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 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苟:苟且 B.物有以盖之矣 蔽 C.美恶之辨战乎中 中:心中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吊:痛惜,哀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 B.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 其信然邪?其 梦邪? D.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 是 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 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苟:苟且 B.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 蔽 C.美恶之辨战乎中 中:心中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吊:痛惜,哀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 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 B.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也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 其信然邪?其 梦邪? D.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 是 ( ) A.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B.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 C.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D.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 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B.第二自然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 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 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 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第三自然段先叙由钱塘到胶西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 的环境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 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 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 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课本和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分)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分)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 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B.第二自然段说明人们从“求福辞祸”的愿望出发,反而得到“求祸辞 福”的结果,一是因为人的欲望无限,但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有限;二是求 福辞祸、取美去恶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斗争过程;三是在这种选择中, 人心“游于物之内”,必然受物的支配和蒙骗,所以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 C.第三自然段先叙由钱塘到胶西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 的环境怎样超然自处,悠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 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 D.全文前半记叙、议论,后半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 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很独特。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 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课本和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 分)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 分)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3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