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高2010级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Ⅰ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 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粗犷( guang)混沌(hun)匕首(bi)卓荦不羁(zhuo) B.镌镂(juan)黝黑(ybu)毗邻p) 癣疥之疾(xian) C.熟稔(ren) 漩涡(xuan)气氛(fen)雪泥鸿爪(zhao) D.葛(g白)粉 回帖(ti)毋庸(w) 间不容发(fa)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存在主义滥殇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是现代 派中声势最大的一种文学潮流。 B.川江号子等传统经典,因着传播的福阴和它自身不折不扣的魅力,必会载入 世界大河曲目的史册受后人瞻仰摩拜 C.汉朝有不少的赋,铺张蔓延,佶屈聱牙,令人感觉呆板苦涩。从六朝到唐宋 产生了一些短赋,写得缠绵悱恻,风光嘉胜,脍灸人口 D.季羡林、任继愈等的离去,带给国人无尽哀恸。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 了璀璨光芒,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必将令世代钦佩敬慕。 3.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统计,在首批10家创业板企业中,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身份进入的 机构共有13家,对企业投资基金的最短才3个月。 B.美国必须明确此次次贷危机的责任,必须停止这种以邻为壑嫁祸风险的所谓 “金融创新”,建立起一整套制度性机制以免次贷危机再次发生 C.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里的空间感 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因而塑造了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D.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也透露了即将召开的足代会将从运行机制到管理体制等 方面提出改革的建议,重点肯定是紧扣青少年足球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在全球持续动荡、国内惊恐萧条的大环境中,让中国经济再次启 动,这是最大的道德正义。可是,我实在看不出这个所谓的“道德正义”到底在 哪里? B.日前,律师李庄等人见利忘义,见利忘法,以“捞钱”为目的,开展“捞人” 活动。这样的“黑律师”,不是比黑社会还要可怕吗? C.散文家凭靠的并不是什么“点金术”,而是“有伶俐的耳目,有沉着的心思。” (《小品文作法论》)。这使他够透洞察生命的真谛
重庆八中高 2010 级第四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共 30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 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粗犷(guǎng) 混沌(hùn) 匕首(bǐ) 卓荦不羁(zhuó) B.镌镂(juān) 黝黑(yǒu) 毗邻 pī) 癣疥之疾(xiǎn) C.熟稔(rěn) 漩涡(xuán) 气氛(fēn) 雪泥鸿爪(zhǎo) D.葛(gé)粉 回帖(tiě) 毋庸(wú) 间不容发(fà) 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存在主义滥殇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是现代 派中声势最大的一种文学潮流。 B.川江号子等传统经典,因着传播的福阴和它自身不折不扣的魅力,必会载入 世界大河曲目的史册受后人瞻仰摩拜。 C.汉朝有不少的赋,铺张蔓延,佶屈聱牙,令人感觉呆板苦涩。从六朝到唐宋, 产生了一些短赋,写得缠绵悱恻,风光嘉胜,脍灸人口。 D.季羡林、任继愈等的离去,带给国人无尽哀恸。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 了璀璨光芒,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必将令世代钦佩敬慕。 3.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统计,在首批 10 家创业板企业中,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身份进入的 机构共有 13 家,对企业投资基金的最短才 3 个月。 B.美国必须明确此次次贷危机的责任,必须停止这种以邻为壑嫁祸风险的所谓 “金融创新”,建立起一整套制度性机制以免次贷危机再次发生。 C.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里的空间感 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因而塑造了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 D.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也透露了即将召开的足代会将从运行机制到管理体制等 方面提出改革的建议,重点肯定是紧扣青少年足球。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人认为,在全球持续动荡、国内惊恐萧条的大环境中,让中国经济再次启 动,这是最大的道德正义。可是,我实在看不出这个所谓的“道德正义”到底在 哪里? B.日前,律师李庄等人见利忘义,见利忘法,以“捞钱”为目的,开展“捞人” 活动。这样的“黑律师”,不是比黑社会还要可怕吗? C.散文家凭靠的并不是什么“点金术”,而是“有伶俐的耳目,有沉着的心思。” (《小品文作法论》)。这使他够透洞察生命的真谛
D.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士大夫 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写人“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K/s/5/u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 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 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 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 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 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 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 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 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 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 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 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 “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 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 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 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 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 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 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 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 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 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 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5.下列选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个民族相同的待人态度、方式的标准。 C.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D.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6.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士大夫 们认为《水浒传》笔法好,写人“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6~8 题。K/s/5/u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 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 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 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 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 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 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 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 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 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 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 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 “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 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主观意愿设定对 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 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 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 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 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 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 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 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 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5.下列选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个民族相同的待人态度、方式的标准。 C.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D.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6.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 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 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道 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 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7.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含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 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 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 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 人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 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 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 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②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 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 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③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 耶非耶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 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 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 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 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 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 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 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注]①木主:死人的牌位。②爰:于是;就。③徂:通“殂”,死亡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 传》,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盍往归焉 盍:何不
A.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 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 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 “道 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 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7.根据文意,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含义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两个阶段,前者是“推己”,是基础,后者是“及人”, 是发展。 B.是人们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两种模式,前者是被动的,层次低,后者是主动 的,层次高。 C.是道德可普遍化要求的两个层次,前者要求不要恶待别人,后者要求要主动 帮助别人。 D.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两种方法,前者是考虑自己,后者才是考虑他 人。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 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 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 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②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 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 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 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③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 耶非耶?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 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 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 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 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 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 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 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注]①木主:死人的牌位。②爰:于是;就。③徂:通“殂”,死亡。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 传》,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盍往归焉 盍:何不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叩:通“扣”,拉住 C.左右欲兵之 兵:施刑,杀害 D.我安适归矣 适:刚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B.遂饿死于首阳山 今是溪独见辱于 愚,何哉? C.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及饿且死,作歌 彼且奚适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 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 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颜渊敏而好学,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其命运与残暴滥 杀的盗跖这类人正好相反,作者颇感困惑。 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 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清高之人。 第Ⅱ卷(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4分) ②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4 分) 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唐天宝中,南诏叛,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士卒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 仍叙其战功。时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募国忠遺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 愁怨所在哭声振野。至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往击南诏,南诏诱之深入, 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 皆没。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兵讨 之 (《容斋随笔》卷四·李宓伐南诏)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小题。(6分) 菩萨蛮(其二) 韦庄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④断肠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叩:通“扣”,拉住 C.左右欲兵之 兵:施刑,杀害 D.我安适归矣 适:刚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B.遂饿死于首阳山 今是溪独见辱于 愚,何哉? C.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D. 及饿且死,作歌 彼且奚适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继承君位而相继 逃走,国人只好另立他人。 B.周武王在文王尸骨未寒就征讨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不“孝”不“仁”, 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颜渊敏而好学,学习伯夷兄弟坚守节操,以致终身贫困。其命运与残暴滥 杀的盗跖这类人正好相反,作者颇感困惑。 D.作者认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 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清高之人。 第Ⅱ卷(共 120 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4 分) ②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世莫之知也。(4 分) 12.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 分) 唐天宝中,南诏叛,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士卒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 仍叙其战功。时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 愁怨所在哭声振野。至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往击南诏,南诏诱之深入, 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 皆没。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兵讨 之。 (《容斋随笔》卷四·李宓伐南诏)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小题。(6 分) 菩萨蛮(其二) 韦庄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④断肠
【注】:①韦庄(836-910),字端已,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广明元年(880) 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春,逃至 洛阳,后流落江南.这首词即作者早年浪游江南时所做 ②合:应当 ③垆边:指酒家 ④须:必定 (1)作者说“人人尽说江南好”,结合全词,分点简要概括出“江南”“好”在 哪些方面。(2分) 答: (2)陈廷焯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纡,曲也),似达而郁”,你是否同意这个 观点?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4分) 答 14.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填空。(6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 (2)披绣闼,俯雕 甍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 死(流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5) (国别)的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 塑造了一个既耽于骑士幻想,又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复杂形象。 (6)《史记》包括 世家、书、表五个 部分 五.(本大题共4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 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 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 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 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 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 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
【注】:①韦庄(836-910),字端已,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广明元年(880) 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春,逃至 洛阳,后流落江南.这首词即作者早年浪游江南时所做. ②合:应当。 ③垆边:指酒家 ④须:必定 (1)作者说“人人尽说江南好”,结合全词,分点简要概括出“江南”“好”在 哪些方面。(2 分) 答: (2)陈廷焯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纡,曲也),似达而郁”,你是否同意这个 观点?请结合全诗说明理由。(4 分) 答: 14. 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填空。(6 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 , 。 (2)披绣闼,俯雕 甍, , 。 (3)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 死, 。 (4)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 流。。 (5) (国别)的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 》 塑造了一个既耽于骑士幻想,又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复杂形象。 (6)《史记》包括 、 、世家、书、表五个 部分。 五.(本大题共 4 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 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 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 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 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 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 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 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