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3虎踞桥历史照片 (4)京口闸遗址 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是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的起点。京口 闸作为古代江南运河第一闸,是标志性水工设施。京口闸何时始建不详, 唐开元二十二年有“废闸置堰”的记载。见诸文献最早的,是北宋熙宁年 间(公元1068-1077年)的京口闸,位于大京口段(今中华路魚巷北口), 闸室南端为埭,北端为闸,可以引潮和通船,属单门船闸。元祐四年(公 元1089年),镇江在吕城置上下二闸,其后在京口也建为复式船闸,其形 式和原理已与现代船闸相同。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更建造了京口澳 闸,有五座闸门,组成一组四级船闸,并同时修归水澳和积水澳。所谓澳 闸,就是复式船闸两端设澳,归水澳用于收蓄开闸后泄放到下游河道的河 水,积水澳用于接纳从归水澳抽上来的水和高处流下来的水、雨水、潮水。 当时,宋代的建闸技术,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水平。 南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又重修京口澳闸。将归水澳与甘露 16
— 16 — 图 1.2-3 虎踞桥历史照片 (4)京口闸遗址 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是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的起点。京口 闸作为古代江南运河第一闸,是标志性水工设施。京口闸何时始建不详, 唐开元二十二年有“废闸置堰”的记载。见诸文献最早的,是北宋熙宁年 间(公元 1068—1077 年)的京口闸,位于大京口段(今中华路魚巷北口), 闸室南端为埭,北端为闸,可以引潮和通船,属单门船闸。元祐四年(公 元 1089 年),镇江在吕城置上下二闸,其后在京口也建为复式船闸,其形 式和原理已与现代船闸相同。元符二年(公元 1099 年),更建造了京口澳 闸,有五座闸门,组成一组四级船闸,并同时修归水澳和积水澳。所谓澳 闸,就是复式船闸两端设澳,归水澳用于收蓄开闸后泄放到下游河道的河 水,积水澳用于接纳从归水澳抽上来的水和高处流下来的水、雨水、潮水。 当时,宋代的建闸技术,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水平。 南宋嘉定十一年(公元 1218 年),又重修京口澳闸。将归水澳与甘露
镇江市古运河保护规划 港相连,在甘露港建复式船闸,分解京口闸的压力;在甘露港下闸之外开 避风港;将北固山下原有沼泽连为秋月潭,作积水澳之用,从而形成了以 澳为中心、两个通江口、两组船闸的更为完善的澳闸系统,兼有蓄水、引 水、通航、分溜、避风、码头、锚泊、仓储等多种功能。这种多级、多功 能的澳闸,集唐宋船闸之大成,成为我国船闸史上一大杰作。此后数百年 间,虽历经整修,终因河床淤积而废。后于小京口设置新闸。 (5)丁卵埭 丁卯埭,原址位于镇江城南三里丁卯港口,水通运河。东晋初年,此 处设有埭而得名。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车骑将军司马裒镇守广陵, 从丹徒水道运粮食出京口,当船行到现在的丁卯桥地段时,这段河水浅涸, 所需粮食难以从京口运出,于是,司马裒奏请皇上获准,在此河段上筑埭。 埭,就是在河道上用木材和泥土筑一道坝,起到蓄水提高河道水位的作用。 埭筑成功那天,正好是丁卯日,于是,此埭就取名叫丁卯埭。志载:东晋 建武元年(317),“晋元帝子平骑将军裒镇广陵,运粮京口,为水涸奏请 立埭,丁卯制可,因此得名”。南山溪流四明河流入大运河丁卯埭河口的 水域比较宽阔,于是,就在河口上建了一座港,也就以“丁卯〃取名叫丁卯 港。后废而立桥。清代重修为拱券式石桥,设有两道闸门槽口,具有桥、 闸双重功能。桥宽约4米,孔径6米,桥长10米许,桥中央护栏石板上 刻有“丁卯桥〃三字,字体遒劲浑厚,未署名书写年代和姓名,是为漕运要 港。它自唐代以后,随着许浑的名声而著名。许浑长期定居丁卯桥,在这 里读书写诗,并把诗集取名为《丁卯集》。许浑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色,他 在《夜归丁卯桥村舍》诗中,赞美这里是“绿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1980 17
镇江市古运河保护规划 ————————————————————————————————————————————— ————— — 17 — 港相连,在甘露港建复式船闸,分解京口闸的压力;在甘露港下闸之外开 避风港;将北固山下原有沼泽连为秋月潭,作积水澳之用,从而形成了以 澳为中心、两个通江口、两组船闸的更为完善的澳闸系统,兼有蓄水、引 水、通航、分溜、避风、码头、锚泊、仓储等多种功能。这种多级、多功 能的澳闸,集唐宋船闸之大成,成为我国船闸史上一大杰作。此后数百年 间,虽历经整修,终因河床淤积而废。后于小京口设置新闸。 (5)丁卯埭 丁卯埭,原址位于镇江城南三里丁卯港口,水通运河。东晋初年,此 处设有埭而得名。东晋建武元年(317 年),车骑将军司马裒镇守广陵, 从丹徒水道运粮食出京口,当船行到现在的丁卯桥地段时,这段河水浅涸, 所需粮食难以从京口运出,于是,司马裒奏请皇上获准,在此河段上筑埭。 埭,就是在河道上用木材和泥土筑一道坝,起到蓄水提高河道水位的作用。 埭筑成功那天,正好是丁卯日,于是,此埭就取名叫丁卯埭。志载:东晋 建武元年(317),“晋元帝子平骑将军裒镇广陵,运粮京口,为水涸奏请 立埭,丁卯制可,因此得名”。南山溪流四明河流入大运河丁卯埭河口的 水域比较宽阔,于是,就在河口上建了一座港,也就以“丁卯”取名叫丁卯 港。后废而立桥。清代重修为拱券式石桥,设有两道闸门槽口,具有桥、 闸双重功能。桥宽约 4 米,孔径 6 米,桥长 10 米许,桥中央护栏石板上 刻有“丁卯桥”三字,字体遒劲浑厚,未署名书写年代和姓名,是为漕运要 港。它自唐代以后,随着许浑的名声而著名。许浑长期定居丁卯桥,在这 里读书写诗,并把诗集取名为《丁卯集》。许浑非常喜欢这里的景色,他 在《夜归丁卯桥村舍》诗中,赞美这里是“绿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1980
年拓宽河道拆去桥的大半边,仅存桥东叠石金刚墙及桥基上拱圈石等;今 位于丁卯桥路上的丁卯桥系1995年因道路改扩建,在原桥址北重建的板 梁式公路桥,沿用了丁卯桥的名称。 13相关规划对古运河的要求 (1Ⅸ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明确古运河干河为洪水调蓄区, 主导生态功能为洪水调蓄,为二级管控区,管控范围为河道及沿河绿化带。 (2)《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17年修订)》提出:1、 打造古运河风光带。充分利用地形、气候和丰富的人文背景,建设镇江水 上旅游线。分为三段,市区段(平政桥一塔山桥)已基本改造完毕,充分 体现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特色,形象上突出小桥流水、柳岸青瓦的古城 景观特征;新区段(塔山桥——丹徒闸)结合沿线现代化小区的开发,建 设亲水性滨河绿化带,优化人居环境,结合大型公建(学校、办公、市场 等)的建设,利用沿河地形的高差,设置水边步行街、广场等,吸引人们 走上岸游玩,充分体现旅游城市的魅力;丹徒闸往东地区,位于城市生态 绿环控制范围,宜结合生态农业、山体森林,体现自然山水的生态景观。 2、防护绿地布置在河道两侧,即化工区与丁卯分区之间控制100~300米 宽的绿化隔离带。3、实施古运河中下段整治,根据现有标准适当调整规 模,并治理四明河、周家河、团结河等支流河道。 (3)《镇江市城市防洪规划(2014-2030)》对古运河提出接续上轮规 划整治成果,按30年一遇标准继续实施经十四路至丹徒闸段河道拓浚工 程,规划河底宽度20米,河底高程1米,边坡1:2.5;丹徒闸扩建至20 米,闸外引河拓浚整治,规划河底宽度20米,河底高程1米,边坡1:2.5; 18
— 18 — 年拓宽河道拆去桥的大半边,仅存桥东叠石金刚墙及桥基上拱圈石等;今 位于丁卯桥路上的丁卯桥系 1995 年因道路改扩建,在原桥址北重建的板 梁式公路桥,沿用了丁卯桥的名称。 1.3 相关规划对古运河的要求 (1)《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明确古运河干河为洪水调蓄区, 主导生态功能为洪水调蓄,为二级管控区,管控范围为河道及沿河绿化带。 (2)《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17 年修订)》提出: 1、 打造古运河风光带。充分利用地形、气候和丰富的人文背景,建设镇江水 上旅游线。分为三段,市区段(平政桥—塔山桥)已基本改造完毕,充分 体现江南水乡、历史文化的特色,形象上突出小桥流水、柳岸青瓦的古城 景观特征;新区段(塔山桥——丹徒闸)结合沿线现代化小区的开发,建 设亲水性滨河绿化带,优化人居环境,结合大型公建(学校、办公、市场 等)的建设,利用沿河地形的高差,设置水边步行街、广场等,吸引人们 走上岸游玩,充分体现旅游城市的魅力;丹徒闸往东地区,位于城市生态 绿环控制范围,宜结合生态农业、山体森林,体现自然山水的生态景观。 2、防护绿地布置在河道两侧,即化工区与丁卯分区之间控制 100~300 米 宽的绿化隔离带。3、实施古运河中下段整治,根据现有标准适当调整规 模,并治理四明河、周家河、团结河等支流河道。 (3)《镇江市城市防洪规划(2014-2030)》对古运河提出接续上轮规 划整治成果,按 30 年一遇标准继续实施经十四路至丹徒闸段河道拓浚工 程,规划河底宽度 20 米,河底高程 1 米,边坡 1:2.5;丹徒闸扩建至 20 米,闸外引河拓浚整治,规划河底宽度 20 米,河底高程 1 米,边坡 1:2.5;
镇江市古运河保护规划 丹徒闸至京杭大运河段按上轮规划规模拓浚,规划河底宽度8米,河底高 程1米,边坡1:25;古运河塔山桥至丹徒闸,河道两岸保护宽度按60米 控制;丹徒闸至京杭大运河口,河道两岸保护宽度按50米控制;丹徒闸 引河保护宽度按河堤挡墙外10米控制。按照30年一遇标准,对古运河支 河四明河、团结河、周家河、玉带河进行系统整治。原则上四明河、团结 河保护宽度按30米控制,汊河按10米控制;周家河按设计断面外15米 控制;玉带河保护宽度按堤脚外20米控制。 (4)《镇江市城市水系(藍线)保护控制规划》及《专项补充》提出 古运河上段京口闸~周家河口,维持原规划成果;古运河中段的上半段周 家河口~经十四路:断面按照2010~2016年整治成果,河底高程1米,河 底宽度8米,边坡1:3,在6.3米左右设亲水平台,平台宽度≥4米。古运 河中段的下段经十四路~丹徒闸:设计河底高程1米,河底宽度20米,边 坡1:3,两岸高程11米。古运河下段丹徒闸~京杭大运河:按照城市防洪 规划断面,设计河底高程1米,河底宽度8米,边坡1:3,两岸高程10.9 米。京口闸~丹徒闸,河道两岸保护宽度按46米控制,丹徒闸~京杭大运 河口两岸保护宽度按50米控制。 (5Ⅹ镇江古运河风光带总体控制规划》规划提出完善古运河“三段 五区、两带、五轴、多点”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形成“上段-古韵之河、 中段-休闲之河、下段-生态之河”三个特色段,进一步细分为:以“古商 市井、虎踞南门、丁卯揽古、丹徒追古、运河屋脊”为核心景观的五个功 能区段。用地范围为河道两侧15-550m(绿带) (6)《镇江市城市排水规划(2011-2020)》要求以源头治理与管冈截 19
镇江市古运河保护规划 ————————————————————————————————————————————— ————— — 19 — 丹徒闸至京杭大运河段按上轮规划规模拓浚,规划河底宽度 8 米,河底高 程 1 米,边坡 1:2.5;古运河塔山桥至丹徒闸,河道两岸保护宽度按 60 米 控制;丹徒闸至京杭大运河口,河道两岸保护宽度按 50 米控制;丹徒闸 引河保护宽度按河堤挡墙外 10 米控制。按照 30 年一遇标准,对古运河支 河四明河、团结河、周家河、玉带河进行系统整治。原则上四明河、团结 河保护宽度按 30 米控制,汊河按 10 米控制;周家河按设计断面外 15 米 控制;玉带河保护宽度按堤脚外 20 米控制。 (4)《镇江市城市水系(蓝线)保护控制规划》及《专项补充》提出 古运河上段京口闸~周家河口,维持原规划成果;古运河中段的上半段周 家河口~经十四路:断面按照 2010~2016 年整治成果,河底高程 1 米,河 底宽度 8 米,边坡 1:3,在 6.3 米左右设亲水平台,平台宽度≥4 米。古运 河中段的下段经十四路~丹徒闸:设计河底高程 1 米,河底宽度 20 米,边 坡 1:3,两岸高程 11 米。古运河下段丹徒闸~京杭大运河:按照城市防洪 规划断面,设计河底高程 1 米,河底宽度 8 米,边坡 1:3,两岸高程 10.9 米。京口闸~丹徒闸,河道两岸保护宽度按 46 米控制,丹徒闸~京杭大运 河口两岸保护宽度按 50 米控制。 (5)《镇江古运河风光带总体控制规划》规划提出完善古运河“三段、 五区、两带、五轴、多点”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形成“上段-古韵之河、 中段-休闲之河、下段-生态之河”三个特色段,进一步细分为:以“古商 市井、虎踞南门、丁卯揽古、丹徒追古、运河屋脊”为核心景观的五个功 能区段。用地范围为河道两侧 15-550m(绿带)。 (6)《镇江市城市排水规划(2011-2020)》要求以源头治理与管网截
污并重的原则,以低影响开发(LD)理念建设和管理雨水,综合规划面 源污染治理工程,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并举,避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 采用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管理城市雨水,提高雨水利用 程庋、降低暴雨径流量;解决雨污混接,减少合流污水溢流和城市面源对 城市河道的污染,为综合整治河道、创建生态化城市创造条件。 14现状评价 本次规划充分利用各类调查资料、规划,辅之以遥感影像、卫片解析 等手段,掌握古运河近年来防洪排涝、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 水管理等方面的现状情况,并进行评价。 141防洪排涝现状 古运河作为城区防洪排涝的骨千河道,汇集镇江老城区、官塘、丁卯 谏壁地面径流和南部山丘洪水,古运河上段(平政桥至周家河)于上世纪 九十年代初期进行了整治,整治标准不高,目前部分段河坡、挡墙存在滑 坡等隐患。古运河中段(周家河至丹徒南闸)于2010~2016年按标准进行 综合整治,目前除瑞泰新城段、玉带河口~丹徒南闸段约1千米未整治完 成外,其余段已基本完成。古运河下段(丹徒南闸~京杭大运河口)除镇 大公路至上隍桥段800米进行了整治,其余段均未整治。现状整体防洪排 涝标准约在10~20年一遇,未达到城市防洪规划要求的30年一遇标准。 14.2水环境现状 古运河为城区河道,贯穿主城区,污染源主要来自排口污染、支河污 染以及城市面源污染、底泥污染等。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 20
— 20 — 污并重的原则,以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建设和管理雨水,综合规划面 源污染治理工程,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并举,避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 采用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管理城市雨水,提高雨水利用 程度、降低暴雨径流量;解决雨污混接,减少合流污水溢流和城市面源对 城市河道的污染,为综合整治河道、创建生态化城市创造条件。 1.4 现状评价 本次规划充分利用各类调查资料、规划,辅之以遥感影像、卫片解析 等手段,掌握古运河近年来防洪排涝、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 水管理等方面的现状情况,并进行评价。 1.4.1 防洪排涝现状 古运河作为城区防洪排涝的骨干河道,汇集镇江老城区、官塘、丁卯、 谏壁地面径流和南部山丘洪水,古运河上段(平政桥至周家河)于上世纪 九十年代初期进行了整治,整治标准不高,目前部分段河坡、挡墙存在滑 坡等隐患。古运河中段(周家河至丹徒南闸)于 2010~2016 年按标准进行 综合整治,目前除瑞泰新城段、玉带河口~丹徒南闸段约 1 千米未整治完 成外,其余段已基本完成。古运河下段(丹徒南闸~京杭大运河口)除镇 大公路至上隍桥段 800 米进行了整治,其余段均未整治。现状整体防洪排 涝标准约在 10~20 年一遇,未达到城市防洪规划要求的 30 年一遇标准。 1.4.2 水环境现状 古运河为城区河道,贯穿主城区,污染源主要来自排口污染、支河污 染以及城市面源污染、底泥污染等。根据《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