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 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是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 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 出沟外,漫流堆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 985年11月,南美洲北部的 内华多德尔罗兹火山爆发, 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融化了山上的冰雪,引发的 泥石流覆盖并淹没了大片土 地,给本来很繁荣的哥伦比 亚阿梅罗地区帝来灾难。 IT 泥石流形成区 峡谷 LⅡ泥石流流通区 有水沟床 m泥石流堆积区 无水沟床 Ⅳ泥石流堵塞大河 而形成的湖泊 流域羿线 图1.17泥石流示意 图1.18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很大。滑坡会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 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 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 毁城镇和村庄,破坏痳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 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Q思考 1.为什么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 2.举出一些实例,说明人类在改造环境时(如撅取地下矿产资源,改造地形使 其适应各类工程的需要),为什么有可能引发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想一想,哪些地区易发生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3
阅读 不同自然灾害持续时间不同 自然界的物质能量有瞬间释放和长 时 时间逐渐释放两种形式,自然灾害也就 有了时间长短的变化。 突发的自然灾害一般强度大、过程 短、破坏严重,但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如 几续时阿 地震、火山、崩塌等。 图1.19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对比 渐发的自然灾害虽然在较短时间内 强度不高,破坏力不明显,但持续时间长,而且不断发展累进,所以危害面积大,对人 类社会的影响常常更为深远、严重,如洪涝、干早等 !洪涝、风桊潮等水文灾害 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圈中主要有洪水 雨涝、内渍、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一)洪涝 洪涝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 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 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 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由于洪水和涝渍往往 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所以通常称为洪涝。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 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 l 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 图1,20洪涝景观 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由于海气的相互作用,当海洋出现异常现象时会诱发严重的 气侯异常,进而引发洪涝。对全球气候影响最大的海洋异常现象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是在东太平洋、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海,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出 现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現象。早在19世纪,当地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 14|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El Nino)。至20世纪70年代,厄尔尼诺引起严重的气候异变之后才引起料学家的关 注。“拉尼烨”( La nina)则是西班牙语“女孩”的意思,它与厄尔尼诺相反,指赤道 附近的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 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现象给太平洋沿岸国家生态环境及世界气候带来巨大影响 1997~1998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一拉尼娜现象,使全球某些地区出现严重洪涝,而另一些 地区则出现严重干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风暴潮 风暴潮多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 气交互影响的地区,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 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特 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受 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1969年登陆美 国墨西哥湾沿岸的“卡米尔”台风风暴潮,曾引起 75米的风暴增水,是迄今世界排名第一的风暴潮 记录。 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常出现于春秋 季节,增水过程相对平缓,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 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丽m 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图1.21风暴潮景观 思考 为什么季风区、江河下游平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 许多自然灾害,尤其是范围广、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 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因而形成多 种形式的自然灾害链。自然灾害链主要有串发性 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和串发一并发灾害链三 类。 图1.22串发性灾害链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5
风器潮 水污染 泥石流 图1.23并发性灾害链 图124串发一并发性灾害链 病害、虫害和鼠害等生物灾害 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内部是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者数量的稳定为平衡标准的。一且系统失去平衡,或生物体自 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就会导致病害、 虫害和鼠害以及赤潮等自然灾害的形成 (一)病害 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娄病、 烟草炭疽病等。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 N溶叶病,泡桐丛核病等 病害的发生与作物所处环境有关,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 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例如,过度潮湿易引起小麦锈 病、稻瘟病,干旱易引发小麦白粉病等。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 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 农田、森林被毁坏。 图1.25小麦锈病 (二)虫害和鼠害 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在古代,蝗灾发生时,常常造成“飞 蝗蔽日,食禾至尽,民大饥相食”的惨状 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 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 具有染病容易、致死速度快、蔓延迅速等特点,被列为国际 国内重大检疫对象。 鼠害也是农业发展的大敌。鼠害的重灾区是农田、牧场及 图126水稻虫害 森林。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 16|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引起虫害和鼠害的有害生物,普遍具有繁殖快、适应能力 强等特点。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 减少等,都有可能使害虫和害鼠大规模地爆发或流行起来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 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带有两条。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 宽的自然灾害带,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2/3的 台风和海啸以及风暴潮等灾害都集中在这里。环太平洋地带是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这个带上的灾害损失严重。 二是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这里既是全球水旱 灾害、风暴潮灾害、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地区,又因为地势高差 大、地形复杂,成为世界上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下纸…:话 e地震风琴 w滑坡大火 图1.27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自然灾害相对集中地发生在某个时段或某个区域内,形成群发和群聚现象。从空间 上看,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貌的突变区、不冋气候带的边缘地带往往是灾害群聚 的地区。例如,环太平洋带是火山、地震群聚的地区。从时间上看,太阳活动的极值期、 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