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因此也很难为人们所信 仰。如果不改变这种传统,我 不知道中国人如何去实现法 治。 28 第三封信 从中国人对我们偏重法律 的批评中,我看到了他们的文 化偏见;而他们谈论和运用法 律的方式也常常让我感到迷惑 .透过迷雾,我看到一个古 老的影子,从青铜时代的废 墟,向我走来。 44 第四封信 常听人谈及中国古代“行 新波斯人信札 政法”,其实,那不过是一些 有关国家机构和官僚组织的典 章,与今人所谓行政法根本不 同。它既不以“政府守法”为 原则,也不以保障公民权利为 宗旨。说到底,它只是古代中 国人治、吏治的产物。我宁愿 把它们叫做“官法”,而从 “官法”向行政法的转变,就 是从传统进入现代的过程。 66 第五封信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愈 是深入,便愈能觉出它的独特
性。你也许会惊奇地发现。一
在我们看来,中国传统社 会的法律似乎并不以保护个人 权利为其基本原则,甚至,中 国文化里也没有明确的“权 利”观念。他们的“义务”乃 是出于国家权力而非生于权 利,法律的作用,就在使人履 行甘义水过劲生体延体云
理论之中.。我确信,没有 这样一番探寻,就不能揭开谜 底。 181 第十一封信 “桔生准南则为桔,桔生 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 土异也”。移自西域的中国现 代法制,情形正复如此。究应 弃绝异域之花木,还是改造本 地之水土,人们必须对此作出 判断和选择。.中国法律之 未来,端系于此。 200 作者小传 目 录 5
第一封信 一个来自巴黎的年轻人,向朋友 谈起他对中国的一般印象:中国,“你 可以叫她做古老的新国家,也可以名 之为年轻的老国家。在这里,死去的 第 总要纠缠住活着的,活着的从未能摆 脱掉死去的。.我现在才开始明白, 为什么中国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 表现出如此持久和执着的热情。” 亲爱的比尔: 来到中国快一年了,可当你问起我对中国 1 的印象时,又感到有些茫然。 这一年中间,我到过许多地方,同各式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