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初步 关于某种存在物的思想;相反,当人们说到存在时,一定是 指某种可以被思想的东西,非存在既不可能被思维,更不可 能被说出来。换言之,思想必有它本身以外的某种它所指称 的客体,而且既然你能在所有时刻都同样地思维着同一件事 物,那么凡是可以被思维的必然在所有时间内存在。所以,思 维与存在是同一的。这个前提明显地与常识相背,因为人们 完全可以思考并不存在的事物,而不承认它们的存在,例如 你随时可以说“飞马存在”这类命题而不违反逻辑规律。巴 门尼德将思维与存在等同,从而达到以概念之“一”否定感 官之“多”的结论,比自己的老师走得更远,从而将世界加 以二重分化 巴门尼德在哲学上的重要作用,不在于他发展了逻辑学 上许多重要原理,而在于他从思想和语言的逻辑推演中抽取 出哲学结论的形而上学方法。这种论证形式要害之处在于,就 语言论语言,将思想绝对化,使概念等同实在。从巴门尼德 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这样的形而上学 方法曾以不同的形式不断重现。说来有趣的是,从巴门尼德 学说中引申出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基本哲学观念:被他规定为 永恒不变的存在这个概念,后来在唯物主义者手里演变为不 可变、不可毁的“实体”(即“物质”),而“实体”则成为构 成世界的基本质料;而他割裂感性与理性、划分二重世界的 做法,则开启了以柏拉图为先声的二元论的传统,使唯心主 义大行其道。这一思想奇观使哲学能够在对立派别的激烈竞 争和对抗得以深化发展,因此巴门尼德是功不可没的。另 方面,正是他的哲学方法将西方哲学家们引入耗费了两千多
关 于 某 种 存 在 物 的 思 想 ; 相 反 , 当 人 们 说 到 存 在 时 , 一 定 是 指 某 种 可 以 被 思 想 的 东 西 , 非 存 在 既 不 可 能 被 思 维 , 更 不 可 能 被 说 出 来 。 换 言 之 , 思 想 必 有 它 本 身 以 外 的 某 种 它 所 指 称 的 客 体 , 而 且 既 然 你 能 在 所 有 时 刻 都 同 样 地 思 维 着 同 一 件 事 物 , 那 么 凡 是 可 以 被 思 维 的 必 然 在 所 有 时 间 内 存 在 。 所 以 , 思 维 与 存 在 是 同 一 的 。 这 个 前 提 明 显 地 与 常 识 相 背 , 因 为 人 们 完 全 可 以 思 考 并 不 存 在 的 事 物 , 而 不 承 认 它 们 的 存 在 , 例 如 , 你 随 时 可 以 说 “ 飞 马 存 在 ” 这 类 命 题 而 不 违 反 逻 辑 规 律 。 巴 门 尼 德 将 思 维 与 存 在 等 同 , 从 而 达 到 以 概 念 之 “ 一 ” 否 定 感 官 之 “ 多 ” 的 结 论 , 比 自 己 的 老 师 走 得 更 远 , 从 而 将 世 界 加 以 二 重 分 化 。 巴 门 尼 德 在 哲 学 上 的 重 要 作 用 , 不 在 于 他 发 展 了 逻 辑 学 上 许 多 重 要 原 理 , 而 在 于 他 从 思 想 和 语 言 的 逻 辑 推 演 中 抽 取 出 哲 学 结 论 的 形 而 上 学 方 法 。 这 种 论 证 形 式 要 害 之 处 在 于 , 就 语 言 论 语 言 , 将 思 想 绝 对 化 , 使 概 念 等 同 实 在 。 从 巴 门 尼 德 开 始 , 一 直 到 1 9 世 纪 的 德 国 哲 学 家 黑 格 尔 , 这 样 的 形 而 上 学 方 法 曾 以 不 同 的 形 式 不 断 重 现 。 说 来 有 趣 的 是 , 从 巴 门 尼 德 学 说 中 引 申 出 了 两 种 相 互 对 立 的 基 本 哲 学 观 念 : 被 他 规 定 为 永 恒 不 变 的 存 在 这 个 概 念 , 后 来 在 唯 物 主 义 者 手 里 演 变 为 不 可 变 、 不 可 毁 的 “ 实 体 ” ( 即 “ 物 质 ” ) , 而 “ 实 体 ” 则 成 为 构 成 世 界 的 基 本 质 料 ; 而 他 割 裂 感 性 与 理 性 、 划 分 二 重 世 界 的 做 法 , 则 开 启 了 以 柏 拉 图 为 先 声 的 二 元 论 的 传 统 , 使 唯 心 主 义 大 行 其 道 。 这 一 思 想 奇 观 使 哲 学 能 够 在 对 立 派 别 的 激 烈 竞 争 和 对 抗 得 以 深 化 发 展 , 因 此 巴 门 尼 德 是 功 不 可 没 的 。 另 一 方 面 , 正 是 他 的 哲 学 方 法 将 西 方 哲 学 家 们 引 入 耗 费 了 两 千 多 2 6 西 方 哲 学 初 步
西方哲学初步 年光阴仍不了了之的追寻本体(即终极的存在)的形而上学 之路。倘若巴门尼德愚钝一些,那么西方哲学是否将会走向 另一条路子而面目全非呢?这,只有上帝才知道了。 爱利亚学派的理论,到了巴门尼德似乎已被发展到无以 复加的地步了,循着他的理路一时难有大创,要么另辟蹊径 自立门户,要么紧守山门,抱残守缺。巴门尼德的得意门生 和义子芝诺 enon the eleatic,公元前490-430)走的 是后一条路子。芝诺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敏捷、辨才无碍,在 辩论中他时常会令对方不知不觉中落入语言陷阱而自打嘴 巴。他对爱利亚学派的贡献不是去创造和丰富学派的理论,而 在于用更精密的逻辑方法来证明其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唯一不 变的存在(本体)的学说。 巴门尼德已经否认感官所知觉的世界有真实性,而这种 世界的特征就是“多”和“变”。芝诺明白,只要证明“多” 和“变”是虚幻的,那就等于证明了感官界的虚幻性,从而 反证出巴门尼德唯一不变本体的真实性 他首先证明了“多”的虚幻性,他的论证应用了一种独 创的逻辑方法—一二律背反,即如果从同一个前提能推出两 个相互矛盾的结论,那么这个前提必然是错误的。他的论证 程序是 (1)前提:假定“多”是存在的 (2)推论:那么,在量上就会有无穷大和无穷小两个 相反的结果 (3)结论:因此,“多”是不存在的
年 光 阴 仍 不 了 了 之 的 追 寻 本 体 ( 即 终 极 的 存 在 ) 的 形 而 上 学 之 路 。 倘 若 巴 门 尼 德 愚 钝 一 些 , 那 么 西 方 哲 学 是 否 将 会 走 向 另 一 条 路 子 而 面 目 全 非 呢 ? 这 , 只 有 上 帝 才 知 道 了 。 爱 利 亚 学 派 的 理 论 , 到 了 巴 门 尼 德 似 乎 已 被 发 展 到 无 以 复 加 的 地 步 了 , 循 着 他 的 理 路 一 时 难 有 大 创 , 要 么 另 辟 蹊 径 自 立 门 户 , 要 么 紧 守 山 门 , 抱 残 守 缺 。 巴 门 尼 德 的 得 意 门 生 和 义 子 芝 诺 ( Z e n o n t h e E l e a t i c , 公 元 前 4 9 0 — 4 3 0 ) 走 的 是 后 一 条 路 子 。 芝 诺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思 维 敏 捷 、 辨 才 无 碍 , 在 辩 论 中 他 时 常 会 令 对 方 不 知 不 觉 中 落 入 语 言 陷 阱 而 自 打 嘴 巴 。 他 对 爱 利 亚 学 派 的 贡 献 不 是 去 创 造 和 丰 富 学 派 的 理 论 , 而 在 于 用 更 精 密 的 逻 辑 方 法 来 证 明 其 老 师 巴 门 尼 德 关 于 唯 一 不 变 的 存 在 ( 本 体 ) 的 学 说 。 巴 门 尼 德 已 经 否 认 感 官 所 知 觉 的 世 界 有 真 实 性 , 而 这 种 世 界 的 特 征 就 是 “ 多 ” 和 “ 变 ” 。 芝 诺 明 白 , 只 要 证 明 “ 多 ” 和 “ 变 ” 是 虚 幻 的 , 那 就 等 于 证 明 了 感 官 界 的 虚 幻 性 , 从 而 反 证 出 巴 门 尼 德 唯 一 不 变 本 体 的 真 实 性 。 他 首 先 证 明 了 “ 多 ” 的 虚 幻 性 , 他 的 论 证 应 用 了 一 种 独 创 的 逻 辑 方 法 — — 二 律 背 反 , 即 如 果 从 同 一 个 前 提 能 推 出 两 个 相 互 矛 盾 的 结 论 , 那 么 这 个 前 提 必 然 是 错 误 的 。 他 的 论 证 程 序 是 : ( 1 ) 前 提 : 假 定 “ 多 ” 是 存 在 的 ( 2 ) 推 论 : 那 么 , 在 量 上 就 会 有 无 穷 大 和 无 穷 小 两 个 相 反 的 结 果 ( 3 ) 结 论 : 因 此 , “ 多 ” 是 不 存 在 的 西 方 哲 学 初 步 2 7
西方哲学初步 上述(2)推论的两个步骤是:(A)如果“多”存在,那 么它一定是无穷小:“多”中必有单位,它由许多单位组合而 成;那些单位必不可分割,否则就不成其为单位:既无法分 割,便没有大小之量;单位既无大小之量,由单位组合而成 的“多”也必然无大小之量;无大小之量的“多”便等于无 穷小。①)“多”之为“多”正在于其可分为若干单位;既可 分割必有大小之量,故“多”有大小之量;“多”如有大小之 量,则其各部分(即各单位)也一定有大小之量,也就是可 以分割;各单位既可分割,当然就可以一直分下去,因为不 管分割多少次,大小之量总是有的;既然“多”中的单位可 以无穷分割,而那些单位又都有大小之量,那么,无穷的有 大小之量的单位合起来,就成为无穷大的“多”了 综合(A)和③B)可见,假定“多”存在这个前提,会 导致再量方面“多”既是无穷小又是无穷大这两种自相矛盾 的结论。此外,在数的方面,这个前提也同样会引申出 多”既是有限数又是无限数这种相反的结果。一个东西同时 兼有两种自相矛盾的性质,显然是违反逻辑规律的,因此, “多”这个假定必然是错误的。 芝诺的第二步是论证“变”的不可能性。我们知道,动 是变的条件,无动不可能有变,因此要证明无变,只须证明 无动就行了。芝诺设计了三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例证,来 证明“变”(即运动)的虚假性 第一个论证名叫“飞矢不动”。他说,在人的印象中, 支射出的箭总是向前飞去的,但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这 支箭在任何一个时候都只能停止在某一个地点,不能同时抵
上 述 ( 2 ) 推 论 的 两 个 步 骤 是 : ( A ) 如 果 “ 多 ” 存 在 , 那 么 它 一 定 是 无 穷 小 : “ 多 ” 中 必 有 单 位 , 它 由 许 多 单 位 组 合 而 成 ; 那 些 单 位 必 不 可 分 割 , 否 则 就 不 成 其 为 单 位 ; 既 无 法 分 割 , 便 没 有 大 小 之 量 ; 单 位 既 无 大 小 之 量 , 由 单 位 组 合 而 成 的 “ 多 ” 也 必 然 无 大 小 之 量 ; 无 大 小 之 量 的 “ 多 ” 便 等 于 无 穷 小 。 ( B ) “ 多 ” 之 为 “ 多 ” 正 在 于 其 可 分 为 若 干 单 位 ; 既 可 分 割 必 有 大 小 之 量 , 故 “ 多 ” 有 大 小 之 量 ; “ 多 ” 如 有 大 小 之 量 , 则 其 各 部 分 ( 即 各 单 位 ) 也 一 定 有 大 小 之 量 , 也 就 是 可 以 分 割 ; 各 单 位 既 可 分 割 , 当 然 就 可 以 一 直 分 下 去 , 因 为 不 管 分 割 多 少 次 , 大 小 之 量 总 是 有 的 ; 既 然 “ 多 ” 中 的 单 位 可 以 无 穷 分 割 , 而 那 些 单 位 又 都 有 大 小 之 量 , 那 么 , 无 穷 的 有 大 小 之 量 的 单 位 合 起 来 , 就 成 为 无 穷 大 的 “ 多 ” 了 。 综 合 ( A ) 和 ( B ) 可 见 , 假 定 “ 多 ” 存 在 这 个 前 提 , 会 导 致 再 量 方 面 “ 多 ” 既 是 无 穷 小 又 是 无 穷 大 这 两 种 自 相 矛 盾 的 结 论 。 此 外 , 在 数 的 方 面 , 这 个 前 提 也 同 样 会 引 申 出 “ 多 ” 既 是 有 限 数 又 是 无 限 数 这 种 相 反 的 结 果 。 一 个 东 西 同 时 兼 有 两 种 自 相 矛 盾 的 性 质 , 显 然 是 违 反 逻 辑 规 律 的 , 因 此 , “ 多 ” 这 个 假 定 必 然 是 错 误 的 。 芝 诺 的 第 二 步 是 论 证 “ 变 ” 的 不 可 能 性 。 我 们 知 道 , 动 是 变 的 条 件 , 无 动 不 可 能 有 变 , 因 此 要 证 明 无 变 , 只 须 证 明 无 动 就 行 了 。 芝 诺 设 计 了 三 个 在 历 史 上 非 常 有 名 的 例 证 , 来 证 明 “ 变 ” ( 即 运 动 ) 的 虚 假 性 。 第 一 个 论 证 名 叫 “ 飞 矢 不 动 ” 。 他 说 , 在 人 的 印 象 中 , 一 支 射 出 的 箭 总 是 向 前 飞 去 的 , 但 这 只 是 一 种 错 觉 。 因 为 , 这 支 箭 在 任 何 一 个 时 候 都 只 能 停 止 在 某 一 个 地 点 , 不 能 同 时 抵 2 8 西 方 哲 学 初 步
西方哲学初步 达两个地点,下一个时刻又停留在另一地点,所以,人眼所 见之飞矢,是在许许多多时刻里止于某一地点的现象积累而 成的假象,但在实际上,这许多的静止加起来的总和仍然是 个静止,因此,飞矢根本上是不动的。 第二个证明是“二分法”:假定一物体要达到某处,它首 先须通过距离的一半;在未到这一半以前,必先经这一半的 一半;而这一半之一半又有其一半,如此可以无限地分割下 去,该物体也就永远挪动不了。 第三个例证叫“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荷马 史诗中跑得最快的希腊英雄。芝诺认为,假如让乌龟先跑 步,那么善跑的阿基里斯就永远也追不上乌龟。因为他首先 必须先达到乌龟的起跑点,这时乌龟又已进了一段距离,当 阿基里斯赶到这点时,乌龟早已又前进到别的一点,如此下 去,阿基里斯终有快步如飞的本事也不是乌龟的对手,永远 都追不上它。这样,芝诺觉得,以上三个证明表明,运动变 化是不可能的,静止才是真实的。 上述几个论证有点类似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谓的“ 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类型,但中国古代哲学从 来没有在逻辑论辩方面发展到像芝诺这样高的水平,这是事 实。如果单纯着眼于形式逻辑,芝诺的论证确乎是滴水不漏、 无懈可击的,谁都无法从逻辑上驳倒他。然而,联系事实来 看,便会觉得他多少有点诡辩。因为物理学告诉我们,运动 是有连续性的,阿基里斯不必在乌龟停留的地方逗留一下再 走,而是一直往前跑的;而且在同样时间之内,二者的运动 速度也是有差别的,阿基里斯用不着多少时间就会赶上乌龟
达 两 个 地 点 , 下 一 个 时 刻 又 停 留 在 另 一 地 点 , 所 以 , 人 眼 所 见 之 飞 矢 , 是 在 许 许 多 多 时 刻 里 止 于 某 一 地 点 的 现 象 积 累 而 成 的 假 象 , 但 在 实 际 上 , 这 许 多 的 静 止 加 起 来 的 总 和 仍 然 是 一 个 静 止 , 因 此 , 飞 矢 根 本 上 是 不 动 的 。 第 二 个 证 明 是 “ 二 分 法 ” : 假 定 一 物 体 要 达 到 某 处 , 它 首 先 须 通 过 距 离 的 一 半 ; 在 未 到 这 一 半 以 前 , 必 先 经 这 一 半 的 一 半 ; 而 这 一 半 之 一 半 又 有 其 一 半 , 如 此 可 以 无 限 地 分 割 下 去 , 该 物 体 也 就 永 远 挪 动 不 了 。 第 三 个 例 证 叫 “ 阿 基 里 斯 追 不 上 乌 龟 ” 。 阿 基 里 斯 是 荷 马 史 诗 中 跑 得 最 快 的 希 腊 英 雄 。 芝 诺 认 为 , 假 如 让 乌 龟 先 跑 一 步 , 那 么 善 跑 的 阿 基 里 斯 就 永 远 也 追 不 上 乌 龟 。 因 为 他 首 先 必 须 先 达 到 乌 龟 的 起 跑 点 , 这 时 乌 龟 又 已 进 了 一 段 距 离 , 当 阿 基 里 斯 赶 到 这 点 时 , 乌 龟 早 已 又 前 进 到 别 的 一 点 , 如 此 下 去 , 阿 基 里 斯 终 有 快 步 如 飞 的 本 事 也 不 是 乌 龟 的 对 手 , 永 远 都 追 不 上 它 。 这 样 , 芝 诺 觉 得 , 以 上 三 个 证 明 表 明 , 运 动 变 化 是 不 可 能 的 , 静 止 才 是 真 实 的 。 上 述 几 个 论 证 有 点 类 似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家 庄 子 所 谓 的 “ 一 尺 之 棰 , 日 取 其 半 , 万 世 不 竭 ” 的 类 型 , 但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从 来 没 有 在 逻 辑 论 辩 方 面 发 展 到 像 芝 诺 这 样 高 的 水 平 , 这 是 事 实 。 如 果 单 纯 着 眼 于 形 式 逻 辑 , 芝 诺 的 论 证 确 乎 是 滴 水 不 漏 、 无 懈 可 击 的 , 谁 都 无 法 从 逻 辑 上 驳 倒 他 。 然 而 , 联 系 事 实 来 看 , 便 会 觉 得 他 多 少 有 点 诡 辩 。 因 为 物 理 学 告 诉 我 们 , 运 动 是 有 连 续 性 的 , 阿 基 里 斯 不 必 在 乌 龟 停 留 的 地 方 逗 留 一 下 再 走 , 而 是 一 直 往 前 跑 的 ; 而 且 在 同 样 时 间 之 内 , 二 者 的 运 动 速 度 也 是 有 差 别 的 , 阿 基 里 斯 用 不 着 多 少 时 间 就 会 赶 上 乌 龟 。 西 方 哲 学 初 步 2 9
西方哲学初步 可是,常识归常识、理论归理论,芝诺正是像他老师那样,坚 信理论而否定了常识,从而排除了变化和杂多性的现实性 往深一层看,恰恰由于我们无法在逻辑上驳倒芝诺,我 们就必须注意他所提出的问题: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遵循着 不同的法则,二者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又是一种 什么样的关系?芝诺本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割裂了 二者的关系,只承认思维的唯一现实性,并将它绝对化了,而 否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沦为某种唯心主义的东西。不过, 这并不影响他对哲学的贡献。虽然许多人把芝诺视为诡辩家, 但也有不少人持相反的看法,例如后来的希腊大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就称他为辨证法的创始人。这种相互矛盾的评价来源 于对芝诺无与伦比的逻辑论证方式的不同看法。无论如何,除 了注意到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爱利亚学派的 共同特点外,芝诺的贡献还在于,意识到了时空概念中所蕴 涵着矛盾性(即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后来的许多 哲学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黑格尔、 马克思等),或应用芝诺的论证方法去证明自己的理论(如十 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模仿芝诺的论证方式,用“二律 背反”的方式去证明时空的非现实性) 不知是否巧合,像米利都学派那样,爱利亚学派也产生 了三位代表人物。从思想发展的层次而言,后者显然比前者 有所进步。米利都人尽管开了探寻世界本体的理论先河,但 他们所构造的本体论仍离不开对具体实体的依赖,即便是阿 那克西曼德的“无限”仍带有时间和空间的物质属性,因而, 他们离真正的“形而上学”还有很大的距离。而毕达哥拉斯
可 是 , 常 识 归 常 识 、 理 论 归 理 论 , 芝 诺 正 是 像 他 老 师 那 样 , 坚 信 理 论 而 否 定 了 常 识 , 从 而 排 除 了 变 化 和 杂 多 性 的 现 实 性 。 往 深 一 层 看 , 恰 恰 由 于 我 们 无 法 在 逻 辑 上 驳 倒 芝 诺 , 我 们 就 必 须 注 意 他 所 提 出 的 问 题 : 感 觉 经 验 和 理 性 思 维 遵 循 着 不 同 的 法 则 , 二 者 之 间 到 底 有 没 有 联 系 ? 如 果 有 , 又 是 一 种 什 么 样 的 关 系 ? 芝 诺 本 人 对 这 个 问 题 的 解 决 , 实 际 上 割 裂 了 二 者 的 关 系 , 只 承 认 思 维 的 唯 一 现 实 性 , 并 将 它 绝 对 化 了 , 而 否 认 了 经 验 世 界 的 实 在 性 , 沦 为 某 种 唯 心 主 义 的 东 西 。 不 过 , 这 并 不 影 响 他 对 哲 学 的 贡 献 。 虽 然 许 多 人 把 芝 诺 视 为 诡 辩 家 , 但 也 有 不 少 人 持 相 反 的 看 法 , 例 如 后 来 的 希 腊 大 哲 学 家 亚 里 士 多 德 就 称 他 为 辨 证 法 的 创 始 人 。 这 种 相 互 矛 盾 的 评 价 来 源 于 对 芝 诺 无 与 伦 比 的 逻 辑 论 证 方 式 的 不 同 看 法 。 无 论 如 何 , 除 了 注 意 到 感 性 与 理 性 、 思 维 与 存 在 的 关 系 这 一 爱 利 亚 学 派 的 共 同 特 点 外 , 芝 诺 的 贡 献 还 在 于 , 意 识 到 了 时 空 概 念 中 所 蕴 涵 着 矛 盾 性 ( 即 时 空 的 有 限 性 与 无 限 性 的 矛 盾 ) , 后 来 的 许 多 哲 学 家 都 试 图 解 决 这 个 问 题 ( 如 英 国 的 休 谟 和 德 国 的 黑 格 尔 、 马 克 思 等 ) , 或 应 用 芝 诺 的 论 证 方 法 去 证 明 自 己 的 理 论 ( 如 十 八 世 纪 德 国 哲 学 家 康 德 , 就 模 仿 芝 诺 的 论 证 方 式 , 用 “ 二 律 背 反 ” 的 方 式 去 证 明 时 空 的 非 现 实 性 ) 。 不 知 是 否 巧 合 , 像 米 利 都 学 派 那 样 , 爱 利 亚 学 派 也 产 生 了 三 位 代 表 人 物 。 从 思 想 发 展 的 层 次 而 言 , 后 者 显 然 比 前 者 有 所 进 步 。 米 利 都 人 尽 管 开 了 探 寻 世 界 本 体 的 理 论 先 河 , 但 他 们 所 构 造 的 本 体 论 仍 离 不 开 对 具 体 实 体 的 依 赖 , 即 便 是 阿 那 克 西 曼 德 的 “ 无 限 ” 仍 带 有 时 间 和 空 间 的 物 质 属 性 , 因 而 , 他 们 离 真 正 的 “ 形 而 上 学 ” 还 有 很 大 的 距 离 。 而 毕 达 哥 拉 斯 3 0 西 方 哲 学 初 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