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教案 辅助手段及 时间分配 基本内容 天然水所含物质: (1)溶解性物质 (2)胶体物质 (3)悬浮物质 1、水资源种类 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分为降水、地面水和地下水三大类。 1)降水(precipitation): 由地表蒸发至大气的水汽随着气流传播各处,在特定条件下,遇冷凝结成 高度分散的液态和固态的凝结物,并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下来,统称为降 水。 2)地面水(surface water): 降水在地面径流和汇集后形成的水体。(江、河、湖、塘水) 3)地下水(underground water): 降水经土壤、地层渗透形成的水体。 地层不透水层(由颗粒细小、致密的黏土及岩石构成) 透水层(由颗粒较大的沙、砾石组成,能渗水与有水) 浅层地下水:潜藏在地表与第一个不透水层之间的水。 深层地下水: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水。 泉水:由地表裂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 2、卫生学特征 1)降水: (1)水质较好,含矿物质少 (2)水量无保证,受季节、地域影响较大 (3)不同地区降水组成不同 (4)能反映大气物质组成,易被污染 2)地面水: (1)水质较软,含矿物质较少 (2)浑浊度大,细菌含量高 (3)水中溶解氧含量高 (4)丰水期(一年中降水最多)时,水量最大 枯水期(一年中降水最少)时,水量最小 3、地下水: (1)硬度较大,含矿物盐类较多 (2)所含的溶解氧量较少 (3)物理性状较好,细菌含量较少 A、浅层地下水卫生学特征: B、深层地下水卫生学特征: C、泉水卫生学特征: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 1.对淡水的需求急剧增长 2.水资源污染严重 第5页
贵阳医学院教案 辅助手段及 时间分配 基本内容 总共85分钟 二、水的卫生学意义 (10分钟) (一)有利 1、生理学意义 (1)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水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 (3)水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4)以水为主要成分的体液有良好的润滑作用。 (5)充足的供水,有助于人体维持正常生理、生化活动,保持卫生。 2、水的应用性意义 水作为人类的自然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交通、医疗等各个方 面。 (1)水在农业上的基本用途一灌溉 (2)水资源在动力和工业方面的应用广泛。 (3)水资源还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事业 (二)不利 (30分钟) A、原有水质不良或受到污染均会造成危害: 1、物理方面 1)热污染(thermal pollution) 工业冷却水特别是发电厂的冷却水是水体热污染的主要来源。 水体水温增加,可导致以下几方面的改变: (1)增加水中悬浮物的沉降速度 (2)加快水分蒸发 (3)增加水中化学反应的速度 (4)降低水中溶解氧含量 (5)水温升高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6)水温升高对鱼类的影响 2)放射性污染(radioactive pollution): 水体的放射性物质包括:天然放射性物质 人工放射性物质 天然放射性物质: 部分是在地球形成时结合在地球中的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另一部 分来自宇宙射线的作用。它们主要有40K、14℃、238U、232Th等。这些物质可通 过降雨、岩石风化、采矿和选矿等过程进入水体。 人工放射性物质: 主要来源于各种核试验、核战争、核舰艇、核燃料再生及各种含放射性的 药剂。可通过降雨、地面水的径流、废水排放等方式进入水体。 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3)对农作物的影响 第6页
贵阳医学院教案 辅助手段及 时间分配 基本内容 2、化学方面 水体的化学性污染可分为有机性和无机性污染。 1)无机污染(inorganic pollution) 主要来源于工矿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 (1)汞和甲基汞 ·公害事件:水俣病事件 水俣病:甲基汞能引起慢性汞中毒。最典型的实例是发生在日本九州岛水俣 地区因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即水俣病。 ①发病经过 地点: 主要临床症状: ②病因学研究 ③发病机理 ·我国汞污染情况(简介) (2)痛痛病: 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一种含镉废水污染农田而引起的公害病, 患者全身疼痛,日夜呼叫,故名痛痛病。 2)有机性污染(organic pollution) 主要来自工业有机废水以及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两者约占70% 左右,此外,雨水还将大气中的有机物、垃圾场中的有机物带入水体。 (1)酚 ①污染来源②体内代谢 ③危害④酚污染事件 (2)多氯联苯(PCB) ①污染来源 ②危害 (3)氰化物 污染来源 理化性质 毒作用机制 危害 (4)硝酸盐 污染来源 毒作用机制与危害 3、生物方面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最常见的疾病包括霍 乱、伤寒、痢疾、肝炎等肠道传染病及血吸虫病、贾第虫病等寄生虫病。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a.一次污染可有爆发流行,时间在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 b.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采取污染治理措施后,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第7页
贵阳医学院教案 辅助手段及 时间分配 基本内容 (45分钟) B、水体污染 I概念: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 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 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 象。 Ⅱ污染源及污染物 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大致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Ⅲ水体的污染、自净和转归 1、各种水体污染的特点 (1)河流:污染程度取决于河流的径污比(径流量与排入河流中污水量的比值), 河流的径污比大,稀释能力强,河流受污染的可能性和污染程度较小。 (2)湖泊、水库 特点: 水面广阔、流速缓慢、沉淀作用较强,稀释混合能力差,是水交换较缓慢 的水体。 进入湖中的污染物,常因流速慢、流量小而长期停留湖中,发生量的累积 和质的变化。 湖泊水库污染的主要现象是水体富营氧化。 水体富营氧化(eutrofication): 相对静止的水体接纳过多含氮、磷元素的废水后,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 繁殖,可形成水体富营氧化。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颜色不同,水面呈现红、 绿、蓝、棕、乳白色等,这种情况出现在湖泊时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湾时叫赤 潮。浮游生物异常增长、死亡、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溶解氧,使水中溶解 氧耗竭,水体受无氧酵解产物影响而水质极度恶化的现象。 水体一旦发生富营氧化现象,再截断外界含氮、磷元素的废水,也不能阻 止水体富营氧化的进程。因为藻类及其他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氨磷等 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供新一代藻类利用。 (3)地下水 地下水的污染多发生在工业发达且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其郊区。污染后不易 查清污染来源和途径,水体自净作用较差,污染难以治理。 (4)海洋 海洋污染的持续性长,危害性也较大。海洋污染的另一特点是污染范围大。 2、我国水体污染的概况 总的来说,我国水体污染不断加剧。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差异 很大,降水分布极不均匀,加之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水体污染情况也有明显 的区域性差别。 3、水体污染的自净 (1)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 ●概念: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 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 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 第8页
贵阳医学院教案 辅助手段及 时间分配 基本内容 ●影响因素: 影响水体自净的因素很多,如受纳水体的地形、水文条件、微生物种类与 数量,水温和复氧能力(风力、风向、水体紊流情况等),以及污染物性质、浓 度等 ●有机物的自净过程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化学氧化分解,历时数小时。 第二阶段 生物化学氧化分解一般要延续数日。 第三阶段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延续一月左右。 (2)水体自净过程的特征 ①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总的趋势是浓度逐渐降低 ②大多有毒物质转变为低毒或无毒的化合物 ③重金属在溶解状态时可被吸附或转变成不溶性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 ④复杂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先降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再进 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⑤不稳定的污染物转变为稳定的化合物 ⑥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 复至正常水平。 ⑦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如有毒性,则影响生物栖息,如生物不逃避会中毒 死亡,使水中生物种群和数量大为减少,随着自净过程的进行,生物种群和数 量逐渐回升,最后使生物分布趋于正常。 (3)水体自净的机制 ①物理净化作用 包括稀释、混合、扩散、挥发、沉淀等过程。水体中的污染物在这一系列 作用下,浓度得以降低。 但沉入底泥的污染物可因降雨时流量增大或其他原因搅动河底泥而使已沉 入底泥的污染物再次悬浮于水中,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②化学净化作用 包括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水解与聚合及中和等作用。 ③生物净化作用 ●生物净化作用概念: 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生存的细菌、真菌、藻类、水草、原生动物、 贝类、昆虫幼虫、鱼类等生物,通过它们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使其数 量减少,直至消失,称之。 。水体复氧过程 ·概念: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溶解氧的同时,空气中的氧可通过水面不断溶解 补充到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也补充到水体,这一过程称之。 有机物进行生物净化的过程中,复氧与耗氧同时进行,水中溶解氧含量即 为耗氧与复氧两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一个 指标。在水体有机物污染过程中,溶解氧变化可用氧垂曲线表示。 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