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话:从无政府走向世界治理 15 注释 ①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载《国 际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 Christian Reus-Smit, Changing Patterns of Govemance: From Abso lutism to Global Multilateralism in Paolini. Albert et al. between sovereign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Macmillan, London, 1998), p24 ③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洽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載《国 际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4Oran Young,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Protecting the ervironment in a Stateless Society( Com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1994 ), p.26 John W. Meyer, John Boli and George Thomas, Ontology and Ratio nalization in the Westem Cultural Account, in George M, Thomas et al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Constituting Stat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Sage, London, 1989),p.12 Young,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p.9 0 Charles Tilly,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 1990(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90), p.4 8 Stephen D. Krasner, Compromising Westphalia, International Se- curity, VoL. 20, No, 3( Winter 1995/6), p.115 ⑨參见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 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的前言,第9~15页。 ⑩参见玛丽-克劳德·斯莫茨:《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 载《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①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治理的变迁》,載俞可平 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序言 本书的各章都围绕园际治理这一共同主题这并非偶然。实际 上,本书是为促进对世界政治动因的理论研究而拟出版的三部论 著中的第二部。本书是继第一本书《全球变革和理论挑战:90年 代世界政治的研究方法》之后,在逻辑上的自然延续。前书更具有 理论抽象性,而本书则更侧重于对这些有价值的理论问题的具体 探讨。事实证明,这种期待比我们所预计的还要意义深远:正是在 第一本书的最后一期专题讨论会上,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任务将 是探究世界政治的规体系的建议。本书就是该建议和与会者普 遍同意后的直接结果。 然而,接下来的工作却颇费周章。本书的各位作者曾就国际 治理的研究角度及其关键概念的理解问题召开过数次讨论会。四 年来,这些会议断断续续地进行,如何安排各章的方案就是在此期 间风云变幻的国际背景下,经数次反复修改之后才最后确定。 在本书的长期策划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目标并非提出一个普
没有政府的治理 遍适用的分析国际治理的理论框架,而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工作不 是处于彼此交叉的目标之下。从一开始,似乎就可看出由于该主 题太过生疏、充满争议和漫无边际,以至于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陈 述和一致的定义。仅是治理如何在世界政治中发挥作用这一问 题,就足使各位学者见仁见智,所以几乎不可能要求十位各有所长 的学者获取和接受一个整体性研究视角。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 折衷方案:既描述有意义的、难以回避的研究范围和动因,同时又 允许每位作者于此前提下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第一章对此过程 中产生的概念问题和方法论障碍进行了扼要的概括,随后的各章 就是各位作者所展开的论述。 当然,我们没有将这本文集看作是国际治理研究的最终成果。 由于该主题的涉及面异常广泛而且生疏,所以不可能得到一个十 分明确的结论。相反,我们希望在缺乏权威性结论的情况下,我们 切人治理问题的模式能够激发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就该研究的某 一共同方而取得最后的一致意见。 在本书出版前的长期酝酿阶段中,我们得到南加州跨国研究 所五位同仁的大力协助。马莎·德克尔( E. Martha Decker)在制定 1990年在加州奥哈伊召开会议的计划上给予了很大帮助;迪穆休 (RBA. DiMucci在本书各章最后一次的编辑中提出了重要建 议;克里斯廷克莱洛维斯基( Christine Kralovansky)唐纳的F汉 森爵士( Donald F. Hansen)以及特里西亚E·波博乔伊( Tricia e Pobjoy)做了大量索引的准备工作。我们在此对他们富有成效的帮 助深致谢意。此外,我们还要高兴地提到两位同事约蝓·杰勒德 鲁杰( John gerard ruggie)和斯蒂芬·D·克拉斯纳( Stephen D.Krs r)对本文集的参与,只是由于事务缠身,他们未能将关于国际治 理的看法写人文集。我们还要对南加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以及埃 斯特和约瑟夫·克林根斯坦基金( Esther a. and Joseph Klingenstein Fund)表示感谢,是它们的资助才使我们得以五次聚首
作者序言 然而,最后的成果不是上述任何一位同仁单独的贡献,相反, 本书是集体长期通力合作的结晶。作为本书的编辑者,我们十分 高兴向各位同事再致谢忧,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奉献和承诺才使本 书最终交付出版。 詹姆斯·N·罗西瑙
20世纪90年代后,方兴未艾的 治理和善治理论,是目前西方学术 界最有影晌的分析框架之一。本书 是运用治理和善治理论分析政治问 题特别是国际政治问题的开山力作 在本书中,十位政治学和国际政治 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围绕“没有政府 的治理¨这一核心主题,探讨了世 界上不同地区所采取的不同治理模式 治理结构及其哲学基础、行为模式 制度安排和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狳建国 常务编辑朱卫东 封面设计田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