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柳城小片区2013年秋七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本卷共26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题号 总分 (二)(三)(四) :得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0分) 1、请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标点要占格。(3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 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 显出憔粹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 上的点辍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伶 )和( :②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改为 製 改为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母爱、童真、自然”是 其作品的主旋律 B.马克·吐温,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是他的代表 作 C.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 随笔精编》 4、下面说法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对残疾人同学说:“你虽然残废了,但并不影响你努力成才。” B、探望病人时说:“不要紧,得病不一定就会死,好好养病吧!” 初一语文共8页第1页共10页
初一语文 共 8 页 第 1 页 共 10 页 南安市柳城小片区 2013 年秋七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卷共 26 小题;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 150 分)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题 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得 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0 分) 1、请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方格内,标点要占格。(3 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4 分)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 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 显出憔粹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 上的点辍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2 分)伶.( ) 和.( ) ②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2 分) 改为 ; 改为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诗人、作家、儿童文学家,“母爱、童真、自然”是 其作品的主旋律。 B.马克·吐温,19 世纪后期英国著名作家,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是他的代表 作。 C.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丰子恺,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 随笔精编》。 4、下面说法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对残疾人同学说:“你虽然残废了,但并不影响你努力成才。” B、探望病人时说:“不要紧,得病不一定就会死,好好养病吧!”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
C、对一位戴眼镜的新同学说:“戴眼镜的,把那本书给我递过来。” D、对一位因学习好而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经验给我们介绍介绍,好吗?” 5、默写(12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扬子江头杨柳春 (4)、 却话巴山夜雨时 (5)、沉舟侧畔千帆过, (6)、 思而不学则殆 (7)、 寒梅着花未? (8)、万里赴戎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道尽千古离人共同心声的名句是 (10)、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诗句是: 6、综合性学习。(5分) 你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现在来到了你梦寐以求的中学,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 老师同学都希望尽快地了解你,你同样也希望尽快地了解同学,于是老师决定组织 个自我介绍的综合性活动,希望你积极参与,并出谋划策。围绕这个活动,老师想好 了两种形式,并为之取好了名字: 形式一:制作档案显个性 形式二:编写报纸突全面 (1)在“形式一”中,你需要有一句名言并结合名言来表述你的人生追求,你的是 (3分) (2)在“形式二”中,需要给你的手抄报命名,你的是 (2 第二部分阅读能力(60分) (一)阅读《伤仲永》,回答7~11题:(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7、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初一语文共8页第2页共10页
初一语文 共 8 页 第 2 页 共 10 页 C、对一位戴眼镜的新同学说:“戴眼镜的,把那本书给我递过来。” D、对一位因学习好而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经验给我们介绍介绍,好吗?” 5、默写(12 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3)、扬子江头杨柳春, 。 (4)、 ,却话巴山夜雨时。 (5)、沉舟侧畔千帆过, 。 (6)、 ,思而不学则殆。 (7)、 ,寒梅着花未? (8)、万里赴戎机, 。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道尽千古离人共同心声的名句是: , 。 (10)、成语“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中的诗句是: , 。 6、综合性学习。(5 分) 你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现在来到了你梦寐以求的中学,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 老师同学都希望尽快地了解你,你同样也希望尽快地了解同学,于是老师决定组织一 个自我介绍的综合性活动,希望你积极参与,并出谋划策。围绕这个活动,老师想好 了两种形式,并为之取好了名字: 形式一:制作档案显个性 形式二:编写报纸突全面 (1)在“形式一”中,你需要有一句名言并结合名言来表述你的人生追求,你的是: (3 分) (2)在“形式二”中,需要给你的手抄报命名,你的是: (2 分) 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60 分) (一)阅读《伤仲永》,回答 7~11 题:(15 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7、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4 分)
(1)世隶耕 (2)父异焉 (3)或以钱币乞之 (4)泯然众人矣 8、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0、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11、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关系的认识。(3分) (二)阅读下列选段,回答12~17题(20分) (甲)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干百万人创 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 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 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乙)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 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 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他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哪儿却是那么挺 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待。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 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 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2、从表达方式(即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看,甲文重在」 乙文重在 。(2分) 初一语文共8页第3页共10页
初一语文 共 8 页 第 3 页 共 10 页 (1)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 (2)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3)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_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 8、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 分)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9、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0、填空。(2 分)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三个阶段;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 11、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关系的认识。(3 分) 答: (二)阅读下列选段,回答 12~17 题(20 分) (甲)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 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 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 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乙)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 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 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他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哪儿却是那么挺 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待。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 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 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2、从表达方式(即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看,甲文重在 ; 乙文重在 。(2 分)
13、甲文对母亲高度评价的句子是 乙文中表现被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感动而悔悟的句子是: 。(2分) 1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 甲 (2分) 乙 (2分) 15、甲文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决心;(3分)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我”的 的描写,表现了 “我 (3分) 16、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4分) (1)正是这干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2)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17、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请你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情。(2 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18~22题。(17分) 你在伞里吗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 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 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 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 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一一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 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 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 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一—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 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 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 初一语文共8页第4页共10页
初一语文 共 8 页 第 4 页 共 10 页 13、甲文对母亲高度评价的句子是: 乙文中表现被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感动而悔悟的句子是: 。(2 分) 1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 甲: (2 分) 乙: (2 分) 15、甲文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的 决心;(3 分 )乙 文中划 线的 句子 是对“ 我” 的 的 描写, 表现了 “我” 。(3 分) 16、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4 分) (1)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2)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17、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请你写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情。(2 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 18~22 题。(17 分)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 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 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 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 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 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 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 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 与好奇。去年她 9 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 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
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 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 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 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 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 的刹那,我呆住了—一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 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8、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3分) 19、“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 出这是一个 的女儿。(4分) 20、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分) 文中第④段在全文中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2、说说你对“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 句话的理解。(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23、《西游记》作者是 (人名),他是代(生活年代)的小说家。(2分) 24、《西游记》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2分) 人物: 理由 初一语文共8页第5页共10页
初一语文 共 8 页 第 5 页 共 10 页 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 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 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 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 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 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 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18、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3 分) 19、“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 出这是一个 的女儿。(4 分) 20、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3 分) 21、文中第④段在全文中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22、说说你对“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 句话的理解。(4 分) (四)名著阅读(8 分) 23、 《西游记》作者是______(人名),他是____代(生活年代)的小说家。(2 分) 24、《西游记》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2 分) 人物: 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