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区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七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卡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 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卡上。 、积累与运用(3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脸颊 (2)贮蓄 (3)1ido亮(▲) (4)遗han(▲) 2.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2分) (1)(▲)雀无声 (2)花团锦(▲) 3.请写出与下面词语感情色彩相反的近义词。(2分) (1)鼓励(▲) (2)果断(▲) 4.仿照示例,品析加点的词语。(2分) 示例: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我的老师》) 品析:这“珍宝”原是珠宝玉石的总称,这里的意思是极有价值的东西,表现 出“我”对儿时依恋蔡老师的往事无比珍视 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品析:“钻”本义:穿孔,这里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春草 表现出春草 5.请根据语境,将下列一组赞美母爱的排比句,补充完整(2分) 母爱是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受岁月的风雨仍然清澈如镜 母爱是 七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 第 1 页 共 8 页 溧水区 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七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8 页,分值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卡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 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35 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1)脸颊. ( ▲ ) (2)贮.蓄 ( ▲ ) (3)liáo 亮 ( ▲ ) (4)遗 hàn ( ▲ ) 2.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2 分) (1)( ▲ )雀无声 (2)花团锦( ▲ ) 3.请写出与下面词语感情色彩相反的近义词。(2 分) (1)鼓励 ( ▲ ) (2)果断 ( ▲ ) 4.仿照示例,品析加点的词语。(2 分) 示例: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我的老师》) 品析:这“珍宝”原是珠宝玉石的总称,这里的意思是极有价值的东西,表现 出“我”对儿时依恋蔡老师的往事无比珍视。 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品析:“钻”本义:穿孔,这里极为生动地写出了春草 ▲ , 表现出春草 ▲ 。 5.请根据语境,将下列一组赞美母爱的排比句,补充完整(2 分)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受岁月的风雨仍然清澈如镜; 母爱是 ▲ , ▲
6.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5) ,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6)万籁此都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9)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领着我们向前去。 (朱自清《春》) (10)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联,描写时序 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更蕴含自然理趣:新生的美好事物往往产生 于旧事物中。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我的老师》 B.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散步》) C.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金色花》) D.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秋天》) 8.下列句子中,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B.《我的早年生活》的作者丘吉尔,英国政治家,也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C.《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9.阅读下面材料,请根据小明和小红的对话语境,完成相关内容(9分) 2014年3月21日,北京。今天上午9点30分,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一行 到达北京师大二附中。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 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篮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就有网友跳岀来吐槽,认为该校 服“太减分”了呵谓一石激起干层浪,霎时大家议论纷纷、(5)▲(A、 七年级语文第2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 第 2 页 共 8 页 6.用课文原句填空。(10 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枯藤老树昏鸦, ▲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三军可夺帅也, ▲ 。 (《论语·子罕》) (4) ▲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5) ▲ ,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6)万籁此都寂, ▲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我寄愁心与明月,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 ▲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9)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 ,领着我们向前去。 (朱自清《春》) (10)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 , ▲ ”一联,描写时序 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更蕴含自然理趣:新生的美好事物往往产生 于旧事物中。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我的老师》) B.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散步》) C.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金色花》) D.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秋天》) 8.下列句子中,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B.《我的早年生活》的作者丘吉尔,英国政治家,也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C.《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9. 阅读下面材料,请根据小明和小红的对话语境..,完成相关内容(9 分) 2014 年 3 月 21 日,北京。今天上午 9 点 30 分,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一行 到达北京师大二附中。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在北师大二附中访问的镜头中,出现 了学生们穿着宽松的篮白运动校服的画面。随即就有网友跳出来吐槽,认为该校 服“太减分”了!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霎.时大家议论纷纷、 (5)▲ (A
莫衷一是,B、无所适从) 小明: 填写一个表达得体的句子。)(2分) 小红:这个“霎”字我也不会读,不过我们可以查字典。如果按照部首查 字法,可以先查(2 部首,再查(3)▲画,这样就可以 知道它的读音了。(2分) 小明:谢谢你教会我这个字。你看,画线句中有个错别字呢,我们来把它 修改正确吧。应该把_(4)“▲”改为“ (1分 小红:文章空格处需要填一个成语,我觉得应当选(5)▲。(1分) 小明: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重庆巴蜀中学校服设计的理念——“善为根, 雅为骨,志为魄”。 小红:是啊,这是一个很棒的理念。你的行楷字写得好,请你把“善为根 雅为骨,志为魄”抄写在本期黑板报上吧。 小明:好的,没问题 (6) (用规范的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3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9分) 《论语》十章 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学而》) ③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⑤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七年级语文第3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 第 3 页 共 8 页 莫衷一是,B、无所适从)。 小明: (1)▲ 。(填写一个表达得体的句子。)(2 分) 小红:这个“霎”字我也不会读,不过我们可以查字典。如果按照部首查 字法,可以先查 (2)▲ 部首,再查 (3)▲ 画,这样就可以 知道它的读音了。(2 分) 小明:谢谢你教会我这个字。你看,画线句中有个错别字呢,我们来把它 修改正确吧。应该把 (4)“ ▲ ”改为 “ ▲ ” 。(1 分) 小红:文章空格处需要填一个成语,我觉得应当选 (5)▲ 。(1 分) 小明:这则新闻让我想起了重庆巴蜀中学校服设计的理念——“善为根, 雅为骨,志为魄”。 小红:是啊,这是一个很棒的理念。你的行楷字写得好,请你把“善为根, 雅为骨,志为魄”抄写在本期黑板报上吧。 小明:好的,没问题。 (6) ▲ ▲ ▲ , ▲ ▲ ▲ , ▲ ▲ ▲ 。 (用规范的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3 分) 二、阅读理解( 3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2 题。(9 分) 《论语》十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⑦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⑧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⑩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人不知而不愠(▲) (2)吾日三省吾身(▲) (3)不逾矩 (4)博学而笃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选文中有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体验 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二)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按要求完成13-15题。(10分)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 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 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 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 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 七年级语文第4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 第 4 页 共 8 页 ⑥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⑩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人不知而不愠. ( ▲ ) (2)吾日三省.吾身( ▲ ) (3)不逾.矩 ( ▲ ) (4)博学而笃.志 (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2.选文中有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体验, 谈谈你的看法。(3 分) ▲ (二)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按要求完成 13—15 题。(10 分)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史铁生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 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 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 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 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
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 着,一脚踩扁—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 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 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生艰难的生 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 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妺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 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妺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14.选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15.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 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4分) (三)阅读《秋韵》一文,按要求完成16-19题。(13分) 秋韵 宗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 七年级语文第5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 第 5 页 共 8 页 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 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 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 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 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 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 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 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具体分析下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 分)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14. 选文中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分) ▲ 15. 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 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4 分) ▲ (三)阅读《秋韵》一文,按要求完成 16—19 题。(13 分) 秋 韵 宗 璞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