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 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怿老人虽知书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 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用:因为 C.佐读勤苦,幸获名成幸:希望D.相国遽惊谢曰谢:歉疚 9.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①③⑤ C.④⑤⑥D.②③④ 10.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十多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 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十多年前,饥寒交迫,故觉得芋头很香: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 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 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 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阐述得清清楚楚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 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 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因为 C.佐读勤苦,幸获名成 幸:希望 D.相国遽惊谢曰 谢:歉疚 9.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一项是 ①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②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③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④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⑤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⑥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②③④ 10.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十多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 子不再当佣工了。 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十多年前,饥寒交迫,故觉得芋头很香;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 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 C.文章由相国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 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 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 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阐述得清清楚楚
第Ⅱ卷(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2分) 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 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 (2)翻译(8分) ①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4分) ②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2分) ③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2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苦雨初 李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1)诗人在尾联说“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为什么? (2)古人炼字“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语),颈联中的哪两个字体现了这一点?为什么?请具体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第 II 卷(共 120 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10 分) (1)用斜线(/)断句(2 分) 然 就 其 不 忘 一 芋 固 已 贤 夫 老 人 而 芋 视 之 者 特 怪 老 人 虽 知 书 何 长 于 言 至 是 岂 果 知道 者 欤 或 传 闻 之 过 实 耶? (2)翻译(8 分): ①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4 分) ②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2 分) ③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2 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苦雨初霁 李觏 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 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 (1)诗人在尾联说“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为什么? (2)古人炼字“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语),颈联中的哪两个字体现了这一点?为什么?请具体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