达精神是倾心喜欢的。鲁迅后来写的小说里一直有这种斯巴达精神 的成分,比如《铸剑》,就是强调了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样一种东西。这个精神,我觉得在 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子里是有的。中国过去有武侠传统,有墨家传统,而且往往是知识分子继承 这些东西,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有人称为“儒侠”,从汉代的张良,到清代的曾国藩,都 有这种记载的。中国知识分子当时学习西方成为思潮,中西大交融,很多知识分子都眼花缭乱 一到西方觉得那么多东西,喜欢什么就拿什么。而鲁迅恰恰相反,在他的最初的“拿来主义” 里面,恰恰找到了古希腊的源头,他从这样一种欧洲最古老的狂热的精神传统中,寻找了一种 与中国传统相契合的东西。这也可以说是无意的,因为后来连鲁迅自己也把它掩盖起来,但是 又仿佛是有意为之的,是一个潜在的、必然的、不能小觊的思潮,这个思潮包括到后来中国的 激进主义思潮,左翼思潮,一路发展下来。这种精神,其实也贯穿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的追求、奋斗和可歌可泣的牺牲中,那是一种为了一个信念可以自我牺牲的、带有狂热的、偏 执的东西 西方的哲学、历史和政治史的研究者早已经把古希腊的雅典精神与斯巴达精神视为欧洲文 化的两种源头。如果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知识分子充满着追求现代性的意义的 向西方攫取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同样会遭遇到两种传统的资源。在古希腊的源头,所谓的雅典 精神和斯巴达传统,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对应性,某种意义上又可以看作是中国启蒙知识分 子的广场意识与民间岗位意识的区分标志,也可以看作是保守主义思潮与激进主义思潮的区分 标志 虽然,周氏兄弟都是从中国文化传统熏陶中走出来的,可是他们的思想的出发点,他们所接受 的西方文化,都与西方文化中最古老的精神渊源相关。所以,在这两位作家身上,能比较深刻 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西文化在他们身上的结合,而不是那种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拿来主 义”。他们都是超越了现实的制约,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在最根本处挖掘中西文化的源泉的相 通之处。这样一种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文化的精神,即使到今天也是很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们所创造、所实践的两种学习西方文化的精神,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和深思
14 精神就是一种狂热的、偏执的、爱国的、自我牺牲的,为了一个理念、为了一个信念可以牺牲 自己生命的精神。 可以肯定,鲁迅对斯巴达精神是倾心喜欢的。鲁迅后来写的小说里一直有这种斯巴达精神 的成分,比如《铸剑》,就是强调了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这样一种东西。这个精神,我觉得在 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子里是有的。中国过去有武侠传统,有墨家传统,而且往往是知识分子继承 这些东西,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有人称为“儒侠”,从汉代的张良,到清代的曾国藩,都 有这种记载的。中国知识分子当时学习西方成为思潮,中西大交融,很多知识分子都眼花缭乱, 一到西方觉得那么多东西,喜欢什么就拿什么。而鲁迅恰恰相反,在他的最初的“拿来主义” 里面,恰恰找到了古希腊的源头,他从这样一种欧洲最古老的狂热的精神传统中,寻找了一种 与中国传统相契合的东西。这也可以说是无意的,因为后来连鲁迅自己也把它掩盖起来,但是 又仿佛是有意为之的,是一个潜在的、必然的、不能小觊的思潮,这个思潮包括到后来中国的 激进主义思潮,左翼思潮,一路发展下来。这种精神,其实也贯穿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的追求、奋斗和可歌可泣的牺牲中,那是一种为了一个信念可以自我牺牲的、带有狂热的、偏 执的东西。 西方的哲学、历史和政治史的研究者早已经把古希腊的雅典精神与斯巴达精神视为欧洲文 化的两种源头。如果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知识分子充满着追求现代性的意义的 向西方攫取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同样会遭遇到两种传统的资源。在古希腊的源头,所谓的雅典 精神和斯巴达传统,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对应性,某种意义上又可以看作是中国启蒙知识分 子的广场意识与民间岗位意识的区分标志,也可以看作是保守主义思潮与激进主义思潮的区分 标志。 虽然,周氏兄弟都是从中国文化传统熏陶中走出来的,可是他们的思想的出发点,他们所接受 的西方文化,都与西方文化中最古老的精神渊源相关。所以,在这两位作家身上,能比较深刻 地、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西文化在他们身上的结合,而不是那种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拿来主 义”。他们都是超越了现实的制约,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在最根本处挖掘中西文化的源泉的相 通之处。这样一种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文化的精神,即使到今天也是很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们所创造、所实践的两种学习西方文化的精神,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和深思
山周作人《北大的支路》,收《苦竹杂记》,岳麓书社1987年,第212-213页
15 [1] 周作人《北大的支路》,收《苦竹杂记》,岳麓书社 1987 年,第 212—2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