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的《没有政府的治理》,是方兴未艾的全球治理和 善治理论的奠基之作,开辟了一条分析全球化时代 政治生活的新途径。赖纳教授主编的《全球化压力 下的世界文化》,深刻地反映了各主要国家面临全球 化冲击的文化回应,是了解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变 迁的基本参考书籍。 作为本译丛的主编,在第一批著作出版之际,容 我首先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朱卫东先生。 他们本着繁荣学术研究的宗旨,不惜重金购买版权, 并以很快的速度出版发行这套译丛。还要感谢各位 译者的辛勤劳动,他们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了各自 承担的翻译任务,功不可没。最后,欢迎国内外学界 的同行,热忱推荐优秀的西方学术著作,俾使译丛能 继续下去。 俞可平 2001年6月13日
译者的话:从无政府走向世界治理 世界政治中近几十年来的变革,尤其是经济技术发展促成的 全球化,导致了以民族和领土国家为惟一行为体的世界秩序开始 瓦解。对处于不同领域,参照点不同,但都对变革具有敏锐感受性 和把握力的政治学者们来说,这无疑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的国际社 会制度安排的极大热情。“治理”( govemance)这一在许多语境中 大行其道的“时髦词语”,正是于此背景下被引入到国际关系的研 究领域。由詹姆斯·N·罗西瑙和恩斯特-奥托·切姆佩主缐的《没 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的变革和秩序》就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 、“全球治理危机”与没有政府的治理 人类如何才能更好地组织他们的社会关系来增进个人和集体 的安全和物质满足,并达到共同的目标或管理共同的问题?这是
2 没有政府的治理 对治理的永恒提问。这也是…个摆在所有人类共同体面前,在所 有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都会产生的问题,一个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 的社会和政治思考都对之发生过最激烈争论的问题。然而,尽管 关于它的争辩已日久天长,治理的问题仍以独特的姿态展示在人 类历史之中。 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经历了一次结构性转型——从两极向 多极世界的转变。然而40年来超级大国对抗时代的终结,并非意 味着一个和平和繁荣时代的来临。随着潜伏多年的经济、安全、政 治、生态和文化危机渐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日益发现我们现存 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制度的众多缺陷。一种“全球治理危机”似乎正 在出现(瑞士学者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称之为“国际调解机制的 危机”①)。克里斯琴·罗伊斯一斯米特( Christian Reus-Smt认为 “全球治理危机”明显体现在三个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上:地区和 全球性的国际制度和组织的持续和迅猛的增长;跨国社会运动以 及非政府组织对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决策程序、政策和行动的不满; 深植于经济、政治和社会不满之中的政治民族主义复兴②。政治 民族主义使国家主义的秩序更加合法化,虽然损害了一些国家的 稳定,但也同时强化了…些国家的权力和地位。营建国际制度的 潮流再次确认了国际法和多边主义,繁衍出当代全球治理的以国 家为中心的体系。面跨国社会运动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和影响上 升,同时挑战着全球治理的国家模式和各类主权。 因此,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在全球层 次上实施一定程度的治理是必要而且是迫切的。冷战后世界政治 的缓和氛围为此创造部分有利条件,虽然少数大国单边主义倾向 时有抬头,但霸权稳定论的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了。当今世界,多 边主义和国际社会民主化运动(非政府组织的抗议)蓬勃发展,代 表着一种新型全球政治的问世。通过多国之间、多种行为体之间 的协调、沟通与达成共识,进面通过集体行为的方式促成多领域合
译者的话:从无政府走向世界治理 作,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们有必 要为“地球村”的建构制定一个全球计划,在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 与理想的人类整体社群之间指出可能的联系。 不过,“治理”并非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的着眼点。无论是新 旧现实主义还是自由制度主义,一般都或者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 状态设为预定的前提并作为研究的起点;或者把国际体系定义为 具有单-无政府逻辑的自助体系。如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 斯·华尔兹讨论军事和两极结构对无政府状态负面影响的制衡作 用,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探讨国际制度对无 政府状态负面影响的削弱作用。对他们而言,无政府状态不具有 积极或者消极的内涵,同样它也不一定暗示现在的世界秩序是以 普遍的混乱、动荡为标志的。实际上,“无政府状态”只是被简单地 看作缺乏中央权威,即不具有指导各国政府行为包括使用武力强 制的能力。然而,对另一些学者而言,无政府状态就是缺乏等级式 统治,处于一种不考虑普遍原则、规范、规章和程序而各行其是的 状态。不过该含义似乎颇具争议,考虑到诸多体现于条约、国际法 惯例以及国际组织之上的权威,国际体系(尽管其缺乏至高无上的 统治,或者说世界政府)已经远远超过了无政府状态。正由于存在 着众多国际规制,因而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的概念要比肯 尼思,华尔兹“无政府状态”的概念更好地捕捉到了传统国际体系 的特征。 没有政府的治理”可以说从根本上推翻了这一前提假设,提 出无政府固然是事实,但无政府状态事实上并不存在。国际关系 领域中常用的概念国际规制,是一种藉以避免国际无政府状态,又 能绕过民族国家的国际协调方式。不难发现,虽然治理在国际关 系研究中仍然相对生硫,它仍然是一个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我 们当今所处的充满张力的国际体系的重要概念。可以说这也是罗 西瑙等十位学者考察这种“没有政府的治理”的核心特征的基本出
没有政府的治理 发点之 、观念·实践·制度: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 为进一步廓清这种没有政府的治理的发生过程,本书从更加 广阔的秩序概念入手,认为治理就是秩序加上意向性。全球秩序 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制度性安排。一些协议是基 础性的(例如大国之间权力的分布,它们之间的等级区分,限制其 相互作用的规则,以及它们有关力量角色、外交、合作以及冲突的 共识),另外的一些则是相当模式化的(例如贸易、邮政和护照程序 协议)。但是不管它们是基础性的或者是模式化的,就支持这些协 议的入而言,并非所有的协议都源于他们自觉的努力。一些协议 实际上源于个体意见的集中,这些个体意见提出的目的就在于服 务直接的子系统(即个体)所关注的目标,但是它最终汇聚成为体 系范围内的秩序安排。所以,维持全球秩序的众多模式于三种基 本层次上展开:(1)观念的主观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上人们对各 种处理事务的制度安排或有模糊的感觉,或有敏锐的洞察,或是通 过其他方式加以理解。(2)行为的或客观的层次,在这一层次上 入们规律性或程式性的行为常常无意中维护了现行秩序的全球制 度安排。(3)集团的和政治的层次,正是在此层次上治理得以出 现,统治导向的制度以及政权得到确立,观念和行为模式基础上的 政策得到执行。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阶段性的矛盾往往要积聚到一定程度 之后才最后发生,进而演变成主流秩序,如此周而复始。那么占主 导地位的全球秩序,无论在任何时期以何种面目出现,比起任何其 他国际秩序来说都包含更为广阔的地域和多样化的结构。此处 的全球秩序也被称作“世界政治”,它是包括各个地区、国家、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