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一中20082009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箴(zhen)言骨髓(sui)东南坼(che)庠( XIang)序 B.觉解(j)慰藉(jie)挑剔(t)戏谑(xue) C.粗糙(cao)醅(pi)酒王(wang)天下长吁(xu)短叹 D.吮(yun吸将( qang)进酒盘飧(sin)讪笑(shan)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阴霾恻隐羽旄曲折莹回 B.精萃忖度豚犬一夫挡关 C.文身追溯藩篱趋炎附势 D.安谧孝悌便嬖开门辑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 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 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 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 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 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 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
湘潭市一中 2008—2009 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 时量 150 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箴(zhēn)言 骨髓 (suí) 东南坼(chè) 庠(xiáng)序 B.觉解(jiě) 慰藉 (jiè) 挑剔 (tī) 戏谑(xuè) C.粗糙(cào) 醅 (pēi)酒 王 (wàng)天下 长吁(xū)短叹 D.吮(yǔn)吸 将(qiāng)进酒 盘飧 (sūn) 讪笑(shàn)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阴霾 恻隐 羽旄 曲折莹回 B.精萃 忖度 豚犬 一夫挡关 C.文身 追溯 藩篱 趋炎附势 D.安谧 孝悌 便嬖 开门辑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 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 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 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 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 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 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
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5.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 “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B.③④①⑤②⑥C.③⑤①④②⑥D.③⑤②①④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 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 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 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 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 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 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 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 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 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英才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 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 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 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 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 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 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 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
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5.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 “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9 题。(12 分,每小题 3 分)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一个观念: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认为人类的文化造成这样的 文化变迁——环境危机、生态冲突等问题,这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着密切关联;这种 西方所主导的观念,不仅在西方社会发展,而且慢慢传染到全世界。这种观点至少有三个特 点: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漠视与自然的和谐,还漠视与其他社会、其他文化的 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我限,这是最大的错误。工业革命只是这些观念比 较特别的发展,而这些观念是来自最早期的西方文化理念——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说:“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基已基本为不同的原则所支 配。”所谓不同的原则,就是不同的基本文化理念,即连续性的宇宙观和断裂性的宇宙观。 他还说:“中国文明社会是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而是 逐渐通过政治程序所造成的财富极度集中的结果。”他认为,中国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金 属时代的过程中,就表现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理念,英才叫做“延续”或“连续”;以苏末文化为 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老祖,从新石器时入金属石器时代开始,其基本的文化理念则是一种“断 裂”的理念。 最明显的“连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从夏朝转入商朝开始利用青铜器的时候。商朝的青 铜器都是用来作为礼器、酒器和兵器,如“鼎”、“爵”和“弋”等等;而商朝所用的农器是延续 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石头、木头、蚌器和骨头。但苏末不同,它的青铜器最早是用来种植小 麦,用青铜刀来收割成熟的麦穗。从新石器进入青铜器时代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跟前面关 系的断裂。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 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生产更多,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希望跟自然和谐
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 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 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 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第二期) 6.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 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7.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 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 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9.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 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互相尊重;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 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从夏朝到商朝,一直到后来的封建时代,我们都是以氏族、 宗教的团体,而以地缘的团体来代替。因此,在人际关系上,我们延续了宗教关系,而苏末 断裂了,代之以地缘关系。其他,如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差别都是如此。 (选自《新华文摘》2005 年第二期) 6.对“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技术革命的结果,因此“多”不利于社会文明产生。 B.中国文明社会的产生,不是商业贸易的起飞,当时社会还没有这样的商业贸易需要, 因此没有“多”的必要。 C.“多”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度集中,不符合中国文明社会产生的要求。 D.“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不尊重自然的做法会影响人类的永续发展。 7.对“延续”这一中国文化的理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与自然,与其他人,与整个宇宙是连成一体的。 B.“延续”即保持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因此商朝所用的农具延续了新石器时代所用的 石头、木头、蚌器跟骨头。 C.“延续”是一种连续性的宇宙观,意味着应该维持和谐、平衡的关系。 D.“延续”这一中国的文化现象从文明初始阶段就已经形成,它体现在生产工具、人际 关系、文字应用、城乡关系、财富累积等方面。 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两河流域下游的苏末文化促使工业革命的产生,推进了西方文化理念的发展。 B.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主流的社会文化范式,它影响全世界。 C.西方文明较之中国文明,就其特点看,更多地包含着一些错误的理念。 D.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不仅影响着西方社会,也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影响。 9.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续与断裂是中西文明理念的差异之所在,这两种文化是可以互补的。 B.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不是后期才产生的,而是从文明一开始出现就形成了。 C.人类文化造成今天这样的环境变迁,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引以 为戒。 D.作者对工业革命导致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 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 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 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 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 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 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 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 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 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 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 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 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 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 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释]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 四等落第,称“报罢”。 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造随园投诗文造:造访B.与人留连不倦与:结交 C.再起,发陕西起:被起用D.其考自远来县治治:治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三、文言文阅读(21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9 分,简答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 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 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 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 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 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 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 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 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 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 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 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 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 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 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释] 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造随园投诗文 造:造访 B.与人留连不倦 与:结交 C.再起,发陕西 起:被起用 D.其考自远来县治 治:治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考乃喜,入官舍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君亦遇事尽其能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有及君也盖亦反其本矣 D.君之少也,为学自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而不愿 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学创作诗歌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 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 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 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3分) 译文: ②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3分) 译文: ③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3分) 译文 14、在作者眼中,袁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答 四、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分)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5分)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A.考乃喜,入官舍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君亦遇事尽其能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有及君也 盖亦反其本矣 D.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因写文著书显示其才能,而不愿 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学创作诗歌。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 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 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 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①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3 分) 译文: ②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3 分) 译文: ③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3 分) 译文: 14、在作者眼中,袁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 分) 答: 四、古诗词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1 分)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5 分)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