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期中联合考试 初一年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1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总分 (二)(三) 四) 得分 积累与应用(27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8分) 4月30日21时28分,黄浦江两岸万千红色烟花喷薄而出。浦西的大型LED墙上红 色绚丽的画面飞快转换,江面6000个红色LED向前流动,天地间仿佛突然降下了一个大大 的红帘。在满眼红彤彤的画面中乐声响起,烟花灯光晩会开始了。shun间黄浦江两岸成了 甲(A火树银花B红妆素善]250多个探照灯16盏激光灯变换着各种颜色的光, 水幕、喷泉、激光交相变化图案。江面上竖立着各参展国国旗的舟船在行进,五彩花雨沿岸 渐次绽放,时而是牡丹,时而变幻成五角星和笑脸等,与灯光璀璨的世博园—轴四馆交相辉 ying……声光电的奇幻结合,乙(A营造B.塑造)了如诗如画的春江花雨夜气氛。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4分) ①shun间( ②交相辉ying( ③喷薄 (A. bo B bao) ④绚丽 (A xun B xuan) (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词语。(只填序号)( )( )(2分) (3)文段中处的标点符号应是 2、默写。(11分) ,寒梅著花未 《杂诗》
2016 年秋季期中联合考试 初一年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21 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积累与应用(27 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8 分) 4 月 30 日 21 时 28 分,黄浦江两岸万千红色烟花喷薄而出。浦西的大型 LED 墙上红 色绚丽的画面飞快转换,江面 6000 个红色 LED 向前流动,天地间仿佛突然降下了一个大大 的红帘。在满眼红彤彤的画面中乐声响起,烟花灯光晚会开始了。shùn 间黄浦江两岸成了 甲 (A.火树银花 B.红妆素裹),1250 多个探照灯 16 盏激光灯变换着各种颜色的光, 水幕、喷泉、激光交相变化图案。江面上竖立着各参展国国旗的舟船在行进,五彩花雨沿岸 渐次绽放,时而是牡丹,时而变幻成五角星和笑脸等,与灯光璀璨的世博园一轴四馆交相辉 yìng……声光电的奇幻结合, 乙 (A.营造 B.塑造)了如诗如画的春江花雨夜气氛。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选择题只填序号)(4 分) ①shùn 间( ) ②交相辉 yìng ( ) ③喷薄. (A. bó B.báo) ④绚.丽 (A.xùn B.xuàn) (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两处的词语。(只填序号)( )( )(2 分) (3)文段中 处的标点符号应是 。(2 分) 2、默写。(11 分) ○1 ,寒梅著花未。 《杂诗》
⑦数声风笛离亭晚 《淮上与友人别》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夜雨寄北》 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人蜀州》 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⑦子曰:“温故而知新, 《论语》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 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 3、综合性学习(8分) 某校中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住宅区的命名”为题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 过去,市民的住宅区通常被称作“职工宿舍”“家属大院”等。如今,不少住宅区有了像“西 子香荷”“水韵花都”“南薰别院”“漾日湾畔”之类的名字。同时,调查中还发现以“戛 纳湾”“莱茵河畔”“加州风景”“威尼斯花园”等洋名来命名的住宅区也很多,细数这类 住宅区的名字,差不多能拼出欧美地图,有市民戏称“欧风美雨满华夏,错把故乡作他乡”。 (1)从以上有关“住宅区命名”的调查中,你能得出哪两点结论?请简要概括。(2分) (2)根据以上调查,请你就“如何为住宅区命名”这一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一条建 议。(2分) (3)请参照示例,用富有一定文采的语言(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对下面住宅区名称的丰 富内涵进行阐释。(任选其一)(2分) A.立于静水浅溪之旁的“在水一方”B.处于喧嚣繁杂之间的“隐庐 示例:筑于山边水畔的“山水人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亲近山水,融自然于呼 吸之间;构筑诗意,享优雅于生活之中。 (4)请为下面关于住宅的对联的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2分)。( 上联:屋后松竹添秀色下联 A.芝兰自启山川秀B.日拥祥云护德门C春涵瑞霭笼仁里D.门前梅兰吐幽香 二、阅读
资*源%库 ○2 数声风笛离亭晚, 。 《淮上与友人别》 ○3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夜雨寄北》 ○4 ,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海内存知己, 。 《送杜少府之人蜀州》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 ○7 子曰:“温故而知新, 。” 《论语》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 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 。 3、综合性学习(8 分) 某校中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住宅区的命名”为题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 过去,市民的住宅区通常被称作“职工宿舍”“家属大院”等。如今,不少住宅区有了像“西 子香荷”“水韵花都”“南薰别院”“漾日湾畔”之类的名字。同时,调查中还发现以“戛 纳湾”“莱茵河畔”“加州风景”“威尼斯花园”等洋名来命名的住宅区也很多,细数这类 住宅区的名字,差不多能拼出欧美地图,有市民戏称“欧风美雨满华夏,错把故乡作他乡”。 (1)从以上有关“住宅区命名”的调查中,你能得出哪两点结论?请简要概括。(2 分) ① ② (2)根据以上调查,请你就“如何为住宅区命名”这一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一条建 议。(2 分) (3)请参照示例,用富有一定文采的语言(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对下面住宅区名称的丰 富内涵进行阐释。(任选其一 ....)(2 分) A.立于静水浅溪之旁的“在水一方” B.处于喧嚣繁杂之间的“隐庐” 示例:筑于山边水畔的“山水人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亲近山水,融自然于呼 吸之间;构筑诗意,享优雅于生活之中。 (4)请为下面关于住宅的对联的上联选择合适的下联(2 分)。( ) 上联:屋后松竹添秀色 下联: A. 芝兰自启山川秀 B.日拥祥云护德门 C.春涵瑞霭笼仁里 D.门前梅兰吐幽香 二、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47题(13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 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 “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为违信于诸儿,遂 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1)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 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4、解释加点词语(2分) 太丘舍去 及事讫 5、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各骑/竹马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7、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但从选材角度看 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 的正面 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 至少两条)(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 4-7 题 (13 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 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 “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为违信于诸儿,遂 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 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4、解释加点词语(2 分) 太丘舍去. 及事讫. 5、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各骑/竹马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7、文段理解。(5 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 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 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 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 至少两条)(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2题。(20分)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 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 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 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 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 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敲,就匆忙地下 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 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 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 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 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8、“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3分) 9、如何理解下列语句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 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8-12 题。(20 分)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 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 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 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 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 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 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 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 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 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 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8、“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漫长”有多长?他都做了哪些准备?(3 分) 9、如何理解下列语句。 (1)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 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3 分)
(2)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3分) 10、从第⑥段中的划横线的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4分) 11、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3分) 12、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2分) 捡来的手机(周广华) 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 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 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他三 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 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 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 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 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
(2)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3 分) 10、从第⑥段中的划横线的词语,分析父亲的辛苦。(4 分) 11、选文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3 分) 12、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苦的。它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4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13-17 题。(22 分) 捡来的手机(周广华) 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 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 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他三 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 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 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 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 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