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想卷) 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谭皓珺 当代文坛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 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之间,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 在争议性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 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 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 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 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又究竟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 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 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 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 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唯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 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 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 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 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 当年“青舂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以新生代作家 而言,若一味地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显然只 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真的灵魂 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 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 了新时代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 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 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 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 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 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客观的答案, 中国通俗文学的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 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 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 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想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谭皓珺 当代文坛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 的文学话语和当下的商业趣味之间,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 在争议性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 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科幻等元素,有阅读 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 想表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纯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 册出版。然而“轻”与“重”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又究竟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 距甚远,其文本的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 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 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 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唯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 能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 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 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 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若轻”引发读者热捧。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 当年“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以新生代作家 而言,若一味地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显然只 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真的灵魂。 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 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尤为重要。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 了新时代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 发共鸣,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 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手法开掘演绎。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 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素材”的“段子”和“情节”, 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 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客观的答案, 中国通俗文学的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 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 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 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气,终究会丧失
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 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摘编自《文艺报》) 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 明显的区别。通俗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B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 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 文学”的代表:今天的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飞土 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 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若一味 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 C.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文学表现 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学趣味与传统文学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D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 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 得根据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 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 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性经典的观点。 D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 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宁古塔的塔 方效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明末王家祯说,“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 亦无至其地者。”清吴振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过黄龙府七百里,乃金阿骨打起兵之 处。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 原来宁古塔并没有塔,“宁古塔”是“六个”的意思。这块昔日满金人的龙兴之地,就在海林市 夏天到海林看什么?当然是大林海,还得是原始的、人烟罕至的。人造荒山秃岭的时代并不 遥远,在太平沟里还存在着300公顷的红松原始林,原因只能有一个——人进不去。6月末
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 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摘编自《文艺报》) 1.(3 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 明显的区别。通俗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B.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 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 文学”的代表;今天的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飞地”, 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3 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 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若一味 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 C.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文学表现, 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学趣味与传统文学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D.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 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 3.(3 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 得根据不同语境,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 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 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性经典的观点。 D.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 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宁古塔的塔 方 效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明末王家祯说,“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 亦无至其地者。”清吴振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过黄龙府七百里,乃金阿骨打起兵之 处。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 原来宁古塔并没有塔,“宁古塔”是“六个”的意思。这块昔日满金人的龙兴之地,就在海林市。 夏天到海林看什么?当然是大林海,还得是原始的、人烟罕至的。人造荒山秃岭的时代并不 遥远,在太平沟里还存在着 300 公顷的红松原始林,原因只能有一个——人进不去。6 月末
过宁安、东京城、镜泊湖,沿海浪河南岸蜿蜒溯行。水渐急、坡渐髙、人户渐稀少,车的发 动机声音像牛吼,我们扎到沟口林场已是下午时分 下车,便感觉湿乎乎的水汽当头低漫下来,没几分钟就把周身上下滤了个通透。海拔630 米,天成一块小盆地,山脊连带,远低近高。人在山掌心,山握一团云,雾珠随风荡漾,散 射掉了杂色,满目青黛便有了浓淡虚实的层次。远处,一角如帆孤峰,头顶万松,黑灰变幻 缥缈隐现似不可及,正是一幅泼墨山水画。耳畔,松涛低吟似海潮,却不知是“訇”还是“空 号称林场最大的酒店,其实不过十几间客房,里面却满是北京人眼中的“奢侈品”:实木廊柱 满疤瘤木墙围、白茬木条棂花窗,整树剖的条案坐在比腰还粗的原木墩上,房后小园田里瓜 菜翠绿、葱香盈盈。门前,四根粗壮惊人、好似宫灯一般的白茬松木柱,突兀在黑土地上, 上面斧刨钉锤叮当,横梁、眉额、戗木已大致有了模样,这是酒店老板华三正搭的挑檐门楼。 很久没闻到不带半点油腻、纯净的松脂香了—清凉、辛雅,混合着青草的湿甜,凝神深吸, 似有似无,可不经意间,却沁达心脾 可这儿不是秦淮河,是宁古塔!在电子地图上拉一根直线,太平沟与同在海浪河南岸的宁古 塔老城间,相距不过百里。按《大清律例》:“凡盗窃临时拘捕、为首杀人者,照强盗律,拟 斩立决;为从者,应发往吉林、乌拉、白都诺、宁古塔等处披甲人为奴。”不仅如此,流放 宁古塔,也往往是不少震惊全国政治大案的终点,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所谓皇恩浩荡 清代近300年,不知有多少当朝大夫、累世官员、南方士子,他们的楼不知因为哪个人, 夜间就崩了:他们的天不知因为哪句话,恍惚间就塌了。满腔惜其不成的屈辱,尚存一丝苟 且,抛却生离死别,披枷戴锁,踏上步步诛心的远途。 来的路上,我站上一处高岗,久久凝视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深邃乌青、笼盖四野、沉重而 凝滞,只于极地交天处横现一丝弧光。这是盘桓至今不肯散去的离人恨、流人泪,也曾是孵 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那些真山真水原生的披甲人,出门不带盘缠,随处吃用,主人也分文不取;城中店铺任由其 赊买绸缎,讲好来年用貂皮偿还,尽管素不相识,相距百里,从不爽约。对于他们,最可怕 的便是进京做官,几人升迁,数百人聚于郊外送别,哭声震天,形同流放。他们用与生俱来 的质朴良善,救助了那些从小桥流水而来,万念俱灰的灵魂。“南蛮”常常是重武尚义长官们 的座上客,逃跑也并不被举报。而流人们,则教会了他们破木为屋,开荒稼穑 被称为人参水,冰冷清澈、一望透底的海浪河,至今仍是一条原始的河,源头就藏在太平沟 尽头的巍巍高山中。河里出一种土称“柳根”的小野鱼,肉质紧而细,长两年不过一搾长。河 岸高坡上的原始密林中,千龄红松树冠,一般也高不过10米。时间在这里似乎变慢了, 切生物都小心翼翼缩紧了形骸,了如尘沙 没有奇峰巧石,少有悬崖陡壁,原始林是独一无二的境界。敦实厚重如胸膛的漫山坡上,抬 头,望不见天;平视,古木琅林,深幽无尽。平均树龄400年的一株株老松,掌控着这里的 地老天荒。丫杈散乱的椴树、柳树、楸树、稠李等阔叶木,趴伏在老松的阴影下,更低的阴 密中,人参、党参、刺五加与蕨类、菌类、稗草杂乱相交,同为芸芸众生,挤挤丛丛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ˆ在一棵千岁老松下叹服思量,北宋年间一粒种子,今 天仍自在云天,这自然的气质,不以时为迁。百年前,单人可搏虎的披甲人,踏冰封海浪河 而上,在密林中搜寻貂与熊的足印。千年前,鲜卑人、契丹人、靺輖人、金人、满人循石岸 而下,来到莽苍苍的黑土地,向温暖迁移,一程程点燃起入主中原的壮志雄心,天地间由此 风云际会 大山、大水、大印迹,我一定会再来,看宁古塔的塔 (有删改) 7.(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一开始即从满金人龙兴之地海林市的沟口林场写起。抵达宁古塔前
过宁安、东京城、镜泊湖,沿海浪河南岸蜿蜒溯行。水渐急、坡渐高、人户渐稀少,车的发 动机声音像牛吼,我们扎到沟口林场已是下午时分。 下车,便感觉湿乎乎的水汽当头低漫下来,没几分钟就把周身上下滤了个通透。海拔 630 米,天成一块小盆地,山脊连带,远低近高。人在山掌心,山握一团云,雾珠随风荡漾,散 射掉了杂色,满目青黛便有了浓淡虚实的层次。远处,一角如帆孤峰,头顶万松,黑灰变幻, 缥缈隐现似不可及,正是一幅泼墨山水画。耳畔,松涛低吟似海潮,却不知是“訇”还是“空”。 号称林场最大的酒店,其实不过十几间客房,里面却满是北京人眼中的“奢侈品”:实木廊柱、 满疤瘤木墙围、白茬木条棂花窗,整树剖的条案坐在比腰还粗的原木墩上,房后小园田里瓜 菜翠绿、葱香盈盈。门前,四根粗壮惊人、好似宫灯一般的白茬松木柱,突兀在黑土地上, 上面斧刨钉锤叮当,横梁、眉额、戗木已大致有了模样,这是酒店老板华三正搭的挑檐门楼。 很久没闻到不带半点油腻、纯净的松脂香了——清凉、辛雅,混合着青草的湿甜,凝神深吸, 似有似无,可不经意间,却沁达心脾。 可这儿不是秦淮河,是宁古塔!在电子地图上拉一根直线,太平沟与同在海浪河南岸的宁古 塔老城间,相距不过百里。按《大清律例》:“凡盗窃临时拘捕、为首杀人者,照强盗律,拟 斩立决;为从者,应发往吉林、乌拉、白都诺、宁古塔等处披甲人为奴。”不仅如此,流放 宁古塔,也往往是不少震惊全国政治大案的终点,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所谓皇恩浩荡。 清代近 300 年,不知有多少当朝大夫、累世官员、南方士子,他们的楼不知因为哪个人,一 夜间就崩了;他们的天不知因为哪句话,恍惚间就塌了。满腔惜其不成的屈辱,尚存一丝苟 且,抛却生离死别,披枷戴锁,踏上步步诛心的远途。 来的路上,我站上一处高岗,久久凝视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深邃乌青、笼盖四野、沉重而 凝滞,只于极地交天处横现一丝弧光。这是盘桓至今不肯散去的离人恨、流人泪,也曾是孵 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那些真山真水原生的披甲人,出门不带盘缠,随处吃用,主人也分文不取;城中店铺任由其 赊买绸缎,讲好来年用貂皮偿还,尽管素不相识,相距百里,从不爽约。对于他们,最可怕 的便是进京做官,几人升迁,数百人聚于郊外送别,哭声震天,形同流放。他们用与生俱来 的质朴良善,救助了那些从小桥流水而来,万念俱灰的灵魂。“南蛮”常常是重武尚义长官们 的座上客,逃跑也并不被举报。而流人们,则教会了他们破木为屋,开荒稼穑。 被称为人参水,冰冷清澈、一望透底的海浪河,至今仍是一条原始的河,源头就藏在太平沟 尽头的巍巍高山中。河里出一种土称“柳根”的小野鱼,肉质紧而细,长两年不过一拃长。河 岸高坡上的原始密林中,千龄红松树冠,一般也高不过 10 米。时间在这里似乎变慢了,一 切生物都小心翼翼缩紧了形骸,了如尘沙。 没有奇峰巧石,少有悬崖陡壁,原始林是独一无二的境界。敦实厚重如胸膛的漫山坡上,抬 头,望不见天;平视,古木琅林,深幽无尽。平均树龄 400 年的一株株老松,掌控着这里的 地老天荒。丫杈散乱的椴树、柳树、楸树、稠李等阔叶木,趴伏在老松的阴影下,更低的阴 密中,人参、党参、刺五加与蕨类、菌类、稗草杂乱相交,同为芸芸众生,挤挤丛丛。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在一棵千岁老松下叹服思量,北宋年间一粒种子,今 天仍自在云天,这自然的气质,不以时为迁。百年前,单人可搏虎的披甲人,踏冰封海浪河 而上,在密林中搜寻貂与熊的足印。千年前,鲜卑人、契丹人、靺鞨人、金人、满人循石岸 而下,来到莽苍苍的黑土地,向温暖迁移,一程程点燃起入主中原的壮志雄心,天地间由此 风云际会。 大山、大水、大印迹,我一定会再来,看宁古塔的塔。 (有删改) 7.(3 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一开始即从满金人龙兴之地海林市的沟口林场写起。抵达宁古塔前
乘车经过宁海、东京城、镜泊湖等地,一路沿海浪河南岸溯流而行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人迹罕至、孤峰如帆、群松变幻、山脊连带、崖握团云、林涛低吟、 风荡雾珠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初履海林的真切感受。 C.因为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雾,深邃、乌青、沉重、凝滞,作者运用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中看见了离人恨与流人泪,以及孵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D披甲人倘有机会进京为官,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哭声一片:正是他们的祖先,从山林转向 黑土地,再逐渐向温暖迁移,慢慢生出了入主中原的雄心。 8.(6分)宁古塔本没有塔,文章标题中心语“塔”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9.(6分)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 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 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 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 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 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 也。”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 坏不更造也。”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 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 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鹛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 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 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B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C.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D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乘车经过宁海、东京城、镜泊湖等地,一路沿海浪河南岸溯流而行。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人迹罕至、孤峰如帆、群松变幻、山脊连带、崖握团云、林涛低吟、 风荡雾珠的生动描写,抒发了自己初履海林的真切感受。 C.因为宁古塔上空的漫天云雾,深邃、乌青、沉重、凝滞,作者运用联想,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中看见了离人恨与流人泪,以及孵化勇士的元始混沌。 D.披甲人倘有机会进京为官,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哭声一片;正是他们的祖先,从山林转向 黑土地,再逐渐向温暖迁移,慢慢生出了入主中原的雄心。 8.(6 分)宁古塔本没有塔,文章标题中心语“塔”有什么含义?请作简要分析。 9.(6 分)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 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光力辞。帝曰:“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 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且 卿能进士取高第,而云不能四六,何邪?”竟不获辞。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鉴,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 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常守萧何之法 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 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 也。”帝问光,光曰:“布法象魏,布旧法也。诸侯变礼易乐者,王巡守则诛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 坏不更造也。”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它日留对,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光曰:“然。陛下 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 邪?”帝欲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 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与国论,此消长之大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 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元祐元年复得疾。是年九月薨,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 (3 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B.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C.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D.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 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11. (3 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故有“内相”之称。 B四六,即四六文或骈体文。其文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并注重藻饰和用典 C.《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故名《资治通鉴》。 D曹参代萧何,指萧何死后曹参任国相,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 体系,且取得成功。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自幼聪颖,手不释卷。因读书多见识广,故能关键时刻砸缸救人,成就佳话,并为 他后来步入仕途打下基础 B宋神宗要把司马光提拔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却以自己不能作四六文为由加以推辞。然而终 究推辞不掉,只好赴任。 C.司马光认为治理天下就好比住房子,房子坏了就修补一下:没有倒塌就不要另造新房。吴 申认为司马光所言切中要害。 D.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当皇帝要重用司马光时,王安石以韩信树 汉赤色旗为喻,表示反对 13.(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 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 (2)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4.(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描写出堤上踏青赏春之人随着画船行走的情形;一个“逐”字,不禁让人想到游 人之多、景况之热闹。 第三句是写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 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 C.下片首句中,“白发”当是词人自指。全句通过“白发戴花这一细节,刻画出词人旷达不羁、 乐而忘形的狂态 D.下片末句作者发出感叹,表达出忘却贬官烦恼、愿在春醪中一醉方休的思想情感:然欢快 之中却透出对人生的感慨。 15.(6分)这首词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众 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 将衰落,历史永不止步之意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边 地的苦寒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故有“内相”之称。 B.四六,即四六文或骈体文。其文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并注重藻饰和用典。 C.《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故名《资治通鉴》。 D.曹参代萧何,指萧何死后曹参任国相,推翻萧何在任时立下的规矩而自立一套治理国家的 体系,且取得成功。 12. (3 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自幼聪颖,手不释卷。因读书多见识广,故能关键时刻砸缸救人,成就佳话,并为 他后来步入仕途打下基础。 B.宋神宗要把司马光提拔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却以自己不能作四六文为由加以推辞。然而终 究推辞不掉,只好赴任。 C.司马光认为治理天下就好比住房子,房子坏了就修补一下;没有倒塌就不要另造新房。吴 申认为司马光所言切中要害。 D.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当皇帝要重用司马光时,王安石以韩信树 汉赤色旗为喻,表示反对。 13. (10 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 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 (2)帝曰:“今天下汹汹者,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众之所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14.(3 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描写出堤上踏青赏春之人随着画船行走的情形;一个“逐”字,不禁让人想到游 人之多、景况之热闹。 B.第三句是写一群少女在绿杨掩映的临水人家的庭院里荡着秋千、怡然自乐的美妙情景,欢 歌笑语,让人心驰神往。 C.下片首句中,“白发”当是词人自指。全句通过“白发戴花”这一细节,刻画出词人旷达不羁、 乐而忘形的狂态。 D.下片末句作者发出感叹,表达出忘却贬官烦恼、愿在春醪中一醉方休的思想情感;然欢快 之中却透出对人生的感慨。 15.(6 分)这首词在情感抒发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众 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 将衰落,历史永不止步之意。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边 地的苦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