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人接触、交谈,也有过不少有趣的朋友。 虽然,他们谁也不能告诉我,中国究竞是个什 么样的国家,但从他们那里,我却非常真切地 感到了点什么。这些感觉是那么深刻、鲜明, 它对我的影响,恐怕超出了你的想像。所以, 在这封信里,我希望能把这些直觉式的印象整 理、归纳,变成你可以理解的东西,否则,对 我下面要跟你谈的一切,你可能会觉得突兀, 难以接受了。 怎么描述好呢?总之,这是个奇特的国家, 既古老,又年轻;既保守,又激进。这一面是 颓废的享乐之风和卑琐的利己主义,那一面却 新波 是昂扬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理想主义。中国人 惯以冷静的理智态度处事,讲求实效,但从未 人信札 根除不切实际的空幻乃至荒唐的念头。他们注 重高度一元化的秩序,同时却容忍了巨大的混 乱。在这里,你处处可以见到旧传统的痕迹, 但又时时能够感觉到新生命的活力。矛盾无所 不有。在大都市街头拥挤的人群里,在市民们 和善的微笑后面,在西北部农民沉默的神情下, 在学术沙龙热烈的论辩之中,只要你注意观察, 2 都会看到它,感觉到它。这就是今天的中国。 你可以叫她做古老的新国家,也可以称之为年
轻的老国家。不管怎么说,她就是这样一个奇 特的国家,在这里,死去的总要纠缠住活着的, 活着的从未能摆脱掉死去的。 我这种说法,想必不至使你完全不知所云。 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固有的传统,没有 传统,文明便不可能延续、成长。对我们来说, 没有亚里士多德,没有托马斯·阿奎那,便没有 康德和黑格尔;没有罗马法,便没有《拿破仑 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现实原是在传统的怀 抱中成长起来的。你当然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中 国,不过,有两个问题你必须注意。第一,中 国文化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它的特点是向后看。 中国历代统治者和读书人(在中国历史上,这 第 两种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都服膺于孔、孟的 磬 学说。而孔、孟等人又是以更早的圣贤为楷模 的。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早在孔、 孟之前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大体形成了,孔、 孟不过是把更早的历史实践提高到理论的层次, 把它系统化、哲学化罢了。中华文明,上下五 千年,它的许多重要传统一脉相承,似无根本 的改变。而且,它具有很强的韧性,善于吸收, 3 实则是同化各种异己的文化因素。这种特点恐 怕正是近代中国人视传统文化为历史包袱的内
在原因。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不少问题。 第二,至少到近代以后,传统之于中国人,与 传统对我们,有着很不相同的意义。这是因为, 两种传统的历史命运完全不同,它在生活中的 地位和表现也很不相同。在我们那里,对传统 的继承和吸收是成功的,比如个人主义和法律 观,都是从过去承受下来的,它们已经完全融 人到现今的生活里去,几乎是不露痕迹的。除 了作学术研究,我们便很少想到把传统与现实 分开来看。中国人则不然。近代中国文化充满 了矛盾,他们有许多传统不适应世界的变化。 他们不能不借鉴我们的文化,但又很难把它们 额 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他们试图抛弃一些旧传统, 实际上却做不到。经历着这样一种矛盾的中国 人,对于文化传统的感情是复杂的,态度是敏 感的。这个问题我在下面还要提到。 对一个地道的欧洲人来说,不但中国的过 去是个谜,现在的中国人也有不易理解的一面。 为了认识和理解他们,我作了很大的努力,经 历了思想和感情的转变,当我觉得比较能理解 他们的时候,我发现,我也颇有些中国化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提出上面两个问题请你注意 的原因
现下的中国有两个词颇为流行:一个是 “文化”,一个是“传统”。可是他们所说的“文 化”是一个非常含混的概念。我经常听到人们 起劲地谈论“文化”,末了,却不知所指的究竟 是什么。老实说,我对这种探讨的效果是频感 怀疑的。中国人一向是聪明的,但他们思考问 题的方式我们却不大习惯。他们似乎不喜欢分 析和描述事物,却偏爱形容词,并且经常用来 作直观式的概括,因此是很难把握的。据说, 中国古典式文学批评论著都是如此。据一位文 学方面的行家朋友说,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 从未有过西方式的文学理论书。因为严格说来,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论著是只有品味而无理论 第 的,从这里,可以见出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他 轄 们长于综合,短于分析;注重整体,忽略部分; 博大而不精深,含混而欠精确。惟一的例外大 概是考据学。这种学问在清代极盛,它固然除 去了空疏,但似乎也并未从中总结出一套精确 的术语、概念,更没有一种能够普遍适用的推 理方法或理论框架。所以,运用含混的概念做 直观式概括的作法直到今天还很流行,对于这 5 种学术研究的方式,有人戏称为“朦胧诗”,看 来是有道理的。总之,这是中国的一项“传
统”,一些传统的批判者似乎也未摆脱这种思维 定势的影响。现在-一般人谈论“文化”便是如 此。 “传统”这个词也同样含混,但与“文化” 一词不同。大家谈论文化,尽管理解各有不同, 却都肯定文化的重要,认为有必要把它说清楚。 至于“传统”,人们在提到它时,大多含有某种 判断,带有几分好恶,似乎这“传统”要么是 敌人,要么是朋友,二者必居其一。人们常常 为之发生争论。这些争论,不仅是概念上的, 也是感情上的。这也难怪。传统之于中国人, 并非死了的过去,而是活着的现在。人们天天 新 可以触摸到它,感觉到它。或褒或贬,或扬或 抑,只是因为观察者的立场和涉足领域有所不 同而已。它的存在,它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影 响,则是确凿无疑的。 说到传统,就不能不提历史。不懂得传统, 你就没法正确认识中国,而不清楚她的历史, 你就弄不懂传统。传统并不就是历史,它只是 历史地形成的。如果把它看成是浓缩了的历史, 6 活着的历史,也许更恰当一些。中国的历史确 实让人着迷,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揭开的 谜。它没有欧几里德几何学,但有许多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