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越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废水处理系统之前,设置均化调节池,用以进行水量的 调节和水质的均化,以保证废水处理的正常进行。此外,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可以在 调节池内中和;短期排出的髙温废水也可通过调节以平衡水温。另外,调节池设置是 否合理,对后需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基建投资、运转费用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废水处理设施中调节作用的目的是 (1)提供对有机物负荷的缓冲能力,防止生物处理系统负荷的急剧变化; (2)控制pH值,以减小中和作用中化学品的用量; (3)减小对物理化学处理系统的流量波动,使化学品添加速率适合加料设备的定 额 (4)当工厂停产时,仍能对生物处理系统继续输入废水; (5)控制向市政系统的废水排放,以缓解废水负荷分布的变化; (6)防止高浓度有毒物质进入生物处理系统。 均化池类型 均化是用以尽量减少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和水质波动的过程。其构筑物为均化池 亦称调节池。调节池的形式和容量的大小,随废水排放的类型、特征和后续污水处理 系统对调节、均和要求的不同而异。 主要起均化水量作用的均化池,称为水量均化池,简称均量池;主要起均化水质 作用的均化池,称为水质均化池,简称均质池。 般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沉淀池也可起均量或均质的作用,实际上沉淀池的作用 主要是分离固体,既不能均量,均质的作用也很小,且无保证。 (一)均量池 常用的均量池实际是一座变水位的贮水池,来水为重力流出水由泵抽。池中最高 水位不高于来水管的设计水位,水深一般2m左右,最低水位为死水位。见图3-1 图3-2为本法的一种变化—旁通贮留方式。贮留池移到泵后的旁通线上,泵房 主泵按平均流量配置,多余的水量用辅助泵抽入贮池,在来水量低于平均流量时再回 流入泵房集水井。这种作法适用于例如工厂两班生产而污水处理厂24h运行的情况。 优点是贮留池不受来水管髙程限制,一般为半地上式,施工和维护排渣均较方便;缺 点是贮留池水量需两次抽升,多耗了能源
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10 越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废水处理系统之前,设置均化调节池,用以进行水量的 调节和水质的均化,以保证废水处理的正常进行。此外,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可以在 调节池内中和;短期排出的高温废水也可通过调节以平衡水温。另外,调节池设置是 否合理,对后需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基建投资、运转费用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废水处理设施中调节作用的目的是: (1)提供对有机物负荷的缓冲能力,防止生物处理系统负荷的急剧变化; (2)控制 pH 值,以减小中和作用中化学品的用量; (3)减小对物理化学处理系统的流量波动,使化学品添加速率适合加料设备的定 额; (4)当工厂停产时,仍能对生物处理系统继续输入废水; (5)控制向市政系统的废水排放,以缓解废水负荷分布的变化; (6)防止高浓度有毒物质进入生物处理系统。 均化池类型 均化是用以尽量减少污水处理厂进水水量和水质波动的过程。其构筑物为均化池, 亦称调节池。调节池的形式和容量的大小,随废水排放的类型、特征和后续污水处理 系统对调节、均和要求的不同而异。 主要起均化水量作用的均化池,称为水量均化池,简称均量池;主要起均化水质 作用的均化池,称为水质均化池,简称均质池。 一般常有一种误解,认为沉淀池也可起均量或均质的作用,实际上沉淀池的作用 主要是分离固体,既不能均量,均质的作用也很小,且无保证。 (一)均量池 常用的均量池实际是一座变水位的贮水池,来水为重力流出水由泵抽。池中最高 水位不高于来水管的设计水位,水深一般 2m 左右,最低水位为死水位。见图 3-1。 图 3-2 为本法的一种变化——旁通贮留方式。贮留池移到泵后的旁通线上,泵房 主泵按平均流量配置,多余的水量用辅助泵抽入贮池,在来水量低于平均流量时再回 流入泵房集水井。这种作法适用于例如工厂两班生产而污水处理厂 24h 运行的情况。 优点是贮留池不受来水管高程限制,一般为半地上式,施工和维护排渣均较方便;缺 点是贮留池水量需两次抽升,多耗了能源
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桨水集水井 泵房 去处理 均量池 通线 最高水位 出水 贮留池 ↓死水位 图3-1均量池 图3-2旁通贮留方式 (二)均质池 最常见的一种均质池可称异程式均质池,为常水位,重力流。与沉淀池主要不同 之处在于沉淀池水流每一质点流程都相同;而均质池中水流每一质点的流程则由短到 长,都不相同,再结合进出水槽的配合布置,使前后时程的水得以相互混合,取得随 机均质的效果。根据试验和工程实验,其效果是肯定的。这种均质池设在泵前、泵后 均可。但应注意,这种池只能均质,不能均量。 由于均质的机理有很大的随机性。故均质池的设计关键在于从构造上使周期内先 后到达的废水,有机会充分混合。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池型 1.同心圆平面布置方式 见图3-3。 2.矩形平面布置方式 异程混合 进水 4 见图3-4。 图3-3同心圆平面布置均质池 图3-4矩形平面布置均质池
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11 图 3-1 均量池 图 3-2 旁通贮留方式 (二)均质池 最常见的一种均质池可称异程式均质池,为常水位,重力流。与沉淀池主要不同 之处在于沉淀池水流每一质点流程都相同;而均质池中水流每一质点的流程则由短到 长,都不相同,再结合进出水槽的配合布置,使前后时程的水得以相互混合,取得随 机均质的效果。根据试验和工程实验,其效果是肯定的。这种均质池设在泵前、泵后 均可。但应注意,这种池只能均质,不能均量。 由于均质的机理有很大的随机性。故均质池的设计关键在于从构造上使周期内先 后到达的废水,有机会充分混合。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池型。 1. 同心圆平面布置方式 见图 3-3。 2. 矩形平面布置方式 见图 3-4。 图 3-3 同心圆平面布置均质池 图 3-4 矩形平面布置均质池
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3.方形平面布置方式 见图3-5。 以上均质池均有大量隔板,在水质清时,虽能保证均质作用,但当废水含杂质多 时有维护问题,故隔板底宜距池底保持一定距离。根据试验及实践,在正方形及其他 形式较小规模均质池中,隔板可以取消,而仍有明显均质效果。 4.结合沉淀池的沿程进水式 我国近年也有将沉淀池与均质池相结合的作法,见图3-6。在这种池中,均质作 用主要靠池沿的沿程进水,使同时进池的污水转变为前后出水,达到与不同时序的污 水混合的目的。池中设泥斗及刮泥机,与一般沉淀池相同。根据运行实测结果看,均 质效果也相当好 进水 图3-5方形平面布置均质池 图3-6均质沉淀结合式 5.回流式 将均质池部分出水,用适当低扬程提升机械提升[图3-7(a)],或用池后泵抽部 分压力水[当泵的能力较大,有富余能力时,见图3-7(b)回流至均质池端,重新沿程 分配进水,可使均质效果提高
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12 3. 方形平面布置方式 见图 3-5。 以上均质池均有大量隔板,在水质清时,虽能保证均质作用,但当废水含杂质多 时有维护问题,故隔板底宜距池底保持一定距离。根据试验及实践,在正方形及其他 形式较小规模均质池中,隔板可以取消,而仍有明显均质效果。 4. 结合沉淀池的沿程进水式 我国近年也有将沉淀池与均质池相结合的作法,见图 3-6。在这种池中,均质作 用主要靠池沿的沿程进水,使同时进池的污水转变为前后出水,达到与不同时序的污 水混合的目的。池中设泥斗及刮泥机,与一般沉淀池相同。根据运行实测结果看,均 质效果也相当好。 图 3-5 方形平面布置均质池 图 3-6 均质沉淀结合式 5. 回流式 将均质池部分出水,用适当低扬程提升机械提升[图 3-7(a)],或用池后泵抽部 分压力水[当泵的能力较大,有富余能力时,见图 3-7(b)]回流至均质池端,重新沿程 分配进水,可使均质效果提高
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分压力水回 泵 出水去处理 图3-7回流式均质池 (三)均化池(均量、均质) 均化池既能均量,又能均质,在池中设置搅拦装置,出水泵的流量用仪表控制。 池前须设置格栅、沉砂池,以及(或)磨碎机,以去除砂砾及其他杂质。池后可接二 级或三级处理。具体作法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1线内设置 池内在流程线内,见图3-8 泵站 流量计控制 代格册或磨碎机 一、二圾处理 沉砂池}一均化池 污泥处理回流水 图3-8线内设置均化池 2线外设置 池设在旁通线上,见图3-9。线内设置的均量、均质效果最好,线外设置使泵抽 水量大为减少,但均质效果降低。 流量计及 控制仪表 原污水 格栅或破碎机}沉砂池下溢流井 二级处理 出水 旁通线 污泥处理回流水 均化池 流量计 控制 图3-9线外设置均化池 (四)间歇式均化池(均量、均质)
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13 图 3-7 回流式均质池 (三)均化池(均量、均质) 均化池既能均量,又能均质,在池中设置搅拦装置,出水泵的流量用仪表控制。 池前须设置格栅、沉砂池,以及(或)磨碎机,以去除砂砾及其他杂质。池后可接二 级或三级处理。具体作法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1.线内设置 池内在流程线内,见图 3-8。 图 3-8 线内设置均化池 2.线外设置 池设在旁通线上,见图 3-9。线内设置的均量、均质效果最好,线外设置使泵抽 水量大为减少,但均质效果降低。 图 3-9 线外设置均化池 (四)间歇式均化池(均量、均质)
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当水量规模较小时,可以设间歇贮水、间歇运行的均化池,池可分二或三格,交 替使用。池中设搅拌装置。池的总容量可根据具体情况,按一至二个周期设置。 第三章沉淀和气浮 第一节沉淀 沉淀就是利用重力沉降将比水重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操作。沉淀是废水处理 用途最广泛的单元操作之 沉淀池 沉淀池按在废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主要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一)初次沉淀池 城市污水中既含有分散颗粒又含有絮凝性颗粒。设计初次沉淀池的容量时,有效 容积是表面负荷(过流率)和沉淀时间的函数。由于大多数沉淀池的池深为3m左右, 虽然停留时间通常作为设计时的指标,但表面负荷也是一个有用的标志。 用于生物处理前的沉淀池常采用2h的沉淀时间。当只采用初次沉淀处理时,常选 用3h。我国对于前者常采用1~1.5h,对于后一种情况则为15~5h (二)二次沉淀池 从生物滤池和曝气池带至二次沉淀池中的悬浮固体通常具有良好的凝聚性,因此 竖流式沉淀池特别适宜。但它因有容量小、造价髙、施工较困难等缺点,故国外使用 也不广泛。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是辐流式沉淀池。表3-1列出对不同污水量的活性污 泥法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根据处理方法和污水流量,可按此表选择堰负荷的最大 值,以减少进入出水堰的水流速度。通常,在池壁内把出水堰建成两侧有堰的排水槽 近年来国外已较广泛采用。我国天津纪庄子处理厂的辐流式沉淀池也是这种形式
污水处理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14 当水量规模较小时,可以设间歇贮水、间歇运行的均化池,池可分二或三格,交 替使用。池中设搅拌装置。池的总容量可根据具体情况,按一至二个周期设置。 第三章 沉淀和气浮 第一节 沉淀 沉淀就是利用重力沉降将比水重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操作。沉淀是废水处理 用途最广泛的单元操作之一。 一、沉淀池 沉淀池按在废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主要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一)初次沉淀池 城市污水中既含有分散颗粒又含有絮凝性颗粒。设计初次沉淀池的容量时,有效 容积是表面负荷(过流率)和沉淀时间的函数。由于大多数沉淀池的池深为 3m 左右, 虽然停留时间通常作为设计时的指标,但表面负荷也是一个有用的标志。 用于生物处理前的沉淀池常采用 2h 的沉淀时间。当只采用初次沉淀处理时,常选 用 3h。我国对于前者常采用 1~1.5h,对于后一种情况则为 1.5~5h. (二)二次沉淀池 从生物滤池和曝气池带至二次沉淀池中的悬浮固体通常具有良好的凝聚性,因此 竖流式沉淀池特别适宜。但它因有容量小、造价高、施工较困难等缺点,故国外使用 也不广泛。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是辐流式沉淀池。表 3-1 列出对不同污水量的活性污 泥法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根据处理方法和污水流量,可按此表选择堰负荷的最大 值,以减少进入出水堰的水流速度。通常,在池壁内把出水堰建成两侧有堰的排水槽。 近年来国外已较广泛采用。我国天津纪庄子处理厂的辐流式沉淀池也是这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