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屈原遭黜后的三件大事。一是张仪诈称予楚商于之地六百里,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兴 师伐秦,结果损兵折将,受挫地削。二是秦贿赂靳尚,蛊惑郑袖,楚再次受骗于张仪,诸 侯乘机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大将唐目末。三是秦昭王以与楚联姻为名诱怀王入秦,使怀 王客死于秦。楚国之所以连遭祸患,兵挫地削,折将亡君,与屈原去位失势有关。忠不被 用,贤不为重,楚的国势日渐衰退是必然趋势。作者突出地表现了屈原个人的遭遇与楚国 的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写顷襄王昏聩,屈原见“迁” 怀王时屈原不得志,到顷襄王时遭遇更惨。令尹子兰的怒恨,上官大夫的谗言,使得 顷襄王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到偏远之地,政治理想再也无法实现了。身心兼苦,备 受煎熬,怎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受迫害的一步步加重,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忠 臣遭疑,贤才被害,君主昏庸无珠,楚国衰败灭亡势在必然。更令人钦佩的是,屈原在受 到如此严酷的迫害,遭流放后,犹“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于“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这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强烈、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身处绝境,心神皆碎,仍念念不忘 楚国的复兴大业。作者崇敬、同情屈原,将屈原个人悲剧与国家兴废存亡紧密相连。最后 段对“人君”的议论,总结出“怀王之终不悟也”的教训,同时揭示“不知人”是楚国 产生祸患的根本原因。像怀王、顷襄王这样的国君,不分忠奸,不辨贤愚,亲小人疏贤臣, 怎能不导致亡国破家的结局呢?而屈原正大光明,才华横溢,在昏聩的君主和上官等奸臣之 中,怎能不酿成千古悲剧呢?简短的议论,画龙点睛,再次突出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重要影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屈原愤而自沉汨罗的经过 这一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的“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 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清醒地看到混沌污秽的世道不容他的志洁行廉,昏君奸臣不容他的正直光明,不随波 逐流,迎逢谄谀,必然遭来厄运。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赴常 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 自己高洁的志趣受污染,纯洁的灵魂受玷辱,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铮铮之词,使我 们看到屹立在江岸上屈原巍然高大的形象,志洁如玉,心坚似铁,愤情摔火,令人崇敬。 这两问两答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子之志,又抒太史公之情,寓评 于叙,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用笔精妙,令人信服慨叹。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辞赋悬日月”,屈原死后,他的后来者宋玉等人,皆学屈原“从容辞令”,未 有人像屈原那样“直谏”,因而“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一部分,虽 属记叙,但作者将屈原与后来者对照,以屈原的存与亡对楚国的影响对照,是寓评于事的 议论。作者这么写,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不只是同情屈原个人的遭遇,而是要激起忧国忧 民之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86 述屈原遭黜后的三件大事。一是张仪诈称予楚商于之地六百里,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兴 师伐秦,结果损兵折将,受挫地削。二是秦贿赂靳尚,蛊惑郑袖,楚再次受骗于张仪,诸 侯乘机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大将唐目末。三是秦昭王以与楚联姻为名诱怀王入秦,使怀 王客死于秦。楚国之所以连遭祸患,兵挫地削,折将亡君,与屈原去位失势有关。忠不被 用,贤不为重,楚的国势日渐衰退是必然趋势。作者突出地表现了屈原个人的遭遇与楚国 的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写顷襄王昏聩,屈原见“迁”。 怀王时屈原不得志,到顷襄王时遭遇更惨。令尹子兰的怒恨,上官大夫的谗言,使得 “顷襄王怒而迁之”,将屈原流放到偏远之地,政治理想再也无法实现了。身心兼苦,备 受煎熬,怎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受迫害的一步步加重,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忠 臣遭疑,贤才被害,君主昏庸无珠,楚国衰败灭亡势在必然。更令人钦佩的是,屈原在受 到如此严酷的迫害,遭流放后,犹“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于“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这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强烈、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身处绝境,心神皆碎,仍念念不忘 楚国的复兴大业。作者崇敬、同情屈原,将屈原个人悲剧与国家兴废存亡紧密相连。最后 一段对“人君”的议论,总结出“怀王之终不悟也”的教训,同时揭示“不知人”是楚国 产生祸患的根本原因。像怀王、顷襄王这样的国君,不分忠奸,不辨贤愚,亲小人疏贤臣, 怎能不导致亡国破家的结局呢?而屈原正大光明,才华横溢,在昏聩的君主和上官等奸臣之 中,怎能不酿成千古悲剧呢?简短的议论,画龙点睛,再次突出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重要影 响。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屈原愤而自沉汨罗的经过。 这一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的“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形象地揭 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清醒地看到混沌污秽的世道不容他的志洁行廉,昏君奸臣不容他的正直光明,不随波 逐流,迎逢谄谀,必然遭来厄运。第二次对话,形象地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赴常 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宁可投江而死,也不愿使 自己高洁的志趣受污染,纯洁的灵魂受玷辱,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铮铮之词,使我 们看到屹立在江岸上屈原巍然高大的形象,志洁如玉,心坚似铁,愤情摔火,令人崇敬。 这两问两答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子之志,又抒太史公之情,寓评 于叙,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用笔精妙,令人信服慨叹。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辞赋悬日月”,屈原死后,他的后来者宋玉等人,皆学屈原“从容辞令”,未 有人像屈原那样“直谏”,因而“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一部分,虽 属记叙,但作者将屈原与后来者对照,以屈原的存与亡对楚国的影响对照,是寓评于事的 议论。作者这么写,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不只是同情屈原个人的遭遇,而是要激起忧国忧 民之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四、写作特点分析 1.传评结合,传中寓评,有传有评。评因传生,传是评的基础。 本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它不同于《史记》中的其他几篇人物传 记。如《项羽本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截取人物的横断面,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 而屈原是战国时人,秦以前的古籍记载其生平事迹甚少,在选材上只能选取人物的纵剖面, 粗线条重点选择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经历。在为人物作传时,作者采取的是评传结合, 夹叙夹议的写法,各部分评议方式又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在介绍屈原才华横溢, 委以重任后遭受嫉妒谗言,被怀王“疏”后,进行议论:“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 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 怨生也。”作者鲜明指出,屈原忠心耿耿,为国效力,却受陷困境,忧怨自生。他品行高 洁,光明磊落,可与“日月争光”,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屈原崇高的敬意。第二部分为 结语式。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出屈原一生的不幸遭遇,由“疏”到“黜”到“迁”,政治 上迫害打击越来越残酷,使他的身心憔悴,但爱国的激情永存。亲小人,远贤臣,忠奸不 分,导致楚国祸患不断,国势日渐衰落,作者评论时指出:“怀王之终不悟”,“不知人 之祸也”,深刻揭示了楚国必将灭亡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将屈原的不幸与楚国的命运紧紧 联系在一起。第三部分,记渔父与屈原的两次对话,是通过问答的转述式议论,再现屈原 崇高的人生境界,宁愿牺牲生命,决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高洁正气。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通过对比,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更显屈原的崇高伟大。寓评于事的议论,叙评结合,使 各部分独具特色,但都围绕一个中心,屈原思想品格的两大特征,爱国与正直。整个议论 都以屈原人生的遭遇经历为基础。文章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旗帜鲜明地对历史人物 和事件进行评价,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可借古讽今,隐晦曲 折地表达自己遭受迫害的忧愤之情。 2.本文虽是人物传记,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上,与其他传记不同,无完整曲折的 情节,细致生动的人物刻画,对屈原的传写,是选取他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事件,概括了他 生的悲剧命运。无论是叙还是议,都饱含激情。有对屈原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惋惜 有对他崇高品德的敬佩、赞扬,有对昏君、奷臣的愤恨、指责。作者爱憎鲜明,感情外露 有直抒胸臆的,也有寓情于事,议中含情的。为屈原立传,作者的景仰之情流注行间,愤 世嫉俗之意也自然表露。 3.将屈原的诗作融合在传记之中,文与诗结合,事与情映照,以其诗让其行,明其心, 并借此明志抒愤。文中说明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综述其诗内容,赞誉其爱国理想和 志洁行廉的高尚品德。改写《渔父》,借渔父与屈原的问答,表现其矢志不移,宁死不屈 的气节。《怀沙》是屈原的绝笔,引录其诗,写出屈原当时的心情。(教材删去)作者将屈 原的作品融入传记,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既展示传记人物的精神与品质,也有利于作者借 此抒情议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屈原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使传记与诗作天 衣无缝,相得益彰
87 四、写作特点分析 1.传评结合,传中寓评,有传有评。评因传生,传是评的基础。 本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它不同于《史记》中的其他几篇人物传 记。如《项羽本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截取人物的横断面,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 而屈原是战国时人,秦以前的古籍记载其生平事迹甚少,在选材上只能选取人物的纵剖面, 粗线条重点选择人物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经历。在为人物作传时,作者采取的是评传结合, 夹叙夹议的写法,各部分评议方式又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在介绍屈原才华横溢, 委以重任后遭受嫉妒谗言,被怀王“疏”后,进行议论:“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 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 怨生也。”作者鲜明指出,屈原忠心耿耿,为国效力,却受陷困境,忧怨自生。他品行高 洁,光明磊落,可与“日月争光”,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屈原崇高的敬意。第二部分为 结语式。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出屈原一生的不幸遭遇,由“疏”到“黜”到“迁”,政治 上迫害打击越来越残酷,使他的身心憔悴,但爱国的激情永存。亲小人,远贤臣,忠奸不 分,导致楚国祸患不断,国势日渐衰落,作者评论时指出:“怀王之终不悟”,“不知人 之祸也”,深刻揭示了楚国必将灭亡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将屈原的不幸与楚国的命运紧紧 联系在一起。第三部分,记渔父与屈原的两次对话,是通过问答的转述式议论,再现屈原 崇高的人生境界,宁愿牺牲生命,决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高洁正气。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通过对比,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更显屈原的崇高伟大。寓评于事的议论,叙评结合,使 各部分独具特色,但都围绕一个中心,屈原思想品格的两大特征,爱国与正直。整个议论 都以屈原人生的遭遇经历为基础。文章采取夹叙夹议的写法,可以旗帜鲜明地对历史人物 和事件进行评价,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可借古讽今,隐晦曲 折地表达自己遭受迫害的忧愤之情。 2.本文虽是人物传记,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上,与其他传记不同,无完整曲折的 情节,细致生动的人物刻画,对屈原的传写,是选取他人生经历中的重要事件,概括了他 一生的悲剧命运。无论是叙还是议,都饱含激情。有对屈原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惋惜, 有对他崇高品德的敬佩、赞扬,有对昏君、奸臣的愤恨、指责。作者爱憎鲜明,感情外露。 有直抒胸臆的,也有寓情于事,议中含情的。为屈原立传,作者的景仰之情流注行间,愤 世嫉俗之意也自然表露。 3.将屈原的诗作融合在传记之中,文与诗结合,事与情映照,以其诗让其行,明其心, 并借此明志抒愤。文中说明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综述其诗内容,赞誉其爱国理想和 志洁行廉的高尚品德。改写《渔父》,借渔父与屈原的问答,表现其矢志不移,宁死不屈 的气节。《怀沙》是屈原的绝笔,引录其诗,写出屈原当时的心情。(教材删去)作者将屈 原的作品融入传记,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既展示传记人物的精神与品质,也有利于作者借 此抒情议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屈原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使传记与诗作天 衣无缝,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