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间都不变 只有摆长变化时,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才会变化,因此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摆长 决定; (3)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空气阻力,小球克服摩擦做功,将它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散失 造成小球停下来 4)由表中数据,摆长越短,小球往返摆动1次的时间越短,故一摆钟变慢了,如果要变 快,那么就得让摆动时间变短,由实验可知,需要把摆长调短。 故答案为:(1)秒表、刻度尺;(2)摆长;(3)受空气的阻力;(4)短。 32.(201X·攀枝花)夏天我们经常使用电风扇,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对 此小明提了两个猜想,并利用玩具电风来进行探究 电风 三 猜想一: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扇的远近有关 猜想二: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 为证实上述猜思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装置:将纸板B固定在支架上,纸板A与轻杆固 定后悬挂在纸板B上的转轴0处,纸板A和轻杆可绕转轴0自由摆动,将电风扇放在左侧正 对纸板A.图中s是纸板A自然下垂时(虚线)到电风扇的水平距离,θ是纸板A问右摆动 稳定后轻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越大,说用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 (1)探究猜想一: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使s分别等于0.3cm、0.5cm、0.7cm 0.9cm,在纸板B上分别标下纸板A稳定时轻轩的位置a、b、c、d,如图乙所示,可知猜想 是正确(选“正确”或“错误”)的 (2)探究猜想二:小明同学将一个滑动变阻器与电风扇的电动机串联(选填“串联” 或“并联”),在探究过程中,还要保持_距离电风扇的远近_不变 (3)你认为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还可能与风扇扇叶的大小有关。(写出一个合理的答 案) 【分析】(1)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的距离,由图右所示,距离电风扇越近
的时间都不变; 只有摆长变化时,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才会变化,因此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摆长 决定; (3)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空气阻力,小球克服摩擦做功,将它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散失, 造成小球停下来; (4)由表中数据,摆长越短,小球往返摆动 1 次的时间越短,故一摆钟变慢了,如果要变 快,那么就得让摆动时间变短,由实验可知,需要把摆长调短。 故答案为:(1)秒表、刻度尺;(2)摆长;(3)受空气的阻力;(4)短。 32.(201X•攀枝花)夏天我们经常使用电风扇,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对 此小明提了两个猜想,并利用玩具电风来进行探究。 猜想一: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扇的远近有关; 猜想二: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 为证实上述猜思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装置:将纸板 B 固定在支架上,纸板 A 与轻杆固 定后悬挂在纸板 B 上的转轴 O 处,纸板 A 和轻杆可绕转轴 O 自由摆动,将电风扇放在左侧正 对纸板 A.图中 s 是纸板 A 自然下垂时(虚线)到电风扇的水平距离,θ 是纸板 A 问右摆动 稳定后轻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 越大,说用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 (1)探究猜想一: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使 s 分别等于 0.3cm、0.5cm、0.7cm、 0.9cm,在纸板 B 上分别标下纸板 A 稳定时轻轩的位置 a、b、c、d,如图乙所示,可知猜想 一是 正确 (选“正确”或“错误”)的。 (2)探究猜想二:小明同学将一个滑动变阻器与电风扇的电动机 串联 (选填“串联” 或“并联”),在探究过程中,还要保持 距离电风扇的远近 不变。 (3)你认为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还可能与 风扇扇叶的大小 有关。(写出一个合理的答 案) 【分析】(1)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的距离,由图右所示,距离电风扇越近
θ越大,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据此进行解答; (2)利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动机的转速时,两者应串联,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电风扇 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时控制的变量 (3)风扇扇叶的大小、形状等都可能影响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 【解答】解:(1)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的距离,由图右可知,距离电风扇 越近,0越大,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故结论为: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 扇的远近有关;故猜想一是正确的 (2)探究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时,电路中增加的滑动变阻器与电风扇 的电动机串联 实验探究时,应控制距离电风扇的远近不变,用滑动变阻器改变转动速度 (3)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还可能与风扇扇叶的大小有关,也可能与风扇扇叶的形状有关 等 故答案为:(1)正确:(2)串联:距离电风扇的远近:(3)风扇扇叶的大小。 33.(201X·菏泽)用干电池组作为电源的电路计算题中,常有“电源电压保持不变”这句 话,小丽对此产生质疑。她想探究电路中电阻值改变时,电源电压是否真的不变。请你替她 设计一个探究方案,简要说明探究方法。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可将变阻器R2与定值电阻R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测电源电压 通过改变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大小,记录电压表示数,比较大小得出结论。 【解答】解:(1)探究电路中电阻值改变时,电源电压是否真的不变,故将变阻器R2与定 值电阻R1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测电源电压,如下所示: (2)闭合开关,多次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 (3)分析电压表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 故答案:如上。 34.(201X·青岛)探究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如图甲所示,小球以初速度20m/s从A点
θ 越大,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据此进行解答; (2)利用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动机的转速时,两者应串联,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电风扇 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时控制的变量; (3)风扇扇叶的大小、形状等都可能影响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 【解答】解:(1)保持电风扇的转速不变,移动电风扇的距离,由图右可知,距离电风扇 越近,θ 越大,电风扇吹出风的强度越强,故结论为: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距离电风 扇的远近有关;故猜想一是正确的; (2)探究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与扇叶的转速有关时,电路中增加的滑动变阻器与电风扇 的电动机串联; 实验探究时,应控制距离电风扇的远近不变,用滑动变阻器改变转动速度; (3)电风扇吹出的风的强度还可能与风扇扇叶的大小有关,也可能与风扇扇叶的形状有关 等。 故答案为:(1)正确;(2)串联;距离电风扇的远近;(3)风扇扇叶的大小。 33.(201X•菏泽)用干电池组作为电源的电路计算题中,常有“电源电压保持不变”这句 话,小丽对此产生质疑。她想探究电路中电阻值改变时,电源电压是否真的不变。请你替她 设计一个探究方案,简要说明探究方法。 【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可将变阻器 R2 与定值电阻 R1 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测电源电压, 通过改变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大小,记录电压表示数,比较大小 得出结论。 【解答】解:(1)探究电路中电阻值改变时,电源电压是否真的不变,故将变阻器 R2 与定 值电阻 R1 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测电源电压,如下所示: (2)闭合开关,多次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 (3)分析电压表示数的变化,得出结论。 故答案:如上。 34.(201X•青岛)探究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如图甲所示,小球以初速度 20m/s 从 A 点
沿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滑下,它在斜面上的速度ⅴ随时间t均匀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 00.10.20.30.40.5 v/(m.s1)2.02.53.03.54.04.55.0 (1)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描点并画出小球的v-t图象 (2)小球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v=5m/s2t+20m/s: (3)如图丙所示,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是s=vt1,它可 以用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矩形(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同样,图乙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 的面积,也能表示这个小球在相应时间t內通过的路程s。上述小球从A点沿光滑斜面滑下, 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的表达式为s=2.0m/s×t+25m/st2 【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由描点法作图 (2)由上图知,小球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一次函数关系,设为v=kt+b,将表 中前2组数据,代入①得出k和b,得出小球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式 (3)图乙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这个小球在相应时间t內通过的路程s。根 据梯形面积公式写出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的表达式为s 【解答】解:(1)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找出对应的点,然后连接起来,如下图1所 ) B2,0 020.40.6」 0.20.406凸 图 (2)由上图知,小球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一次函数关系,设为v=kt+ ①,将表中前2组数据,代入①式有: 2.0m/s=b 2.5m/s=k×0.ls+b-----④
沿着足够长的光滑斜面滑下,它在斜面上的速度 ν 随时间 t 均匀变化。实验数据如下表 t/s 0 0.1 0.2 0.3 0.4 0.5 0.6 v/(m.s ﹣1) 2.0 2.5 3.0 3.5 4.0 4.5 5.0 (1)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描点并画出小球的 v﹣t 图象。 (2)小球的运动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式为 v= 5m/s2 t+2.0m/s ; (3)如图丙所示,以速度 v1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 t 内通过的路程是 s1=v1t1,它可 以用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矩形(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同样,图乙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 的面积,也能表示这个小球在相应时间 t 內通过的路程 s。上述小球从 A 点沿光滑斜面滑下, 在时间 t 内通过的路程的表达式为 s= 2.0m/s×t+ 5m/s2 t 2 。 【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由描点法作图; (2)由上图知,小球的运动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式为一次函数关系,设为 v=kt+b,将表 中前 2 组数据,代入①得出 k 和 b,得出小球的运动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式; (3)图乙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这个小球在相应时间 t 內通过的路程 s。根 据梯形面积公式写出在时间 t 内通过的路程的表达式为 s。 【解答】解:(1)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找出对应的点,然后连接起来,如下图 1 所 示: (2)由上图知,小球的运动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式为一次函数关系,设为 v=kt+b﹣﹣﹣ ﹣①,将表中前 2 组数据,代入①式有: 2.0m/s=b﹣﹣﹣﹣﹣③ 2.5m/s=k×0.1s+b﹣﹣﹣﹣﹣④
由③④得:k=5m/s2 小球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 v=5m/s2t+2.0m/s; (3)图乙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也能表示这个小球在相应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 s,即如上图2梯形ABCD的面积 S梯形ABC=(BC+AD)×CDx=(2.0m/s+5m/st+2.0m/s)×t×=2.0m/s×t+n5m/s2t2, s=2.0m/s×t+5m/s2t2 故答案为:(1)如图1所示 (2)5m/s2t+2.0m/s; (3)2.0m/s×t+5m/s2t2 四.解答题(共1小题) 35.(201X·齐齐哈尔)汽车给我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么你对汽车的构造了解多少 呢?下图是轿车的基本结构简图,请你仔细观察此图,任意选出图中所标记的5个部分,分 别写出包含的一条物理知识(注意:所回答的知识不要与示例重复)。 示例:轮胎的花纹--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然水 式测率 【分析】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干的内容从光、热、电、力等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解答】答:观后镜--光的反射 散热水箱--水的比热容较大,致冷效果好;
由③④得:k=5m/s2, 小球的运动速度 v 与时间 t 的关系式为: v=5m/s2 t+2.0m/s; (3)图乙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图形的面积,也能表示这个小球在相应时间 t 內通过的路程 s,即如上图 2 梯形 ABCD 的面积: S 梯形 ABCD=(BC+AD)×CD× =(2.0m/s+5m/s2 t+2.0m/s)×t× =2.0m/s×t+ 5m/s2 t 2, s=2.0m/s×t+ 5m/s2 t 2。 故答案为:(1)如图 1 所示; (2)5m/s2 t+2.0m/s; (3)2.0m/s×t+ 5m/s2 t 2。 四.解答题(共 1 小题) 35.(201X•齐齐哈尔)汽车给我们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么你对汽车的构造了解多少 呢?下图是轿车的基本结构简图,请你仔细观察此图,任意选出图中所标记的 5 个部分,分 别写出包含的一条物理知识(注意:所回答的知识不要与示例重复)。 示例:轮胎的花纹﹣﹣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分析】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干的内容从光、热、电、力等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解答】答:观后镜﹣﹣光的反射; 散热水箱﹣﹣水的比热容较大,致冷效果好;
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蝶式刹车--增大压力增大摩擦 汽油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方向盘--省力杠杆 专题2声音与环境 选择题(共30小题) 1.(201X·达州)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解答】解: A、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C错误 D、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D正确。 故选:D。 2.(201X·襄阳)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 声的是()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蝶式刹车﹣﹣增大压力增大摩擦; 汽油机﹣﹣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方向盘﹣﹣省力杠杆。 专题 2 声音与环境 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 1.(201X•达州)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解答】解: A、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 A 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B 错误; 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减弱进入耳朵的声音,不能防止雷声的产生,故 C 错误; D、据课本可知,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故 D 正确。 故选:D。 2.(201X•襄阳)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 声的是( )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