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拦隆口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甄春艳 审题人:谢发财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 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 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待这些神 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 “可 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 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 动,通过奉献栖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 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 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 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 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 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 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一孝, 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自“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 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 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 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 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 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 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 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 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 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朱熹考虑到人们 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构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 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 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作者邵凤丽) 1.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 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商王朝祭祖的口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
1 湟中县拦隆口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甄春艳 审题人:谢发财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 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 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待这些神 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 “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 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 动,通过奉献栖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 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 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 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 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 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 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 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自“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 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 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 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 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 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 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 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 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 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朱熹考虑到人们 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构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 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 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作者邵凤丽) 1.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 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商王朝祭祖的口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
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一孝,并 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 祭礼的基本模式。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 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B.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 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C.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口的 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D.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 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 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 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C.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所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 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D.很长一段时间,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 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 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 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 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 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 渐的舒畅起来。 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5.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我“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怎样理解?“我”是怎样的 个人?(5分) 6.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什么?(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12分) 王宠惠:最纠结的法学家
2 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 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 祭礼的基本模式。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 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B.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 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C.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口的 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D.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 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祭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 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 “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C.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所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 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D.很长一段时间,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 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 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 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 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 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 渐的舒畅起来。 4.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3 分)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5.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我“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怎样理解?“我”是怎样的一 个人?(5 分) 6. 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什么?(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一 9 题。(12 分) 王宠惠:最纠结的法学家
贾双林 881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1895年,14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考取了 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字第一号考凭”, 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那鲁,并在那里获得了法学博 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同一时 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较法学会会员。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31岁的 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重。而 且,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19年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国内积极发 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捕学生的斗争。同时, 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 1921年,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代表 出席华盛顿会议。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次年 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步他国在华治外法权莫定了法理依 据 1943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王宠惠以国防最高委员 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 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岀妥协,在 《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莫定 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巔峰之战。因为,这一次的外交胜 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霸,甚至是英国在 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据。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 问题,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其中, 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可见,当 时就能入围全世界50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1928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草了《中 华民国刑法》。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观念,废除了旧刑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 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 轻的原则。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刑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商合 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兼顾了中国传统的 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壁、兼容无碍的效果。《中华民国民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 虽然由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 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949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哲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湾,还可 留在香港。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 护照了。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我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 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国势力。)” 1950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1958年3月巧日逝世于台北
3 贾双林 1881 年,王宠惠生于香港一个传教士家庭。1895 年,14 岁的王宠惠北上天津,考取了 朝廷办的北洋大学堂,攻读法律科,1899 年以最优成绩毕业,并获得“钦字第一号考凭”, 也就是皇上认证的第一个大学毕业证书。 1902 年,王宠惠赴美留学,先就学于加州大学,随后转入那鲁,并在那里获得了法学博 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王宠惠即赴英国继续研究国际公法,并获得英国律师资格。同一时 期,王宠惠游历法国和德国等国考察法律,并被选为柏林比较法学会会员。 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即任命年仅 31 岁的 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这是中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场合,王宠惠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争得了尽可能得到的尊重。而 且,在民国外交的几个关键时期,其绩效足以彪炳史册。 1919 年的巴黎和会,王宠惠虽然没有亲赴巴黎,但作为资深的外交家,他在国内积极发 挥政学两界影响,组织领导了国民外交协会、欧美同学会等社团营救被捕学生的斗争。同时, 与在巴黎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施肇基保持联系,秘授机宜,拒签卖国和约。 1921 年,北洋政府为解决巴黎和会未决问题,委派施肇基、顾维钧、王宠惠三人为代表 出席华盛顿会议。王宠惠在施、顾二人密切配合下,迫使日本在山东问题上作出退让。次年 2 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为后来中国交步他国在华治外法权莫定了法理依 据。 1943 年,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开会,商讨战后问题。王宠惠以国防最高委员 会秘书长身份陪同蒋介石出席。在拟定《开罗宣言》过程中,王宠惠经艰难磋商与美国代表 达成一致,又巧妙利用了当时美、英、苏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最终迫使英国作出妥协,在 《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归还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之权益以及莫定 战后远东之格局,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就王宠惠的四十年外交生涯而言,开罗会议无疑是其巅峰之战。因为,这一次的外交胜 利,不只收回日本占据的领土那么简单,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把美、苏两霸,甚至是英国在 战后盘踞台湾和东三省的后门彻底封死,让其永远失去法理依据。因此,中国从来没有两德 问题,至今天乃至未来,海峡两岸谈及统一,其国际法基础还得往开罗会议那里倒。其中, 不应忘记王宠惠的贡献。走一步,看三步,这就是一个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智慧。可见,当 时就能入围全世界 50 名最著名法学家之一的王宠惠,绝非浪得虚名。 还在 1928 年时,王宠惠主持修订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草了《中 华民国刑法》。这一刑法吸收了符合现代法律精神的观念,废除了旧刑法中受传统礼制影响的 内容,废除了依亲疏等级确定惩罚程度的旧原则,确立了在刑事惩罚方面一律平等、惩罚从 轻的原则。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颁布的刑法典,王宠惠居功至伟。 刑法法典之后,王宠惠又参与了《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这部民法典采用了民商合一 的体例,注重对西方最先进民商法思想的吸收,以社会本位为出发点,又兼顾了中国传统的 民间习惯,达到了中西合壁、兼容无碍的效果。《中华民国民法》在短短两年内就编订完成, 虽然由于时局限制,它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但它在体例、原则、指导思想等方面,为以后 的民法典确定了范例。 1949 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之后,哲居香港的王宠惠不得不作出选择了,除了去台湾,还可 留在香港。有人对王宠惠建议说,如果他开具一份在香港出生的证明,那么就可以持有英国 护照了。这次,王宠惠选择了道德,摒弃了技术,他说:“我早年追随国父孙中山革命,旨在 推翻满清,打倒帝国主义。我最痛恨的是依附外国势力。)” 1950 年,王宠惠还是去了台湾,再度出任司法部长,1958 年 3 月巧日逝世于台北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 国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学作品, 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莫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 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莫基者之 (摘自百度百科) ②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谋断足以息群疑,誉望足以动坛站”。 (摘自《法官外交家王宠惠》)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王宠惠既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外交家,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在政治 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 B.孙中山非常器重王宠惠。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中山就任命31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 总长,使之成为我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C.人们谈及海峡两岸统一能够找到国际法基础,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王宠惠制订 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两岸统一的法理依据 D.王宠惠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第一人,著有《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法学作 品,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参编了《中华民国民法》。 E.王宠惠的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他 所起草或参与编订的法律实施效果均很显著,是范例之作。 8,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9.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从文中看,其外交方面的才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 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10-13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豉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师说》节选)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4 (选自《新华航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是第一位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 国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先后撰写了《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一系列法学作品, 探讨了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其思想不仅莫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 代中国的宪政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莫基者之一。 (摘自百度百科) ②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谋断足以息群疑,誉望足以动坛站”。 (摘自《法官外交家王宠惠》)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王宠惠既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外交家,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他在政治 方面的成就显然没有在法学、外交方面那么卓著。 B.孙中山非常器重王宠惠。中华民国成立两天后,孙中山就任命 31 岁的王宠惠出任外交 总长,使之成为我国采取共和政体后的首任外交部长。 C.人们谈及海峡两岸统一能够找到国际法基础,和作为法学家与外交大家的王宠惠制订 的法律密不可分,是他为人们提供了两岸统一的法理依据。 D.王宠惠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中国第一人,著有《宪法当议》《宪法危言》等法学作 品,起草了《中华民国刑法》,参编了《中华民国民法》。 E.王宠惠的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而且引领了近代中国的宪政风潮,他 所起草或参与编订的法律实施效果均很显著,是范例之作。 8,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 分) 9.王宠惠“才识足以决大计”,从文中看,其外交方面的才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 合材料简要说明。(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 10-13 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 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 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师说》节选)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吾尝豉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 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 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 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 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分)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回忆《琵琶行(并序)》完成14一15题。 14.选出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5分) A.“势拔五岳掩赤诚”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 B.《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李太白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少陵集详注》,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C.“司马泪痕多”的典故出自“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其中的“青”是唐代官职低的 服色。 D.“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意为“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红色的(泪痕)妆”, 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泪都流干了 15.第二段的结尾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感慨门可罗雀、无奈改嫁的两句是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句 子是“ (3)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先进》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CBA联赛落下帷幕,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堰旗息鼓,然而有一些事件却不能因为 赛季结束而被人们忘记,如球场暴力。 B.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 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C.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实属不刊之论,难道 你就不能从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 5
5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吾尝跂而望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 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 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 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 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 分)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回忆《琵琶行(并序)》完成 14 一 15 题。 14.选出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5 分) A.“势拔五岳掩赤诚”中的“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 B.《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李太白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少陵集详注》,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C.“司马泪痕多”的典故出自“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其中的“青”是唐代官职低的 服色。 D.“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意为“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红色的(泪痕)妆”, 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泪都流干了。 15.第二段的结尾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感慨门可罗雀、无奈改嫁的两句是 “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句 子是“ , ” (3)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先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CBA 联赛落下帷幕,胜利者欢欣鼓舞,失败者堰旗息鼓,然而有一些事件却不能因为 赛季结束而被人们忘记,如球场暴力。 B.尽管科学家试图证明外星人的存在,但现有资料表明,银河系中存在浩如烟海的其他 行星,但人类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C.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欧阳修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实属不刊之论,难道 你就不能从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