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明 11 社会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和文学艺术事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06年7月,沙皇政府解散了第一届国家杜马,镇压了斯维 亚堡等地举行的水兵和士兵起义,革命运动开始走向低潮。列宁在 同年7、8月间写的《莫斯科起义的教训》、《游击战争》等文章中,比 较全面地总结了1905年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以及在 这以后开展起来的游击斗争的经验。列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者在 考虑斗争形式问题时应当遵循的两个原则:第一,反对一切抽象公 式和学理主义方法,必须估计到随着运动的发展、群众觉悟的提 高、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加剧,群众斗争会产生愈来愈新和愈来愈多 的防御和攻击的方式:第二,一定要历史地来考察斗争形式的问 题,脱离历支的具体环境来谈这个问题,就是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 的起码常识。列宁驳斥了普列汉诺夫在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后所 散布的“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的论调,指出本来应该更坚决、更 果敢和更富于进攻精神地拿起武器。列宁针对孟什维克对游击活 动的攻击指出,革命运动受到破坏,并不是由于游击活动,而是由 于党软弱无力。在阶级斗争已经尖锐到发生国内战争的时代,社会 民主党的任务就是不仅应当参加这场国内战争,而且应当在这场 国内战争中起领导作用。 在《卡·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书信集俄译本序言》中,列宁强 调必须向马克思这位无产者的理论家和领袖学习对革命的信心, 学习号召工人阶级把自己的直接的革命任务坚持到底的本领,学 习那种决不因革命暂时失利而灰心丧气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他拿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评价同孟什维克对俄国1905年革命的态度 作对照,充分展示了马克思高度重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不因革命 一时失利而消沉的崇高品质,把普列汉诺夫等机会主义知识分子 软弱无能、惯于忏悔、厌倦革命的表现揭露得淋漓尽致
社 会 主 义 的 新 闻 出 版 事 业 和 文 学 艺 术 事 业 都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 1 9 0 6 年 7 月 , 沙 皇 政 府 解 散 了 第 一 届 国 家 杜 马 , 镇 压 了 斯 维 亚 堡 等 地 举 行 的 水 兵 和 士 兵 起 义 , 革 命 运 动 开 始 走 向 低 潮 。 列 宁 在 同 年 7 、 8 月 间 写 的 《 莫 斯 科 起 义 的 教 训 》 、 《 游 击 战 争 》 等 文 章 中 , 比 较 全 面 地 总 结 了 1 9 0 5 年 1 2 月 莫 斯 科 武 装 起 义 失 败 的 教 训 以 及 在 这 以 后 开 展 起 来 的 游 击 斗 争 的 经 验 。 列 宁 提 出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在 考 虑 斗 争 形 式 问 题 时 应 当 遵 循 的 两 个 原 则 : 第 一 , 反 对 一 切 抽 象 公 式 和 学 理 主 义 方 法 , 必 须 估 计 到 随 着 运 动 的 发 展 、 群 众 觉 悟 的 提 高 、 经 济 和 政 治 危 机 的 加 剧 , 群 众 斗 争 会 产 生 愈 来 愈 新 和 愈 来 愈 多 的 防 御 和 攻 击 的 方 式 ; 第 二 , 一 定 要 历 史 地 来 考 察 斗 争 形 式 的 问 题 , 脱 离 历 支 的 具 体 环 境 来 谈 这 个 问 题 , 就 是 不 懂 得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的 起 码 常 识 。 列 宁 驳 斥 了 普 列 汉 诺 夫 在 十 二 月 武 装 起 义 失 败 后 所 散 布 的 “ 本 来 就 用 不 着 拿 起 武 器 ” 的 论 调 , 指 出 本 来 应 该 更 坚 决 、 更 果 敢 和 更 富 于 进 攻 精 神 地 拿 起 武 器 。 列 宁 针 对 孟 什 维 克 对 游 击 活 动 的 攻 击 指 出 , 革 命 运 动 受 到 破 坏 , 并 不 是 由 于 游 击 活 动 , 而 是 由 于 党 软 弱 无 力 。 在 阶 级 斗 争 已 经 尖 锐 到 发 生 国 内 战 争 的 时 代 , 社 会 民 主 党 的 任 务 就 是 不 仅 应 当 参 加 这 场 国 内 战 争 , 而 且 应 当 在 这 场 国 内 战 争 中 起 领 导 作 用 。 在 《 卡 · 马 克 思 致 路 · 库 格 曼 书 信 集 俄 译 本 序 言 》 中 , 列 宁 强 调 必 须 向 马 克 思 这 位 无 产 者 的 理 论 家 和 领 袖 学 习 对 革 命 的 信 心 , 学 习 号 召 工 人 阶 级 把 自 己 的 直 接 的 革 命 任 务 坚 持 到 底 的 本 领 , 学 习 那 种 决 不 因 革 命 暂 时 失 利 而 灰 心 丧 气 的 坚 韧 不 拔 的 精 神 。 他 拿 马 克 思 对 巴 黎 公 社 的 评 价 同 孟 什 维 克 对 俄 国 1 9 0 5 年 革 命 的 态 度 作 对 照 , 充 分 展 示 了 马 克 思 高 度 重 视 群 众 的 历 史 主 动 性 、 不 因 革 命 一 时 失 利 而 消 沉 的 崇 高 品 质 , 把 普 列 汉 诺 夫 等 机 会 主 义 知 识 分 子 软 弱 无 能 、 惯 于 忏 悔 、 厌 倦 革 命 的 表 现 揭 露 得 淋 漓 尽 致 。 说 明 1 1
12 列宁选集第一卷 本卷收载的《约·菲·贝克尔、约·狄慈根、弗·恩格斯、卡 ·马克思等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俄译本序言》是一篇有重 要理论意义的文献。列宁在这篇序言中要读者特别注意的是如何 科学地对待、正确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列宁以马克思 和恩格斯区别英美工人运动和德国工人运动的不同情况给予分类 指导为例,说明两位革命导师精通唯物主义辩证法,善于针对不同 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具体特点突出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不 愧为“针对不同国家的民族工人运动所处的不同阶段给战斗的无 产阶级确定任务的典范”(见本卷第710页)。 1907年年中,沙皇政府控制了局势并转入进攻,6月2日逮捕 社会民主党杜马党团成员,翌日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同时颁布新 的选举法,进一步限制工农的政治权利,保证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对 第三届杜马的绝对控制。六三政变标志着第一次俄国革命的结束 和斯托雷平反动时期的开始。 在反动势力猖狂进攻,无产阶级大伤元气,革命由高潮转入低 潮的形势下,如何对待即将举行的第三届杜马选举的问题,成了当 时有争议的策略问题。社会革命党人和部分布尔什维克主张抵制 这届杜马的选举。列宁在《反对抵制》一文中批驳了抵制派的论据, 阐述了社会民主党应当采取的策略。列宁指出,抵制并不是一种策 略方针,而是策略手段,是否采取这种手段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在革命进入高潮并能转入武装起义的情况下,抵制杜马曾是正确 的策略。六三政变后,革命正处于低潮,不具备抵制杜马的客观条 件,社会民主党应当参加第三届杜马选举,以争取有代表进入这个 反动机构,以便利用它来同沙皇政府和立宪民主党进行斗争。马克 思主义“要求革命家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采用旧的斗争手段的条 件,而不是简单地重复某些口号”(见本卷第750页)
本 卷 收 载 的 《 〈 约 · 菲 · 贝 克 尔 、 约 · 狄 慈 根 、 弗 · 恩 格 斯 、 卡 · 马 克 思 等 致 弗 · 阿 · 左 尔 格 等 书 信 集 〉 俄 译 本 序 言 》 是 一 篇 有 重 要 理 论 意 义 的 文 献 。 列 宁 在 这 篇 序 言 中 要 读 者 特 别 注 意 的 是 如 何 科 学 地 对 待 、 正 确 地 学 习 和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问 题 。 列 宁 以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区 别 英 美 工 人 运 动 和 德 国 工 人 运 动 的 不 同 情 况 给 予 分 类 指 导 为 例 , 说 明 两 位 革 命 导 师 精 通 唯 物 主 义 辩 证 法 , 善 于 针 对 不 同 的 政 治 经 济 条 件 的 具 体 特 点 突 出 问 题 的 不 同 重 点 和 不 同 方 面 , 不 愧 为 “ 针 对 不 同 国 家 的 民 族 工 人 运 动 所 处 的 不 同 阶 段 给 战 斗 的 无 产 阶 级 确 定 任 务 的 典 范 ” ( 见 本 卷 第 7 1 0 页 ) 。 1 9 0 7 年 年 中 , 沙 皇 政 府 控 制 了 局 势 并 转 入 进 攻 , 6 月 2 日 逮 捕 社 会 民 主 党 杜 马 党 团 成 员 , 翌 日 解 散 第 二 届 国 家 杜 马 , 同 时 颁 布 新 的 选 举 法 , 进 一 步 限 制 工 农 的 政 治 权 利 , 保 证 地 主 和 大 资 产 阶 级 对 第 三 届 杜 马 的 绝 对 控 制 。 六 三 政 变 标 志 着 第 一 次 俄 国 革 命 的 结 束 和 斯 托 雷 平 反 动 时 期 的 开 始 。 在 反 动 势 力 猖 狂 进 攻 , 无 产 阶 级 大 伤 元 气 , 革 命 由 高 潮 转 入 低 潮 的 形 势 下 , 如 何 对 待 即 将 举 行 的 第 三 届 杜 马 选 举 的 问 题 , 成 了 当 时 有 争 议 的 策 略 问 题 。 社 会 革 命 党 人 和 部 分 布 尔 什 维 克 主 张 抵 制 这 届 杜 马 的 选 举 。 列 宁 在 《 反 对 抵 制 》 一 文 中 批 驳 了 抵 制 派 的 论 据 , 阐 述 了 社 会 民 主 党 应 当 采 取 的 策 略 。 列 宁 指 出 , 抵 制 并 不 是 一 种 策 略 方 针 , 而 是 策 略 手 段 , 是 否 采 取 这 种 手 段 完 全 取 决 于 客 观 条 件 。 在 革 命 进 入 高 潮 并 能 转 入 武 装 起 义 的 情 况 下 , 抵 制 杜 马 曾 是 正 确 的 策 略 。 六 三 政 变 后 , 革 命 正 处 于 低 潮 , 不 具 备 抵 制 杜 马 的 客 观 条 件 , 社 会 民 主 党 应 当 参 加 第 三 届 杜 马 选 举 , 以 争 取 有 代 表 进 入 这 个 反 动 机 构 , 以 便 利 用 它 来 同 沙 皇 政 府 和 立 宪 民 主 党 进 行 斗 争 。 马 克 思 主 义 “ 要 求 革 命 家 要 善 于 思 考 , 善 于 分 析 采 用 旧 的 斗 争 手 段 的 条 件 , 而 不 是 简 单 地 重 复 某 些 口 号 ” ( 见 本 卷 第 7 5 0 页 ) 。 1 2 列 宁 选 集 第 一 卷
说 明 13 1905一1907年革命提供了大量有关农民运动、有关农民争取 土地的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的经验材料。俄国社会民主党需要根据 这些经验来修改自己的土地纲领。列宁为此撰写了《社会民主党在 1905一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一书。这是列宁关 于土地问题的重要著作。本卷节选了该书的《结束语》和列宁在10 年后写的《跋》。《结束语》对全书作了简明的总结。列宁指出,土地 问题是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它决定了这场革命的民族 特点。俄国土地变革的实质是消灭农奴制度的经济支柱一地主 土地占有制。消灭农奴制度可能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农奴主一地主 农场缓慢地转变为容克一资产阶级农场的道路:一条是用暴力来 摧毁旧的土地占有制的道路。列宁称前一条为普鲁士式的道路,后 一条为美国式的道路。在俄国的具体条件下,要建立起真正自由的 农场主经济,必须废除包括地主土地和份地在内的全部土地的“地 界”,扫除一切中世纪的土地关系。这种经济必要性使俄国农民群 众成了土地国有化的拥护者。无产阶级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 最坚决地支持一切反对旧制度的斗争,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社会中 尽量争取有利于本阶级的一切条件。由此必然得出结论:社会民主 党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纲领只能是土地国有化。列宁着重批 判了孟什维克提出的土地地方公有化纲领。列宁在后来写的《跋》 中进一步指出,土地国有化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高成就”,而 且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步骤。 写于1900年的《对华战争》一文,是列宁论述有关中国问题的 最早的一篇文章。列宁满怀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痛斥沙皇政府 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起义、滥杀无辜的血腥罪行,号召俄国 工人起来反对沙皇政府的掠夺政策,结束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 《(十二年来)文集序言》是列宁为当时准备出版的他的著作三
1 9 0 5 — 1 9 0 7 年 革 命 提 供 了 大 量 有 关 农 民 运 动 、 有 关 农 民 争 取 土 地 的 斗 争 的 性 质 和 意 义 的 经 验 材 料 。 俄 国 社 会 民 主 党 需 要 根 据 这 些 经 验 来 修 改 自 己 的 土 地 纲 领 。 列 宁 为 此 撰 写 了 《 社 会 民 主 党 在 1 9 0 5 — 1 9 0 7 年 俄 国 第 一 次 革 命 中 的 土 地 纲 领 》 一 书 。 这 是 列 宁 关 于 土 地 问 题 的 重 要 著 作 。 本 卷 节 选 了 该 书 的 《 结 束 语 》 和 列 宁 在 1 0 年 后 写 的 《 跋 》 。 《 结 束 语 》 对 全 书 作 了 简 明 的 总 结 。 列 宁 指 出 , 土 地 问 题 是 俄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根 本 问 题 , 它 决 定 了 这 场 革 命 的 民 族 特 点 。 俄 国 土 地 变 革 的 实 质 是 消 灭 农 奴 制 度 的 经 济 支 柱 — — 地 主 土 地 占 有 制 。 消 灭 农 奴 制 度 可 能 有 两 条 道 路 : 一 条 是 农 奴 主 - 地 主 农 场 缓 慢 地 转 变 为 容 克 - 资 产 阶 级 农 场 的 道 路 ; 一 条 是 用 暴 力 来 摧 毁 旧 的 土 地 占 有 制 的 道 路 。 列 宁 称 前 一 条 为 普 鲁 士 式 的 道 路 , 后 一 条 为 美 国 式 的 道 路 。 在 俄 国 的 具 体 条 件 下 , 要 建 立 起 真 正 自 由 的 农 场 主 经 济 , 必 须 废 除 包 括 地 主 土 地 和 份 地 在 内 的 全 部 土 地 的 “ 地 界 ” , 扫 除 一 切 中 世 纪 的 土 地 关 系 。 这 种 经 济 必 要 性 使 俄 国 农 民 群 众 成 了 土 地 国 有 化 的 拥 护 者 。 无 产 阶 级 为 了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 要 最 坚 决 地 支 持 一 切 反 对 旧 制 度 的 斗 争 , 在 新 兴 的 资 产 阶 级 社 会 中 尽 量 争 取 有 利 于 本 阶 级 的 一 切 条 件 。 由 此 必 然 得 出 结 论 : 社 会 民 主 党 在 俄 国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中 的 纲 领 只 能 是 土 地 国 有 化 。 列 宁 着 重 批 判 了 孟 什 维 克 提 出 的 土 地 地 方 公 有 化 纲 领 。 列 宁 在 后 来 写 的 《 跋 》 中 进 一 步 指 出 , 土 地 国 有 化 不 仅 是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 最 高 成 就 ” , 而 且 是 走 向 社 会 主 义 的 一 个 步 骤 。 写 于 1 9 0 0 年 的 《 对 华 战 争 》 一 文 , 是 列 宁 论 述 有 关 中 国 问 题 的 最 早 的 一 篇 文 章 。 列 宁 满 怀 对 中 国 人 民 的 深 切 同 情 , 痛 斥 沙 皇 政 府 参 与 八 国 联 军 、 镇 压 义 和 团 起 义 、 滥 杀 无 辜 的 血 腥 罪 行 , 号 召 俄 国 工 人 起 来 反 对 沙 皇 政 府 的 掠 夺 政 策 , 结 束 沙 皇 政 府 的 专 制 统 治 。 《 〈 十 二 年 来 ) 文 集 序 言 》 是 列 宁 为 当 时 准 备 出 版 的 他 的 著 作 三 说 明 1 3
14 列宁选集第一卷 卷集《(十二年来)文集》写的。序言结合收入文集的各篇著作简明 地叙述了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和社会民主党内两派在1895年至 1907年间围绕理论问题、党的纲领问题、组织问题、策略问题进行 的斗争。列宁指出,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和孟什维主义是同 一历史趋势的不同表现形式,了解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倾向在不 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对于坚持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无产阶 级在斗争中接受锻炼是十分必要的。《(十二年来)文集》所收各篇 著作的写作时间跨度与本卷选集大体相当,列宁的这篇序言是指 导我们研究这一时期列宁著作的权威性文献
卷 集 《 〈 十 二 年 来 〉 文 集 》 写 的 。 序 言 结 合 收 入 文 集 的 各 篇 著 作 简 明 地 叙 述 了 俄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运 动 和 社 会 民 主 党 内 两 派 在 1 8 9 5 年 至 1 9 0 7 年 间 围 绕 理 论 问 题 、 党 的 纲 领 问 题 、 组 织 问 题 、 策 略 问 题 进 行 的 斗 争 。 列 宁 指 出 , 合 法 马 克 思 主 义 、 经 济 主 义 和 孟 什 维 主 义 是 同 一 历 史 趋 势 的 不 同 表 现 形 式 , 了 解 小 资 产 阶 级 机 会 主 义 倾 向 在 不 同 时 期 的 不 同 表 现 形 式 , 对 于 坚 持 革 命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对 于 无 产 阶 级 在 斗 争 中 接 受 锻 炼 是 十 分 必 要 的 。 《 〈 十 二 年 来 〉 文 集 》 所 收 各 篇 著 作 的 写 作 时 间 跨 度 与 本 卷 选 集 大 体 相 当 , 列 宁 的 这 篇 序 言 是 指 导 我 们 研 究 这 一 时 期 列 宁 著 作 的 权 威 性 文 献 。 1 4 列 宁 选 集 第 一 卷
1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 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答《俄国财富》杂志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几篇文章)'(节选) (1894年春夏) 第一编 《俄国财富》2对社会民主党人发动进攻了。这个杂志的头目 之一尼·米海洛夫斯基先生,还在去年第10期上就宣布要对“我 国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人”进行一场“论战”。随后出 现了谢·克里文柯先生的《论文化孤士》一文(第12期)和尼·米 海洛夫斯基先生的《文学和生活》一文(1894年《俄国财富》第1期 和第2期)。至于杂志本身对我国经济现实的看法,谢·尤沙柯夫 先生在《俄国经济发展问题》一文(第11期和第12期)中己作了最 充分的叙述。这些先生在他们的杂志上总是以真正“人民之友”的 思想和策略的表达者自居,其实他们是社会民主党最凶恶的敌人。 现在我们就把这些“人民之友”,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他们 的思想、他们的策略仔细考察一下。 尼·米海洛夫斯基先生最注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据,因此 专门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分析。在概略地叙述了阐明这个学说
什 么 是 “ 人 民 之 友 ” 以 及 他 们 如 何 攻 击 社 会 民 主 党 人 ? ( 答 《 俄 国 财 富 》 杂 志 反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的 几 篇 文 章 ) 1 ( 节 选 ) ( 1 8 9 4 年 春 夏 ) 第 一 编 《 俄 国 财 富 》 2 对 社 会 民 主 党 人 发 动 进 攻 了 。 这 个 杂 志 的 头 目 之 一 尼 · 米 海 洛 夫 斯 基 先 生 , 还 在 去 年 第 1 0 期 上 就 宣 布 要 对 “ 我 国 所 谓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或 社 会 民 主 党 人 ” 进 行 一 场 “ 论 战 ” 。 随 后 出 现 了 谢 · 克 里 文 柯 先 生 的 《 论 文 化 孤 士 》 一 文 ( 第 1 2 期 ) 和 尼 · 米 海 洛 夫 斯 基 先 生 的 《 文 学 和 生 活 》 一 文 ( 1 8 9 4 年 《 俄 国 财 富 》 第 1 期 和 第 2 期 ) 。 至 于 杂 志 本 身 对 我 国 经 济 现 实 的 看 法 , 谢 · 尤 沙 柯 夫 先 生 在 《 俄 国 经 济 发 展 问 题 》 一 文 ( 第 1 1 期 和 第 1 2 期 ) 中 已 作 了 最 充 分 的 叙 述 。 这 些 先 生 在 他 们 的 杂 志 上 总 是 以 真 正 “ 人 民 之 友 ” 的 思 想 和 策 略 的 表 达 者 自 居 , 其 实 他 们 是 社 会 民 主 党 最 凶 恶 的 敌 人 。 现 在 我 们 就 把 这 些 “ 人 民 之 友 ” , 把 他 们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批 判 、 他 们 的 思 想 、 他 们 的 策 略 仔 细 考 察 一 下 。 尼 · 米 海 洛 夫 斯 基 先 生 最 注 意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理 论 根 据 , 因 此 专 门 对 唯 物 主 义 历 史 观 作 了 分 析 。 在 概 略 地 叙 述 了 阐 明 这 个 学 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