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乃中考之本岂能舍本逐末? 四川省丹棱县教研室黄志伟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的不少材料取自于语文教材以外,特别是现代文的阅 读材料多数出自教材以外,于是,不少的应试者进入了一个误区一一反正不考教材,何 必学这语文教材,甚至有“语文教材学不学一个样”之说!因此,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更 加淡化,甚至有的干脆抛开教材搞题海战术,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非但没有改变 重理轻文,反倒更严重。 到底中考和语文教材的关系怎么样呢?请看以下中考题。 【中考题回放】 〖积累与运用部分〗 例1.默写(07·北京) (1)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 是 例2.请从下面两组备选人物形象中各选一个,按要求答题。(07·河南) (1)备选:A夏洛克B菲利普夫妇C奥楚蔑洛夫(人教语文《威尼斯商人》《我 的叔叔于勒》《变色龙》) 出自课文:《 》作
教材乃中考之本 岂能舍本逐末? 四川省丹棱县教研室 黄志伟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的不少材料取自于语文教材以外,特别是现代文的阅 读材料多数出自教材以外,于是,不少的应试者进入了一个误区——反正不考教材,何 必学这语文教材,甚至有“语文教材学不学一个样”之说!因此,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更 加淡化,甚至有的干脆抛开教材搞题海战术,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非但没有改变 重理轻文,反倒更严重。 到底中考和语文教材的关系怎么样呢?请看以下中考题。 【中考题回放】 〖积累与运用部分〗 例 1.默写(07·北京) (1)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 是: , 。 例 2.请从下面两组备选人物形象中各选一个,按要求答题。(07·河南) (1)备选:A 夏洛克 B 菲利普夫妇 C 奥楚蔑洛夫(人教语文《威尼斯商人》《我 的叔叔于勒》《变色龙》) 选 出自课文:《 》 作 者
(2)备选:A吴用B诸葛亮C孙悟空 出自名著 》有关故 例3.重视名著阅读(07·山西) 名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的空格内填写相应 的内容,完成读书卡片的制作 书名 作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 姓名 主人公 格特征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 摘录时候,人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名句 例4.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07·湖北黄冈) 狡(xia) 者鄙读书,无知者(xidn) 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 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 人A_,数学使人β_,科学使人C,伦理学使人D,逻辑修辞之学 使人善辨;E_(培根《谈读书》人教语文9上)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将其依次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田 字格内
(2)备选:A 吴用 B 诸葛亮 C 孙悟空 选 出自名著:《 》 有关故 事 例 3.重视名著阅读(07·山西) 名著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的空格内填写相应 的内容,完成读书卡片的制作。 书名 作者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主人公 姓名 性格特征 名句 摘录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 的时候,人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心得 例 4.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07·湖北黄冈)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 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 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 人 A ,数学使人 B ,科学使人 C ,伦理学使人 D ,逻辑修辞之学 使人善辨; E (培根《谈读书》人教语文 9 上)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词中书写有误的字,并将其依次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田 字格内
(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A、B、C、D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只选序号) 选项:①周密 ②庄重 ③灵秀 ④深刻 我会选:A.B.C.D (3)请根据语境给文中E处选填合适的语句。(只选序号) A.凡有所学,定成性格。 B.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凡有所学,能不成性格? D.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哉? 例5.请从下面A、B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07·湖北黄冈) A.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人教语文7上《理想》)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沁园春·雪》 人教语文9上,苏教语文7下,语文版语文9下) 我会 〖古诗文阅读部分〗 例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07·山东烟台)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例2阅读曹操的《观沧海》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07·江苏南京)
(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 A、B、C、D 处选填合适的词语。(只选序号) 选项:①周密 ②庄重 ③灵秀 ④深刻 我会选:A. B. C. D. (3)请根据语境给文中 E 处选填合适的语句。(只选序号) A.凡有所学,定成性格。 B.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凡有所学,能不成性格? D.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哉? 例 5.请从下面 A、B 两句中自选一句进行品析。(07·湖北黄冈) A.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理想》)(人教语文 7 上《理想》)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沁园春·雪》 人教语文 9 上,苏教语文 7 下,语文版语文 9 下) 我会 品 句: 〖古诗文阅读部分〗 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07·山东烟台)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例 2.阅读曹操的《观沧海》的诗句,按要求回答问题。(07·江苏南京)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例2.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1~5题。(07·重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外人道也”是因 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例3.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07·山西) 甲文:饮酒(人教语文)乙文:爱莲说(人教语文)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间( 2)亭亭净 植 2.下列各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无/车马喧 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即“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例 2.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 1~5 题。(07·重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 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外人道也”是因 为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例 3.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1~5 题。(07·山西) 甲文:饮酒(人教语文)乙文:爱莲说(人教语文)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间( ) (2)亭亭净 植( ) 2.下列各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 B.飞鸟/相与还 C 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即“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 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沽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 谈你的认识。 例4.文言文阅读(7·宁夏 1.用“丨”标出下面两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赋予小石潭什么样的意趣?说说看 5.《曹刿论战》一文简要而完整地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文章标 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 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沽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5.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 谈你的认识。 例 4.文言文阅读(07·宁夏) 1.用“∣”标出下面两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赋予小石潭什么样的意趣?说说看。 5.《曹刿论战》一文简要而完整地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那么文章标 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