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测 、选择题 1.“猪一沼一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 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 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C.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形式存在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一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4.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 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5.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进行分析,不正确的是( ④遗体 岩石圈 N①(绿色植物(动物)一(化石做 (气圆③一 ④遗体 A.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通过光合作用
自我小测 一、选择题 1.“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 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 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C.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 CO2 形式存在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 CO2 形式进行循环的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4.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 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5.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进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通过光合作用
B.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C.该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若绿色植物的优势种为草本植物,将来可能会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 6.下图表示生物圈中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③大气中_⑤ ④ B 化学燃料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7.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 A.单向的 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C.逐级递减的 D.快速运动的 8.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9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O2、H2O等 丙 乙 A.该生态系统的捕食链可表示为:甲→乙→丙 B.该生态系统中流经乙的能量最多 C.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以是物质的循环 D.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以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1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B.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C.该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若绿色植物的优势种为草本植物,将来可能会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 6.下图表示生物圈中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 A、B 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7.生态系统中 C、N 等元素活动的特点是( ) A.单向的 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 C.逐级递减的 D.快速运动的 8.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 ) A.食物中的碳 B.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碳 C.燃料中的碳 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 9.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捕食链可表示为:甲→乙→丙 B.该生态系统中流经乙的能量最多 C.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以是物质的循环 D.所有箭头表示的含义可以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10.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丙 大气中的CO 化学燃料燃烧 A.图中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②③④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丁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11.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 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无机环境 自养生物异养生物①异养生物② A.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12.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太阳辐射 排泄物、杂屑(肥料) 子实(作物)秸(家畜)类屑〈食用甫)杂(蚯蚓) (饲料) 产品输出产品输出产品输出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由于各级废物都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非选择题 13.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0.01毫克汞或者0.1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 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
的是( ) A.图中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②③④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丁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11.大气中 CO2 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 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下图所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 CO2 含量 B.大气中 CO2 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12.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由于各级废物都可以再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二、非选择题 13.研究发现,每升天然水中含 0.01 毫克汞或者 0.1 毫克的杀虫剂,就会对人体造成 危害。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 5 种不同的
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 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消化道内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生物种类 食物组成 某种杀虫剂 A鱼(甲) 鱼(乙) 河蚌 水蚤、小球藻 57 C|小球藻 3 5 D 水蚤 10 31 水蚤 小球藻 15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 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 (2)若C中的能量不变,将B的食物比例由C:E=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 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B的能量是原来的 倍 (3)上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 种成分,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 (填序号),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 (4)分析上表,你认为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4.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 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碳吸收量/(kgC·a-|碳释放量/(kgC·a 时期 1.20×10 1.20×104 B 1.20×104 1.26×10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
生物 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 家对这 5 种生物体内 2 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 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1)表中生物可能形成的食物链(网)为__________,河蚌(B)和水蚤(E)的关系 是____________。 (2)若 C 中的能量不变,将 B 的食物比例由 C∶E=1∶1 调整为 2∶1,能量传递效率 按 10%计算,该生态系统传递给 B 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 (3)上图为该湖泊生态系统参与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 4 种成分,图中以 CO2 形式流动的是______(填序号),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该 生态系统中丙的成分为____________。 (4)分析上表,你认为这一湖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这一问题,你将提出什么样的保护或改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 A、B 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 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 碳吸收量/(kgC·a - 1) 碳释放量/(kgC·a - 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
作用实现的。 (2)表中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导致大气中 增加 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 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 阶段;又如经 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 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15.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大气中CO库 CO2 CO2 CO X Y 化学燃料 甲 内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 间不断循环的过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 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 物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除化学燃料燃烧外,还可以通过 作用产生CO2
作用实现的。 (2)表中_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___增加 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 吸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___阶段;又如经 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15.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 程。 (2)X 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 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 CO2 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 a~d 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 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 a~d 中选择)可以分解为 CO2。 (4)除化学燃料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产生 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