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的作物育种进一步发展,育种技术日趋进步,育种人员日渐渐增多,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的成立,改变了我 国作物育种业分散、零乱的状况,使我国的作物育种事业得到统一和动调。131年沈宗鹅著文政良品种增进中国之粮食”,总给了1923~1931年玉米品 ,金吾宝著文“近代玉米有种法”,详细介绍了杂交玉米有种方法及发展前:1935年 北平焦京大学场户民发 我后农业建设计剑纲要》,发展农作物科研和 个阶 联合国根 农户留硅“阶 制,我因还于典型的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种 工业原料司设立棉作处分别负责 【格程子格T自的今10儿郭限食牛实设文的 把良种作为恢复和为 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施提出来。1950年2月,农业部召开华北农业技术会议,制定了“五年良种普及规划(草案)”,提出进行全国性的品种 普查工作,要积极发扬优良农家品种,就地选种藏地推广,随之开起大规模的群选群繁运动,选育出了一些农家传统品种, 一定积府上起到利了促进发 业生产发展的作用。1956年7月,农业部成立种子管理局.随后,全国各级农业部门成立了种子机构,实行行政、技术两位一体.这阶段,我国仅 将“良种普及”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在品种上主要依靠筛选较为优良的农家现有品种为主:良种覆盖率为0.6%,种子商品为0:农业生 产部分用种以“以粮换种“的方式进行,但种子生产的日的不是为了交换,因而不头各商品的特征。 (2)部分商品化阶段(19581977年)即“四自一轴”阶 农村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原有的农民“自繁、自留、自用”用种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1958年2月,种子经营业务由粮食部门 ,提出了农村用种主要靠农业社自透、自紫、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简称“四自 作.1g7年1 月,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当前种子工作的报告》,要求·建立全子机 各荒种子储备和良 调剂、供应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科研力量的提升,国家科研单位开始选育出新的常规品种,玉米、高梁等部分作物开始使用杂交种。 此阶段特点是种、粮生产分开,种子商品率日登提高,尽管交换方式仍然是以物易物,但是作为调剂辅助供应的种子日益体现出其使用价值,体现 出商品特性。由于种子商品及种子专门生产供应单位的出现。这一时期是我田种业的萌芽期。 (3)断经营阶登(1978一1999年)“四化一供阶段 198年5月,田务院批转表林“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 要求建立种子公 可和种子生产地,健全良种紧自体系,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 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 ,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通称“四 了我国种业的发展,也成为国有种子公口 斯经营的基 成立 国种 是相 等 司(不包括台裤 多个乡 站,开展良种供应业务各级 有种子公司每年供应良种35k,其中杂 199年国务院发布《中田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把新品种选自、试 推广及种子生产、经营、质量检验等方而的管理制府 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并放开了蔬菜和园艺种子市场,私人企业与外国种子公司开始进入蔬菜与园艺种子市场:1997年3月国务院213号令发布了《中 华人民共利国楠物新品种保护条侧》,19阳年加入了世界植物新品种起保护联明OV),建立起种子知调产起的保护法钟体系,从而菌京了种子恰 理法制化基础。 这一阶段种子市场日益完普,交换手段的货币形式占主导地位,种子商品发达程度有了根本性的提高:种子加工手段和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种了 管理法制化 ,种子科研全面展开:非主要农作种子的计划管制取消,实行市场调节,主要农作物的种子仍然实行计划供应,由国有种子公司多断经营。 年12月1日颜布实施《种子法》 全面放开我国种业市场 ,逐步构建起以“种子产业观之、企业主体观念、市场经济观念 、依法制种观念“为 步全而 《种子法》实施后 年,进入市场竞争的种子机构 第二节世界种业发展概况 一、世界种业发展的基木特点 世界种子产业发展有5个特点《以美国为例) 温所占比重大先锋种子公司玉米(99%)和大豆(1%)种子的营销利润几平占营业总利润的100%,此外还经营向 ,同样 以经销蔬菜为主,有20多个种类300多个蔬菜品种。美国最大的7家种业公司中 新品种达育,并开民跨州、 国育种,用于科研和 品种选自的资全的占公 40个育种站。主要是培育高产、抗虫、抗病、适于机器收获的玉米和大豆品种,每年上市的新品种1214个。与此同时,种子公同都非常重视提高种子科 技含量,将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引入到科研育种中去,大大提高了商品种子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种子的市场竞争能力, (5)向先进拉术和商业化有种发层如从收获列贮藏的整个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低温贮存技术运用:基因检测技术。 (4)重视品牌的保护和资源的搜集如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新品种和品牌的保护,为此领布了专门的联邦法律,品种保护分为育种家品种权保护和专 利保护。自种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采用自种家品种权保护还是采用专利保护。美国的企业也很重视自己公司品种的保护,除了申诗法律上的保护外
20世纪30 年代开始,中国的作物育种进一步发展,育种技术日趋进步,育种人员日渐渐增多。中央农业实验所、全国稻麦改进所的成立,改变了我 国作物育种业分散、零乱的状况,使我国的作物育种事业得到统一和协调。1931年沈宗翰著文“改良品种增进中国之粮食”,总结了1923~1931年玉米品 种比较和示范推广工作。1934年,金善宝著文“近代玉米育种法”,详细介绍了杂交玉米育种方法及发展前景;1935年,北平燕京大学农场卢纬民发表 258个玉米测交种比较试验结果;1945年,邹秉文、章之汶倡议和组织40多位知名农学家,编拟《我国战后农业建设计划纲要》,发展农作物科研和生 产;1948年,北平农事试验场收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赠送的玉米双交种和自交系。 2、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4个阶段 (1)非商品化阶段(1949~1957年) 即“家家种田、农户留种”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还处于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种子基本上由农民“自繁、自留、自用”。1949年10月,农业部粮食生产司设立种子处, 工业原料司设立棉作处,分别负责粮、棉、油等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业会议上,把良种作为恢复和发 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提出来。1950年2月,农业部召开华北农业技术会议,制定了“五年良种普及规划(草案)”,提出进行全国性的品种 普查工作,要积极发扬优良农家品种,就地选种就地推广,随之开展起大规模的群选群繁运动,选育出了一些农家传统品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农 业生产发展的作用。1956年7月,农业部成立种子管理局。随后,全国各级农业部门成立了种子机构,实行行政、技术两位一体。这一阶段,我国仅 将“良种普及”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在品种上主要依靠筛选较为优良的农家现有品种为主;良种覆盖率为0.06%,种子商品为0;农业生 产部分用种以“以粮换种”的方式进行,但种子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因而不具备商品的特征。 (2)部分商品化阶段(1958~1977年) 即“四自一辅”阶段 农村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原有的农民“自繁、自留、自用”用种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1958年2月,种子经营业务由粮食部门正 式移交农业部门。农业部在总结种子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用种主要靠农业社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的调剂,简称“四自一 辅”的种子工作方针,同时充实了种子机构,种子经营业务逐步开展起来。 1962年11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要求“整顿充实种子站”,“整顿原有的示范繁殖场”,做好选种、留种工作;1972年10 月,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当前种子工作的报告》,要求“建立健全种子机构,加强领导”,“落实种子优级优价政策”,做好备荒种子储备和良种 调剂、供应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科研力量的提升,国家科研单位开始选育出新的常规品种,玉米、高梁等部分作物开始使用杂交种。 此阶段特点是种、粮生产分开,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尽管交换方式仍然是以物易物,但是作为调剂辅助供应的种子日益体现出其使用价值,体现 出商品特性。由于种子商品及种子专门生产供应单位的出现,这一时期是我国种业的萌芽期。 (3)垄断经营阶段(1978~1999年)“四化一供”阶段 1978年5月,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要求建立种子公司和种子生产基地,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 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和品种布局区域化,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通称“四化一供”。“四化一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种业的发展,也成为国有种子公司 垄断经营的基础。 1978年7月农林部成立中国种子公司,随后各省、地(市)、县相继成立种子公司(站),原种场、良种场、科研单位等组成了比较完整的良种繁 育和市场经营体系。到1993年,全国各级国有种子公司已达近2700家,其中县级种子公司(站)2323个,地、市级种子公司(站)330个,省级种子公 司(不包括台湾)30家。到1995年,全国有600多个县级种子公司已具有相当规模,5万多个乡镇中绝大部分建立了供种站,开展良种供应业务,各级国 有种子公司每年供应良种35亿kg,其中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经营量达10亿kg。 1989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把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审定、推广及种子生产、经营、质量检验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并放开了蔬菜和园艺种子市场,私人企业与外国种子公司开始进入蔬菜与园艺种子市场;1997年3月国务院213号令发布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加入了世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联盟(UPOV),建立起种子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体系,从而奠定了种子管 理法制化基础。 这一阶段种子市场日益完善,交换手段的货币形式占主导地位,种子商品发达程度有了根本性的提高;种子加工手段和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种子 管理法制化,种子科研全面展开;非主要农作种子的计划管制取消,实行市场调节,主要农作物的种子仍然实行计划供应,由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 (4)市场化经营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种子法》,全面放开我国种业市场,逐步构建起以“种子产业观念、企业主体观念、市场经济观念、依法制种观念”为 核心的现代种业体系;私人企业逐步全面进入种业,表明中国种子产业进入市场经济阶段。《种子法》实施后,至2006年,进入市场竞争的种子机构大 致在7万家左右,其中,科研单位附属种子经营机构3000家,县级以上国有种子公司4400余家,原良种场1000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50000家,外资 (独、合资) 种子公司67家以及10000余家非国有种子生产经营机构。此阶段种业市场运行的基本法则是市场经济规律,各类竞争主体能够平等参与竞 争,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世界种业发展概况 一、世界种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世界种子产业发展有5个特点(以美国为例): (1)玉米、蔬菜种子主导产品所占比重大 先锋种子公司玉米(99%)和大豆(1%)种子的营销利润几乎占营业总利润的100%,此外还经营向日 葵、苜蓿、小麦、大麦种子和生物制品等微利产品。同样,塞米尼斯公司以经销蔬菜为主,有20多个种类300多个蔬菜品种。美国最大的7家种业公司中 有5家以玉米种子作为主要产品,占种子贸易总利润的一半以上。 (2)科研是发展的基础 种子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快速增长,各公司都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开展新品种选育,并开展跨州、跨国育种,用于科研和新 品种选育的资金约占公司总收入的10%~15%,如先锋公司1994年销售额约14.8亿美元,而用于科研育种的经费高达1.3亿美元左右,在25个国家建立了 140个育种站,主要是培育高产、抗虫、抗病、适于机器收获的玉米和大豆品种,每年上市的新品种1214个。与此同时,种子公司都非常重视提高种子科 技含量,将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引入到科研育种中去,大大提高了商品种子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种子的市场竞争能力。 (3)向先进技术和商业化育种发展 如从收获到贮藏的整个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低温贮存技术运用;基因检测技术。 (4)重视品牌的保护和资源的搜集 如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新品种和品牌的保护,为此颁布了专门的联邦法律。品种保护分为育种家品种权保护和专 利保护。育种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采用育种家品种权保护还是采用专利保护。美国的企业也很重视自己公司品种的保护,除了申请法律上的保护外
还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保护自己的品种,如孟山都公司对本公司的材料进行了分子标记。,美国政府屡增种质搜集经费,改善国际种质资源交换环境。提 高公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5)重视以法治 ,质量至上美国政府对种子的管理除检疫外,重点是立法。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保护知识产权和加强政府对科子质量的监督。种 ,还增加 作种子 、世界种业市场及竞争格后 (一》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国际种子联盟估计2000年全球商品种子的市场销售额约达250亿美元,古场率量居于的土位的田家依次是美国、中国、日本、独联体,法围、巴 西、德团、耳想廷、意太利、印应,其销售额占全球商品种子市场销售额的7%。其中,美田的种子市场经营额最高,接近60亿关元。所占份额达 23%:中国的商品种子四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30亿美元,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二位。实际上,中回是世界第一用种大国,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g 左右,亩用种量是美国的2一3倍(美国为精量插种),但美国的种子单价高。的为中国的6倍,加之我国种子商品率较低,约为30%左右,因而美国的 商品种子巾场经若额更高。 (二)全球种子贸 际种了联盟的统计表明:1970年以来,世界种子贸易大约分为两个阶段:1970一1985年为低速增长阶段,世界种了贸易额从约8亿美元增长到13 亿美元:1985年以后为高速增长阶 ,世界种子贸易额迅遮增长到20 的35忆元200年 丹麦,德 其种子出口额占全球种子出口总 种子使用大国,但种子出口规模却非常小,种子的价格、质量方面缺乏争优势 (三)跨国种业巨头的扩 19年以来,世界种子产业发生诸多变化,种业整合愈演愈烈,许多农业化工集团、生物技术公司纷纷通过购买、合并、战略同跟、技术特许协议 等形式,进军种子产业领域(表)。杜邦、孟山都、先正达等种子公司不仅扩张其经音业务,而且大规模的拓服其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种业集 团挡向短椅化、集团化、全球化。成为全球种业市场的主角 表1世界种业10强的兼并及主要业务 世界种业10强 种业巨头并举指并期、合作对等 主要业务 山都(美 1997 12亿羊元购雷容共种子公司 玉米、大 1998 37亿美元牧购迪卡公司 1999 种于分公司 ca合 衣化、种子业务,但不包括Aniraleneca 利马格兰(法2000 与德国KWS公可合井北美的棉花和大豆蔬菜、玉 国) 种千业务 圣尼斯(美 瓜果、蔬 德凡塔(荷196 的兴农公司 、向 道化工(美 1998 米、高 国) 2000 收购嘉吉北美杂交种子分公司 卡韦埃所 2000 与利马格兰合并在北美的棉花和大豆业 KWS)(德 、国 子和利马格兰基因公司 l&Pineland 棉花 (美国) 12%的股份 农业化工集团、生物技术公司为了控制生产资料供给链的源头等目的。通过“上痘越因或“叛逆”技术等就介入种子市场, (五)种业巨头的经营业绩1985一2000年的十多年问。世界种业十强的经营业务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1985、1991年种业十强种子销 售额占世界种子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0%、14%,1996年世界种业十强抢占了超过30%的种子市场,以后继续保持着这种优势,几乎13的种子市场被世 界种业十强瓜分.五大基因巨头:AntraZeneca、杜邦、孟山都、诺华、Aventis控制了100%的转基因种子市场:杜邦-先锋、孟山都、诺华、道化工控制 了北美棉花种子69%的市场:杜邦先锋的玉米种子业务,约占全球杂交玉米种子市场的43%:圣尼斯拥有世界蔬菜和水果种子20%一26%的市场份额。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种业十强只占有世界种子市场这块大蛋的微平其微的一部分,仅0.%。我国有8000多家种子企业,绝大部分具
还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保护自己的品种,如孟山都公司对本公司的材料进行了分子标记。美国政府屡增种质搜集经费,改善国际种质资源交换环境,提 高公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5)重视以法治种、质量至上 美国政府对种子的管理除检疫外,重点是立法,法规的主要内容是保护知识产权和加强政府对种子质量的监督。种 子公司从原种扩繁到商品生产、加工、包装,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如对田间生产阶段严格进行检查,种子生产田边行一律不作种子收获,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田间生物学混杂的可能性。先锋公司为了把好种子质量关,还增加了低温发芽试验和室内生化测纯,如发现纯度低于96%的就不 作种子。 二、 世界种业市场及竞争格局 (一)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国际种子联盟估计2000年全球商品种子的市场销售额约达250亿美元,市场容量居于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日本、独联体、法国、巴 西、德国、阿根廷、意大利、印度,其销售额占全球商品种子市场销售额的77%。其中,美国的种子市场经营额最高,接近60亿美元,所占份额达 23%;中国的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30亿美元,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二位。实际上,中国是世界第一用种大国,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kg 左右,亩用种量是美国的2~3 倍(美国为精量播种),但美国的种子单价高,约为中国的 6 倍。加之我国种子商品率较低,约为30%左右,因而美国的 商品种子市场经营额更高。 (二) 全球种子贸易 国际种子联盟的统计表明:1970年以来,世界种子贸易大约分为两个阶段:1970~1985年为低速增长阶段,世界种子贸易额从约8 亿美元增长到13.5 亿美元;1985年以后为高速增长阶段,世界种子贸易额迅速增长到2000年的35亿美元。2000年,商品种子出口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出口额居 于前十位的依次是美国、荷兰、法国、丹麦、德国、智利、加拿大、比利时、意大利、日本,其种子出口额占全球种子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2%。仅就 美、荷、法前三位国家所占份额高达54.5%。全球出口的商品种子主要是农作物种子,出口额约为23亿美元,其中玉米的出口额最高,达5.3亿美元;种 子出口位于第二的是园艺种子,2000年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中国的种子出口额约为0.3亿美元,仅占世界种子出口总额的0.85%,位居19位。我国是 种子使用大国,但种子出口规模却非常小,种子的价格、质量方面缺乏竞争优势。 (三)跨国种业巨头的扩张 1994年以来,世界种子产业发生诸多变化,种业整合愈演愈烈,许多农业化工集团、生物技术公司纷纷通过购买、合并、战略同盟、技术特许协议 等形式,进军种子产业领域(表1)。杜邦、孟山都、先正达等种子公司不仅扩张其经营业务,而且大规模的拓展其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种业集 团趋向规模化、集团化、全球化,成为全球种业市场的主角。 表1 世界种业10强的兼并及主要业务 世界种业10强 种业巨头兼并举措并购、合作对象 主要业务 杜邦-先锋(美 国) 1997 17亿美元获得先锋杂种公司20%股份 玉米、大 1999 77亿美元获得先锋杂种公司80%股份 豆 孟山都(美 国) 1997 12亿美元收购雷登基础种子公司 玉米、大 豆 棉花、 1998 37亿美元收购迪卡公司 14亿美元获得嘉吉国际种子分公司 先正达(瑞 士) 1999 瑞士诺华与Anglo-Swedish AstraZeneca合 并其 农化、种子业务,但不包括AntraZeneca 在 埃德凡塔50%的股份 蔬菜、花 卉 利马格兰(法 国) 2000 与德国KWS公司合并北美的棉花和大豆 种子业务, 组建大湖杂交种子和利马格兰基因公司 蔬菜、玉 米 圣尼斯(美 国) 收购美国的皮托公司,阿斯格罗和韩国 的兴农公司 瓜果、蔬 菜 埃德凡塔(荷 兰-英国) 1996 荷兰Royal VanderHave和英国Zeneca Seeds合并 油菜、向 日葵 道化工(美 国) 1998 收购Mycogen 玉米、高 粱、 大豆 2000 收购嘉吉北美杂交种子分公司 卡韦埃斯 (KWS)(德 国) 2000 与利马格兰合并在北美的棉花和大豆业 务, 组建大湖杂交种子和利马格兰基因公司 蔬菜 Delt&Pineland (美国) Delta与Pineland合并 棉花 Aventis(德国- 法国) 1999 德国Hoechst AG和法国Rhone Poulence 合并而成,且拥有卡韦埃斯(KWS) 12%的股份 蔬菜 农业化工集团、生物技术公司为了控制生产资料供给链的源头等目的,通过“上瘾基因”或“叛逆”技术等就介入种子市场。 (五)种业巨头的经营业绩 1985~2000年的十多年间,世界种业十强的经营业务不断拓展,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1985、1991年种业十强种子销 售额占世界种子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 10%、14%,1996年世界种业十强抢占了超过30%的种子市场,以后继续保持着这种优势,几乎1/3的种子市场被世 界种业十强瓜分。五大基因巨头:AntraZeneca、杜邦、孟山都、诺华、Aventis控制了100%的转基因种子市场;杜邦-先锋、孟山都、诺华、道化工控制 了北美棉花种子69%的市场;杜邦-先锋的玉米种子业务,约占全球杂交玉米种子市场的43%;圣尼斯拥有世界蔬菜和水果种子20%~26%的市场份额。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种业十强只占有世界种子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仅为0.8%。我国有8000多家种子企业,绝大部分具
有小规模生产、粗放经营和育繁推脱节的弊病,我国种业十强在田内市场所占份额未超过0%,跨国种业巨头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不断抢占种 子市场。世界种子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克争格局,我国种子产业的开放面临着激烈的市场克争,提升我国种业克争力已迫在眉睫。 产业的科技克争在于有种技术的克争能力。 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克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技 乐用作 7关 上 吉以坚实的资金支掉 而杂交 的突性进展,加快了新品种 入占销 入的比率为 1%,平均仅为3.7%。2003年种业五十强中,仅2家企业科研投入比率超过10%,8家企业为5%一10%,40家企业都小 5,我国种业的科研资金主要 投向了国有科研、教学单位,育种技术商业化运作障碍重重,严重限制了我四育种科研技术的创新水平和转化为现实生产的能力 现阶段种业有种技术的克争又主要表现为生物技术育种。相对于传统的选择有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而言,生物技术有种不仅缩短了育种周期 而且能准确地选择目的基因,大大拓了作物遗传改良可利用的基因来源。应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高产、优质、抗逆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为实现农业可 特续发展开路了崭新的途径。报国际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19% -2004年的9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超过47倍,从170万m发 10万m,其中,各品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大豆为56 、玉米为 生物 技术的接受范逐新扩大,转恭因种子成为种 业巨头克争的重点领城。世界五大基因巨头控制了几平 的转基因种 成为种业利 的要来源 2)知识产权查争有种技术的列变争作随者知识产权的争,各因种业不仅如快了科研有种步伐 还抓紧时问及时获得品种权和基因的 利.知识产权主导权的争夺也是重点之一,根据国际物新品种保护联里〈UOV)的统计,20O3年末新品种保护总量居于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美、 日本、荷兰、法国、德国,这五个国家的新品和权合计达28427件,占UOV总量的462%。呈现集中趋势。具体而言,关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总量 居第一。该国采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法、植物专利、普话专利制度。对植物品种进行全面保护,2003年末品种保护量约占UOV成员总量的14:日本是亚 洲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先驱,2003年末品种权达到5600件,位居第二,其份额约为10%。植物新晶种保护水平居于前列的国家,开展植物品种保护的时间 较长,重视对育种科研的激师和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新品种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中国的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起步较晚,1997年领 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里(UOV1978公约),成为联思的第39个成员。裁止到2004年末,农业部共受理品 种权申请2046件,授子品种权503件。国家林业局受理品种权申请305件,授权2件. UOV各成员国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重妥主体是种子企业,世界种业巨头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实施知识产权的“马圈地”, 造成相关的贸易和市场至断 大豆、油菜 天部分授权 所占比例分别习 0.04%、5764% 25 控制着大部 的新品种权 第三节我国种业概况 ,全因地市级以上的科研机构有100多个,拥有十几万人的科研队伍,其中从事育种工作的专业研究所达400多个,自1949年来,全国共达 育新品种600多个。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新品种,产量和品质均达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品种广方面,、棉、油、果、菜、精等主要农作 物的生产用种完成了4.5次大面积的中换。每次中艳增产是度都在1影以上,全国主典农作物的启种彩黄率超过05% (二)种子经营形成规模,种子商品化进程加快 197年原农林部成立中国种子公司,随后各省、地、县相继组建成立种子公司。近年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种子商品化程度加快,种子商品化供 应初具规模。全国动有各种经济形式的种子经曹单位6万多个,国有种子公司每年供应良种在35亿k以上,其中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供应量超过10 亿kg,占需种量当90%。 (三)种子工程初见成效,种子生产能力明显提 5年实施种子工程(1996年正式实施),随后的5年中,农业部与地方联合建设了国家农作物支良中心10个(如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 物品下 子生产能力由64亿g提高到 种子储能 能力由32万份提高50万份 各地种子公可通过改制、售让和联合等多种途径,进行产业重组,涌现了一大批由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单位和相关企业联合组成的育繁销一体化 的种子企业或集团,有些已成为上市公司。(华冠利技。不察最卧、丰琴种业,秦丰农业、竖干高科、亚华科业是我国6家上市的种子企业,代表了当今我国科子品牌的发展实 力后西家种子上市公司。有三个公可年有在国内知名的品和李头产品:丰乐种业的头广品是酒应种子,“半系列西瓜种子国内场份餐的06:隆平高利的头产品是椒 子,“湘研系列椒种子己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丰农业的象头产品表丰弱列杂之油菜种子。杂消蕊种子,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与之对应,丰乐种业,丰 三家公可种业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05%85.2%和92移%:种经营的飞利率分别为9.16,77引%和36326。配华特业种业收入仅占主营收入的 29.9%,种业经营的毛利率为14.87⅓. 我田知名种子企业名录(摘自 年中回种业五十强全业 序号 业名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13 北京金色衣华种重利技有限公可 山东登种业份有限公司 湖南隆平高科农干科业有限公可
有小规模生产、粗放经营和育繁推脱节的弊病,我国种业十强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未超过10%。跨国种业巨头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不断抢占种 子市场。世界种子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我国种子产业的开放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升我国种业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三、世界种业科技竞争 (1)育种技术创新竞争 种子产业的科技竞争在于育种技术的竞争能力。跨国种子公司之所以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技术 优势。种业巨头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投入巨额资金,一般把销售收入的6%~15%用作科学研究,平均投入比率为10.6%。杜邦-先锋公司1998年的育 种科研投入达到了2亿美元,到现在仍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12%用于科研投入;诺华公司平均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 额的6%;利马格兰的科研投入比率为6%~12%,卡韦埃斯为15%。巨额的科研投入,给种子企业经营以坚实的资金支撑。而杂交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 的突破性进展,加快了新品种的选育速度,种业巨头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种业前十强的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为1%~ 11%,平均仅为3.7%。2003年种业五十强中,仅2家企业科研投入比率超过10%,8家企业为5%~10%,40家企业都小于5%。我国种业的科研资金主要 投向了国有科研、教学单位,育种技术商业化运作障碍重重,严重限制了我国育种科研技术的创新水平和转化为现实生产的能力。 现阶段种业育种技术的竞争又主要表现为生物技术育种。相对于传统的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而言,生物技术育种不仅缩短了育种周期, 而且能准确地选择目的基因,大大拓宽了作物遗传改良可利用的基因来源。应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高产、优质、抗逆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为实现农业可 持续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据国际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1996-2004年的9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超过47倍,从170万hm2发展 到8100万hm2。其中,各品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大豆为56%、棉花为28%、玉米为14%。生物技术的接受范围逐渐扩大,转基因种子成为种 业巨头竞争的重点领域。世界五大基因巨头控制了几乎100%的转基因种子市场,转基因种子成为种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2)知识产权竞争 育种技术的激烈竞争伴随着知识产权的竞争,各国种业不仅加快了科研育种步伐,还抓紧时间及时获得掌握品种权和基因的权 利,知识产权主导权的争夺也是重点之一。根据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统计:2003年末新品种保护总量居于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 日本、荷兰、法国、德国,这五个国家的新品种权合计达28427件,占UPOV总量的46.27%,呈现集中趋势。具体而言,美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总量位 居第一,该国采用植物新品种保护法、植物专利、普通专利制度,对植物品种进行全面保护,2003年末品种保护量约占UPOV成员总量的1/4;日本是亚 洲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先驱,2003年末品种权达到5600件,位居第二,其份额约为10%。植物新品种保护水平居于前列的国家,开展植物品种保护的时间 较长,重视对育种科研的激励和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新品种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中国的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起步较晚,1997年颁 布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 1978公约),成为联盟的第39个成员。截止到2004年末,农业部共受理品 种权申请2046件,授予品种权503件。国家林业局受理品种权申请305件,授权72件。 UPOV各成员国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重要主体是种子企业,世界种业巨头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实施知识产权的“跑马圈地”,固化其产业竞争优势, 造成相关的贸易和市场垄断。世界种子销售额十强企业在玉米、大豆、油菜、小麦等领域获得了大部分授权,四种作物的新品种权所占比例分别为 20.04%、57.64%、46.17%、25.51%。种业巨头控制着大部分的新品种权,拥有高价值的无形资产,控制着种子产业链条的源头优势。 第三节 我国种业概况 一、我国种子工作的成绩 (一)种子科研形成体系,良种培育推广成效显著 据统计,全国地市级以上的科研机构有1000多个,拥有十几万人的科研队伍,其中从事育种工作的专业研究所达400多个。自1949年来,全国共选 育新品种6000多个。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新品种,产量和品质均达世界先进水平。在新品种推广方面,粮、棉、油、果、菜、糖等主要农作 物的生产用种完成了4-5次大面积的更换,每次更换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过95%。 (二)种子经营形成规模,种子商品化进程加快 1978年原农林部成立中国种子公司,随后各省、地、县相继组建成立种子公司。近年来,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种子商品化程度加快,种子商品化供 应初具规模。全国动有各种经济形式的种子经营单位6万多个,国有种子公司每年供应良种在35亿kg以上,其中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供应量超过10 亿kg,占需种量当90%。 (三)种子工程初见成效,种子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1995年实施种子工程(1996年正式实施),随后的5年中,农业部与地方联合建设了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10个(如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 心、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国家水稻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院作物 科学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中国农业科院棉花研究所国家棉花改良中心等)、国家级原种场27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43个,农作物品种区试 站66个。全国商品种子生产能力由64亿kg提高到80亿kg,种子加工能力由33亿kg提高到50亿kg,种子储藏能力由18亿kg 提高到22亿kg,种子质量检验 能力由32万份提高到50万份。 (四)通过改革,现代种子企业逐步开始建立 各地种子公司通过改制、售让和联合等多种途径,进行产业重组,涌现了一大批由种子科研、生产、经营单位和相关企业联合组成的育繁销一体化 的种子企业或集团,有些已成为上市公司。(华冠科技、禾嘉股份、丰乐种业、秦丰农业、隆平高科、亚华种业是我国6家上市的种子企业,代表了当今我国种子品牌的发展实 力。后四家种子上市公司,有三个公司都有在国内知名的品牌和拳头产品:丰乐种业的拳头产品是西瓜种子,“丰乐"系列西瓜种子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隆平高科的拳头产品是辣椒种 子,“湘研"系列辣椒种子已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秦丰农业的拳头产品“秦丰"系列杂交油菜种子、杂交油葵种子,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与之对应,丰乐种业、秦丰农 业和隆平高科三家公司种业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3.05%、85.72%和92.48%;种业经营的毛利率分别为39.11%,37.71%和36.32%。而亚华种业种业收入仅占主营收入的 29.94%,种业经营的毛利率为14.87%。) 我国知名种子企业名录(摘自2006年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 序号 企业名称 序号 企业名称 1 中国种子集团公司 11 三北种业有限公司 2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12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3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13 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 4 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14 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5 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15 辽宁丹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6 山西电玉神北科技胶份有限公 16 南表科院种业有限公司 合肥市长种业段份有以会可 19 南宽红大阳种业有会司 10 袁隆平农业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明天种业科性有限会司 五对的流与合雨如广和顿朝 我国先后成功地引进了日本、美国、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各种作物、盖、果树品种。与此同时,中国种子也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特别是起步 早、影响大、效益好的对外合作制种,从鼓菜发展到粮油作物。此外,外国的资金和企业也逐步进入中国种子市场,至2003年9月外商投资种子企业 (独资或合资)有近80家。 (六)种子管理法规制度日趋完善 种子管理由单纯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向法制管理,并普遍提高管理水平。1989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仲华人民共和田种子管理条例》,1991年6 月24日农业部发布了《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和有关配套规定,200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仲华人民共和种子法》,使种子管理走上法 制的轨道,保护了种子选育者、种子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00m年12月头止.我国种 F经营机构多达630多客,其中仅国有种子公司就达2700多家(国有种子公可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其它各利 类型的种子公司也很多。如果再加上各科研院所和种站,总数将达到6700多家。 二)种子市场容量巨大,发展潜力较大 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的售额大约在200-3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 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9%20%。总的来说,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三)种子产业在农业产业链中获利能力突出 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幸较,平均水平在10%一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S0%以上(其中以杂交水稻、杂 交玉米、抗虫棉和瓜种子的毛利率较向 高达60%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回 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 以关国为例,关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和根食价格比为30:1,而我国为3:,相差10倍:关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 比重为6% 中我为15%相差4 左地还是相当天的 、。经济效士 元的 1亿元的仅有 李件子公司 种子公司的市场份额达至 边波种子年情传超地公于有生生国先子) 所有子公司的销入之到.这个差距士的 世界上最大的20家种业跨国公可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种子研究、开发和销售.,每家公司年均销售领达到618亿美元。 与外国种业公司比比较,中国种子、种业公司的国际化水平以及田际竞争力仍燃较低 三,我国种子进出口状况 )中田种子贸易格局特征 随着中国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近2年中国种子贸易规模在扩大,从进出口贸易额看 1999年中国种子进出口总位 为1129.18万美元 其中出口5756.76万美 进口5542.42万美元: 年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3295.48万美元(出口5160.06万美元,进口 8135.42万关元)·比较而 ,种子出口下降 进口婚长 花卉莱 其次是问料植物种 ,豆类和谷物种子最 。问科植物种子对 谷物种子出口金额及比重远远高于进口,豆 知及比重高于进 《一)中国种子进口品种结构 从进口数量上看,中国种子进口较多的是饲料用植物种子、蔬案种子、油料作物种子、花卉种子以及豆类作物种子:从进口价值量方面看,中国进 口较多的是蔬菜种子、饲料用植物种子、油料作物种子、豆类作物种子以及西甜瓜种子:从进口价格来看,显类、饲科作物种子进口价格趋于下降,油 料作物、西甜瓜种子价格趋于上升,容物类、草本花卉作物、菜种子价格被动较大 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 进口量占中 关国、韩国 国蔬某种子进口的95.34%和 6.39% 饲料作物种 种子(美国、荷兰、丹麦)、草地 大豆种于 年古99g900年古96.12%,20l 棉花种子 美国和以色列 1999年和2000年主要来自黄国
6 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 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 7 四川国豪种业有限公司 17 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8 黑龙江北大荒种业集团有限公司 18 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 9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19 南京红太阳种业有限公司 10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 江苏明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和频繁 我国先后成功地引进了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各种作物、蔬菜、果树品种。与此同时,中国种子也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特别是起步 早、影响大、效益好的对外合作制种,从蔬菜发展到粮油作物。此外,外国的资金和企业也逐步进入中国种子市场,至2003年9月外商投资种子企业 (独资或合资)有近80家。 (六)种子管理法规制度日趋完善 种子管理由单纯的行政管理,逐步转向法制管理,并普遍提高管理水平。1989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1991年6 月24日农业部发布了《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和有关配套规定,200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使种子管理走上法 制的轨道,保护了种子选育者、种子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种子产业现状 (一)规模庞大,组织形式不合理 到2002年12月为止,我国种子经营机构多达63000多家,其中仅国有种子公司就达27000多家(国有种子公司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其它各种 类型的种子公司也很多。如果再加上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总数将达到67000多家。 (二)种子市场容量巨大,发展潜力较大 从市场容量来看,我国商品种子国内市场销售额大约在200~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种子使用量在125亿公斤左右;种子商品率为 30%左右,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总的来说,种子市场容量较大,但是种子的商品率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三)种子产业在农业产业链中获利能力突出 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较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而蔬菜和经济作物等的毛利率则在50%以上(其中以杂交水稻、杂 交玉米、抗虫棉和瓜菜种子的毛利率较高,高达60%以上)。总的来说,我国种子行业的盈利水平略高于其他传统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 子的相对价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以美国为例,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和粮食价格比为30:1,而我国为3:1,相差 10倍;美国种子成本占种植业产值 比重为6%,而我国仅为1.5%,相差4倍,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四)中国种子产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 我国种子公司有27000 多家,其他类型的种子公司就更多了。经营机构数量虽多,但是大多数经营规模狭小,经济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种子产、 加、销机构的平均年销售额仅有450万元,增值额100多万元;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种子企业不到100家,超过1亿元的仅有7家;没有一家种子公司 种子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2%,没有净资产超过10亿元或种子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公司,而1999年仅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一家的销售收入就远远高于我 国所有种子公司的销售收入之和,这个差距是较大的。 世界上最大的20家种业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种子研究、开发和销售。,每家公司年均销售额达到6-18亿美元。 与外国种业公司比比较,中国种子、种业公司的国际化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 三、我国种子进出口状况 (一)中国种子贸易格局特征 随着中国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近2年中国种子贸易规模在扩大。从进出口贸易额看,1999年中国种子进出口总值 为 11299.18万美元,其中出口5756.76万美元,进口5542.42万美元;2000年中国种子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3295.48万美元(出口 5160.06万美元,进口 8135.42万美元)。比较而言,种子出口下降,进口增长。 花卉蔬菜种子进出口额最大、比重最高(60%左右),其次是饲料植物种子、油料作物种子,豆类和谷物种子最低。饲料植物种子进口金额及比重 远远高于出口,油料作物种子进口金额及比重高于出口,谷物种子出口金额及比重远远高于进口,谷物种子出口金额及比重远远高于进口,豆类出口金 额及比重高于进口。 (二)中国种子进口品种结构 从进口数量上看,中国种子进口较多的是饲料用植物种子、蔬菜种子、油料作物种子、花卉种子以及豆类作物种子;从进口价值量方面看,中国进 口较多的是蔬菜种子、饲料用植物种子、油料作物种子、豆类作物种子以及西甜瓜种子;从进口价格来看,豆类、饲料作物种子进口价格趋于下降,油 料作物、西甜瓜种子价格趋于上升,谷物类、草本花卉作物、蔬菜种子价格波动较大。 (三)中国种子进口来源地域分布 种子名称 主要进口来源地域 进口量 蔬菜种子 泰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 美国、韩国 2000年和2001两年的进口量占中 国蔬菜种子进口的95.34%和 96.39%。 饲料作物种子 紫苜蓿子(加拿大、美国)、羊茅 子(美国、丹麦、荷兰)、黑麦草 种子(美国、荷兰、丹麦)、草地 早熟禾子(美国、丹麦) 大豆种子 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和日本 加拿大(2000年占96.12%,2001 年占99.999%) 棉花种子 美国和以色列 1999年和2000年主要来自美国; 到2001年主要来自以色列,而且 进口量明显增加
西甜瓜种子 泰国、日本等地 2000年古中国进口两瓜种子的 种的 (2000年为8666吨)远大于甜回 种子进口(2000年为264吨 种子以及草本花卉种子.从出口价格来看 油料作物、菠菜种不、西甜瓜种子出口价格趋 下降,豆类作物。饲料植物种子出口价格色于上升,谷物 类、草本花卉作物种子价格被动较大。 (五)中田种子出口去向分在 种子名称 主要出口地域 出口量 小麦种行 尼日利亚110公斤 玉米种 日本,巴基斯组和孟加 :10 2001年(1一R月份)叫转而出口到被南《800 吨)和泰国(560吨)】 大豆种 铝谷种子 0%以上出口越南,孟每年在40O0吨以上, 加拉国、缅甸、幸律 蓝菜种了 韩国、荷兰、关 91.88%、9151% 西甜瓜种子 占中国2000年西瓜种子出口的97.61% 孟加拉国 000年和2001年 11370.0关元吨、2966.09关元吨。 、缅甸、马来西亚 印度 孟加拉国等地是中国西瓜种 的主夏出口去向地 占中国2000年西瓜种子出 的:得注整的是西种于口价格有明下降,9车 和201年1一8月的出口价格分别为西2025253类元吨、196572类元 吨、1563424美元院,瓜35703.54美元吨、3008490美元吨、27520.00美元/吨。 核汇总后于十月底前报农业部:国家鼓励种子出口,持殊情况,报经农业部批准。同时,国家对种子进出口实施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进出口许可证 贴在世界贸易组织第五次中田工作组会议上,为推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进程,同时也出于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代表团 在宜布进一步降低关税、消除关税壁经的同时,也决定取消农业出口补贴。也藏是说,加入WTO后。中田不再对种子出口给予补贴。 程界龙田家发种产业的经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我国种子产业,要若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种业发服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产权和种业的机制活力等关键环节上突破。当前应采取的 通 是打破田有种子公可家独货的局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弄产权关柔让种子企业直正成 市场王体,建立争机 ,激机制和创 走开之路。种子龙头企业,要以变应变,引入新 经a杀为起定金K色省 实加快改革步 以新的思路、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新的品种去拓展国内因际市 子产业做大强过程中,块乏资金、技术、人才。在种业国 际化进程中,应提侣以引进为主,建立大型种子生产基地及种子贮存、周转库,实现制繁种的专业化、标准化:围绕投资、技术、研发等开展针对性合 资合作:同时要控制和托握好合作进程在合作中杨长避短,增强实力: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借助跨国公可的优势迅速提高自己,实现双 (三)科技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面对跨国公司的先发优势,中国的种子公司必须形成白己的核心技术,拥有白主知识产权,加强 产光研发的投入构建种子新种技的新机制。加大科研有种投入,使有成新品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蓬步实现农作物品种有装推一体化。建立 、优、新、特品种,创立品牌二是加速优质、高产、抗性强的种子的 是严格按照种子生产程序的技术要求和种子法规生产经营,通过检测、精达加工、标识、标相 装等各个环节, 层层把关,确保种子纯度和商品质量
西甜瓜种子 泰国、日本等地 2000年占中国进口西瓜种子的 92.8%,甜瓜种子的90.91% 比较而言,西瓜种子进口量 (2000年为86.66吨)远大于甜瓜 种子进口(2000年为2.64吨 (四)中国种子出口品种结构 从出口数量上看,中国种子出口较多的是豆类作物种子、谷物种子;从出口价值量方面看,中国种子出口较多的有蔬菜种子、豆类作物种子、谷物 种子以及草本花卉种子。从出口价格来看,油料作物、蔬菜种子、西甜瓜种子出口价格趋于下降,豆类作物、饲料植物种子出口价格趋于上升,谷物 类、草本花卉作物种子价格波动较大。 (五)中国种子出口去向分布 种子名称 主要出口地域 出口量 小麦种子 朝鲜 1999年出口到蒙古20吨 2001年1~8月份出口到尼日利亚110公斤 玉米种子 日本,巴基斯坦和孟加 拉国 越南、泰国 1999年19.64吨,2000年20.12吨 2001年(1~8月份)则转而出口到越南(800 吨)和泰国(560吨) 大豆种子 朝鲜(1999) 日本(2000) 稻谷种子 90%以上出口越南,孟 加拉国、缅甸、菲律 宾、几内亚 每年在4000吨以上, 蔬菜种子 日本、韩国、荷兰、美 国 2000年和2001年 1~8月,进口中国蔬菜种子 前10位的国家地区占中国蔬菜种子出口总量的 91.88%、91.51%, 西甜瓜种子 美国、日本、荷兰、缅 甸、马来西亚、印度、 孟加拉国 占中国2000年西瓜种子出口的 97.61% 2000年和2001年 1~8月,进口中国蔬菜种子前10位的国家地区占中国蔬菜种子出口总量的91.88%、91.51%,其中日本、韩国、荷兰、美国等地是 中国蔬菜种子的主要出口地。值是注意的是蔬菜种子出口价格下降特别明显,1999年、2000年和2001年1~8月的出口价格分别为13203.37美元/吨、 11370.90美元/吨、2966.09美元/吨。 西甜瓜种子。美国、日本、荷兰、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孟加拉国等地是中国西瓜种子的主要出口去向地,占中国2000年西瓜种子出口 的 97.61%;美国、荷兰、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地是中国甜瓜种子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占中国2000年甜瓜种子出口量的99.97%,其中美国最多, 占 83.92%。值得注意的是西甜瓜种子出口价格也有明显下降,1999年、2000年和2001年1~8月的出口价格分别为西瓜20252.53美元/吨、 19645.72美元/ 吨、15634.24美元/吨,甜瓜35703.54美元/吨、30084.90美元/吨、27520.00美元/吨。 (六)WTO与中国种子贸易政策 (1)中国种子贸易体制 《进出口农作物种子(苗)管理办法》规定:国家进出口生产用种子,由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农业部审 批;从事进口大田用商品种子业务的单位应当在每年八月底以前将下一年度进口种子计划上报所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 核汇总后于十月底前报农业部;国家鼓励种子出口,特殊情况,报经农业部批准。同时,国家对种子进出口实施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进出口许可证 等管理制度。 (2)中国种子进口关税 除实施配额管理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种子外,我国种子进口基本上实施零关税管理。 农产品出口补 贴 在世界贸易组织第五次中国工作组会议上,为推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进程,同时也出于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代表团 在宣布进一步降低关税、消除关税壁垒的同时,也决定取消农业出口补贴。也就是说,加入WTO后,中国不再对种子出口给予补贴。 四、我国种业的发展趋势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种子产业的经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我国种子产业,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构建种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必须从产权和种业的机制活力等关键环节上突破。当前应采取的 重要措施:一是打破国有种子公司国家独资的局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弄清产权关系,让种子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创 新机制,通过资金、技术入股,优化资源配制,进行全方位技术合作,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股份制种子企业集团,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二是要营 造一个开放、流动、激励、竞争的环境,走开放之路。种子龙头企业,要以变应变,引入新的机制,切实加快改革步伐,优化资本结构,增强制度创 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外在压力,建立起企业长期和企业经营者长效的激励机制。以新的思路、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新的品种去拓展国内国际市 场,不断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实现种业效益最大化。 (二)利用竞合优势,加大种业科技开发和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种业尚处于弱势,在种子产业做大做强过程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在种业国 际化进程中,应提倡以引进为主,建立大型种子生产基地及种子贮存、周转库,实现制繁种的专业化、标准化;围绕投资、技术、研发等开展针对性合 资合作;同时要控制和把握好合作进程,在合作中扬长避短,增强实力;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借助跨国公司的优势迅速提高自己,实现双 赢。 (三)科技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面对跨国公司的先发优势,中国的种子公司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强 种子产业研发的投入,构建种子新科技创新机制。加大科研育种投入,使育成新品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逐步实现农作物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建立以大 型种子企业为主体的种子创新体系,以多出品种、出好品种拓展新商路,推动我国种子产业发展。 (四)强化种子品牌意识,确保种子优质精品和科技含量 一是加快推出名、优、新、特品种,创立品牌。二是加速优质、高产、抗性强的种子的 选育、开发和引进,抢占国际种子市场和科技制高点。三是严格按照种子生产程序的技术要求和种子法规生产经营,通过检测、精选加工、标识、标准 化包装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种子纯度和商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