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歌德 一、歌德生平及其创作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8.28-1832.3.22)是德国 最伟大的诗人 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 置,也为整 洲文学 发展做出了巨 天才的诗人” 恩格斯语,“世界的一面 镜子 海涅语。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 歌德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22岁毕业,取得法学 博士学位。1775一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1791年任 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终年83岁 (一)1772年1775年是歌德文学创作第一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与桎梏,是“狂飙突进” 时期文学的代表。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或怪《铁手骑十葛兹·封·贝利欣根》)(1773)(德国望 取材于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历史。 葛兹是个没落 过农民 义军的领袖, ,最后还是背叛了农民。歌德把这个 人物改 成5 封建诸侯斗争,争取自由的战士。剧中的葛兹在政治上拥护皇帝,要求统一德国。但封建诸 侯挑拨他和皇帝的关系,后来他当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却又不同意农民进行暴力革命,因而 跟农民发生了矛盾,后来被捕,死于牢狱中。葛兹临死前呼喊着“天国里的空气呀一 一自由! 自由啊!”这说明,歌德把葛兹作为一个时代的叛逆者加以歌颂,他把狂飙突进运动所要求的 反封建 统 德国 争取自由 的精神赋予 《葛 ,伯利欣根》不仅在思 想内容 反映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倾向,同时也在戏剧手法上做出了突破,彻底抛弃了传统的 一律,尤其是地点及情节的变化更是频繁,这是歌德受莎士比亚乡向的例证。 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1773一1774)反抗与叛逆精神十分强烈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二)1775年重1794年,是歌德第二个创作时期,是歌德从在飘突进运动转 入“古典”主义的财期,史称“魏玛十年”。 1775年秋歌德来到魏玛公国开始为官生涯。起初,他积极从事各项工作,但他的努力并 未改变魏玛公国的封建本质 相反,他不得不与来自宫廷的各种势力周旋妥协。 诗人歌德和 身为枢密顾问的歌德之间产生了斗争,诗人厌恶周围的鄙陋,但作为枢密顾问, 他又必须主 适应,“伟大” 与“渺小”在歌德身上同时存在,他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痛苦。1786年他不辞 而别,去了意大利。意大利所独有的古代艺术,风光明媚的自然景色使歌德获得了新生。他 研究意大利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迹,研究自然科学,并在这里接受了当时著名的美 学家温克尔曼的美学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淳朴、静穆、和谐之美,是真正的艺术理想。 这样,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开始让位于淳朴、 现实的“古典主义 人道主义理想了 主要创作有抒情诗和叙事谣曲:《猎人的晚歌》、《流浪的夜歌》、《迷娘》、《魔王》、《渔夫》 等;剧本《哀格蒙特》(1775一1787)、《在陶里斯的伊菲格涅亚》1775一1789(或译《伊菲格 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
1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第二节 歌德 一、歌德生平及其创作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8.28-1832.3.22)是德国 最伟大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高峰,使其占据了欧洲第一流的位 置,也为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天才的诗人”——恩格斯语,“世界的一面 镜子”——海涅语。18 世纪后期和 19 世纪初期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 歌德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参议员。16 岁上大学学法律。22 岁毕业,取得法学 博士学位。 1775—1786 年在魏玛公国做了 10 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学工作。 1791 年任 魏玛宫廷剧院经理,领导剧院 27 年。1832 年去世,终年 83 岁。 (一)1772 年至 1775 年是歌德文学创作第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术上的束缚与桎梏,是“狂飙突进” 时期文学的代表。 剧作:《葛兹·冯·伯利欣根》(或译《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1773)(德国第 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取材于 16 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的历史。葛兹是个没落骑士, 曾一度当过农民义军的领袖,但动摇补丁,最后还是背叛了农民。歌德把这个人物改写成与 封建诸侯斗争,争取自由的战士。剧中的葛兹在政治上拥护皇帝,要求统一德国。但封建诸 侯挑拨他和皇帝的关系,后来他当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却又不同意农民进行暴力革命,因而 跟农民发生了矛盾,后来被捕,死于牢狱中。葛兹临死前呼喊着“天国里的空气呀——自由! 自由啊!”这说明,歌德把葛兹作为一个时代的叛逆者加以歌颂,他把狂飙突进运动所要求的 反封建、统一德国、争取自由的精神赋予了葛兹。《葛兹·冯·伯利欣根》不仅在思想内容上 反映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倾向,同时也在戏剧手法上做出了突破,彻底抛弃了传统的 三一律,尤其是地点及情节的变化更是频繁,这是歌德受莎士比亚影响的例证。 抒情长诗《普罗米修斯》(1773-1774)反抗与叛逆精神十分强烈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二)1775 年至 1794 年,是歌德第二个创作时期,是歌德从狂飙突进运动转 入“古典”主义的时期,史称“魏玛十年”。 1775 年秋歌德来到魏玛公国开始为官生涯。起初,他积极从事各项工作,但他的努力并 未改变魏玛公国的封建本质,相反,他不得不与来自宫廷的各种势力周旋妥协。诗人歌德和 身为枢密顾问的歌德之间产生了斗争,诗人厌恶周围的鄙陋,但作为枢密顾问,他又必须去 适应,“伟大”与“渺小”在歌德身上同时存在,他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痛苦。1786 年他不辞 而别,去了意大利。意大利所独有的古代艺术,风光明媚的自然景色使歌德获得了新生。他 研究意大利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迹,研究自然科学,并在这里接受了当时著名的美 学家温克尔曼的美学观点,认为古代艺术体现了淳朴、静穆、和谐之美,是真正的艺术理想。 这样,青年时代排斥客观、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开始让位于淳朴、现实的“古典主义”— —人道主义理想了。 主要创作有抒情诗和叙事谣曲:《猎人的晚歌》、《流浪的夜歌》、《迷娘》、《魔王》、《渔夫》 等;剧本《哀格蒙特》(1775-1787)、《在陶里斯的伊菲格涅亚》1775-1789(或译《伊菲格 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
(三)1794一1805年,歌德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也是歌德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 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写主人公威廉·麦斯特不满周围狭隘平庸的环 境, 加入剧团四处漫游,后来发 ,戏剧艺术不能改变社会,于是加入一个旨在为人类工作 的秘密社团, 设计乌托邦的社会模式,热心投入实践。 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是一部古典牧歌式的叙事诗,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 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占领莱茵河以西地区后,大批德国人逃往东岸,一个小镇上的家境宽裕 的青年赫尔曼与从西岸逃过来的女子窦绿苔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被一些人称为“市民 牧歌”,歌德在其中固然歌颂了安定生活的可贵,但也从 个侧面反映出了大时代的激变。 《浮士德》第-部(1806) (四)19世纪之后,歌德进入了第四个创作阶段 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思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一回事,世界文学的 时代已快来临了。” 长篇小说《亲和力》(教材译为《亲与力》)(1809);自传性作品《诗与真》(1811 -1814) 叙述了他从童年到应邀去魏玛宫廷的这段生活,讲述了在与社会及政治的碰撞之下形成的) 生观和世界观;诗集《西东合集》(1819)汇集了他这一时期创作的240多首诗,表达了歌德 对于时代、历史的观察、对于生命演变的探索;模仿中国诗歌风格写下组诗《中德四季晨昏 杂咏》(1827):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的完成距离《学习时代》有30年 在此期间世界变 北很大, 资本 义发展迅速 些弊端 真思老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漫游时代》正是他的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他在小说里创 托邦式的教育区,阐释了他的教育主张。威廉·麦斯特在全书中更多的是连贯前后的线索作 用。最后威廉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教育区”自己当了医生:《浮士德》第二部(1832) 文学地位 、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 丁、莎士比亚齐名 歌德一生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 思想和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才 的思想博大精衫 他的漫长的一生中也有深刻的矛盾。以往我们在评价歌德时,往 往引用恩格斯的那段对歌德的著名论述:“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 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郎俗气,而后者却不 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 陶笑的、哪世界的天才,有时是革小植微、事事知足、胞独踏的唐人。”因格斯这段 肯定了歌德的伟大,也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指出了歌德身上的“鄙俗气”和妥协性同他的阶 级出身的必然联系 毫无疑问的是,歌德是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以及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状态。他见证了那个时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一生中永远 不停地努力者,在工作、在思索、在奋斗,他活了83岁,而写《浮士德》就一直写到82岁。 他哥是内向的,又是外向的。他注重对精神世界的思考和研究,而且致力于各种各样的社会 实践活动, 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做过非常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有天生的悟性, 有很高的 性修养。但他也有弱点。 我们教材编委之一的清华大学教授徐葆耕认为:歌德的主要弱点是怯懦。歌德的思想可 以说超越他的那个时代,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对王公贵族卑躬屈膝,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 庙。他精力最旺盛时,法国正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歌德从法国大苹命中吸收了很多东西
2 (三)1794—1805 年,歌德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也是歌德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 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写主人公威廉·麦斯特不满周围狭隘平庸的环 境,加入剧团四处漫游,后来发现,戏剧艺术不能改变社会,于是加入一个旨在为人类工作 的秘密社团,设计乌托邦的社会模式,热心投入实践。 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是一部古典牧歌式的叙事诗,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 法兰西共和国的军队占领莱茵河以西地区后,大批德国人逃往东岸,一个小镇上的家境宽裕 的青年赫尔曼与从西岸逃过来的女子窦绿苔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被一些人称为“市民 牧歌”,歌德在其中固然歌颂了安定生活的可贵,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大时代的激变。 《浮士德》第一部(1806) (四)19 世纪之后,歌德进入了第四个创作阶段 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思想:“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一回事,世界文学的 时代已快来临了。” 长篇小说《亲和力》(教材译为《亲与力》)(1809);自传性作品《诗与真》(1811-1814), 叙述了他从童年到应邀去魏玛宫廷的这段生活,讲述了在与社会及政治的碰撞之下形成的人 生观和世界观;诗集《西东合集》(1819)汇集了他这一时期创作的 240 多首诗,表达了歌德 对于时代、历史的观察、对于生命演变的探索;模仿中国诗歌风格写下组诗《中德四季晨昏 杂咏》(1827);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的完成距离《学习时代》有 30 年 之久,在此期间世界变化很大,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歌德晚年认真思考了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漫游时代》正是他的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他在小说里创造了一个乌 托邦式的教育区,阐释了他的教育主张。威廉·麦斯特在全书中更多的是连贯前后的线索作 用。最后威廉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教育区”自己当了医生;《浮士德》第二部(1832) 文学地位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性的诗人。与荷马、但 丁、莎士比亚齐名 歌德一生为德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 思想和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漫长的一生中也有深刻的矛盾。以往我们在评价歌德时,往 往引用恩格斯的那段对歌德的著名论述:“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 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 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 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恩格斯这段话 肯定了歌德的伟大,也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指出了歌德身上的“鄙俗气”和妥协性同他的阶 级出身的必然联系。 毫无疑问的是,歌德是他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以及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状态。他见证了那个时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一生中永远 不停地努力着,在工作、在思索、在奋斗,他活了 83 岁,而写《浮士德》就一直写到 82 岁。 他既是内向的,又是外向的。他注重对精神世界的思考和研究,而且致力于各种各样的社会 实践活动,还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做过非常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有天生的悟性,有很高的诗 性修养。但他也有弱点。 我们教材编委之一的清华大学教授徐葆耕认为:歌德的主要弱点是怯懦。歌德的思想可 以说超越他的那个时代,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对王公贵族卑躬屈膝,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 庸。他精力最旺盛时,法国正发生资产阶级大革命,歌德从法国大革命中吸收了很多东西
但那是些思想上的因素,在政治上,他始终回避“革命”这个词。徐葆耕教授赞同恩格斯的 观点,认为:歌德表现出的怯懦,是同当时的德国社会现实相联系的。法国大革命后,在德 国吊饮也有“狂飘突讲运动”这样很激列的年轻人的坛动,但这些坛动很快转入了低朗,整 德国社会是一个被封建势力所控制的 弥漫着小市民平庸气息的社会。 歌德表现出来的这 种 “怯 是当时德国只是分子中相兰 同样是我们教材编委之 ~的蒋承勇教授认为:从人摆脱宗教神性的束缚而追寻自我的 解放和发展的角度看,歌德身上的这种多重性、矛盾性又恰恰是他为摆脱精神束缚,追求人 生的多重体哈,追求自我人格全面发展,追求人性自由的必然结果。他能够独立地依据他理 解的“人”和人生题台去生活,期间,既要挣脱宗教规范的约束, 全身心地投身世俗生活 体验世俗生 ,等到体味到这种“鄙俗”之后才转而投身新的人生体验。歌德很入世以至于有点媚俗 的欢 悲 俗生活本身的束缚,让自己浸泡在庸俗乃至“; 在此,恩格斯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歌德本就没有想回避即使是“鄙俗”的现实,因 为他要追寻的是人性完整、丰满而自由的人一 一个世俗的人,而且他也成了这样一个人。 歌德是思想文化“巨人”,且更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欲望的实现,更关注世俗生活并直接去体验 世俗生活。可以说,他本人就是 一个永不满足的浮士德。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1、作品产生背景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重要作品 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 件划时代的) 。在 《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 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 1772年,歌德毕业于斯特拉斯堡法学院,次年去威刺勒作例行见习。在一次舞会上,歌 德认识了夏绿蒂,她年纪19岁,在家里担负着照顾亡母遗下的一群弟妹的责任。据说夏绿蒂 并不样羊丽但县地温碗的仪态知的性却摄住了歌值的心、 虽然事后知道她就是克 斯特纳的未 这并不能遏止他 的情 他常去夏绿 蒂家 未婚夫 消 他成了这一对未婚夫妻的密友,这对歌德是痛苦的,这对未婚夫妇也了解到这一点,但是没 有办法,豁达的克斯特纳和贞洁的夏绿蒂不愿有所表示而伤歌德的心,因为他们敬重他的才 华。自然,三人间存在着微纱的心理芥蒂。据说克斯特纳私下有过放弃夏绿蒂的念头,可是 夏绿蒂却坦然表示,她只愿忠于未婚夫 苦恼之下,歌德得最聪明的做法是白己离开。 苦阅之时,有另一青年因恋爱而自杀, 这触动了歌德。他把自身感受和这一突发事件结合 创作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2、情节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 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 处处遇到挫折这 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 完整的小说。歌德这本以第一人称书信体写成的小说分为第一编和第二编。 第一启: 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若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聪明、善良、充满了美好理想。他相信这个世界能给努力的年轻人一个美好的前途,通过 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鲜花、爱情和尊敬 ,但他没有意识到, 他的非贵族出身, 在这样一个 会里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障碍。1771年大地回春之际,为了料理母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 个偏僻的小山村。无论是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当地农村挚朴的农民,都使他产生了 浓厚兴趣,以致留连忘返。不久,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 养的贵族女子绿蒂(法官的女儿)。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后与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
3 但那是些思想上的因素,在政治上,他始终回避“革命”这个词。徐葆耕教授赞同恩格斯的 观点,认为:歌德表现出的怯懦,是同当时的德国社会现实相联系的。法国大革命后,在德 国虽然也有“狂飙突进运动”这样很激烈的年轻人的运动,但这些运动很快转入了低潮,整 个德国社会是一个被封建势力所控制的、弥漫着小市民平庸气息的社会。歌德表现出来的这 种“怯懦”,是当时德国只是分子中相当普遍的现象。 而同样是我们教材编委之一的蒋承勇教授认为:从人摆脱宗教神性的束缚而追寻自我的 解放和发展的角度看,歌德身上的这种多重性、矛盾性又恰恰是他为摆脱精神束缚,追求人 生的多重体验,追求自我人格全面发展,追求人性自由的必然结果。他能够独立地依据他理 解的“人”和人生题旨去生活,期间,既要挣脱宗教规范的约束,全身心地投身世俗生活, 体验世俗生活的欢乐与悲苦,也要摆脱世俗生活本身的束缚,让自己浸泡在庸俗乃至“鄙俗” 中,等到体味到这种“鄙俗”之后才转而投身新的人生体验。歌德很入世以至于有点媚俗, 在此,恩格斯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问题是,歌德本就没有想回避即使是“鄙俗”的现实,因 为他要追寻的是人性完整、丰满而自由的人——一个世俗的人,而且他也成了这样一个人。 歌德是思想文化“巨人”,且更关注人的自然生命欲望的实现,更关注世俗生活并直接去体验 世俗生活。可以说,他本人就是一个永不满足的浮士德。 二、《少年维特之烦恼》 1、作品产生背景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 1774 年,是歌德早年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重要作品, 它的出版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浮士德》的第二部出版以前,欧洲足足 有五十年之久,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这烦恼》连在一起。 1772 年,歌德毕业于斯特拉斯堡法学院,次年去威刺勒作例行见习。在一次舞会上,歌 德认识了夏绿蒂,她年纪 19 岁,在家里担负着照顾亡母遗下的一群弟妹的责任。据说夏绿蒂 并不怎样美丽,但是她温婉的仪态和贤淑的德性却摄住了歌德的心。虽然事后知道她就是克 斯特纳的未婚妻,这并不能遏止他的情焰。他常去夏绿蒂家,和这对未婚夫妻消度一些时辰。 他成了这一对未婚夫妻的密友,这对歌德是痛苦的,这对未婚夫妇也了解到这一点,但是没 有办法,豁达的克斯特纳和贞洁的夏绿蒂不愿有所表示而伤歌德的心,因为他们敬重他的才 华。自然,三人间存在着微妙的心理芥蒂。据说克斯特纳私下有过放弃夏绿蒂的念头,可是 夏绿蒂却坦然表示,她只愿忠于未婚夫。 苦恼之下,歌德觉得最聪明的做法是自己离开。他 苦闷之时,有另一青年因恋爱而自杀,这触动了歌德。他把自身感受和这一突发事件结合, 创作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2、情节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 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 完整的小说。歌德这本以第一人称书信体写成的小说分为第一编和第二编。 第一编: 维特是个能诗善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青年,依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聪明、善良、充满了美好理想。他相信这个世界能给努力的年轻人一个美好的前途,通过 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鲜花、爱情和尊敬。但他没有意识到,他的非贵族出身,在这样一个社 会里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障碍。1771 年大地回春之际,为了料理母亲的遗产事宜,他来到了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无论是这里的大自然的美景,还是当地农村挚朴的农民,都使他产生了 浓厚兴趣,以致留连忘返。不久,他在一次乡间舞会上认识了年轻貌美、善解人意且富有教 养的贵族女子绿蒂(法官的女儿)。两人一见如故,维特从此以后与她频繁往来,经历了一段
今他刻骨铭心、难以忘坏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绿蒂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贵族吉年订婚在 先。不久,她的这位未婚夫旅行归来,并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 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绿蒂是个循 规蹈矩的女子,她 下敢违抗父亲的意愿 这就造成了她和维特情感上难以逾越的阻隔 维牛 非常苦恼,但顽强地寻找各种机会和绿蒂见面, 一旦有了见面机会,他从头 一天晚上就开始 兴奋、激动,彻夜无眠,以至于到了第二天早上可以去见绿蒂的时候,他已经疲惫不堪。他 看见绿蒂,立即感到心慌意乱,不知道该说什么,坐在那儿,两眼发黑,完全听不到绿蒂在 跟他说什么,看不清绿蒂的面容。他就在这样一种极其痛苦的状态下追求着,最后终于意识 有什么希 干是他 离开绿蒂 望把 力投入到另 方面来转移自 情上的不堪重负。他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男据: 维特试图在官场上发展,就在公使馆做了一个职员。尽管他很努力,很尽职,也很有能 力,但依然受到周围那些贵族男女的嘲笑。维特生性敏感,周围人的目光、谈吐也会对他形 成极大的刺激,他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贫寒,所以周围人都瞧不起他。他意识到,自己 不仅在爱情 底失败, 在事业上 也己经彻底失败。他这时明白过来,自己在 懂事后就何 的那个理想的世界,只不过是画在墙上的一幅画,向着理想走过去时,就会在墙上撞得头破 血流 维特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他循若当初去接绿蒂琴加乡间舞会的大路,的忆若当年的往 事,可业当地己号物全非 一切成了时眼云烟绿蒂也口为人事。爱桔上的始望态的 将写亮超的 ,官场的 败,这 一切使维特再也无 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 维 夜时分,用绿帝丈夫的于枪结束了目已的生命。按他目已的遗 当地百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没有任何牧师或教士来给他送葬。因为按照基督教规, 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是安绵的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是以书信体叙术维特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站婉。绿蒂口知别人订 婚, 引虑维 很大的痛苦, 3、维特形票分折 小说通过维特和绿蒂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和维特的社会经历,反映出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 苦闷,揭露和批判了正在衰亡的封建社会里种种腐朽和虚伪的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特是 且有 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 他是德国正在觉醒的青年 代的典 代表。他有才能、有教养,热爱人生,想摆脱冷酷的封建桎桔,力图有所作为,但对前途又 感到米茫,缺乏斗争章志和信心、,缺乏积极的行动能力,是一个消极的反抗者。官府的腐败 贵族的偏见、小市民的平庸、周围环境的沉闷使他不能容忍,感到孤独、愁闷。于是他想从 美好的大自然、纯朴的农民、天真的儿童身上找到宽慰。 当他看到绿蒂身上有一种质朴、细 真的品质时 心、向往 无力反抗传统观念而嫁编 个贵族青年 事业的 失败、爱情的幻灭,使维特陷入绝望的深渊,最后含恨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维特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一一桃遗 的方式来反抗,显得无力。因此他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维特这一形象代表当时德国社会里觉 程了的吉年 一代,他迫切要求从封建桎下解放出来,但是他的个人反抗方式只能使他走向 白杀。 一行动虽然表示他不愿和 般市侩同流合污, ”个性自由与腐朽社 会的尖锐冲突,但也说明德国资产阶级还找不到一条真正拜托封建束缚的道路 三、《浮士德》 (一)《浮士德》中译本介绍及阅读参考书
4 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美好幸福的日子。但绿蒂已和一名叫阿尔伯特的贵族青年订婚在 先。不久,她的这位未婚夫旅行归来,并在此间侯爵府任职,与维特也很快成了好朋友。但 他那种老成持重的性格和强烈的事业心则与感情奔放的维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绿蒂是个循 规蹈矩的女子,她不敢违抗父亲的意愿,这就造成了她和维特情感上难以逾越的阻隔。维特 非常苦恼,但顽强地寻找各种机会和绿蒂见面,一旦有了见面机会,他从头一天晚上就开始 兴奋、激动,彻夜无眠,以至于到了第二天早上可以去见绿蒂的时候,他已经疲惫不堪。他 看见绿蒂,立即感到心慌意乱,不知道该说什么,坐在那儿,两眼发黑,完全听不到绿蒂在 跟他说什么,看不清绿蒂的面容。他就在这样一种极其痛苦的状态下追求着,最后终于意识 到没有什么希望了。于是他强迫自己离开绿蒂,希望把精力投入到另一个方面来转移自己感 情上的不堪重负。他告别了一往情深深爱着的绿蒂和可爱的小山村,到某地一公使馆任职。 第二编: 维特试图在官场上发展,就在公使馆做了一个职员。尽管他很努力,很尽职,也很有能 力,但依然受到周围那些贵族男女的嘲笑。维特生性敏感,周围人的目光、谈吐也会对他形 成极大的刺激,他认为正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贫寒,所以周围人都瞧不起他。他意识到,自己 不仅在爱情上彻底失败,在事业上也已经彻底失败。他这时明白过来,自己在懂事后就向往 的那个理想的世界,只不过是画在墙上的一幅画,向着理想走过去时,就会在墙上撞得头破 血流。 维特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他循着当初去接绿蒂参加乡间舞会的大路,追忆着当年的往 事,可此时当地已景物全非,一切成了过眼云烟,绿蒂也已为人妻。爱情上的绝望,世态的 炎凉,官场的腐败,这一切使维特再也无法忍受,产生了告别尘世以求永生解脱的念头。维 特在写完遗书之后,于午夜时分,用绿蒂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按他自己的遗愿, 当地百姓将他葬在他自己选定的地方,没有任何牧师或教士来给他送葬。因为按照基督教规, 自杀者是不能进入公墓安葬的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是以书信体叙述维特爱上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绿蒂已和别人订 婚,引起维特很大的痛苦,他试图在工作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是也失败了,因为他和封 建社会格格不入,对生活感到无望,终于自杀了。) 3、维特形象分析 小说通过维特和绿蒂之间的不幸的爱情和维特的社会经历,反映出德国知识分子的精神 苦闷,揭露和批判了正在衰亡的封建社会里种种腐朽和虚伪的现象,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维 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 18 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是德国正在觉醒的青年一代的典型 代表。他有才能、有教养,热爱人生,想摆脱冷酷的封建桎梏,力图有所作为,但对前途又 感到迷茫,缺乏斗争意志和信心,缺乏积极的行动能力,是一个消极的反抗者。官府的腐败、 贵族的偏见、小市民的平庸、周围环境的沉闷使他不能容忍,感到孤独、愁闷。于是他想从 美好的大自然、纯朴的农民、天真的儿童身上找到宽慰。当他看到绿蒂身上有一种质朴、纯 真的品质时,便倾心向往。但结果是绿蒂无力反抗传统观念而嫁给了一个贵族青年。事业的 失败、爱情的幻灭,使维特陷入绝望的深渊,最后含恨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维特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逃避 的方式来反抗,显得无力。因此他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维特这一形象代表当时德国社会里觉 醒了的青年一代,他迫切要求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但是他的个人反抗方式只能使他走向 自杀。这一行动虽然表示他不愿和一般市侩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表现了个性自由与腐朽社 会的尖锐冲突,但也说明德国资产阶级还找不到一条真正拜托封建束缚的道路。 三、《浮士德》 (一)《浮士德》中译本介绍及阅读参考书
中译本 1、郭沫若:人民文学出版社。 2、钱春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上下两册,诗体 3 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 994年,诗体、散文体。 杨武能 安徽文艺出版社 5、董问樵译 6、河北教音出版社,《歌德文集》十四卷之二 7、另.梁宗代、冯至先生有翻怪片断 推荐2、3、 4三种译本】 阅读参考书 1.董问樵:《巛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2.〔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选译本),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全译本),吴象婴潘岳肖芸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 2001年。 (二)《浮士德》创作情况简介 悲剧主人公浮士德源自十五、六世纪德国的炼金术士和魔术师传说 1587年Johann Spies编辑的《魔术师浮士德博士传》出版,广受欢迎,屡次再版,并被译 图宾根大学学生将浮士德故事改编成韵文故事出版,流传至国外 1599年,Georg Rudolf Widman又加上上古传说,编成三卷故事出版; 1674年,纽伦堡的医师Nikolaus Pitzer将此书改作后重新出版,歌德写作《浮士德》第 部时曾利用过此书; 1725年 化名基督教信徒(Der Christlich Meinende)的作者将此书改成缩写本出版,颇 受欢迎 1588年,英国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 Mar1owe,1564-1593)根据流传到英国的施皮斯编 撰的浮士德故事改编成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出版,对浮士德持肯定态度;马洛的 戏剧十七世纪初由英国的旅行剧团到德国各地巡回演出。后来又由德国人改编成道地的德国 戏,由旅行剧团往各地巡回演出,同时将其改编成木偶戏 英辛在其《文学书简》第十七编中指出, 把浮士德作为戏剧题材具有很大价值,并且动手创 作过浮士德剧本,惜未完成 歌德可能熟知莱辛的构思,并从中获得启发。 歌德自1773年起开始创作这部作品,1773(一说1774) -1831,历时约六十年 (三)《浮士德》内客简介 一出非剧:婴十德的人生悲剧 两个赌赛 靡菲斯特分别与天帝(天上序幕)和浮士德(书斋)的两次打赌 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 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 一美的悲居剧 一事业的悲剧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大致情节 (四)《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1、《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 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2、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年来欧洲 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
5 中译本 1、郭沫若:人民文学出版社。 2、钱春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年,上下两册,诗体。 3、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年,诗体、散文体。 4、杨武能:安徽文艺出版社。 5、董问樵译本。 6、河北教育出版社,《歌德文集》十四卷之二。 7、另,梁宗岱、冯至先生有翻译片断 推荐 2、3、4 三种译本。 阅读参考书 1.董问樵:《〈浮士德〉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年。 2.〔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选译本),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全译本),吴象婴 潘岳 肖芸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1 年。 (二)《浮士德》创作情况简介 悲剧主人公浮士德源自十五、六世纪德国的炼金术士和魔术师传说 1587 年 Johann Spies 编辑的《魔术师浮士德博士传》出版,广受欢迎,屡次再版,并被译 为外文; 1588 年,图宾根大学学生将浮士德故事改编成韵文故事出版,流传至国外; 1599 年,Georg Rudolf Widman 又加上上古传说,编成三卷故事出版; 1674 年,纽伦堡的医师 Nikolaus Pitzer 将此书改作后重新出版,歌德写作《浮士德》第一 部时曾利用过此书; 1725 年,化名基督教信徒(Der Christlich Meinende)的作者将此书改成缩写本出版,颇 受欢迎; 1588 年,英国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根据流传到英国的施皮斯编 撰的浮士德故事改编成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出版,对浮士德持肯定态度;马洛的 戏剧十七世纪初由英国的旅行剧团到德国各地巡回演出。后来又由德国人改编成道地的德国 戏,由旅行剧团往各地巡回演出,同时将其改编成木偶戏。 莱辛在其《文学书简》第十七编中指出,把浮士德作为戏剧题材具有很大价值,并且动手创 作过浮士德剧本,惜未完成——歌德可能熟知莱辛的构思,并从中获得启发。 歌德自 1773 年起开始创作这部作品,1773(一说 1774)——1831,历时约六十年。 (三)《浮士德》内容简介 一出悲剧:浮士德的人生悲剧 两个赌赛:靡菲斯特分别与天帝(天上序幕)和浮士德(书斋)的两次打赌 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事业的悲剧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大致情节 (四)《浮士德》的思想价值 1、《浮士德》最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歌德运用艺术象征的方式,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表 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社会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矛盾运用形式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2、歌德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浮士德几个阶段的追求,对文艺复兴至 19 世纪初 300 年来欧洲 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发展历程作了深刻的回顾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