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标准和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应用) 2、课程标准解读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物 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分析”为应用水 平,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 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 要体现,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循环,将生态系统各个组 成成分联系起来。以碳循环为例,总结得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及 其特点。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奠定基础,并且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流 动有效地衔接起来。 、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 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3节,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 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 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的重点,衔接生态系 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包括三部分:碳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点、能量流 第1页
第 1 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一、 课标标准和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应用) 2、课程标准解读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物 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分析”为应用水 平,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 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 要体现,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循环,将生态系统各个组 成成分联系起来。以碳循环为例,总结得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及 其特点。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奠定基础,并且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流 动有效地衔接起来。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必修 3》第 5 章《生态 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 3 节,教材第 5 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 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 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的重点,衔接生态系 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包括三部分:碳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点、能量流
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材由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 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让学生 重视保护环境 2、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而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能量流动是刚刚学过的知识,所以从知识上看,学生对本节课所 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储备,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够 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能力上看,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 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材中有些内容 可以采取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四、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创设,总结归纳碳循环 的途径、方式,并以碳循环为例,能够分析出物质循环的定义及其特点。 2、阅读教材P103文字内容,完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图表,结 合多媒体图解小组交流表达,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 联系。 3、阅读教材中的“与社会的联系”,结合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利用所 学知识解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并研究相应的缓解措施,关注全球 第2页
第 2 页 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材由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 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让学生 重视保护环境。 2、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而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能量流动是刚刚学过的知识,所以从知识上看,学生对本节课所 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储备,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够 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能力上看,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 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材中有些内容 可以采取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四、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创设,总结归纳碳循环 的途径、方式,并以碳循环为例,能够分析出物质循环的定义及其特点。 2、阅读教材 P103 文字内容,完成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图表,结 合多媒体图解小组交流表达,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区别与 联系。 3、阅读教材中的“与社会的联系”,结合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利用所 学知识解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并研究相应的缓解措施,关注全球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评价设计 目标一评价:通过小组代表的成果展示及解说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 习情况,通过抢答情况评价学生掌握碳循环知识的程度; 课堂提问结合典型例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 点的掌握情况。 目标二评价:通过学生能否正确填写“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表 格进行课堂评价。 目标三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针对温室效应的危害能否提出 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进行评价。 六、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内容 问题引导 集体回答:复习知识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单向流动问题引领导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逐级递减入新课 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但亿万年来,这些物 情境质并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这是为什么?因为物质 展示教学目 导入是循环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观看学标,明确学 习目标 习任务 首先以“我是小小一元素,生物圈中变化多,既能 通过谜语引 成链又成环,生命物质都有我。”这样的一个谜语开学生观看图发学生的思 启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片,发现碳的考,激发学 析“生物圈中变化多”的含义,并通过观看几幅图片踪迹,总结碳生学习的兴 寻找碳的踪迹 在生物圈中趣 的存在形式。 第3页
第 3 页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评价设计 目标一评价:通过小组代表的成果展示及解说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 习情况,通过抢答情况评价学生掌握碳循环知识的程度; 课堂提问结合典型例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 点的掌握情况。 目标二评价:通过学生能否正确填写“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表 格进行课堂评价。 目标三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针对温室效应的危害能否提出 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进行评价。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境 导 入 问题引导: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 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但亿万年来,这些物 质并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这是为什么?因为物质 是循环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以“我是小小一元素,生物圈中变化多,既能 成链又成环,生命物质都有我。”这样的一个谜语开 启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 析“生物圈中变化多”的含义,并通过观看几幅图片 寻找碳的踪迹。 集体回答: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学生观 看学 习目标 学生观 看图 片,发现碳的 踪迹,总结碳 在生物 圈中 的存在形式。 复习知识, 问题引领导 入新课 展示教学目 标,明确学 习任务 通过谜语引 发学生的思 考,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 趣
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大气中的C分子想到全国各小组合作交 地旅游,请你帮助它设计出合理的旅游路线,旅游方流,完成导学创设问题情 式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现在大家进行案活动1。境,培养学 分组讨论设计合理旅游路线并画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交生合作探究 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老师进行指导。讨论完成后由小流展示讨论的能力及语 组代表展示并讲解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成果,教师适言表述能 活动2:屏幕展示碳循环的模式图进行归纳总结时进行点拨。力。 ①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 碳循环|②碳在生物体的存在形式 通过观看碳 ③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 循环的模式|培养学生自 ④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 图,归纳总主分析问题 ⑤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结,完成导学的能力。 活动3:根据已学碳循环的知识,学生自主构建碳循案活动2 环的模型,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 根据已学知通过构建碳 大气中的C 合仵用 分解作用 识,构建碳循|循环模型, 呼吸作用 分解者 环模型,完成加深对碳循 作用 导学案活动环知识的理 3 化石煞料 消费者 活动4: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 屏幕展示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引导学生从“物质”、师生共同总以碳循环为 循环范围”两方面归纳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并分析结物质循环例,通过问 物质循环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的定义,完成题探讨,引 C、H、O、N等元素 导学案活动导学生分析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4 出物质循环 物质 的定义。 屏幕展示实践应用:“在亚洲大陆使用农药DDT, 段时间后在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发现了DDT”,提出 第4页
第 4 页 碳循环 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大气中的 CO2分子想到全国各 地旅游,请你帮助它设计出合理的旅游路线,旅游方 式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现在大家进行 分组讨论设计合理旅游路线并画在学案上。 学生进行自主讨论,老师进行指导。讨论完成后由小 组代表展示并讲解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活动 2:屏幕展示碳循环的模式图进行归纳总结 ①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 ②碳在生物体的存在形式 ③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 ④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 ⑤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活动 3:根据已学碳循环的知识,学生自主构建碳循 环的模型,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 小组合 作交 流,完成导学 案活动 1。 小组代 表交 流展示 讨论 成果,教师适 时进行点拨。 通过观 看碳 循环的 模式 图,归 纳总 结,完成导学 案活动 2 根据已 学知 识,构建碳循 环模型,完成 导学案 活动 3 创设问题情 境,培养学 生合作探究 的能力及语 言表述 能 力。 培养学生自 主分析问题 的能力。 通过构建碳 循环模型, 加深对碳循 环知识的理 解。 物 质 循 环 活动 4: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 屏幕展示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引导学生从“物质”、 “循环范围”两方面归纳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并分析 物质循环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屏幕展示实践应用:“在亚洲大陆使用农药 DDT, 一段时间后在南极大陆的企鹅体内发现了 DDT”,提出 师生共 同总 结物质 循环 的定义,完成 导学案 活动 4 以碳循环为 例,通过问 题探讨,引 导学生分析 出物质循环 的定义。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C、H、O、N 等元素
问题:这说明物质循坏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归 总结物质循环的特点 总结物质循|纳总结的能 全球性、循环往复 环的特点。力。 活动5: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那 么二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阅读课本P103,完 成导学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师生集体订 培养学生阅 正答案。 学生阅读课|读、总结 本P103,完归纳、比较 能量流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成导学案中的能力,理 动与物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往复全球性的活动5|解能量流动 质循环范围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 生物圈 与物质循环 的关系联系 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的关系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的合成和分解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动力。 活动6:感知温室效应的危害 学生分析碳达成本节课 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循环被打破的情感目 的速率和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的原因,通过标,培养学 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碳|观看视频理生的环保意 循环的平衡被打破,对照碳循环的模式图,分析哪些解温室效应识,倡导学 温室活动可能造成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碳循环的平衡被的成因、危生进行低碳 效应打破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害,并探讨温生活 室效应的措 第5页
第 5 页 问题:这说明物质循坏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物质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循环往复 学生思 考并 总结物 质循 环的特点。 培养学生归 纳总结的能 力。 能 量 流 动 与 物 质 循 环 的关系 活动 5: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那 么二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阅读课本 P103,完 成导学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师生集体订 正答案。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全球性 范围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 生物圈 联系 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的合成和分解。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动力。 学生阅 读课 本 P103,完 成导学 案中 的活动 5 培养学生阅 读、总结、 归纳、比较 的能力,理 解能量流动 与物质循环 的关系 温 室 效 应 活动 6:感知温室效应的危害 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的速率和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 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碳 循环的平衡被打破,对照碳循环的模式图,分析哪些 活动可能造成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碳循环的平衡被 打破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分 析碳 循环被 打破 的原因,通过 观看视 频理 解温室 效应 的成因 、危 害,并探讨温 室效应 的措 施。 达成本节课 的情感目 标,培养学 生的环保意 识,倡导学 生进行低碳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