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编辑:钟凤罗 求谏 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知识链接 1、《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 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 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2、《明夷待访录》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孑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 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 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华的东西。 自主学习 1、下面一段文字同样出自《贞观政要•求谏》,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日比有上书奏事条数基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 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1)用”/给划线处断句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 理或三更方寝 (2)翻译文中句子—”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译文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1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编辑:钟凤罗 求谏 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贞观政要》和《明夷待访录》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知识链接 1、《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 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 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2、《明夷待访录》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 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 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华的东西。 自主学习 1、下面一段文字同样出自《贞观政要•求谏》,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 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1) 用”/”给划线处断句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 理或三更方寝 (2)翻译文中句子——”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译文: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合作探究 1、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 (1)匡正( 卒令( 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寻() 公等( (2)这一节主要写了哪两层意思? (3)这一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怎样辩证看待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 我的疑惑 归纳总结 训练评估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桃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2 合作探究 1、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 (1)匡正( ) 卒令( )不闻其过 遂( )至灭亡 寻( ) 公等( ) (2)这一节主要写了哪两层意思? (3)这一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怎样辩证看待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 我的疑惑 归纳总结 训练评估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上不称天心B.下为百姓所C.欲令耳目外通D.上不称天心 4.“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磬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您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莫或、犹、夫、然、所曾、为、然则 2.着重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剖析和真知灼见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 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 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3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上.不称天心 B.下.为百姓所 C.欲令耳目外.通 D.上不称.天心 4.“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学案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莫或、犹、夫、然、所、曾、为、然则。 2.着重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剖析和真知灼见。 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 非王臣”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的却是皇权的 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的现实。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 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的控制下。秦亡,汉承秦制,以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 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 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 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 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 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 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 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 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 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 是有官僚制度的岀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 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 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 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 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 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 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4 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 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切国家政务均由君主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 专断。因此,君主的个人素质、品德、能力在封建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往往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了限制君主权力,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 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这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 等方面。本单元所选的《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 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 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 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 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 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 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 度。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 违抗“圣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 系。封建的思想家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君为臣纲”,并为臣子 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为“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 神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 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 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 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 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 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 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 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 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 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 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 判的高潮。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 统的反思与批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 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 君为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把握文本内容与行文脉络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学案 5 行为的作用,同时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处在宝塔最底层的是广大的黎民百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的底层和被统治层,处于整个 统治秩序的基础部位,以自己的坚忍承受着统治阶层的压榨与剥削。“兴,百姓苦;亡,百 姓苦。”朝代更迭,广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会发展,他们又 用自己的辛劳和勤勉创造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并给帝王及其家族提供着维持其豪华生活的 奢侈品。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们的限度,爆发出来的破坏力又是惊人的。历史 见证着这种变革的力量,这使得历朝的帝王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敢轻易忽视民众的力量, 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成为贯穿封建政治思想的一条红线,至今仍 对现实政治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 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 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 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 判的高潮。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 统的反思与批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 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 君为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把握文本内容与行文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