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字音(红色字) 自诩残羹冷炙脑髓孱头蹩进国粹 字形(红色字) 礼尚往来自诩与栩栩如生磕头与瞌睡、纵横捭阖 残羹冷炙与针灸蹩进与憋气、鳖 鲁迅
拿来主义 一、字音(红色字) 自诩 残羹冷炙 脑髓 孱头 蹩进 国粹 二、字形(红色字) 礼尚往来 自诩与栩栩如生 磕头与瞌睡、纵横捭阖 残羹冷炙与针灸 蹩进与憋气、鳖 三、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 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浙 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 山。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豫才,1898年 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鲁迅”是他1918年 《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 崇敬的笔名。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 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 《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 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且介 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 编》《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 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浙 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 山。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豫才,1898年 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鲁迅”是他1918年为 《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 崇敬的笔名。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 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 《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 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且介 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 编》《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与许广平两人的书信结集《两地书》,1933年由青光书 局出版。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14 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 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 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 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 了鲁迅这一笔名。) 《孔乙已》《药》 《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 《阿Q正传》(中篇小说) 《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鲁迅与许广平两人的书信结集《两地书》,1933年由青光书 局出版。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14 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 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 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 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 了鲁迅这一笔名。 ) 《孔乙已》《药》 《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 《阿Q正传》(中篇小说) 《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 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 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 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 〈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 上引用《离骚》诗句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 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 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彷徨》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 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 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 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 〈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 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 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小说,首篇《祝福》 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 ,实际的 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四、《拿来主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 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 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 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 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 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 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 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 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 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 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 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 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 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 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 义》
四、《拿来主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 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 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 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 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 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 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 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 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 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 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 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 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 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 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