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滨湖区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命题人:高峰(河埒中学市教学能手)杨亚平(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市学科带头人) 审题人:杨亚平(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市学科带头人)施列彬(南湖中学) 陆文苑(东绛实验学校学科组长区教学新秀) 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课文默写,并填写相应的作者或篇名。(10分) ,儿女共沾巾。(王勃《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⑦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⑧更喜岷山千里雪, (毛泽东《七律长征》) 2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焦zhuo( tui )唐故弄xuan( )虚千锤百lian()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社会,揭露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 老父亲退休后,学习、游玩、锻炼,他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C.王莹在同学们心中德高望重,毫无悬念地当选为班长。 D.不要为自己树立高深莫测的目标,更不要陷入自怨自艾、自责自苦的泥潭 4.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 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A.子敬素好琴琴:弹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径:径直 C.弦既不调调:调试 D.因恸绝良久恸:极度悲哀,痛哭 5.阅读名著节选,回答问题。(3分) 他已经长大成人,也更加强壮了。他已经在灾难和痛苦中成长起来了。给沉重的子弹
无锡市滨湖区 2016-2017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 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命题人:高峰(河埒中学 市教学能手) 杨亚平(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市学科带头人) 审题人:杨亚平(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市学科带头人) 施列彬(南湖中学) 陆文苑(东绛实验学校学科组长 区教学新秀) 一、积累与运用(23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并填写相应的作者或篇名。(10 分) ① ,儿女共沾巾。(王勃《 》) ②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 ④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⑤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⑦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⑧更喜岷山千里雪, 。(毛泽东《七律 长征》) 2 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焦zhuó( ) tuí( )唐 故弄xuán( )虚 千锤百liàn(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社会,揭露..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 B.老父亲退休后,学习、游玩、锻炼,他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C.王莹在同学们心中德高望重 ....,毫无悬念地当选为班长。 D.不要为自己树立高深莫测 ....的目标,更不要陷入自怨自艾、自责自苦的泥潭。 4.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 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A.子敬素好琴. 琴:弹琴 B. 便径.入坐灵床上 径:径直 C.弦既不调. 调:调试 D. 因恸.绝良久 恸:极度悲哀,痛哭 5.阅读名著节选,回答问题。(3 分) 他已经长大成人,也更加强壮了。他已经在灾难和痛苦中成长起来了。给沉重的子弹
带磨得出血的皮肤已经长好,步枪的皮带磨出来的那块厚厚的硬茧子却退不掉了 这一年他经历了许多可怕的事情。他和几千个同他一样的战士们在一起,大家都衣不 蔽体,但是为建立本阶级的政权而斗争的意志却像烈火一样永不熄灭。他走遍了乌克兰,只 有两次离开过这革命的风暴。第一次是他大腿上受了伤,第二次是在严寒的一九二O年的二 月染上了发高烧的伤寒 选段中的“他”是《 》(填书名)中的主人公 (填人 名),选文体现了他 的性格。 阅读与赏析(37分) (一)(12分) 金壶丹书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 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 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 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②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③鳋(sao):鱼腥味。④闾(1):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泛指人聚居处 6.下列句中的“以”与“何以亡也”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最为相似的一项是(2分) A.以丛草为林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岁以大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乃发视之 ②如若言 ③则恶其鳋也 ④晏子对曰:“不然。”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9.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道理。(2分) (二)(4分) 初见嵩山
带磨得出血的皮肤已经长好,步枪的皮带磨出来的那块厚厚的硬茧子却退不掉了。 这一年他经历了许多可怕的事情。他和几千个同他一样的战士们在一起,大家都衣不 蔽体,但是为建立本阶级的政权而斗争的意志却像烈火一样永不熄灭。他走遍了乌克兰,只 有两次离开过这革命的风暴。第一次是他大腿上受了伤,第二次是在严寒的一九二〇年的二 月染上了发高烧的伤寒。 选段中的“他”是《 》(填书名)中的主人公 (填人 名),选文体现了他 的性格。 二、阅读与赏析(37 分) (一)(12 分) 金壶丹书 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 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 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 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④;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②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③鳋(sāo):鱼腥味。 ④闾(lǘ):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泛指人聚居处。 6. 下列句中的“以”与“何以亡也”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最为相似的一项是(2 分) A.以.丛草为林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岁以.大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①乃发.视之 ②如若.言 ③则恶.其鳋也 ④晏子对曰:“不然.。” 8.翻译下列句子。(4 分)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9.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道理。(2 分) (二)(4 分) 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0.“豁”字表现了作者初见嵩山时什么样的心情?(1分) 11.“数峰清瘦出云来”中“清瘦”一词妙在何处?(3分) (三)(10分) 怯懦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 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 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 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 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 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 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 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 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 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打在同宿舍同 学的手机上,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 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 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那位同学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她感到那视 线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 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张 耒①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0.“豁”字表现了作者初见嵩山时什么样的心情?(1 分) 11.“数峰清瘦出云来”中“清瘦”一词妙在何处?(3 分) (三)(10 分) 怯懦 安宁 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 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 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 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 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 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 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 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 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 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打在同宿舍同 学的手机上,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 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 秒了, 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那位同学诧异地看了她一眼。她感到那视 线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 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 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 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 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 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 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 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 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 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 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 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 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 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 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 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怯懦的人… 12.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2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发展(宿舍) 高潮(礼堂) 13.试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4分) 14.小说结尾说“她与父亲,都是怯懦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女二人各自“怯懦” 的具体表现和深层原因。(4分)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 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 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 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 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 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 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 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 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 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 于哗哗地流下来。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 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 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 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 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⑩她与父亲,都是怯懦的人…… 12.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2 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北京) 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 发展(宿舍) ① 高潮(礼堂) ② 13.试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4 分) 14.小说结尾说“她与父亲,都是怯懦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女二人各自“怯懦” 的具体表现和深层原因。(4 分)
(四)(11分 瓦 马浩 ①行走乡村,我对房上瓦极有兴趣。瓦会说话,与阳光、雨水、风霜,与长在瓦棱的花 草。只要你用心聆听,就能听到,它们之间关于岁月的话题 ②水乡屋顶的瓦,一般都是青瓦;北方平原上的呢,多是灰瓦。青瓦婉约,灰瓦豪放, 不经意间,南北方的性格、习俗便在屋瓦的细节中流露了出来 ③当然,我所说的是目前所见的情景。其实,南北方在使用青瓦上,似乎并无如我这般 拟想的差别。记忆里,村庄里有零星的青瓦小屋,瓦为泥土烧制,天青色,状若弯月,有种 言不出的阴柔之美。屋脊多有小瓦组成铜钱状图案,青瓦仰面为沟槽,覆面为瓦棱,凸凹有 致,如书写屋面的诗行。岁月的风尘积淀在瓦缝隙间。不知是风抑或鸟雀带来的草籽,草的 家族便在此扎根发芽,一代又一代,故事在秋风里摇曳着。 ④昔日,我们村就有窑场,烧过青砖、烧过青瓦,村里却没有几处青瓦堂舍。“满朝朱 紫贵,不是养蚕人。”我总觉得青瓦的诞生向来都不是为布衣百姓,过去在乡村,只有有钱 的乡绅才能盖起瓦屋,百姓都是黄十和泥筑墙,麦草、稻草、茅草作瓦,柴扉为户,家有老 外加一头驴,一头猪,一群鸡,一只看家的黑狗,炊烟袅袅,鸡犬声声,烟火的小日子 就在四季中不急不慢地行走着。他们烧制着青瓦,心底或许从来都不曾想过留作自用。 ⑤自我有记忆始,村里的窑场就废了,窑早已坍塌,荒草萋萋,取而代之的是生产队的 瓦房”一一制作灰瓦的作坊。“瓦房”就在我家的大门前边,从“瓦房”后窗就能看到制 瓦师傅们制作灰瓦,多用水泥制成,四四方方,大大咧咧 ⑥瓦房的门前有口带着水车的水井,几口大水池子,制作好的灰瓦放在水池里,等待水 泥慢慢地凝固。水池里的水就是水车抽上来的井水,夏日,推水车玩耍,摇摇晃晃地行走在 水池间池壁上,有趣刺激,以为乐。看师傅制瓦,也是件好玩的事。儿时经常泡在“瓦房” 里,对于制瓦的程序,早已了然于心了,可始终没有机会实践。 ⑦灰瓦似乎天生就没有嫌贫爱富的意识。乡村,普遍使用灰瓦建房,起始是半草半瓦的 屋顶,墙依旧是土坯墙。而后,出现了腰里穷,民间的语言就是丰富多彩,不服也不行,何 谓“腰里穷”?瓦顶,青石砌基,青砖筑就的山墙,只是四面屋墙是泥坯的,故称“腰里穷” “腰里穷”亦不过是过渡阶段,随之而来的就是青三间了。青三间,墙全部是青砖砌的了, 青砖灰瓦,青砖墙院,大门楼前出后攒,一派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就落成了。院中,若架上 架葡萄,全家在葡萄架下晩餐,令人神往
(四)(11 分) 瓦 马浩 ①行走乡村,我对房上瓦极有兴趣。瓦会说话,与阳光、雨水、风霜,与长在瓦棱的花 草。只要你用心聆听,就能听到,它们之间关于岁月的话题。 ②水乡屋顶的瓦,一般都是青瓦;北方平原上的呢,多是灰瓦。青瓦婉约,灰瓦豪放, 不经意间,南北方的性格、习俗便在屋瓦的细节中流露了出来。 ③当然,我所说的是目前所见的情景。其实,南北方在使用青瓦上,似乎并无如我这般 拟想的差别。记忆里,村庄里有零星的青瓦小屋,瓦为泥土烧制,天青色,状若弯月,有种 言不出的阴柔之美。屋脊多有小瓦组成铜钱状图案,青瓦仰面为沟槽,覆面为瓦棱,凸凹有 致,如书写屋面的诗行。岁月的风尘积淀在瓦缝隙间。不知是风抑或鸟雀带来的草籽,草的 家族便在此扎根发芽,一代又一代,故事在秋风里摇曳着。 ④昔日,我们村就有窑场,烧过青砖、烧过青瓦,村里却没有几处青瓦堂舍。“满朝朱 紫贵,不是养蚕人。”我总觉得青瓦的诞生向来都不是为布衣百姓,过去在乡村,只有有钱 的乡绅才能盖起瓦屋,百姓都是黄土和泥筑墙,麦草、稻草、茅草作瓦,柴扉为户,家有老 小,外加一头驴,一头猪,一群鸡,一只看家的黑狗,炊烟袅袅,鸡犬声声,烟火的小日子 就在四季中不急不慢地行走着。他们烧制着青瓦,心底或许从来都不曾想过留作自用。 ⑤自我有记忆始,村里的窑场就废了,窑早已坍塌,荒草萋萋,取而代之的是生产队的 “瓦房”——制作灰瓦的作坊。“瓦房”就在我家的大门前边,从“瓦房”后窗就能看到制 瓦师傅们制作灰瓦,多用水泥制成,四四方方,大大咧咧。 ⑥瓦房的门前有口带着水车的水井,几口大水池子,制作好的灰瓦放在水池里,等待水 泥慢慢地凝固。水池里的水就是水车抽上来的井水,夏日,推水车玩耍,摇摇晃晃地行走在 水池间池壁上,有趣刺激,以为乐。看师傅制瓦,也是件好玩的事。儿时经常泡在“瓦房” 里,对于制瓦的程序,早已了然于心了,可始终没有机会实践。 ⑦灰瓦似乎天生就没有嫌贫爱富的意识。乡村,普遍使用灰瓦建房,起始是半草半瓦的 屋顶,墙依旧是土坯墙。而后,出现了腰里穷,民间的语言就是丰富多彩,不服也不行,何 谓“腰里穷”?瓦顶,青石砌基,青砖筑就的山墙,只是四面屋墙是泥坯的,故称“腰里穷”。 “腰里穷”亦不过是过渡阶段,随之而来的就是青三间了。青三间,墙全部是青砖砌的了, 青砖灰瓦,青砖墙院,大门楼前出后攒,一派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就落成了。院中,若架上 一架葡萄,全家在葡萄架下晚餐,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