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一:如图1所示,将两个相同的鸡蛋先后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鸡蛋甲落到地板上,摔 烂了;而鸡蛋乙落到一块海绵上,完好无损。此现象说明鸡_乙蛋受到的撞击力较小(填 “甲”或“乙”)。 现象二:如图2中a所示,一根细线拴着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然后释放,重物 可以把细线拉断:;如图2中b所示,如果在细线上端拴一段橡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该 重物,细线就不会被拉断。此现象说明细线中的拉力是图_b中的较小。这就是典型的“软 着陆”或“缓冲”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是什么呢? ①现象一中,鸡蛋甲从接触地板到摔烂的时间为t,鸡蛋乙从接触海绵到抵达最低点的时间 为t2,则t<t2(填“<”、“=”或“>”) ②现象二:图a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它断开的时间为t3;图b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 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为t,则t。<t(填“<”“=”或“>”)。 (2)综上分析,导致上述现象中两个力变小的可能原因是力作用时间的长短 (3)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先后三次让同一个同学骑 同一辆自行车,从斜坡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每次到达坡底进入同一水路面时用大 小不同的力捏刹车,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捏刹车的用力情况在水平面上滑行时间 较小的力 较大的力 17s 更大的力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质量和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要使物体停下来作用时 间越长,作用力越 (4)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人从高处跳到地面上时,膝盖会无意识的弯一下 这是通过增加力作用时间 而减小地面对人的冲击力。 (5)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缓冲知识的是D。 A.自行车坐垫上装减震弹簧 B.跳远时跳到沙坑里 C.装修时用橡胶锤敲打地砖而不用铁锤 D.用撬棒撬石头 【分析】(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越大,形变越大
现象一:如图 1 所示,将两个相同的鸡蛋先后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鸡蛋甲落到地板上,摔 烂了;而鸡蛋乙落到一块海绵上,完好无损。此现象说明鸡 乙 蛋受到的撞击力较小(填 “甲”或“乙”)。 现象二:如图 2 中 a 所示,一根细线拴着一个重物,把重物拿到一定高度,然后释放,重物 可以把细线拉断;如图 2 中 b 所示,如果在细线上端拴一段橡皮筋,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该 重物,细线就不会被拉断。此现象说明细线中的拉力是图 b 中的较小。这就是典型的“软 着陆”或“缓冲”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是什么呢? ①现象一中,鸡蛋甲从接触地板到摔烂的时间为 t1,鸡蛋乙从接触海绵到抵达最低点的时间 为 t2,则 t1 < t2(填“<”、“=”或“>”)。 ②现象二:图 a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它断开的时间为 t3;图 b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 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为 t4,则 t3 < t4(填“<”“=”或“>”)。 (2)综上分析,导致上述现象中两个力变小的可能原因是 力作用时间的长短 ; (3)为了进一步探究这种现象,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先后三次让同一个同学骑 同一辆自行车,从斜坡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每次到达坡底进入同一水路面时用大 小不同的力捏刹车,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捏刹车的用力情况 在水平面上滑行时间 1 较小的力 40s 2 较大的力 17s 3 更大的力 4s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质量和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要使物体停下来作用 时 间 越长,作用力越 小 。 (4)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人从高处跳到地面上时,膝盖会无意识的弯一下, 这是通过 增加力作用时间 而 减小 地面对人的冲击力。 (5)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缓冲知识的是 D 。 A.自行车坐垫上装减震弹簧 B.跳远时跳到沙坑里 C.装修时用橡胶锤敲打地砖而不用铁锤 D.用撬棒撬石头 【分析】(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越大,形变越大;
(2)通过实验知:力越大,时间越短 (3)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生活中利用缓冲的例子:都是通过增加作用时间,减小作用力 (5)分析各现象找出符合题意得选项 【解答】解:(1)现象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当将两个相同的鸡蛋先后从同一高度 静止释放,鸡蛋甲落到地板上,摔烂了,受到的力为F;而鸡蛋乙落到一块海绵上,完好无 损,乙的形变小,受到的力为F2,说明乙受到的作用力小,即F1>F2 现象二:当在细线上端拴一段橡皮筋后,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该重物,细线不会被拉断,说 明细线受力较小,故此现象说明细线中的拉力是栓有一段橡皮筋的b较小 ①地板比较硬,鸡蛋从接触地面到摔烂的时间比较长,海绵比较软,鸡蛋从接触到抵达最低 点的时间比较长,即t1<t2 ②图a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它断开的时间为t3,作用力为F3 图b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为t4,作用力为F4 图b中的橡皮筋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使得图b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下落到最低点的时 间较长,作用力小,即t3<t,F3>F4 (2)综上分析,根据t1<t2、F1>F2;t3<t4,F3>F4知:作用时间越短,作用力越大 (3)由表格实验数据可知:捏刹车的用力越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停 下来,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质量和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要使物体停下来作用时间越长, 作用力越小 (4)人从高处跳到地面上时,膝盖会无意识的弯一下,延长着地过程的作用时间,减小运 动员着地时所受的冲击力 (5)A、自行车坐垫上装减震弹簧,是通过弹簧的缓冲延长了作用时间,减小了人受到的缓 冲力,故A不符合题意 B、运动员跳远时跳到沙坑里,沙坑里的沙对运动员有一个缓冲力,避免对运动员造成伤害, 故B不符合题意 C、装修时用橡胶锤敲打地砖而不用铁锤是因为橡胶锤有弹性,延长作了用时间,减小了作 用力,故C能不能符合题意 D、用撬棒撬石头利用了杠杆的原理,与缓冲没有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故答案为:(1)乙 <;<;(2)力作用时间的长短:(3)时间:小:(4)增
(2)通过实验知:力越大,时间越短; (3)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生活中利用缓冲的例子:都是通过增加作用时间,减小作用力; (5)分析各现象找出符合题意得选项。 【解答】解:(1)现象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当将两个相同的鸡蛋先后从同一高度 静止释放,鸡蛋甲落到地板上,摔烂了,受到的力为 F1;而鸡蛋乙落到一块海绵上,完好无 损,乙的形变小,受到的力为 F2,说明乙受到的作用力小,即 F1>F2; 现象二:当在细线上端拴一段橡皮筋后,再从同样的高度释放该重物,细线不会被拉断,说 明细线受力较小,故此现象说明细线中的拉力是栓有一段橡皮筋的 b 较小; ①地板比较硬,鸡蛋从接触地面到摔烂的时间比较长,海绵比较软,鸡蛋从接触到抵达最低 点的时间比较长,即 t1<t2; ②图 a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它断开的时间为 t3,作用力为 F3; 图 b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下落到最低点的时间为 t4,作用力为 F4, 图 b 中的橡皮筋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使得图 b 中细线从刚好拉直到物体下落到最低点的时 间较长,作用力小,即 t3<t4,F3>F4。 (2)综上分析,根据 t1<t2、F1>F2;t3<t4,F3>F4 知:作用时间越短,作用力越大; (3)由表格实验数据可知:捏刹车的用力越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停 下来,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质量和速度相同的情况下,要使物体停下来作用时间越长, 作用力越小; (4)人从高处跳到地面上时,膝盖会无意识的弯一下,延长着地过程的作用时间,减小运 动员着地时所受的冲击力。 (5)A、自行车坐垫上装减震弹簧,是通过弹簧的缓冲延长了作用时间,减小了人受到的缓 冲力,故 A 不符合题意; B、运动员跳远时跳到沙坑里,沙坑里的沙对运动员有一个缓冲力,避免对运动员造成伤害, 故 B 不符合题意; C、装修时用橡胶锤敲打地砖而不用铁锤是因为橡胶锤有弹性,延长作了用时间,减小了作 用力,故 C 能不能符合题意; D、用撬棒撬石头利用了杠杆的原理,与缓冲没有关系,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故答案为:(1)乙; b;<;<;(2)力作用时间的长短;(3)时间; 小; (4)增
加力作用时间:减小;(5)D 29.(201X·山西)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 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杯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内的冷牛奶先结冰。由网友跟帖:热水比 冷水结冰快。后来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你认为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 真的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 操作性) (1)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天平、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实验步骤:_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3)实验结论: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 传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分析】要比较冷水和热水谁结冰快,需要选用相同的烧杯、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用钟 表测量结冰的时间,放在同一冰柜中,比较结冰时间得出结论 【解答】解:(1)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天平、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实验步骤: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将两杯水同时放入同一冰柜中进行冷冻,每隔适当的时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 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故答案为:(1)两个相同的杯子、天平、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3)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 是假的。 30.(201X·台州)某同学用铅笔芯(主要成分是碳)自制简易爱迪生灯泡。他将直径0.5 毫米的铅笔芯两端接上导线,放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如图甲),连接12伏 电源和电流表,闭合开关,铅笔芯发出黄光并渐渐变亮,稍后渐渐变暗。断开电路,发现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铅笔芯明显变细。继续通电,铅笔芯烧断掉落 (1)某时刻,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1.5安 (2)请在答题纸图丙中画出该实验的电路图 (3)瓶中的石灰水可起到_瓶中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能防止
加力作用时间; 减小;(5)D。 29.(201X•山西)网上传说,坦桑尼亚一个名叫姆佩巴的学生急于上课,将热牛奶放进了 冰箱,令他惊奇的是,这杯热牛奶比同时放入冰箱内的冷牛奶先结冰。由网友跟帖:热水比 冷水结冰快。后来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姆佩巴效应”。你认为传说中的“姆佩巴效应”是 真的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温馨提示:注意实验方案的可 操作性) (1)实验器材: 两个相同的杯子、天平、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实验步骤: 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3)实验结论: 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 传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分析】要比较冷水和热水谁结冰快,需要选用相同的烧杯、相同质量的冷水和热水、用钟 表测量结冰的时间,放在同一冰柜中,比较结冰时间得出结论。 【解答】解:(1)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杯子、天平、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实验步骤: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将两杯水同时放入同一冰柜中进行冷冻,每隔适当的时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 说中的说法是假的。 故答案为:(1)两个相同的杯子、天平、热水、冷水、冰柜、钟表; (2)在两个相同的杯子中,分别装入适量的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 (3)若热水先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是真的;若冷水先结冰或同时结冰,则传说中的说法 是假的。 30.(201X•台州)某同学用铅笔芯(主要成分是碳)自制简易爱迪生灯泡。他将直径 0.5 毫米的铅笔芯两端接上导线,放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如图甲),连接 12 伏 电源和电流表,闭合开关,铅笔芯发出黄光并渐渐变亮,稍后渐渐变暗。断开电路,发现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铅笔芯明显变细。继续通电,铅笔芯烧断掉落。 (1)某时刻,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1.5 安 (2)请在答题纸图丙中画出该实验的电路图。 (3)瓶中的石灰水可起到 瓶中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能防止
炽热的铅笔芯掉落使瓶底破裂_作用。 (4)实验中,铅笔芯亮度渐渐变暗的原因是_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变细,横截面积变小 此变太于源压不变根握买可得管的功变小所以变 A 石灰水 【分析】(1)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电流 (2)根据实验目的画出电路图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以及吸收热量; (4)根据影响电阻的小的因素: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分析出电阻的变化 根据P如 分析出灯泡变暗的原因。 【解答】解:(1)电流表的量程为0-3A,分度值为0.1A,示数为1.5A (2)电路中需要用电流的大小反映出电阻的大小,故需要电流表,电路如下图所示 (3)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和大量的热,瓶中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实验中产 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能防止炽热的铅笔芯掉落使瓶底破裂: (4)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变细,横截面积变小,电阻变大,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P= 可得,铅笔芯的实际功率变小,所以变暗。 故答案为:(1)1.5;(2)见上图:(3)瓶中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 体,也能防止炽热的铅笔芯掉落使瓶底破裂:(4)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变细,横截面积变 小,电阻变大,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 可得,铅笔芯的实际功率变小,所以变暗。 R 31.(201X白银)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 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
炽热的铅笔芯掉落使瓶底破裂 作用。 (4)实验中,铅笔芯亮度渐渐变暗的原因是 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变细,横截面积变小, 电阻变大,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 P= 可得,铅笔芯的实际功率变小,所以变暗 。 【分析】(1)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电流; (2)根据实验目的画出电路图;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以及吸收热量; (4)根据影响电阻的小的因素: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分析出电阻的变化; 根据 P= 分析出灯泡变暗的原因。 【解答】解:(1)电流表的量程为 0﹣3A,分度值为 0.1A,示数为 1.5A; (2)电路中需要用电流的大小反映出电阻的大小,故需要电流表,电路如下图所示: (3)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和大量的热,瓶中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实验中产 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能防止炽热的铅笔芯掉落使瓶底破裂; (4)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变细,横截面积变小,电阻变大,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 P= 可得,铅笔芯的实际功率变小,所以变暗。 故答案为:(1)1.5;(2)见上图;(3)瓶中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 体,也能防止炽热的铅笔芯掉落使瓶底破裂;(4)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变细,横截面积变 小,电阻变大,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 P= 可得,铅笔芯的实际功率变小,所以变暗。 31.(201X•白银)小敏、小颖和小青在玩荡秋千时,感到秋千往返摆动时间有规律。于是 对“哪些因素决定秋千往返摆动的时间”提出下列猜想,小敏猜想:可能由秋千的绳长决定;
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 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一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 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小球到固定点小球质摆动幅小球往返摆小球往返摆动 序号距离1(摆长)量/克度/米 动次的时间/秒 /米 0次的时间/ 1.0 1.0 0.0 39.8 2.0 1.0 2.0 1.3 0.05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秒表、刻度尺 (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摆长决定: (3)实验发现,小球只能摆动一段时间。你认为造成小球停下来的原因可能是_受空气的 (4)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_短 (选填“长”或“短”) 【分析】(1)由表中数据知,要测量时间和长度,据此分析 (2)由表中数据分析 (3)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空气阻力,结合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 (4)由表中数据,摆长越长(短),小球往返摆动1次的时间越长(短)。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知,要测量时间和长度,故用到秒表和刻度尺 (2)由表格数据可知,只要摆长不变,无认摆长和摆动幅度如何变化,小球往返摆动1次
小颖猜想:可能由人与秋千坐垫的总质量决定;小青猜想:可能由秋千摆动幅度(摆动中人 离开中心的最大距离)决定。于是进行了如图实验,一细绳一端拴一小球,一端固定,让小 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 序号 小球到固定点 距离 l(摆长) /米 小球质 量/克 摆动幅 度/米 小球往返摆 动 20 次的时间/ 秒 小球往返摆动 一次的时间/秒 1 0.7 20 0.05 33.2 1.7 2 1.0 20 0.08 39.7 2.0 3 1.0 30 0.05 39.8 2.0 4 1.0 30 0.08 39.7 2.0 5 1.3 20 0.05 45,3 2.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实验器材是:天平、 秒表、刻度尺 ; (2)从本次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小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由 摆长 决定; (3)实验发现,小球只能摆动一段时间。你认为造成小球停下来的原因可能是 受空气的 阻力 ; (4)摆钟是利用本实验的原理制成的。某一摆钟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摆钟的摆长调 短 (选填“长”或“短”)。 【分析】(1)由表中数据知,要测量时间和长度,据此分析; (2)由表中数据分析; (3)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空气阻力,结合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 (4)由表中数据,摆长越长(短),小球往返摆动 1 次的时间越长(短)。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知,要测量时间和长度,故用到秒表和刻度尺; (2)由表格数据可知,只要摆长不变,无认摆长和摆动幅度如何变化,小球往返摆动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