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百擦 作用,正是由于它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活动次序,或从问 题的提出,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考查,提出化学假说和检验化学理论的认识 过程,从而对新的事物或问题能指明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以避免错误,少走弯路。 在物理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学到前人处理问题的许多方法。了解这些方 法,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过去我们一般对化学方法的认识不够充分,实际上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是 构成化学的两大部分。一部化学史表明无论是较早期的Lavoisier(拉瓦锡) van't Hoff(范特霜夫)和Dalton(道尔顿),还是近代的Pauling(鲍林)、福井谦 和Prigogine(普里高津)等有造诣的科学家,他们不仅有渊博的科学知识,而且 在化学方法上都各有创新,各有独到之处。近年来在一些新兴的学科中,系统 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越来越引起化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如果说思维工具(即 化学思维逻辑)是化学方法中的“软件”,则技术工具就是化学方法中的“硬件”。 只有两者结合互补,才能开拓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0.4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物理化学课是化学化工学院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 目的,主要是: (1)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的一些基本 规律。加深对先行课如无机化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解,做到 知识面要宽、基础要深。在基础的物理化学课程中,重点在于掌握热力学处理问 题的方法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动力学的一些新进展。 (2)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自学的能力。学习前人提出问 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解题的能力。 关于如何学习物理化学这门课程,可以提出如下几点,供读者参考(读者可 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1)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每一章的重点。在学习每一章时要明确了解这一章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解决,根据什么实验、定律和 理论,得出什么结果,有什么用处,公式的使用条件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在开 始学习某一章时,可能还不能窥其全貌,但在每章学完之后,则应对上述问题有 明确的了解。 (2)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公式,相对于前几门先行课来说,无疑是较多一些, 要注意数学推导过程只是获得结果的必要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要只注意繁杂的 推证过程,而忽视了结论的使用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是推导过程中所引进去的) 以及其物理意义
Q课外参考读物 7 除了重要的公式外,对一般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仅要求理解而一般不要求强 记。 (3)课前自学,听课要记笔记,对重要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记录下 来。经验证明,记笔记可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锻炼手脑并用,使思维处于活跃 状态 (4)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把新学到的概念、公式与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 来。在每次听课之前,应复习前次课程的内容,不积压。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 这样,只有通过前后联系,反复思考,才能逐步达到较为熟习或融会贯通的境界。 (5)重视习题。习题是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环节之 一。通过解题可以检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或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在物理化学中任何有价值的理论,其提出和建立都具有生产实践和科学实 验的基础,并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科学的发展总是反复不断的经历“知识的积 累和飞跃”两个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同样有了积累,才能为今后的飞跃 创造条件。就像一个熟练的老工人一样,他熟悉每一个零件的性能,机器出了毛 病,他非但能很快地找出毛病之所在予以修理,而且他有能力利用各种零件重新 创造性地组装一部性能更好的新的机器。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说过: “在中学时,别人花一小时,我就花两小时。而到工作的时候,别人花一小时能解 决的问题,我有时就可能用更少的时间就解决了”。这句话意味深长,值得我们 认真思考。 课外参考读物 1.赵匡华.化学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展望21世纪 的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化学方法论编委会·化学方法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4.徐光宪.今日化学何去何从.大学化学,2002,18(1):1 5.徐光宪,21世纪化学的展望,大学化学,2002,16(1):1 6.徐光宪.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大学化学,2004,19(3):1 7.唐有祺.展望未来的化学.大学化学,2000,15(6):1 8。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培养新型人才要重视基础,抓好“五基”教学 大学化学,2004,19(3):16 9.施开良,姚天扬,俞庆森·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学化 学,2002,17(6):8 10.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化学,2000,15(4):1
日论静 11.傅献彩.三十年来我国物理化学课程的变迁及对今后改革的几点看 法.物理化学教学文集(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2.顾翼东.物理化学教学的一些回忆,物理化学教学文集(Ⅱ),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1 13.华形文·忆傅老的教学风范,楮德莹.怎样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 纪念大学时代第一位老师傅鹰先生,北京大学隆重纪念傅鹰先生诞辰100周年 论文.大学化学,2002,17(6):55,57 14.许国良,叶树根,路论化学家辩证思维发展的五个阶段.化学通报, 1992,3(59) 15.陈丽,陈学民·美国化学教育中的科学道德教育,大学化学,2003,18 (4):62
第一章气体” 物质的聚集状态通常有气、固,液三种状态。在研究放电管中电离气体的性 质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导电流体,其中包括带正负电荷的离子、电子以及少量未 经电离的分子、原子等,整体呈电中性,故称为等离子体(plasma state)。它与 气、固、液三态在性质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物质的另一种聚集状态,被称为物 质的第四态(闪电、极光等是地球上天然等离子体的辐射现象。等离子体是宇宙 间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它占字宙间物质总量的绝大部分。电弧、闪光灯中发光 的电离气体,以及实验室中的高温电离气体是人造的等离子体)。广义地讲,物 质的聚集状态远不止这些,例如有人把超高压、超高温下的状态称为第五态。此 外,还有超导态、超流态等等。 历史上人们对气态物质的性质研究得比较多,获得了许多经验定律,然后对 气体分子的运动设计微观运动模型,从理论的角度深人研究气体分子运动的规 律。同时,由于在气体中分子的数量很大,需要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这种 从宏观到微观并利用微观图像使宏观现象得到解释的认识过程,是正确的科学 研究方法,是我们应该理解和十分关注的。例如从物质的微观运动去了解压力、 温度等宏观量的微观本质等。 §1.1气体分子动理论 对于气体在低压及较高温度下的行为,在历史上曾经归纳出一些经验定律 如Boyle-Marriotte(波义耳-马里奥特)定律,Charles-Gay-Lussac(查理-盖· 吕萨克)定律等。从这些经验定律可以导出低压下气体的p,V,T之间的关系 式。即 pV =nRT (1.1) 式中n是物质的量,单位是mol:p是压力,单位是Pa(帕[斯卡]);V是气体的体 积,单位是m;T是热力学温度,单位是K(Kelvin)。 ①本章的内容如与先行课重复,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讲授,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练习以巩周 或加深过去所学过的知识。本章中所讨论的部分内容,在以后讨论化学动力学时是很有用的。化学反应 本质是分子之间的反应,建立分子运动的微观图像,从微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化学工作者来说是很重安
10第=来气体称 T=(t/℃+273.15)K t是摄氏温度,R是摩尔气体常数,等于8.3145J·mo1,K-1。 这种联系压力、体积和温度三者间的关系式称为状态方程式(equation of state)。压力越低,温度越高,气体越能符合这个关系式。我们把在任何压力 任何温度下都能严格遵从式(l.l)的气体叫做理想气体(ideal gas或perfect gas)。所以,式(1.1)又叫做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理想气体实际上是一个科 学的抽象概念,客观上并不存在,它只能看作是实际气体在压力很低时的一种极 限情况。但是引人理想气体这样一个概念是很有用的,一方面是它反映了任何 气体在低压下的共性:另一方面,理想气体的,V,T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根据 理想气体公式来处理问题所导出的一些关系式,只要适当的予以修正,就能用之 于非理想气体或实际气体。 为了进一步说明为什么理想气体的p,V,T之间会具有这样简单的关系,这 需要深入了解气体分子运动的情况。人们根据对宏观现象的认识,提出了分子 运动的微观模型,然后根据所设想的运动模型来推导运动的规律。如果据此所 推出的结论能与实验事实相符合,则说明所设想的模型是合理的或正确的。而 经过实践反复的考验及修改后,这种假设就可以上升为一种为公众所接受的理 论或学说。 对于气体分子动理论(kinetic theory of gases)有贡献的学者主要是19世纪 下半期的Clausius(克劳修斯),Boltzmann(玻耳兹曼)和Maxwell(麦克斯韦)等 人。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公式 在近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模型的方法曾经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将继续发挥 其作用。人们对宏观的对象进行了一定的观察、实验,然后通过概括、综合,得到 了一些经验规律。为了解释这些规律,深人了解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人们常常 利用想像、类比、抽象推理等手段,建立了理想化的模型,略去非本质的次要因 素,使问题简单化,从而也易于找出基本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逐步予 以修正,使之可用于实际系统。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行之有效。历史上,如对原 子结构的认识、量子力学的建立、对溶液(也包括电解质溶液)的认识等,无不得 力于模型的建立。在化学过程中,对一些非常复杂的系统,也常常使用模型的方 法,这种方法也称为模型拟合(model fitting.),使尚未十分清楚的问题简单化。 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模型可表述为: (1)气体是大量分子的集合体。相对于分子与分子间的距离以及整个容器 的体积来说,气体分子本身的体积是很小的,可忽略不计,因此常可以将气体分 子当作质点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