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最根本的意象。比如,西方的文学经典是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是《圣经》。在西方, 即使是现代的、后现代的文学,也都离不开对文学资源的依赖。 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经典的帮助。因为经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观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现象的 思维依据。这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我举个例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白流苏和范柳原两 人在香港的恋爱进入关键的那个晚上,范柳原的话里引了《诗经》里的一句:“死生契阔,与 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首诗引自《诗经》里的《邶风·击鼓》。原来的诗句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张爱玲把第二句改成了“与子相悦” 我不知道她这是要显示范柳原引诗引错了呢,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张爱玲并不是不知道,她 后来写了一篇创作谈《自己的文章》,里面又把这首诗引用了一遍,而这次的引文是“与子成 说”。这样的手法似乎只有张爱玲会做,她把她小说的意思上升到经典意义去讨论,从古代的 经典意象里找出一种来跟小说相对应的因素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就是打仗的时候,人们觉得生死茫茫,生死散聚就在一刹那之间,人 是把握不了的,那么,虽然生生死死把握不住,但是,“与子成说”:我曾经跟你立过誓的 我们一定要生生死死在一起,一定要白头到老。这是闻一多的解释。还有陈子展教授的解释, 这不是夫妻间的誓言,而是战士之间的友谊:我们在一起打仗,我们说过,我们生在一起,死 在一起。这两种解释都是通的,“与子成说”说明了这是一首非常积极、非常肯定的民歌,在 生死渺茫当中有一种肯定性的东西。张爱玲是知道这首诗里有肯定性的东西,她本人也赞同这 个东西,她骨子里有一种追求积极性的东西。可是另一方面,张爱玲又是个虚无主义者,在她 看来什么都是假的,爱情也没有真心的。她为了强调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为了 表达这样一个庸俗的看法,世界上是没有爱情的,她就改了两个字一一所谓“相悦”,就是说 我们对着看,很高兴。这样一改,意思就变得很油滑,天地无情,生死无常,人都掌握不了自 己命运,因为掌握不了,大家相悦一下,就可以了。这就是修改经典,这一改就把小说里面人 物的性格改掉了。 张爱玲本人的创作意图跟这个作品所展示的艺术形象之间是有距离的,通过无形中的修改 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对人生的根深蒂固的虚无感。张爱玲喜欢调侃,喜欢把庄严的事说 得很不堪。但它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张爱玲的骨子里是相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 问题是她从她的家庭教育中感觉不到真正的爱情。这样一种理性因素和她内在本能是有矛盾的, 我们通过《倾城之恋》里所引的经典中可以看出来。 三、寻找缝隙
6 中最根本的意象。比如,西方的文学经典是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是《圣经》。在西方, 即使是现代的、后现代的文学,也都离不开对文学资源的依赖。 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经典的帮助。因为经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观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现象的 思维依据。这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我举个例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白流苏和范柳原两 人在香港的恋爱进入关键的那个晚上,范柳原的话里引了《诗经》里的一句:“死生契阔,与 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首诗引自《诗经》里的《邶风·击鼓》。原来的诗句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张爱玲把第二句改成了“与子相悦”。 我不知道她这是要显示范柳原引诗引错了呢,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张爱玲并不是不知道,她 后来写了一篇创作谈《自己的文章》,里面又把这首诗引用了一遍,而这次的引文是“与子成 说”。这样的手法似乎只有张爱玲会做,她把她小说的意思上升到经典意义去讨论,从古代的 经典意象里找出一种来跟小说相对应的因素。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就是打仗的时候,人们觉得生死茫茫,生死散聚就在一刹那之间,人 是把握不了的,那么,虽然生生死死把握不住,但是,“与子成说”:我曾经跟你立过誓的, 我们一定要生生死死在一起,一定要白头到老。这是闻一多的解释。还有陈子展教授的解释, 这不是夫妻间的誓言,而是战士之间的友谊:我们在一起打仗,我们说过,我们生在一起,死 在一起。这两种解释都是通的,“与子成说”说明了这是一首非常积极、非常肯定的民歌,在 生死渺茫当中有一种肯定性的东西。张爱玲是知道这首诗里有肯定性的东西,她本人也赞同这 个东西,她骨子里有一种追求积极性的东西。可是另一方面,张爱玲又是个虚无主义者,在她 看来什么都是假的,爱情也没有真心的。她为了强调范柳原和白流苏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为了 表达这样一个庸俗的看法,世界上是没有爱情的,她就改了两个字——所谓“相悦”,就是说 我们对着看,很高兴。这样一改,意思就变得很油滑,天地无情,生死无常,人都掌握不了自 己命运,因为掌握不了,大家相悦一下,就可以了。这就是修改经典,这一改就把小说里面人 物的性格改掉了。 张爱玲本人的创作意图跟这个作品所展示的艺术形象之间是有距离的,通过无形中的修改, 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对人生的根深蒂固的虚无感。张爱玲喜欢调侃,喜欢把庄严的事说 得很不堪。但它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张爱玲的骨子里是相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 问题是她从她的家庭教育中感觉不到真正的爱情。这样一种理性因素和她内在本能是有矛盾的, 我们通过《倾城之恋》里所引的经典中可以看出来。 三、寻找缝隙
读《倾城之恋》还会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现象:故事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人的“倾城之 恋”,作家却漏掉了一个重要场景的描写,那就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按照张爱玲婆婆妈妈的 叙事习惯,这样重要的场景(决定了两人一见钟情的开端),本来是不应该疏漏的,只能说这 是作家故意为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白范两人的恋爱变得不真实。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 候要学会寻找缝隙。文本不是笼统地讲故事,我们细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它的破绽,读出作家 遗漏的、或者错误的地方。我有一个信念,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背后一定有一个完整的世 界。——只有诗歌不一样,诗歌因为是抒情的。小说的背后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 理想的模型,但是作家没有能力把这个模型全部写出来。比如说,作家写一个爱情故事,他的 意识里肯定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但他不可能把心里感受到的爱情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 写出来的只是所要表达的一部分。很多作家在写完作品以后说,我的笔无力啊,我写不出这个 伟大的故事。有的作家把作品改来改去,就是因为他达不到他想要达到的这么一个完整的境界。 这就有一个差距,所谓的“缝隙”就暗示了这种差距的存在。“缝隙”里隐藏了大量的密码, 帮助你完善这个故事 我们过去对文学名著的很多解释都是从教条出发,我们不相信文本背后还有一个更加完整 的世界,我们只相信显文本提供的东西。这是我要说的寻找缝隙,通过作家的遗漏和疏忽,慢 慢读出很多我们从字面上读不出的东西 四、寻找原型 原型与经典不一样,原型指作品里隐藏了一个隐型结构,通常隐型结构来自民间的文化资 源,反映了民间对于现实生活的习惯性理解。人的想象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听一个作家讲一 个故事,好像是千变万化非常丰富,其实千变万化的故事背后是有一个原型的,这个原型结构 就是文化模式,也是民间故事的基本模式。1990年代初,王朔与人合伙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渴 望》,引起过许多争论。而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传统剧目里《赵氏孤儿》的原型 《赵氏孤儿》的模式是:赵家蒙难—一孤儿遗失在外—一程婴为了保护孤儿牺牲亲生儿子 程婴含辛茹苦,遭受世人遗弃——孤儿长大,赵家昭雪—一程婴含笑而死 《渴望》的故事模式是:王家蒙难——小芳遗失在外——慧芳为抚养小芳,不得不放弃儿 子冬冬—一慧芳含辛茹苦,遭到王家遗弃—一小芳长大,王家团圆—一慧芳瘫痪在床 很显然,这是同一个原型在起作用。刘慧芳的故事正是忠臣义仆的原型的现代版本。我讲 这个故事不是要去套两者的关系,其实这两者没有关系的,只是传统民间文化的原型的再延续 它不是通过实际上的模仿,而是通过文化原型的反复出现,把一些基本的文化观念传播开去
7 读《倾城之恋》还会发现另外一个有趣现象:故事写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人的“倾城之 恋”,作家却漏掉了一个重要场景的描写,那就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按照张爱玲婆婆妈妈的 叙事习惯,这样重要的场景(决定了两人一见钟情的开端),本来是不应该疏漏的,只能说这 是作家故意为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白范两人的恋爱变得不真实。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 候要学会寻找缝隙。文本不是笼统地讲故事,我们细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它的破绽,读出作家 遗漏的、或者错误的地方。我有一个信念,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背后一定有一个完整的世 界。——只有诗歌不一样,诗歌因为是抒情的。小说的背后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 理想的模型,但是作家没有能力把这个模型全部写出来。比如说,作家写一个爱情故事,他的 意识里肯定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但他不可能把心里感受到的爱情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 写出来的只是所要表达的一部分。很多作家在写完作品以后说,我的笔无力啊,我写不出这个 伟大的故事。有的作家把作品改来改去,就是因为他达不到他想要达到的这么一个完整的境界。 这就有一个差距,所谓的“缝隙”就暗示了这种差距的存在。“缝隙”里隐藏了大量的密码, 帮助你完善这个故事。 我们过去对文学名著的很多解释都是从教条出发,我们不相信文本背后还有一个更加完整 的世界,我们只相信显文本提供的东西。这是我要说的寻找缝隙,通过作家的遗漏和疏忽,慢 慢读出很多我们从字面上读不出的东西。 四、寻找原型 原型与经典不一样,原型指作品里隐藏了一个隐型结构,通常隐型结构来自民间的文化资 源,反映了民间对于现实生活的习惯性理解。人的想象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听一个作家讲一 个故事,好像是千变万化非常丰富,其实千变万化的故事背后是有一个原型的,这个原型结构 就是文化模式,也是民间故事的基本模式。1990年代初,王朔与人合伙创作了电视连续剧《渴 望》,引起过许多争论。而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传统剧目里《赵氏孤儿》的原型—— 《赵氏孤儿》的模式是:赵家蒙难——孤儿遗失在外——程婴为了保护孤儿牺牲亲生儿子 ——程婴含辛茹苦,遭受世人遗弃——孤儿长大,赵家昭雪——程婴含笑而死。 《渴望》的故事模式是:王家蒙难——小芳遗失在外——慧芳为抚养小芳,不得不放弃儿 子冬冬——慧芳含辛茹苦,遭到王家遗弃——小芳长大,王家团圆——慧芳瘫痪在床。 很显然,这是同一个原型在起作用。刘慧芳的故事正是忠臣义仆的原型的现代版本。我讲 这个故事不是要去套两者的关系,其实这两者没有关系的,只是传统民间文化的原型的再延续, 它不是通过实际上的模仿,而是通过文化原型的反复出现,把一些基本的文化观念传播开去
保留下来。而正是这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文化原型引起了民间观众,特别是在皇城根 下的北京市民的激动。同样的原因,这种原型在十里洋场的文化环境下脱胎而来的上海市民心 目中反应平平,而在知识分子中间更难获得认同。 文学作品的阅读,最直接最感性的层次就是直感,就是你直面文本时候的那种感觉;深入下去 是技巧的分析,就应该寻找经典,发现错误,发现缝隙:再深入分析的话,就能看出其原型 这在作家创作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只是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的结果,它在无形当中寄寓 于人们的心灵。你心灵有多少东西,它都会无意间表达出来。那么这种细读就使阅读变得有 趣,就是说,我们通过阅读可以看到的东西比这个文本本身描写的东西要多得多
8 保留下来。而正是这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文化原型引起了民间观众,特别是在皇城根 下的北京市民的激动。同样的原因,这种原型在十里洋场的文化环境下脱胎而来的上海市民心 目中反应平平,而在知识分子中间更难获得认同。 文学作品的阅读,最直接最感性的层次就是直感,就是你直面文本时候的那种感觉;深入下去 是技巧的分析,就应该寻找经典,发现错误,发现缝隙;再深入分析的话,就能看出其原型。 这在作家创作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只是文化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的结果,它在无形当中寄寓 于人们的心灵。你心灵有多少东西,它都会无意间表达出来。那么这种细读就使阅读变得有 趣,就是说,我们通过阅读可以看到的东西比这个文本本身描写的东西要多得多
第二讲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上)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形成 “五四”这个概念是非常含糊的,准确的说,应该是指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 次学生爱国运动。但是我们今天讲“五四”精神,不仅仅局限在这个爱国运动上,往往把它衍 生到从1915年开始的整个知识界的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它是以文学领域的语言革命和 形式革命为契机而深入展开的,结果是,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一个大的思潮,我们称它为新文 学思潮 我这里着重讲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问题,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产生。现代知识 分子是由原来的士大夫阶级转化而来的。士大夫阶级的基本价值是在庙堂上,那个时代的读书 人,主要的能力就是为国君为朝廷尽忠竭智。到了20世纪,通过科举,通过朝廷的选择进入 庙堂的这样一种传统仕途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学校,是现代大学。现代教育机制是根据社会 需要的变化来设置教育规模和结构的。这样一种现代教育机制,导致人才为社会服务。这就是 我经常强调的“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 那么,当职业精神非常清楚的情况下,知识分子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在 这个转换过程中,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个古代读书人的愿望,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没有消失 也不会消失。这是一个潜意识的积淀。在当代的知识分子中间,潜意识里总是有这么一个治国 平天下的精神,这还是古代的士大夫精神。 另外,就是近代西方社会传过来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现代知识分子首先要有 个社会的民间岗位。其次,他还具有一种超越了职业岗位的情怀,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未来 他有所关怀。这是比较抽象的,但又是一种很本质的东西。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要透视日常 生活的问题来考虑我们国家的未来,考虑世界的未来。这样一种关怀在过去是通过很壮烈的行 为来体现的,比如像俄罗斯的民粹派,法国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通过宣传、坐牢、革命、甚 至恐怖行为来达到他对社会的关怀。这样一个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但这样一种精神还是体现 在我们现代知识分子身上。 这种俄罗斯式的、对人类社会有终极关怀的精神,加上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治国平天下的理 想,结合起来,就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状态。这两种传统本来是有矛盾的,但是 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总是很自觉地把自己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政治的力量结合起来。明白了这
9 第二讲 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上) 一、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形成 “五四”这个概念是非常含糊的,准确的说,应该是指 1919 年 5 月 4 日发生在北京的一 次学生爱国运动。但是我们今天讲“五四”精神,不仅仅局限在这个爱国运动上,往往把它衍 生到从 1915 年开始的整个知识界的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它是以文学领域的语言革命和 形式革命为契机而深入展开的,结果是,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一个大的思潮,我们称它为新文 学思潮。 我这里着重讲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问题,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产生。现代知识 分子是由原来的士大夫阶级转化而来的。士大夫阶级的基本价值是在庙堂上,那个时代的读书 人,主要的能力就是为国君为朝廷尽忠竭智。到了 20 世纪,通过科举,通过朝廷的选择进入 庙堂的这样一种传统仕途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学校,是现代大学。现代教育机制是根据社会 需要的变化来设置教育规模和结构的。这样一种现代教育机制,导致人才为社会服务。这就是 我经常强调的 “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 那么,当职业精神非常清楚的情况下,知识分子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在 这个转换过程中,治国平天下的这样一个古代读书人的愿望,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没有消失, 也不会消失。这是一个潜意识的积淀。在当代的知识分子中间,潜意识里总是有这么一个治国 平天下的精神,这还是古代的士大夫精神。 另外,就是近代西方社会传过来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现代知识分子首先要有一 个社会的民间岗位。其次,他还具有一种超越了职业岗位的情怀,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未来, 他有所关怀。这是比较抽象的,但又是一种很本质的东西。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要透视日常 生活的问题来考虑我们国家的未来,考虑世界的未来。这样一种关怀在过去是通过很壮烈的行 为来体现的,比如像俄罗斯的民粹派,法国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通过宣传、坐牢、革命、甚 至恐怖行为来达到他对社会的关怀。这样一个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但这样一种精神还是体现 在我们现代知识分子身上。 这种俄罗斯式的、对人类社会有终极关怀的精神,加上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治国平天下的理 想,结合起来,就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状态。这两种传统本来是有矛盾的,但是 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总是很自觉地把自己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政治的力量结合起来。明白了这
点,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都摆脱不了参与新的国家建设的热情,现代中国 的几次政权变更新旧交替,都不缺乏大量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与参与。 当现代社会发生转型,传统士大夫的经国济世的抱负无以施展、然而又不仅仅满足于自己 的民间岗位的时候,知识分子必然要在这中间开辟一个渠道来发挥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与热情 这样一种发挥热情的价值取向,我把它称为“广场”。“广场”当然是个空间的象征,传统庙 堂的对象是国君或者说统治者,那么,现代广场的对象是什么呢?当然是民众。广场里熙熙攘 攘的都是老百姓。然后,广场需要英雄,需要能人,需要知识分子来告诉民众,告诉老百姓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中国的出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启蒙”。广场与庙堂在价值取向上是联 系在一起的。 二、现代知识分子与新文学运动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中国20世纪文化跟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 题,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是在一个自成一体的封闭体系里运作,士大夫的道统、学统、政 统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是非常和谐的。可是到了现代社会,由于西方的介入,这样一个自成 体的东方社会运作机制被打破。知识分子从这个打破的裂缝里面走出去了,学到了西方的一套 所谓现代化的东西,就是说,中国要向世界学习,要跟世界同步发展,那也就意味着必须要向 西方学习,吸收甚至模仿他们的东西才行 尽管20世纪流行的思想学术内涵不太一样,其根源都是跟西方的现代化有关的。我们总 是引进先进的,过去是英国法国,现在是美国,它的生产力最先进,文明程度最高,总是把这 样一个标准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而这个标准我们用一个概念来概括,就是所谓的“现代 性”,也可以说是一个新道统吧。到现在还是这样 从追求、学习到整合、探索这样一套来自于西方的新道统,实际上也就成了这部分知识分 子的专利。其实也不是他们的专利,只是因为在五四的时候,他们这批人是最早出国,这就成 为当时知识分子有资格在广场上启蒙民众的一个资本。当然,很难说真的有一个什么新的道统 但是有关这个新的道统的幻觉强烈地吸引着知识分子,大家都从西方抓一点东西来,都认为这 个可以来教育民众。这是启蒙知识分子引以为骄傲的资本 知识分子的启蒙自觉是在戊戌变法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知识界就开 始有了从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自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转向了对民众的思想文化
10 一点,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都摆脱不了参与新的国家建设的热情,现代中国 的几次政权变更新旧交替,都不缺乏大量的知识分子的支持与参与。 当现代社会发生转型,传统士大夫的经国济世的抱负无以施展、然而又不仅仅满足于自己 的民间岗位的时候,知识分子必然要在这中间开辟一个渠道来发挥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与热情。 这样一种发挥热情的价值取向,我把它称为“广场”。“广场”当然是个空间的象征,传统庙 堂的对象是国君或者说统治者,那么,现代广场的对象是什么呢?当然是民众。广场里熙熙攘 攘的都是老百姓。然后,广场需要英雄,需要能人,需要知识分子来告诉民众,告诉老百姓: 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中国的出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启蒙”。广场与庙堂在价值取向上是联 系在一起的。 二、 现代知识分子与新文学运动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中国 20 世纪文化跟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 题,中国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是在一个自成一体的封闭体系里运作,士大夫的道统、学统、政 统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是非常和谐的。可是到了现代社会,由于西方的介入,这样一个自成一 体的东方社会运作机制被打破。知识分子从这个打破的裂缝里面走出去了,学到了西方的一套 所谓现代化的东西,就是说,中国要向世界学习,要跟世界同步发展,那也就意味着必须要向 西方学习,吸收甚至模仿他们的东西才行。 尽管 20 世纪流行的思想学术内涵不太一样,其根源都是跟西方的现代化有关的。我们总 是引进先进的,过去是英国法国,现在是美国,它的生产力最先进,文明程度最高,总是把这 样一个标准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而这个标准我们用一个概念来概括,就是所谓的“现代 性”,也可以说是一个新道统吧。到现在还是这样。 从追求、学习到整合、探索这样一套来自于西方的新道统,实际上也就成了这部分知识分 子的专利。其实也不是他们的专利,只是因为在五四的时候,他们这批人是最早出国,这就成 为当时知识分子有资格在广场上启蒙民众的一个资本。当然,很难说真的有一个什么新的道统, 但是有关这个新的道统的幻觉强烈地吸引着知识分子,大家都从西方抓一点东西来,都认为这 个可以来教育民众。这是启蒙知识分子引以为骄傲的资本。 知识分子的启蒙自觉是在戊戌变法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知识界就开 始有了从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自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转向了对民众的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