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 银帘(奔涌/奔腾)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但是,猛地一下 轰然振耳,溅水成雾。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 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 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 冲杀。它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究竟/到底)冲杀 得如何,看不见了。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消逝), 因为我们已经看到, ,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 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1.中文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倒挂轰然振耳 B.石嶂狂呼乱跳 C.再度浩浩荡荡 D.决意深不可测 1.【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査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轰然振耳”应为“轰然震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奔涌到底消逝 B.奔腾到底消亡 C.奔腾究竟消逝 D.奔涌究竟消亡 2.【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分别从动词和副词角度考査。奔腾,跳跃着奔跑,如骏马奔腾, 黄河奔腾而来;奔涌,急速地涌出,如大江奔涌:根据前文“银帘”来判定,只 能用奔涌。究竟,含义与“到底”接近,多用于书面语言表示追究事情的真相 也有加重语气的作用。到底,表示深究,口语化;根据文义,应该选究竟。消逝, 消失,有一个慢慢远去的意味,一般指时光、声音或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消亡, 消失,灭亡。根据文章内容,这里是指水,应该选消亡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 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 B.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 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 C.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 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 D.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 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 3.【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句的主语应该是“它”而不是“巨岩”,第二句从后的“它 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来看,“哪怕……·都”这个关联词,主语不一致,关联词 应该放在主语前,所以应该选“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如果选“哪 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后文“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主语一致, 关联词应该放在“它”之后,并且语句重复啰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6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巨大的 银帘(奔涌/奔腾)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黄河倒挂。但是,猛地一下,_ ______,轰然振耳,溅水成雾。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 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 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 冲杀。它挟带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究竟/到底)冲杀 得如何,看不见了。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消逝), 因为我们已经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 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1.中文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倒挂 轰然振耳 B.石嶂 狂呼乱跳 C.再度 浩浩荡荡 D.决意 深不可测 1.【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题思路】A 项“轰然振耳”应为“轰然震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奔涌 到底 消逝 B.奔腾 到底 消亡 C.奔腾 究竟 消逝 D.奔涌 究竟 消亡 2.【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分别从动词和副词角度考查。奔腾,跳跃着奔跑,如骏马奔腾, 黄河奔腾而来;奔涌,急速地涌出,如大江奔涌;根据前文“银帘”来判定,只 能用奔涌。究竟,含义与“到底”接近,多用于书面语言表示追究事情的真相, 也有加重语气的作用。到底,表示深究,口语化;根据文义,应该选究竟。消逝, 消失,有一个慢慢远去的意味,一般指时光、声音或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消亡, 消失,灭亡。根据文章内容,这里是指水,应该选消亡。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 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 B.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 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 C.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 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 D.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 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 3.【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句的主语应该是 “它”而不是“巨岩”,第二句从后的“它 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来看,“哪怕……都”这个关联词,主语不一致,关联词 应该放在主语前,所以应该选“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如果选“哪 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后文“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主语一致, 关联词应该放在“它”之后,并且语句重复啰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 给无数家庭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B.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愿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图的实施不约而同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精诚合作。 C.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文学家勒·克莱齐奥先生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 言先生做客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娓娓而谈“文学与人生”。 D.“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 上发表讲话,强调整治气候不能一挥而就,要做长期打算。 4.【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曾几何时”是一个常常被误用的成语。这里的“曾”是 “乃、才”之意,“曾几何时”也就是“才几何时”,也就是“没多久之前”的 意思,但常被误解为“很久以前”或“不知何时”的意思。从历史长河中看,台 海军事对峙确实是不久之前的事(1996年还发生过台海危机),两岸局势基本 安定是2008年之后的事情,所以,习先生这个词语用得不仅没有问题,而且非 常恰切。B项,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只能作状语 此处应为“不谋而合”。C项,“娓娓而谈”指人说话时连续不断、生动地谈 论,不能带宾语。D项,“一挥而就”指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 绘画很快完成。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改为“一蹴而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中的科技迷越来越多,这说明中国的创新教育已经 取得初步成效,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B.10月份以来,济南楼市趋于平稳且稍有回升,利率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下 降等措施,对拉动售房有明显作用,并对市场的“恐慌性心理”有积极作用。 C.新农村建设攸关到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要想提高中国的国民素养,首先要 提高中国农民的素养;要想提高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首要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 量 D.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规模地实施了扶贫开发工程,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 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5.【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B项,成分残缺,在“市场 的‘恐慌性心理’”前加“缓解”。C项,成分赘余,“攸关到”应该改成“攸 关”,“攸关”就是“关系到”。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初期的书法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 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 历史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外,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可作为难得的一手资 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文化研究者总是 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研究。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 印中。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 载也逐渐増多,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这是
A.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 给无数家庭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B.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愿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图的实施不约而同,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精诚合作。 C.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文学家勒•克莱齐奥先生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 言先生做客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娓娓而谈“文学与人生”。 D.“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 上发表讲话,强调整治气候不能一挥而就,要做长期打算。 4.【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 项,“曾几何时”是一个常常被误用的成语。这里的“曾”是 “乃、才”之意,“曾几何时”也就是“才几何时”,也就是“没多久之前”的 意思,但常被误解为“很久以前”或“不知何时”的意思。从历史长河中看,台 海军事对峙确实是不久之前的事(1996 年还发生过台海危机),两岸局势基本 安定是 2008 年之后的事情,所以,习先生这个词语用得不仅没有问题,而且非 常恰切。B 项,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只能作状语。 此处应为“不谋而合”。 C 项,“娓娓而谈”指人说话时连续不断、生动地谈 论,不能带宾语。D 项,“一挥而就”指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 绘画很快完成。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改为“一蹴而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中的科技迷越来越多,这说明中国的创新教育已经 取得初步成效,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将决定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快速发展。 B.10 月份以来,济南楼市趋于平稳且稍有回升,利率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下 降等措施,对拉动售房有明显作用,并对市场的“恐慌性心理”有积极作用。 C.新农村建设攸关到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要想提高中国的国民素养,首先要 提高中国农民的素养;要想提高中国民众的生活质量,首要要提高农民的生活质 量。 D.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规模地实施了扶贫开发工程,使 7 亿农村贫困人口摆 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5.【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A 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B 项,成分残缺,在“市场 的‘恐慌性心理’”前加“缓解”。C 项,成分赘余,“攸关到”应该改成“攸 关”,“攸关”就是“关系到”。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初期的书法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 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 历史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外,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可作为难得的一手资 料。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文化研究者总是 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研究。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 印中。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 载也逐渐增多,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这是
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十四字, 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茶文化的杰出贡献者“茶 圣”陆羽所作的《僧怀素传》,有几段是记述怀素、颜真卿等讨论书法艺术的言 语。其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壁折之路”等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 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为书法家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陆羽在另一篇《论徐颜二家书》,认为学书应重神似,而不应为外表形态所囿 持论颇有见地。纵观陆羽一生的成就当推《茶经》为首,我们也可认为陆羽还是 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在中国茶文化和书法史上,宋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 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也是书法名家, 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任福建路 转运使时,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 小龙团。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 赐。”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有一部影 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发展,且是一幅有名的书 迹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此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 的书迹传世。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 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 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 的佳品则更多了。 (节选 自《生活百科》岚韵的《茶与书法》,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可作为我们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的一手资料。 B.唐、宋是书法艺术盛行与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茶叶文化的发展与关键时期。 C.茶文化研究者对书法名家品茶之际创作书法作品,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 D.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茶叶专家同时是书法名家的日益增多 7.根据文章,下列不属于中国“茶文化”体现的一项是 A.唐画《调琴啜茗图卷》中画有主人端坐倾听琴音、仆人送茶茗的内容,整个画 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B.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 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C.明朝禁止茶叶私自出关,用中原地区的茶叶来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驸马欧阳 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利而被赐死。 D.清朝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人 们边喝茶边听戏,其乐融融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苦笋帖》章法气韵生动,表达了怀素对茶的渴望,是书法中有茶记载的代表 作品。 B.《僧怀素传》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等比喻,对书法创作和理论影响 重大 C.蔡襄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 尚意”的主张
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十四字, 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茶文化的杰出贡献者“茶 圣”陆羽所作的《僧怀素传》,有几段是记述怀素、颜真卿等讨论书法艺术的言 语。其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壁折之路”等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 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为书法家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陆羽在另一篇《论徐颜二家书》,认为学书应重神似,而不应为外表形态所囿, 持论颇有见地。纵观陆羽一生的成就当推《茶经》为首,我们也可认为陆羽还是 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在中国茶文化和书法史上,宋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 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也是书法名家, 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任福建路 转运使时,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 小龙团。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 赐。”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有一部影 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发展,且是一幅有名的书 迹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此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 的书迹传世。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 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 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 的佳品则更多了。 (节选 自《生活百科》岚韵的《茶与书法》,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可作为我们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的一手资料。 B.唐、宋是书法艺术盛行与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茶叶文化的发展与关键时期。 C.茶文化研究者对书法名家品茶之际创作书法作品,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 D.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茶叶专家同时是书法名家的日益增多。 7.根据文章,下列不属于中国“茶文化”体现的一项是 A.唐画《调琴啜茗图卷》中画有主人端坐倾听琴音、仆人送茶茗的内容,整个画 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B.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 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C.明朝禁止茶叶私自出关,用中原地区的茶叶来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驸马欧阳 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利而被赐死。 D.清朝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人 们边喝茶边听戏,其乐融融。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苦笋帖》章法气韵生动,表达了怀素对茶的渴望,是书法中有茶记载的代表 作品。 B.《僧怀素传》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等比喻,对书法创作和理论影响 重大。 C.蔡襄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 尚意”的主张
D.《一夜帖》《苕溪诗》《竹枝词》等有茶叶内容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 佳品 6.【参考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C。【试题解析】B.局限于概括唐、宋时书法艺术与茶文化的关系, C.虽然说到书法艺术与茶文化的关系,但“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不是文章 主旨所在。D.是说唐宋以后的情况。B.C.D.偏于一方面或不能概括中心 7.【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试题解析】A、B、D三项分别从绘画、诗歌、戏曲等方面体现 了茶文化。C.体现了茶经济方面的政治管理 8.【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 级为C。【试题解析】“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 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的主张”与原文不符。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韩煕载字叔言,北海人,少隐嵩山。父光嗣坐死,熙载来奔。时烈祖辅吴方修明 法令,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补和常滁三州从事。时人士自中原至者,多已 擢用,熙载在京洛,早负才名,乃独落魄不偶,亦不以介意。烈祖受禅,召为秘 书郎,使事元宗于东宫,谕之曰:“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 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辅吾儿也。”熙载亦不谢。在东宫,谈燕而已,不谙世 务 元宗即位,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始数言朝廷事所当施行者, 尽无所回隐。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契丹入汴,晋少帝北迁,熙载上疏曰:陛下有经营天下之志,今其时矣,若戎主 遁归,中原有主,则不可图矣。”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斤为之 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齐 丘诬以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 入为虞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周太祖 有天下,用事者犹议北伐,熙载曰:“北伐,吾本意也,但今已不可耳。郭氏奸 雄,虽有国日浅,守境已固,我兵妄动,岂止无功耶?”言虽切,而朝廷暗于机 会,经营中原之意终不已。周人果以籍口,兵入淮南。齐王景达以兵马元帅临边, 陈觉为监军使,熙载言:“出师,大事也,当先正名。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 安用监军使哉?”亦不从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他国人不远数 千里,辇金币求之。然性忽细谨,老而益甚。蓄妓四十辈,纵其出,物议哄然。 煕载密语所亲曰:“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坐托 疾不朝,贬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斥诸妓。后主喜,欲大用之,而去妓悉还。 后主叹曰:“孤亦无如之何矣?”宿直宫中,赐对多所弘益,后主手教褒之,进 中书侍郎,卒年六十九。 后主谓侍臣曰:“吾竟不得相熙载,欲赠平章事,故有是否?”或对曰:“晋刘 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即故事也。”乃赠右仆射同平章事。废朝三日,谥文靖, 命葬梅岭冈谢安故墓侧 初煕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及太祖受 禅,人服其识
D.《一夜帖》《苕溪诗》《竹枝词》等有茶叶内容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 佳品。 6. 【参考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 C。【试题解析】B.局限于概括唐、宋时书法艺术与茶文化的关系, C.虽然说到书法艺术与茶文化的关系,但“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不是文章 主旨所在。D.是说唐宋以后的情况。B.C.D.偏于一方面或不能概括中心。 7. 【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试题解析】A、B、D 三项分别从绘画、诗歌、戏曲等方面体现 了茶文化。C.体现了茶经济方面的政治管理。 8.【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 级为 C。【试题解析】“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 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的主张”与原文不符。 三、(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少隐嵩山。父光嗣坐死,熙载来奔。时烈祖辅吴方修明 法令,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补和常滁三州从事。时人士自中原至者,多已 擢用,熙载在京洛,早负才名,乃独落魄不偶,亦不以介意。烈祖受禅,召为秘 书郎,使事元宗于东宫,谕之曰:“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 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辅吾儿也。”熙载亦不谢。在东宫,谈燕而已,不谙世 务。 元宗即位,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始数言朝廷事所当施行者, 尽无所回隐。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契丹入汴,晋少帝北迁,熙载上疏曰:陛下有经营天下之志,今其时矣,若戎主 遁归,中原有主,则不可图矣。”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 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齐 丘诬以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 入为虞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周太祖 有天下,用事者犹议北伐,熙载曰:“北伐,吾本意也,但今已不可耳。郭氏奸 雄,虽有国日浅,守境已固,我兵妄动,岂止无功耶?”言虽切,而朝廷暗于机 会,经营中原之意终不已。周人果以籍口,兵入淮南。齐王景达以兵马元帅临边, 陈觉为监军使,熙载言:“出师,大事也,当先正名。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 安用监军使哉?”亦不从。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他国人不远数 千里,辇金币求之。然性忽细谨,老而益甚。蓄妓四十辈,纵其出,物议哄然。 熙载密语所亲曰:“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坐托 疾不朝,贬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斥诸妓。后主喜,欲大用之,而去妓悉还。 后主叹曰:“孤亦无如之何矣?”宿直宫中,赐对多所弘益,后主手教褒之,进 中书侍郎,卒年六十九。 后主谓侍臣曰:“吾竟不得相熙载,欲赠平章事,故有是否?”或对曰:“晋刘 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即故事也。”乃赠右仆射同平章事。废朝三日,谥文靖, 命葬梅岭冈谢安故墓侧。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及太祖受 禅,人服其识
(节选自《南唐世家·韩熙载传》,有 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燕而已,不谙世务 谙:熟习,熟 B.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 嘉:赞 美 C.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 辇:辇车 D.宿直宫中,赐对多所弘益 直:值班,值守 9.【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 力层级为B(理解)。【试题解析】辇:用辇车载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独落魄不偶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B.①今其时矣,若戎主遁归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 契 D①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你参军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0.【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A.①副词,却。②副词,才。B.①连词,假如:②副词,似乎, 仿佛。C.①介词,拿。②连词,因为。D.①介词,比。②介词,比。 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 也 B.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 也 C.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煕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 也 D.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11.【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B 【试题解析】断句首先要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意思进行判断,注意一些关键 词,所选文段是叙事,应该根据事情的内容顺序来断句,根据意思可知选A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熙载年轻时性格放旷。他曾隐居在嵩山,父亲韩光嗣犯罪被处死,来投奔南 唐,不注重守护名声,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 B.韩熙载早有才名。初到南唐先不受重用,他也不介意。烈祖继位,他被任命为 秘书郎,在东宫事奉元宗,韩煕载也不推辞。 C.韩熙载多才多能。他才气飘逸勃发,是当时儒雅风流之首,尤其擅长碑碣创作。 性格上在细谨事情上疏忽,年老更甚 D.韩熙载很受后主信任。曾当面要任韩熙载为相,但因他托辞有病不去上朝而罢。 他去世后,后主废朝三日,追封谥号给他
(节选自《南唐世家·韩熙载传》,有 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燕而已,不谙世务 谙:熟习,熟 知 B.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 嘉:赞 美 C.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 辇:辇车 D.宿直宫中,赐对多所弘益 直:值班,值守 9. 【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 力层级为 B(理解)。【试题解析】辇:用辇车载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独落魄不偶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 B.①今其时矣,若戎主遁归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 契 C.①齐丘诬以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①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 ②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0. 【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A.①副词,却。②副词,才。B.①连词,假如; ②副词,似乎, 仿佛。C.①介词,拿。②连词,因为。D.①介词,比。②介词,比。 11.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 也。 B.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 也。 C.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 也。 D.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11. 【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 B。 【试题解析】断句首先要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意思进行判断,注意一些关键 词,所选文段是叙事,应该根据事情的内容顺序来断句,根据意思可知选 A。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熙载年轻时性格放旷。他曾隐居在嵩山,父亲韩光嗣犯罪被处死,来投奔南 唐,不注重守护名声,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 B.韩熙载早有才名。初到南唐先不受重用,他也不介意。烈祖继位,他被任命为 秘书郎,在东宫事奉元宗,韩熙载也不推辞。 C.韩熙载多才多能。他才气飘逸勃发,是当时儒雅风流之首,尤其擅长碑碣创作。 性格上在细谨事情上疏忽,年老更甚。 D.韩熙载很受后主信任。曾当面要任韩熙载为相,但因他托辞有病不去上朝而罢。 他去世后,后主废朝三日,追封谥号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