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东方文化的独特风格:静 静态、阴柔的东方文化影响中国的传统电影。 内敛——清酲冷静、温情脉脉的中庸 2、超越生死的冷静;澄怀观道的追求。 3、无为自然的审美追求。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 重经验、好历史” 二、沉静中思接四载、讲求意境。 1、道是无,是生养宇宙的、笫一性的。给的少,越近道,越 能产生万有。我们的美学当然把对无限的可能和高度的自有作 为方向。 2、道是精神性的,是宇宙中的基本规律,具有无限性,而“有” 是无限性的。我们的审美当然要追求这种永恒和无限。 3、沉静中咀嚼苦难、哀而不伤。 4、沉静中隐忍爆发,张弛有致,是中国电影进一步的情感表 现。 5、质朴纯真的表现形态和简约的线性延畏。 第四节东方的功利教化传统 一、传统梳理:应当承认,以意识形态内涵为志向,注重教育 观念是中国电影浓重的色彩
第三节 东方文化的独特风格:静 一、静态、阴柔的东方文化影响中国的传统电影。 1、内敛——清醒冷静、温情脉脉的中庸。 2、超越生死的冷静;澄怀观道的追求。 3、无为自然的审美追求。 4、地理环境决定论——“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 重经验、好历史” 二、沉静中思接四载、讲求意境。 1、道是无,是生养宇宙的、第一性的。给的少,越近道,越 能产生万有。我们的美学当然把对无限的可能和高度的自有作 为方向。 2、道是精神性的,是宇宙中的基本规律,具有无限性,而“有” 是无限性的。我们的审美当然要追求这种永恒和无限。 3、沉静中咀嚼苦难、哀而不伤。 4、沉静中隐忍爆发,张弛有致,是中国电影进一步的情感表 现。 5、质朴纯真的表现形态和简约的线性延展。 第四节 东方的功利教化传统 一、传统梳理:应当承认,以意识形态内涵为志向,注重教育 观念是中国电影浓重的色彩
、文以载道、诗言志、乐以教的功利化传统 2、政治势力角逐的现实要求。 3、电影诞生肘苦难的现实使艺术规定了主題。 观念辨析 不能没有国家意志、正面意义的主流作品,但不能容 忍单一教化的非艺术创作。 2、关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1)、主旋律:是关于主題思想而言的,一是它必须是符 合人道的、人性的,或者说是符合人文精神的;二是它必须是 符合人类进步方向的;三是应当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四是一个 肘代令人激动的、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 代表昂扬肘代精神的艺术品。 (2)、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是多元化肘代的要求,是艺术 发畏规律的要求。(合乎自然 (3)、主旋律电影应该是高标独立,中气饱满的艺术精 品;艺术成就和教育功能的实现休戚相关。 第五节东方文化的伦狸道德表述。(儒家的美学是 伦理美学) 在中国电影打动人心的因素中,道德伦理传统是重要的 方面。遵守人伦常情构建情感世界和借助人伦情感来褒贬判
1、文以载道、诗言志、乐以教的功利化传统 2、政治势力角逐的现实要求。 3、电影诞生时苦难的现实使艺术规定了主题。 二、观念辨析。 1、不能没有国家意志、正面意义的主流作品,但不能容 忍单一教化的非艺术创作。 2、关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1)、主旋律:是关于主题思想而言的,一是它必须是符 合人道的、人性的,或者说是符合人文精神的;二是它必须是 符合人类进步方向的;三是应当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四是一个 时代令人激动的、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 代表昂扬时代精神的艺术品。 (2)、多样化的艺术作品是多元化时代的要求,是艺术 发展规律的要求。(合乎自然) (3)、主旋律电影应该是高标独立,中气饱满的艺术精 品;艺术成就和教育功能的实现休戚相关。 第五节 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表述。(儒家的美学是 伦理美学) 一、在中国电影打动人心的因素中,道德伦理传统是重要的 方面。遵守人伦常情构建情感世界和借助人伦情感来褒贬判
新,成为中国电影常见的情感支点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 之本与! 家国一体,重情感。 2、“父子相隐”入律——围绕家庭伦理建立起的政治伦狸。 二、伦常道德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可以反映现实生活、认识现 实、批判现实。 、从文以名道到明道及物。 2、从寓言式的道德表述到现实主义的创作。 三、挖掘畏现人伦情感的复杂与矛盾(内心冲突),是塑造人 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而性格的发展往往指向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指向人性的发掘。 1、内心冲突反应了性格的复杂性和性格的发展。 2、内心冲突是外在冲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性格的发现有 赖于冲突来表现。 3、内心活动的方式本身就是性格组成的一部分。 四、中国电影人伦常情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东方民族传统优 势,富于人性情感韵味,是中国电影制胜的法宝之一。另一方 面,道德标尺难以反映丰富世界的多样性。需要注意的是伦理 道德的表述,一旦超越情感范畴,而只具有简单判新真伪效能 时,就可能成为令人厌弃的说教
断,成为中国电影常见的情感支点。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 之本与!——家国一体,重情感。 2、“父子相隐”入律——围绕家庭伦理建立起的政治伦理。 二、伦常道德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可以反映现实生活、认识现 实、批判现实。 1、从文以名道到明道及物。 2、从寓言式的道德表述到现实主义的创作。 三、挖掘展现人伦情感的复杂与矛盾(内心冲突),是塑造人 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而性格的发展往往指向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指向人性的发掘。 1、内心冲突反应了性格的复杂性和性格的发展。 2、内心冲突是外在冲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性格的发现有 赖于冲突来表现。 3、内心活动的方式本身就是性格组成的一部分。 四、中国电影人伦常情的表现,一方面体现了东方民族传统优 势,富于人性情感韵味,是中国电影制胜的法宝之一。另一方 面,道德标尺难以反映丰富世界的多样性。需要注意的是伦理 道德的表述,一旦超越情感范畴,而只具有简单判断真伪效能 时,就可能成为令人厌弃的说教
专題:关于儒家对中国电影影响的一点认识。 儒家理论可归结为:和谐、人本、忧患p71、力行P83、 道德五大意识 第一,和谐意识。 A、人人和谐——中庸。 B、天人合一: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话服从自然界的 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理原则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 笫二,人本意识。 人贵物贱。 2、民为邦本: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3、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儒家的关心的人是“类人”;是能为道德伦理体现做 贡献的人。 第三,忧患意识p71: 定义:忧患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 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去冲破困境,超越 因境达到美善统一的境界。 2、忧患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道”不能远行。 3、忧道、乐道意识
专题:关于儒家对中国电影影响的一点认识。 儒家理论可归结为:和谐、人本、忧患 p71、力行 P83、 道德五大意识 第一,和谐意识。 A、人人和谐——中庸。 B、天人合一: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 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理原则是一而 二,二而一的。 第二,人本意识。 1、人贵物贱。 2、民为邦本: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 3、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4、儒家的关心的人是“类人”;是能为道德伦理体现做 贡献的人。 第三,忧患意识 p71: 1、定义:忧患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 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去冲破困境,超越 困境达到美善统一的境界。 2、忧患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道”不能远行。 3、忧道、乐道意识
第四,力行意识P83。士而怀居,不足为士也;力行近乎 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五,道德意识P86。以儒家道德为根本标准,儒家的最 高道德标准就是旬然的标准。 1、有无德行构成人们评价标准 2、德行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3、德行是教育的中心内容。 4、德行是国家兴衰的标志。 5、儒家的道徳标准: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恵忠恕孝悌诚 仁学”为基础。中国的艺术、美学是建立在伦理道 德基础上的,艺术、美是伦理道德“善”的表现形式,而儒家 的美学则是一种关于伦理的艺术、伦理的美学。政治、风俗的 理想境界就是审美境界,美和艺术在儒家那里没有独立地位。 (儒家那儿什么是美和艺术的问题;“里仁为美”—仁即是 美,守礼成仁,守礼即是美。;“克已复礼为仁” 诗教”、“乐教”,艺术和审美在儒家这里不过 是行礼施仁的手段。 三、美善统一的艺术标准,讲究中和之美。强调用社会的 理性的道徳原则去规范个体的感性欲望,禁止一切同“礼”相 违背的激烈的情感流露和表现,把审美和艺术局限在宗法伦理 道德规范的狭隘范田内。 四、文质彬彬的审美观。(质,自然的本性;文,礼化后
第四,力行意识 P83。士而怀居,不足为士也;力行近乎 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五,道德意识 P86。以儒家道德为根本标准,儒家的最 高道德标准就是自然的标准。 1、有无德行构成人们评价标准。 2、德行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3、德行是教育的中心内容。 4、德行是国家兴衰的标志。 5、儒家的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忠恕孝悌诚. 一、“仁学”为基础。中国的艺术、美学是建立在伦理道 德基础上的,艺术、美是伦理道德“善”的表现形式,而儒家 的美学则是一种关于伦理的艺术、伦理的美学。政治、风俗的 理想境界就是审美境界,美和艺术在儒家那里没有独立地位。 (儒家那儿什么是美和艺术的问题;“里仁为美”——仁即是 美,守礼成仁,守礼即是美。;“克己复礼为仁”) 二、、“诗教”、“乐教”,艺术和审美在儒家这里不过 是行礼施仁的手段。 三、美善统一的艺术标准,讲究中和之美。强调用社会的 理性的道德原则去规范个体的感性欲望,禁止一切同“礼”相 违背的激烈的情感流露和表现,把审美和艺术局限在宗法伦理 道德规范的狭隘范围内。 四、文质彬彬的审美观。(质,自然的本性;文,礼化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