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普通高中2011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文 试卷类型:A 注意事项 1全卷共12页,1-8页为试题部分,9一12页为答题卡;全卷六大题24小题:满分】 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选择题时.请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时,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填入9至 12页的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否则无效。 3.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悬念/琴弦醇厚/谆谆告诫哽咽/狼吞虎咽 B箴言/斟酌拜谒/弹精竭虑折本/大打折扣 c覆辙/掣肘寒暄/喧宾夺主传记/传奇小说 D刚愎/媲美谙熟/万马齐暗忖度/度德量力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发轫于草根网络的名校公开课视频译介, 现在已经公开登堂八室。相对于国内陈旧扭曲的教育观念、良莠不齐的教育水平和高不可攀 的教育费用,囊括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名师的公开课视频,让所有没有机 会进入这些名校学习的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免费系统学习,并亲聆顶尖名师的谆谆教诲,汲 取人类知识的精粹。此举可谓空前绝后一一这一切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A登堂入室B良莠不齐c谆谆教诲D.空前绝后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朝鲜半岛韩朝争端问题上,我们贯信奉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的主张,并经过各个 渠道坚持不懈地做了朝鲜半岛双方和有关各方的工作。 近三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总量居高不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 这给环境应急管理1=作带来巨大挑战。 c在过去的59年中,亚运圣火一路相传,见证着亚洲人民为了地区发展、人民幸福、社 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见证着亚洲前进的足迹 D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出台新的学前教育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 甚至把许多原属于政府管理的大楼拿出来办幼儿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外来文化的到来,给自己的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助于作家同样,外来文学的进八也 毫无例外地影响着本民族作家的创作,因为外来文化的优质东西,将有助于作家因此,作家 必须高度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①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②提高自己作品的创新份量 ③为本国文学带来新的审美思想和风格 ④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创新中融八一种新的文化力量 ⑤形成更完善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A①⑤③②④B①⑤④②③c②⑤③①④D②⑤④①③
1 湛江市普通高中 2011 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 文 试卷类型:A 注意事项: l 全卷共 12 页,l—8 页为试题部分,9 一 12 页为答题卡;全卷六大题 24 小题: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答选择题时.请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时,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填入 9 至 12 页的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否则无效。 3.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悬念/琴弦 醇厚/谆谆告诫 哽咽/狼吞虎咽 B 箴言/斟酌 拜谒/弹精竭虑 折本/大打折扣 c 覆辙/掣肘 寒暄/喧宾夺主 传记/传奇小说 D 刚愎/媲美 谙熟/万马齐暗 忖度/度德量力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发轫于草根网络的名校公开课视频译介, 现在已经公开登堂八室。相对于国内陈旧扭曲的教育观念、良莠不齐的教育水平和高不可攀 的教育费用,囊括了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名师的公开课视频,让所有没有机 会进入这些名校学习的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免费系统学习,并亲聆顶尖名师的谆谆教诲,汲 取人类知识的精粹。此举可谓空前绝后一一这一切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A 登堂入室 B 良莠不齐 c 谆谆教诲 D.空前绝后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朝鲜半岛韩朝争端问题上,我们 贯信奉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的主张,并经过各个 渠道坚持不懈地做了朝鲜半岛双方和有关各方的工作。 B 近三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总量居高不下,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 这给环境应急管理 1=作带来巨大挑战。 c 在过去的 59 年中,亚运圣火一路相传,见证着亚洲人民为了地区发展、人民幸福、社 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作出的不懈努力,见证着亚洲前进的足迹。 D 近年来,俄罗斯积极出台新的学前教育政策,大幅度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投入, 甚至把许多原属于政府管理的大楼拿出来办幼儿园。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外来文化的到来,给自己的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有助于作家同样,外来文学的进八也 毫无例外地影响着本民族作家的创作,因为外来文化的优质东西,将有助于作家因此,作家 必须高度重视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①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②提高自己作品的创新份量 ③为本国文学带来新的审美思想和风格 ④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创新中融八一种新的文化力量 ⑤形成更完善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A①⑤③②④ B ①⑤④②③ c②⑤③①④ D②⑤④①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虞荔,字山拔,会稽馀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 军。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垂,垂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部辄 应,无有遗失,佳甚异之。又尝诣徽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 荔辞日:“未有板剌①,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 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释褐,署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 正。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 为司文郎,迁通直散骑侍耶,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 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寻领大著作 初,荔母随荔八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中,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 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生沉密, 少言论,凡所献替,其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压,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韭亦有弟在远, 些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令荔将家 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 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荔蔬食积久非赢疾所堪乃敕日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 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日德子。及丧枢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选自唐·姚思廉《陈书卷十九》有删改) 注:①板刺,即名片。占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 5对F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相钦重雅:向来 B帝命勒之于馆 勒:收藏 c淡然无营 营:谋求 D当时荣之 荣:认为……是荣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故不列于后焉 B王以荔有高尚之志但以文史见知 c荔乃制碑 乃敕宝应求寄 D而居止俭素 文帝哀而谓日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虞荔浈泊有节操的一组是(3分) ①荔辞日:“未有板刺,无容拜谒。”②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③荔乃制碑 奏上④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⑤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 ⑥荔每言之辄流涕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⑧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胤非常钦佩虞荔,向衡阳王推荐他当主簿,但虞荔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 B虞荔长大后,博览典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入仕后深得梁武帝和文帝的器重。 c虞荔为人至孝,母亲死后终身吃素食穿布衣,连音乐也不听了 D文帝被虞荔的爱弟之情所感动,F诏向陈宝应索要虞寄,但虞寄最终还是不能回来和虞 荔团聚。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2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_9 题 虞荔,字山拔,会稽馀姚人也。祖权,梁廷尉卿、永嘉太守。父检,平北始兴王谘议参 军。荔幼聪敏,有志操。年九岁,随从伯阐候太常陆垂,垂问《五经》凡有十事,荔随部辄 应,无有遗失,佳甚异之。又尝诣徽士何胤,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见荔, 荔辞日:“未有板剌①,无容拜谒。”王以荔有高尚之志,雅相钦重,还郡,即辟为主簿,荔 又辞以年小不就。及长,美风仪,博览坟籍,善属文。释褐,署法曹外兵参军,兼丹阳诏狱 正。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馆,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立于馆,仍用荔为士林学士。寻 为司文郞,迁通直散骑侍耶,兼中书舍人。时左右之任,多参权轴,内外机务,互有带掌, 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但以文史见知,当时号为清白。寻领大著作。 初,荔母随荔八台,卒于台内,寻而城陷,情礼不中,由是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 虽任遇隆重,而居止俭素,淡然无营。文帝深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顾访。荔·_生沉密, 少言论,凡所献替,其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时荔第二弟寄寓于闽中,依陈宝压,荔每言之辄流涕。文帝哀而谓曰:“韭亦有弟在远, 些情甚切,他人岂知,”乃敕宝应求寄,宝应终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数往临视。令荔将家 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文帝不许,乃令住于兰台,乘舆再三临问,手敕 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荔蔬食积久非赢疾所堪乃敕日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 今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文帝甚伤惜之,赠侍中,谥日德子。及丧枢还乡里,上亲出临送,当时荣之。 (选自唐·姚思廉《陈书卷十九》有删改) 注:①板刺,即名片。占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 5 对 F 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雅相钦重 雅:向来 B 帝命勒之于馆 勒:收藏 c 淡然无营 营:谋求 D 当时荣之 荣:认为……是荣耀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时太守衡阳王亦造焉 故不列于后焉 B 王以荔有高尚之志 但以文史见知 c 荔乃制碑 乃敕宝应求寄 D 而居止俭素 文帝哀而谓日 7 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虞荔浈泊有节操的一组是(3 分) ①荔辞日:“未有板刺,无容拜谒。” ②唯荔与顾协淡然靖退,居于西省 ③荔乃制碑, 奏上 ④凡所献替,莫有见其际者,故不列于后焉 ⑤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 ⑥荔每言之辄流涕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⑧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何胤非常钦佩虞荔,向衡阳王推荐他当主簿,但虞荔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 B 虞荔长大后,博览典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入仕后深得梁武帝和文帝的器重。 c 虞荔为人至孝,母亲死后终身吃素食穿布衣,连音乐也不听了。 D 文帝被虞荔的爱弟之情所感动,F 诏向陈宝应索要虞寄,但虞寄最终还是不能回来和虞 荔团聚。 9 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 分)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嬴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 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垂甚异之 ②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 10弼读卜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日射 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注】①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②日射.太阳光的照射 (1)《山亭夏日》和《日射》所描写的景物环境各有什么特点?(3分) (2)请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中的“蔷薇”各自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也。若夫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待哉!(《庄子·逍遥游》) (2)既替余以蕙襄兮,又申之以揽芷 (屈原《离骚》) (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5)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中国文化一一一种诗性的文化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化 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邵分,如果说西万叉化的深层结构在他 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 “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 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 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 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 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 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 那幺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 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 复来”,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
3 又以荔蔬食积久非赢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今给卿鱼肉 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①荔随问辄应,无有遗失,垂甚异之。 ②我亦有弟在远,此情甚切,他人岂知 10 弼读卜面的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日射。 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注】①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②日射. 太阳光的照射。 (1)《山亭夏日》和《日射》所描写的景物环境各有什么特点?(3 分) (2)请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中的“蔷薇”各自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也。若夫 ,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待哉!(《庄子·逍遥游》) (2) 既替余以蕙襄兮,又申之以揽芷 , (屈原《离骚》) (3)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5)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15 小题。 中国文化——一种诗性的文化 诗歌在中华文化里成就较高,在整个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化 以哲学为代表,而诗歌,便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的一邵分,如果说西万叉化的深层结构在他 们的哲学中,那么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 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因为“诗”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着特殊地位。从“诗经”到 “楚辞”再到“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再到现代的自由诗,形式虽然 千变万化,但却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以后出现的其他艺术形式之中。 无论何时,都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于传统中,人们将“意境”作为一切艺术所 追求的最高目的,而诗词更重意境,因而,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传统的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歌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它的精神主宰着中国艺术的整体精神。凡有人烟处,皆有诗 歌:喝酒、行酒令,说的是诗;奏乐、起舞处,唱的是诗;挥刀、舞剑时,吟的是诗。如果 说,艺术的发展总是以“人生”做基础,总是激励人们思考生活、批判生活和指导生活的_ 那幺诗歌便指导着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我们追求诗中的理想境界,感悟诗里的人生哲理,不 论是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 复来”,我们从诗词中领悟生命、从诗词里关照人生。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与西方语系相比,汉语的精炼美妙是不言而喻的。汉语在词汇上具
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固声调不同 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 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 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 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 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辨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 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 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 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 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 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 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但中国有 《诗经》,有《离骚》,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我们只要将E们拿来比较一 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 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不懂科学哲学,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 养身心。这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按正确选项给分、多选 给分) 1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诗性文化”是指古代中国以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 “气韵生动”的境界。 D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E.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中国人总是讲究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 13根据文意,F列判断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米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 科学的特点。 c中国艺术中没有“掷铁饼者”,中国艺术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 D中国有紫禁城,中国建筑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和谐的审美情趣。 14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方面的不同?(4分) 15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请结合全文加分析概括。(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JJ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 刘志成
4 有多义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的特点,在语音上也会固声调不同 而带来不同的色彩。更何况诗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音乐性的特点,所以诗歌具有音韵 美,和谐美。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但是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感受、 乃至存在方式。诗词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展现,中国人自古就以一种诗性的思维 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 古代中国,无论是自发的艺术创作,还是自觉的艺术理论,都没有将感性和理性割裂开 来。这使中国文化长于实践理性而短于思辨理性,而西方文化偏向理性。例如,传统的火药 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来的,而活字印刷更不具备理论科学的特征。在雕塑、绘画、书 法、小说,甚至园林艺术方面,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人一开始就不以纯粹科学的手法 来摹仿自然,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于是,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小说或书法, 总有一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溢于海”的 精神境界,而在戏曲文化和园林艺术上,总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实 现了一种“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理想,实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艺术形式。 中国没有“掷铁饼者”,没有《圣经》,没有《哈姆雷特》,没有凡尔赛宫 但中国有 《诗经》,有《离骚》,有《红楼梦》,有紫禁城,有苏州园林 我们只要将 E 们拿来比较一 下,我们就会发现谁更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谁更在乎天人合一,谁更懂得和谐美。中国 古代的士大夫们可以不懂天文、历算知识,不懂科学哲学,但却必须用琴、棋、书、画来修 养身心。这不正是“诗性文化”的显著标志吗? 12 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按正确选项给分、多选 不 给分) 12 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表现了中国的诗性文化之特征。 B “诗性文化”是指古代中国以种诗性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来对待世界。 c 中国文化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不是以纯粹科学的手法来摹仿自然,而是着重追求一种 “气韵生动”的境界。 D 西方语系不具有汉语那种精炼美妙的特点,因而西方文化无法形成诗性的文化。 E.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中国人总是讲究以琴、棋、书、画来修养身心。 13 根据文意,F 列判断不正确的项是(3 分 J A 中国艺术受诗歌的影响颇深,中国人连挥刀、舞剑时,吟的也是诗。 B 在古代中国,火药并不是依据化学方程式配制出米的,这反映了国人崇尚感性而不重 科学的特点。 c 中国艺术中没有“掷铁饼者”,中国艺术不以纯粹客观的态度来再现生活。 D 中国有紫禁城,中国建筑讲究天地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和谐的审美情趣。 14 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哪些方面的不同?(4 分) 15 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则在诗歌里”,请结合全文加分析概括。(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 JlJ 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i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 刘志成
陕北的窟野河下游地区,地瘠人穷,煤炭尤缺。当地有民谣日 冬半春为炭忙,年 三十拉炭在半路上。”他们做饭取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速河的发洪季节。 那一年,正在舅家做客的我,有幸睹了这一悲壮的场面。从此,我生命中再也无河,即 便有,也抓不住我的激情,进不了我的骨髓和血液… 天空炸响了几声闷雷后,雨点儿如鼓点,劈啪,劈啪地落下。此时你绝对想象不表,那 平日里几乎要干涸的,昏昏沉沉,懒得发声吐气的陡北窟野河,顿时有了真正的生命。它刹 那间急剧地暴涨,汇集成一支巨大的洪流,如奔驰的千军万马,骄横无度地挥杀着,翻卷着, 放肆地撕毁了河岸无数的灌木,大树,和裸露地面的炭块,轰隆,轰隆地席卷着奔哺而下, 让你紧张、颤栗得透不过气来 河边聚集了一片黑压压的人群,他们正急切而紧张地站在滂沱大雨中,渴盼着那滲透着 幸运与悲酸的冷峻时刻到来 浑压压的艰头像山峰铺天盖地地终于压过来了。有一片浪头伴着浑沉的吼声匆匆涌来 了,像头马领着一大队不见尾的马群,浩浩奔腾。这时的水面已有大量的炭块混着泥沙打着 旋儿向前赶。人们一寓蜂似的涌八了滔滔洪水中,水性好的男人奋不顾身,直捣中流,扑大 块,老弱妇重在河 边用筐子等工具捞小块 抢在最前头的是舅舅,他已在中流稳稳地接住块大炭,顺水势向岸边扶过来,迅速地推 上岸,又忙奔下水去了。如此两三次,妗子和我才捞满一筐。 这时,势如狂飙旋卷的洪涛中流,有一压十多间屠子大的炭山漂下来了。舅舅便和四五 个冒气腾腾的后生,急抢过去堵接。舅舅水性好,划在前头,就在他接住炭山的刹那,却给 那股激流冲得仰了几仰,要不是身后一个青皮后生眼疾手快.拉住了他,几乎给冲倒了呢。 刚才的一幕,令河边的我,心悬在了嗓眼上,唬得浑身软作一团,只是心里一股劲念着“菩 萨”不已,直至舅舅和后生仔们稳稳接住了炭山,踩着大浪,向岸边浮看过来了,我还“咚 咚咚”的一0跳着呢。 我的肚子早巳咕咕叫了,本以为这下能乘空同舅舅他们回去吃饭了。谁知没有一个人离 开河岸,人们只是眼睁睁地瞅着一座座炭山在眼皮下滚走,脸上布满了焦急无奈。 我正苦涩地嘀咕,几声惊恐,急促的声音几乎是同时挤进了我的耳鼓 “二牛,快上来!…二牛,不要一一命了!” 原来舅舅家隔壁邻居二牛终于抵不住诱惑,跳下了河。隐伏在洪涛中的二牛,侧着身子, 艰难地划着。一块大炭滚下来,扎过了他的头顶。随着一声惨叫,二牛从河面上消失了 目睹了二牛的惨遏,二牛娘嘘唏着,嘘唏着,突然就昏倒在地。二牛爹也仿佛一下子苍 老了许多,眼眶里蓄满了两池昏浊的泪雨,但始终没溢出来。他跳下了河,又一次默默地加 入了那种 激情张扬的疯狂 二牛爹怎还下水呀?”我不禁悲哀地问妗子。“老命,敢要生活了哇。”妗于长长地叹 了一口气,“这一百多里的沿河畔,哪一家不为那点烧的没死过人?死的是死了哇,活的敢没 留下喝西北风哇。不凑紧捞点烧的,以后烧甚呀’” 我满脸的无奈和悲凉,我浑身的疲倦和末冷.只在心灵的深处叠叠积淀。望着二牛爹禾 然捞炭的神志,我禁不住鼻子一酸,有眼泪从心底哗哗流出 对于这幕触目心惊的惨痛,我不知道我所准确把握住的苦难的实质是什么。是捞炭人生 命激情的悲壮张扬?还是现代文明萎缩的悲哀? 一一选自2006年8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6文章第三段描写窟野河时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有何作用(4分) 7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二牛一家的惨遇?(5分
5 陕北的窟野河下游地区,地瘠人穷,煤炭尤缺。当地有民谣日:“一冬半春为炭忙,年 三十拉炭在半路上。”他们做饭取暖,只能把希望寄托于速河的发洪季节。 那一年,正在舅家做客的我,有幸睹了这一悲壮的场面。从此,我生命中再也无河,即 便有,也抓不住我的激情,进不了我的骨髓和血液… 天空炸响了几声闷雷后,雨点儿如鼓点,劈啪,劈啪地落下。此时你绝对想象不表,那 平日里几乎要干涸的,昏昏沉沉,懒得发声吐气的陡北窟野河,顿时有了真正的生命。它刹 那间急剧地暴涨,汇集成一支巨大的洪流,如奔驰的千军万马,骄横无度地挥杀着,翻卷着, 放肆地撕毁了河岸无数的灌木,大树,和裸露地面的炭块,轰隆,轰隆地席卷着奔哺而下, 让你紧张、颤栗得透不过气来。 河边聚集了一片黑压压的人群,他们正急切而紧张地站在滂沱大雨中,渴盼着那渗透着 幸运与悲酸的冷峻时刻到来。 浑压压的艰头像山峰铺天盖地地终于压过来了。有一片浪头伴着浑沉的吼声匆匆涌来 了,像头马领着一大队不见尾的马群,浩浩奔腾。这时的水面已有大量的炭块混着泥沙打着 旋儿向前赶。人们一寓蜂似的涌八了滔滔洪水中,水性好的男人奋不顾身,直捣中流,扑大 块,老弱妇重在河 边用筐子等工具捞小块, 抢在最前头的是舅舅,他已在中流稳稳地接住块大炭,顺水势向岸边扶过来,迅速地推 上岸,又忙奔下水去了。如此两三次,妗子和我才捞满一筐。 这时,势如狂飙旋卷的洪涛中流,有一压十多间屠子大的炭山漂下来了。舅舅便和四五 个冒气腾腾的后生,急抢过去堵接。舅舅水性好,划在前头,就在他接住炭山的刹那,却给 那股激流冲得仰了几仰,要不是身后一个青皮后生眼疾手快.拉住了他,几乎给冲倒了呢。 刚才的一幕,令河边的我,心悬在了嗓眼上,唬得浑身软作一团,只是心里一股劲念着“菩 萨”不已,直至舅舅和后生仔们稳稳接住了炭山,踩着大浪,向岸边浮看过来了,我还“咚 咚咚”的一 0 跳着呢。 我的肚子早巳咕咕叫了,本以为这下能乘空同舅舅他们回去吃饭了。谁知没有一个人离 开河岸,人们只是眼睁睁地瞅着一座座炭山在眼皮下滚走,脸上布满了焦急无奈。 我正苦涩地嘀咕,几声惊恐,急促的声音几乎是同时挤进了我的耳鼓一 “二牛,快上来!…二牛,不要一一命了!” 原来舅舅家隔壁邻居二牛终于抵不住诱惑,跳下了河。隐伏在洪涛中的二牛,侧着身子, 艰难地划着。一块大炭滚下来,扎过了他的头顶。随着一声惨叫,二牛从河面上消失了。 目睹了二牛的惨遏,二牛娘嘘唏着,嘘唏着,突然就昏倒在地。二牛爹也仿佛一下子苍 老了许多,眼眶里蓄满了两池昏浊的泪雨,但始终没溢出来。他跳下了河,又一次默默地加 入了那种 激情张扬的疯狂。 “二牛爹怎还下水呀?”我不禁悲哀地问妗子。“老命,敢要生活了哇。”妗于长长地叹 了一口气,“这一百多里的沿河畔,哪一家不为那点烧的没死过人?死的是死了哇,活的敢没 留下喝西北风哇。不凑紧捞点烧的,以后烧甚呀’” 我满脸的无奈和悲凉,我浑身的疲倦和末冷.只在心灵的深处叠叠积淀。望着二牛爹禾 然捞炭的神志,我禁不住鼻子一酸,有眼泪从心底哗哗流出 对于这幕触目心惊的惨痛,我不知道我所准确把握住的苦难的实质是什么。是捞炭人生 命激情的悲壮张扬?还是现代文明萎缩的悲哀? ——选自 2006 年 8 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6 文章第三段描写窟野河时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有何作用(4 分) 7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二牛一家的惨遇?(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