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差别阈限DLu=X上一X等 下差别阈限(DL)=X等-X下 差别阈限DL=(Dlu十DL)/2 X上、X等、X下分别判断为“+”“=”和“一”时感觉量的平均数 (2)两类反应的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DL=(Lu+L2 Lu和L1为被试判断“+”和“一”时感觉量的平均数。 、实验目的 1.通过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2.掌握直线内插法和作图法计算差别阈限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个人一组。 (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两套重量差别不等的砝码,一套的重量差别为3g,另一套重量差别 为5g,标准刺激为100g,眼罩一个。两套砝码的重量如下: l.9g、4g、97g、100g、100g、103g、106g、109g。 2.88g、92g、96g、100g、100g、104g、108g、112g (三)实验设计与步骤 本实验可以考虑性、优势手与非优势手、是否反馈结果等因素,并从上述的角度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1.预备实验:取一个100g的砝码为标准刺激,88g、92g、108g、112g为比较刺 激,用优势手每组比较10次,共40次。比较时,每组标准刺激在前和在后的次数各 半,将40次的比较排成随机顺序表,保证实验按随机顺序进行。做完预备实验后, 计算出被试判断的正确率,根据下列条件选择砝码。 (1)88或112g有80%以上正确; 2)92g或108g有80%以下正确。 同时符合A和B两个条件,选择第二套实验材料:如果A和B的正确率均未达 到80%以上,则说明两套材料均不适合。如果A和B只有一个正确率达到80%以上, 选择符合条件的一套材料
6 上差别阈限(DLu)=X 上一 X 等 下差别阈限(DLl)=X 等—X 下 差别阈限(DL)=(Dlu 十 DLl)/2 X 上、X 等、X 下分别判断为“+”“=”和“—”时感觉量的平均数。 (2)两类反应的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DL)=(Lu+L1)/2 Lu 和 L1 为被试判断“+”和“一”时感觉量的平均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重量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2.掌握直线内插法和作图法计算差别阈限。 三、实验方法 (一)被试 全班同学,4 个人一组。 (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两套重量差别不等的砝码,一套的重量差别为 3g,另一套重量差别 为 5g,标准刺激为 100g,眼罩一个。两套砝码的重量如下: 1. 91g、94g、97g、100g、100g、103g、106g、109g。 2. 88g、92g、96g、100g、100g、104g、108g、112g。 (三)实验设计与步骤 本实验可以考虑性、优势手与非优势手、是否反馈结果等因素,并从上述的角度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1.预备实验:取一个 100g 的砝码为标准刺激,88g、92g、108g、112g 为比较刺 激,用优势手每组比较 10 次,共 40 次。比较时,每组标准刺激在前和在后的次数各 半,将 40 次的比较排成随机顺序表,保证实验按随机顺序进行。做完预备实验后, 计算出被试判断的正确率,根据下列条件选择砝码。 (1) 88g 或 112g 有 80%以上正确; (2) 92g 或 108g 有 80%以下正确。 同时符合 A 和 B 两个条件,选择第二套实验材料;如果 A 和 B 的正确率均未达 到 80%以上,则说明两套材料均不适合。如果 A 和 B 只有一个正确率达到 80%以上, 选择符合条件的一套材料
2.正式实验 (1)排出各对刺激的呈现顺序:将7个比较刺激(包括一个100g的比较刺激)与标 准刺激配对,每对比较50次,总共比较350次。为消除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50次 中25次标准刺激在先,25次比较刺激在后。刺激呈现的顺序按完全随机的顺序进行 并列出刺激呈现顺序表,随机顺序表的制作可以采用抽签、随机数字表或计算机产生 随机数字的方法,刺激随机呈现顺序及结果记录见表1-1。 表1-1刺激随机呈现顺序与结果记录表 刺激排|刺激呈现随机顺序 被试的反应 结果转换 列顺序先 重(+)相等(=)轻() 100 100 350 100 (2)为了保证刺激呈现在同一位置,应在桌面上标出刺激呈现的位置。同时,在 实验过程中被试前臂的位置应保持不变。 (3)呈现刺激时,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不要超过1s,避免被试的第一个刺激的重 量感觉消退:两次比较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在5s以上,避免两次感觉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呈现刺激时,勿将刺激碰到被试的手 (4)实验开始前,先向被试做示范操作:右前臂放在桌面上,用拇指和食指抓住 刺激的上端,轻轻向上提起,使之离桌面约0.5cm,大约2秒钟后放下,紧接着换第 2个刺激,用同样的方法操作。示范后让被试坐下,将优势手前臂放在桌上作标记的 位置,并带上遮眼罩,给被试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对—对地比较砝码的重量,当你听到我把砝码放到桌上时,你就用刚才看到的 办法轻轻提起它,注意这时的重量感觉,放下后也要尽量保持这种感觉,当拿每二个刺激时,就 用你对第二个刺激的重量感觉与第一个刺激重量感觉比较,如果你觉得第二个比第一个轻,就 说'轻’;如果你觉得重,就说重′;如果分不出轻重,就说‘相等。这样总共要比较很多次, 每次比较后必须做出判断,前后判断的标准要尽量保持—致。请注意,要用第二个刺激的重量去 比较第—个刺激的重量,要你判断第二个比第—个轻、重、还是相等。下面开始实验
7 2.正式实验 (1) 排出各对刺激的呈现顺序:将 7 个比较刺激(包括一个 100g 的比较刺激)与标 准刺激配对,每对比较 50 次,总共比较 350 次。为消除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50 次 中 25 次标准刺激在先,25 次比较刺激在后。刺激呈现的顺序按完全随机的顺序进行。 并列出刺激呈现顺序表,随机顺序表的制作可以采用抽签、随机数字表或计算机产生 随机数字的方法,刺激随机呈现顺序及结果记录见表 1-1。 表 1-1 刺激随机呈现顺序与结果记录表 刺激排 列顺序 刺激呈现随机顺序 被试的反应 结果转换 先 后 重(+) 相等(=) 轻(-) 1 100 91 2 97 100 … … … 350 100 91 (2) 为了保证刺激呈现在同一位置,应在桌面上标出刺激呈现的位置。同时,在 实验过程中被试前臂的位置应保持不变。 (3) 呈现刺激时,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不要超过 1s,避免被试的第一个刺激的重 量感觉消退;两次比较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在 5s 以上,避免两次感觉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呈现刺激时,勿将刺激碰到被试的手。 (4) 实验开始前,先向被试做示范操作:右前臂放在桌面上,用拇指和食指抓住 刺激的上端,轻轻向上提起,使之离桌面约 0.5cm,大约 2 秒钟后放下,紧接着换第 2 个刺激,用同样的方法操作。示范后让被试坐下,将优势手前臂放在桌上作标记的 位置,并带上遮眼罩,给被试如下指导语: “现在请你一对一对地比较砝码的重量,当你听到我把砝码放到桌上时,你就用刚才看到的 办法轻轻提起它,注意这时的重量感觉,放下后也要尽量保持这种感觉,当拿每二个刺激时,就 用你对第二个刺激的重量感觉与第一个刺激 重量感觉比较,如果你觉得第二个比第一个轻,就 说‘轻’;如果你觉得重,就说‘重’;如果分不出轻重,就说‘相等’。这样总共要比较很多次, 每次比较后必须做出判断,前后判断的标准要尽量保持一致。请注意,要用第二个刺激的重量去 比较第一个刺激的重量,要你判断第二个比第一个轻、重、还是相等。下面开始实验
(5)按照实验前排好的顺序呈现刺激,每次被试做出“轻”“重”“相等”的判断 记在记录表上,每比较50次休息2分钟,并让被试手臂自由活动 (6)做完一个被试,换下一个被试,继续上述实验步骤。 四、结果分析 1.整理记录结果,把标准刺激在先的判断转换成比较刺激在后的判断结果,将 结果填入记录表的最后一栏中。 2.分别统计出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轻、重、相等的频次,并计算出相应的百分 数,填入频次表中, 频次表 比较刺激 3.以比较刺激为横坐标,以其重于、轻于、等于标准刺激的百分数为纵坐标, 把所得结果绘成曲线图,并作出解释 4.用直线内插法分别求出个人和全班同学的上、下及总的重量差别阈限。 5.根据全班数据,分析重量判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五、问题与讨论 根据本实验结果,说明实验有无顺序误差。如果有,它是否影响测定的结果 为什么? 2.在测定重量差别阈限时,用恒定刺激法比用最小变化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如果检验重量差别阈限不符合韦伯定律,在本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还要做什 么补充? 六、参考文献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4-149
8 (5) 按照实验前排好的顺序呈现刺激,每次被试做出“轻”“重”“相等”的判断, 记在记录表上,每比较 50 次休息 2 分钟,并让被试手臂自由活动。 (6)做完一个被试,换下一个被试,继续上述实验步骤。 四、结果分析 1.整理记录结果,把标准刺激在先的判断转换成比较刺激在后的判断结果,将 结果填入记录表的最后一栏中。 2.分别统计出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轻、重、相等的频次,并计算出相应的百分 数,填入频次表中。 频次表: 比较刺激 判 断 次 数 (一) (=) (十) (十)+(=) 1 2 ┇ 7 3.以比较刺激为横坐标,以其重于、轻于、等于标准刺激的百分数为纵坐标, 把所得结果绘成曲线图,并作出解释。 4.用直线内插法分别求出个人和全班同学的上、下及总的重量差别阈限。 5.根据全班数据,分析重量判别阈限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五、问题与讨论 1.根据本实验结果,说明实验有无顺序误差。如果有,它是否影响测定的结果? 为什么? 2.在测定重量差别阈限时,用恒定刺激法比用最小变化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如果检验重量差别阈限不符合韦伯定律,在本实验设计的基础上,还要做什 么补充? 六、参考文献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44~149.
实验2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 实验背景 平均差误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另一种方法。其特点在于被试可以 主动地并且连续地调整刺激量的大小,因此调动了被试的积极性。在用这种方法测量 差别阈限时,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 平均数(AE)就代表差别阈限值。公式为:AE=∑-S/n,其中Xi表示每次测定所 得数据;S表示标准刺激:n表示测定次数。用此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最小变化法 和恒定刺激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原因在于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 之内。它测得的阈限值只是阈限的近似值,不能与其他方法的结果相比较。 计算机的图形显示是通过象素完成的。象素大小相等且等距,因而对由象素组成 的线段 的长度测定是极为准确的。本实验就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二、实验目的 1、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2、掌握长度测量应该控制的各种变量。 三、实验方法与程序 (一)被试 全班同学,4人一组,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 (二)实验材料 计算机,“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实验程序(参见 ExpPsy2000实验设 计系统)。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平均差误法会带来动作误差,应注意克服。在本实验中,有一半次数比较刺激长 于标准刺激(简称“长”),另一半次数比较刺激短于标准刺激(简称“短”)。同时,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应将一半次数在右边呈现比较刺激(简称“右”),另一半次数在 左边呈现比较剌激(简称“左”)。因此,组合上述4种方法,可得到“右短”“右长” “左短”、“左长”四种方式。实验中每种方式作10次测定,为了消除顺序误差,每 种方式又分为两个5次进行,如表2-1
9 实验 2 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 一、实验背景 平均差误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另一种方法。其特点在于被试可以 主动地并且连续地调整刺激量的大小,因此调动了被试的积极性。在用这种方法测量 差别阈限时,被试调整得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 平均数(AE)就代表差别阈限值。公式为:AE=∑|Xi—S|/n,其中 Xi 表示每次测定所 得数据;S 表示标准刺激:n 表示测定次数。用此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最小变化法 和恒定刺激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原因在于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 之内。它测得的阈限值只是阈限的近似值,不能与其他方法的结果相比较。 计算机的图形显示是通过象素完成的。象素大小相等且等距,因而对由象素组成 的线段 的长度测定是极为准确的。本实验就用平均差误法来测量线段长度的差别阈限。 二、实验目的 1、通过长度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用平均差误法测量差别感受性。 2、掌握长度测量应该控制的各种变量。 三、实验方法与程序: (一)被试 全班同学,4 人一组,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 (二)实验材料 计算机,“平均差误法测量长度差别阈限”实验程序(参见 ExpPsy2000 实验设 计系统)。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平均差误法会带来动作误差,应注意克服。在本实验中,有一半次数比较刺激长 于标准刺激(简称“长”),另一半次数比较刺激短于标准刺激(简称“短”)。同时,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应将一半次数在右边呈现比较刺激(简称“右”),另一半次数在 左边呈现比较刺激(简称“左”)。因此,组合上述 4 种方法,可得到“右短”、“右长”、 “左短”、“左长”四种方式。实验中每种方式作 10 次测定,为了消除顺序误差,每 种方式又分为两个 5 次进行,如表 2-1
表2-1刺激呈现系列及比较刺激的位置 次数右短右长左长左短左长右长右短 2345 1.键入被试姓名后,请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应向被试指明反应键(红键和绿 键)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2.提醒被试分清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在标准刺激的下面印有“标准刺激”的 字样)。 3.被试每次调整完毕后,按反应键盒上的黄键表示确认。 四、结果分析 1.详细结果共40行,表示40次测定,每行分3列印出。第一列为标准刺激的 位置和相对于变异刺激的长短;第二列为变异刺激的初始大度;第三列为被试调节后 的长度。 2.请由此计算被试长度估计的平均误差(AE),也即是此被试长度估计的差别阈 限(近似值 3.根据前的实验顺序安排表。可以对结果进一步区分,即前5次为右短,其后 5次为右长,以此类推,最后5次为右短。据此可以请被试计算“左”的AE和“右” 的AE,以及“长”的AE和“短”的AE,以检验实验中的动作误差和空间误差的情况。 五、问题与讨论 采用平均差误法设计实验的基本程序 2.在平均差误法的实验中,如何避免空间误差和顺序误差? 3.如何检测出被试存在期望误差或疲劳效应,所测得的差别阈限值是否会受到 影响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0~34
10 表 2-1 刺激呈现系列及比较刺激的位置 次数 右短 右长 左长 左短 左长 右长 右短 1 2 3 4 5 ┇ 1.键入被试姓名后,请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应向被试指明反应键(红键和绿 键)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2.提醒被试分清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在标准刺激的下面印有“标准刺激”的 字样)。 3.被试每次调整完毕后,按反应键盒上的黄键表示确认。 四、结果分析 1.详细结果共 40 行,表示 40 次测定,每行分 3 列印出。第一列为标准刺激的 位置和相对于变异刺激的长短;第二列为变异刺激的初始大度;第三列为被试调节后 的长度。 2.请由此计算被试长度估计的平均误差(AE),也即是此被试长度估计的差别阈 限(近似值)。 3.根据前的实验顺序安排表。可以对结果进一步区分,即前 5 次为右短,其后 5 次为右长,以此类推,最后 5 次为右短。据此可以请被试计算“左”的 AE 和“右” 的 AE,以及“长”的 AE 和“短”的 AE,以检验实验中的动作误差和空间误差的情况。 五、问题与讨论 1.采用平均差误法设计实验的基本程序。 2.在平均差误法的实验中,如何避免空间误差和顺序误差? 3.如何检测出被试存在期望误差或疲劳效应,所测得的差别阈限值是否会受到 影响? 六、参考文献 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