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河颂 文本解读 、整体感知 《黄河颂》是大型合唱歌曲《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为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冼星海说过:“《黄河颂》是用‘颂’的 方法写的。”所谓“颂”,在中国古代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据《文心雕龙》的解释:“颂者, 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容告神明谓之颂”,“颂主告神”。可见“颂”这种体裁 是以庄严、隆重的形式,颂天子之德和赫赫武威的,是唱给神听的。然而,《黄河颂》颂的 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发扬蹈厉的 伟大民族精神 本诗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 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 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 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 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她的榜样,像她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有一段朗诵词(见思考与讨论二),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 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 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这部分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 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 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 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一一“从昆仑山下奔 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 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分为四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 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 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她学习的誓言。 由此,全歌词的内容,自然形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意境的壮阔 热情和深沉确立了基调。这是一个登临于高山之巅的时代歌手的形象,“他代表着祖国英勇 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她的榜样,像她一样伟大坚强”。这一段中,诗人以大全景 式的画面描绘了黄河的雄姿。一个领字“望”,有俯瞰之势,挺拔而辽阔。诗人不是静止地 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奔向”“掀起”“结成” “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美景象作了宏大的 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来源:学|科网ZXXK] 进入第二部分,首句皆为“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词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 首先第二小节,承接了前一段内容,又领起下文,并推进一步,由前一段的赞叹激起感 诗人一往深情,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 第二人称“你”的出现,更添亲近自然之感。从内涵上看,更是进入底蕴,揭示了黄河的伟 大所在。一切理语皆情语。这些词句昭示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 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强不屈的,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 黄河,母亲之河,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第三小节,诗人于热烈的赞颂中,实现了对黄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这里,由黄河的雄姿
三 黄河颂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黄河颂》是大型合唱歌曲《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为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冼星海说过:“《黄河颂》是用‘颂’的 方法写的。”所谓“颂”,在中国古代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据《文心雕龙》的解释:“颂者, 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容告神明谓之颂”,“颂主告神”。可见“颂”这种体裁, 是以庄严、隆重的形式,颂天子之德和赫赫武威的,是唱给神听的。然而,《黄河颂》颂的 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发扬蹈厉的 伟大民族精神。 本诗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 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 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 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 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她的榜样,像她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有一段朗诵词(见思考与讨论二),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 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带悲壮,在伴奏中可以 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这部分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 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 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 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 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接着,开始 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分为四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 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 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她学习的誓言。 由此,全歌词的内容,自然形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意境的壮阔 热情和深沉确立了基调。这是一个登临于高山之巅的时代歌手的形象,“他代表着祖国英勇 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她的榜样,像她一样伟大坚强”。这一段中,诗人以大全景 式的画面描绘了黄河的雄姿。一个领字“望”,有俯瞰之势,挺拔而辽阔。诗人不是静止地 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奔向”“掀起”“结成” “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美景象作了宏大的 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来源:学|科|网 Z|X|X|K] 进入第二部分,首句皆为“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词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 首先第二小节,承接了前一段内容,又领起下文,并推进一步,由前一段的赞叹激起感叹。 诗人一往深情,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 第二人称“你”的出现,更添亲近自然之感。从内涵上看,更是进入底蕴,揭示了黄河的伟 大所在。一切理语皆情语。这些词句昭示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 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强不屈的,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 黄河,母亲之河,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第三小节,诗人于热烈的赞颂中,实现了对黄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这里,由黄河的雄姿
追溯祖国的文化,由景物的铺写,进入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艺术构思向前发展了,词调笔锋 也发生了转折。这正体现了歌词艺术的流贯和变化两大特性。流贯使主题单一、纯清:变化, 则使内容丰富、生动。 第四小节,“啊!黄河”的赞语第三次出现,是歌手心潮的激烈迸发。从作用上看,将写景、 抒情和议论结合,形成和谐、工巧但又纵横有力的结构美。歌词照应第一段的总写全景,再 现了黄河的雄姿,同时,化实为虚,使母亲之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这是无限深 情的臂膀,这是无限温暖的胸怀,与前段“摇篮”的比喻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増强 最后第三部分,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禁不住以呼喊的方式,表达出 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的信念。黄河巨人的形象,以其豪壮的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 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颂歌。 《黄河颂》这篇作品的成功,正在于它深刻表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高涨的抗日情 绪,表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强烈的时代精神 《黄河颂》的艺术力量,也来自于诗人所选择和创造的表现形式。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 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练的文言词语,造 成语言的丰富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 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 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诗人向来重视音响效果和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在诗集《五 月花》后记中,诗人曾说:“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 要的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黄河颂》的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 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尤其独特的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由声母相同 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双 声如贯珠,取其宛转。”“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 现能力。本诗中,诸如澎湃、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 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诗人还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 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 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 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二、问题探究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应注意,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 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第二问引 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 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 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 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 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
追溯祖国的文化,由景物的铺写,进入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艺术构思向前发展了,词调笔锋 也发生了转折。这正体现了歌词艺术的流贯和变化两大特性。流贯使主题单一、纯清;变化, 则使内容丰富、生动。 第四小节,“啊!黄河”的赞语第三次出现,是歌手心潮的激烈迸发。从作用上看,将写景、 抒情和议论结合,形成和谐、工巧但又纵横有力的结构美。歌词照应第一段的总写全景,再 现了黄河的雄姿,同时,化实为虚,使母亲之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这是无限深 情的臂膀,这是无限温暖的胸怀,与前段“摇篮”的比喻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 最后第三部分,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 的激励下达到顶点,禁不住以呼喊的方式,表达出 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的信念。黄河巨人的形象,以其豪壮的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 忍不拔、勇 往直前的颂歌。 《黄河颂》这篇作品的成功,正在于它深刻表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高涨的抗日情 绪,表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强烈的时代精神。 《黄河 颂》的艺术力量,也来自于诗人所选择和创造的表现形式。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 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练的文言词语,造 成语言的丰富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 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 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诗人向来重视音响效果和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在诗集《五 月花》后记中,诗人曾说:“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 要的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黄河颂》的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 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尤其独特的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由声母相同 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 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双 声如贯珠,取其宛转。”“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 现能力。本诗中,诸如澎湃、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 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诗人还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 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 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 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 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二、问题探究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应注意,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 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第二问引 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 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 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 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 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
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 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 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诗人赞颂黄河,实际是赞颂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那么,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 们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在引领学生硏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体会诗歌意象的选择。 理解一: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气势,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 执著、无私奉献的韧性精神的写照吗? 理解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母亲河,她承载中华民族兴衰的千年历史,所以黄河 最能代表民族精神。 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理解,不必强求一致,但(理解一)更贴近文本,更体现诗歌的特征。 思考与讨论 冼星海说:“《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 坚强。是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颂”的对象当然 是黄河,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颂”黄河吗?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 创作的目的 参考答案:诗人是在由衷地赞美黄河,颂她古老而澎湃的雄姿,颂她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 而这正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从而激发广大中 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 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二、大合唱的歌曲前常常有一段朗诵词。《黄河颂》的朗诵词是这样的: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朗诵词与歌曲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校搞合唱活动时,你能为班级的节目写一段朗诵词吗?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一是完整地了解《黄河颂》的内容、结构,二是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相 结合,在实践中掌握朗诵词的作用与写法 参考答案:从内容看,这段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 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般朗诵词是歌曲引子,内容往往是歌曲的背景、目的。有时在歌曲联唱中,朗诵词还起到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朗诵词举例 艺术节,革命歌曲联唱朗诵词 1.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在那里,生活着亿万勤劳朴素的炎黄子孙,数千年的 人类文明史中,有着他们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到了近代,满清王 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这个古老的民族衰落了,西方列强用军舰和枪炮,打开了我们中国
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 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 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诗人赞颂黄河,实际是赞颂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那么,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 们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在引领学生研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体会诗歌意象的选择。 理解一: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气势,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 执著、无私奉献的韧性精神的写照吗? 理解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母亲河,她承载中华民族兴衰的千年历史,所以黄 河 最能代表民族精神。 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理解,不必强求一致,但(理解一)更贴近文本,更体现诗歌的特征。 思考与讨论 一、冼星海说:“《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 坚强。是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颂”的对象当然 是黄河,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颂”黄河吗?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 创作的目的。 参考答案:诗人是在由衷地赞美黄河,颂她古老而澎湃的雄姿,颂她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 而这正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从而激发广大中 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 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黄河 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二、大合唱的歌曲前常常有一段朗诵词。《黄河颂》的朗诵词是这样的: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朗诵词与歌曲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校搞合唱活动时,你能为班级的节目写一段朗诵词吗?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一是完整地了解《黄河颂》的内容、结构,二是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相 结合,在实践中掌握朗诵词的作用与写法。 参考答案:从内容看,这段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 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一般朗诵词是歌曲引子,内容往往是歌曲的背景、目的。有时在歌曲联唱中,朗诵词还起到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朗诵词举例: 艺术节,革命歌曲联唱朗诵词。 1.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在那里,生活着亿万勤劳朴素的炎黄子孙,数千年的 人类文明史中,有着他们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到了近代,满清王 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这个古老的民族衰落了,西方列强用军舰和枪炮,打开了我们中国
的门户。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31年,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军的铁蹄,又践踏在中华的大地。炎黄子孙,再一次遭受战火的蹂躏。听,长 白山在哭泣;听,黄河水在悲吟 接《黄水谣》 2.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骨气的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他们不甘心永远被欺负,他们 不愿做亡国奴,他们动员起来,他们联合起来,他们用血和肉,筑成了新的长城。在城市, 在乡村,在平原,在山区,在湖泊,在丛林,到处都有我们的游击战士,到处都是我们杀敌 的好战场。 接《游击队之歌》 3残酷的战争,野蛮的屠杀,并没有吓倒抗日的战士:经济的封锁,物质的短缺,并没有摧 垮解放区的军民,他们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拿起锄头, 开荒种地:他们摇起纺车,纺纱织布。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将荒山野岭不毛之地 的南泥湾,建设成富饶美丽的陕北好江南 接《南泥 4经历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传来了一个个胜利的捷报。革命军民,团结奋斗,把穷凶极恶 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接着,革命军民又经历了一场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把封建反动 势力彻底消灭,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搬走,迎来了一个光明的新天地 为什么古老的中国,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八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 能够挺直腰杆站起来?因为,我们有了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她像一盏指路的明灯, 给中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 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屈辱;新中国的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 的希望。工人们开动机器当家做主,战士们手握钢枪保卫边疆,青年们意气风发争挑重担 孩子们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听,在那希望的田野上,传来了嘹亮的歌声,那是一群劳动妇女 在歌唱她们幸福的新生活。 接《在希望的田野上》 6在1979年,有一位老人,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大地,中国,应该为人 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需要更加大步地向前迈进。于是,老人的大手一挥,古老的中国 又迎来了一个春天。于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就像有一根神奇的魔杖,中 国在发生着巨变:就像有一支神奇的画笔,中国变得越来越美丽年轻。20年后的今天,我 们仍在讲述着那春天的故事:20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加怀念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 接《春天的故事》 7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尽管彼此之间有过纷争,但他们始终生活在一起。中国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是,在过去,有7个儿子,被帝国主义列强抢去了。祖国解放了,祖 国强大了,离开了母亲的游子,也该回到母亲的怀抱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 澳门也回归祖国。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在东海之上,祖国的宝岛台湾,还与大陆分离, 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都盼望着统一的一天。听那鼓浪屿之波,正倾诉着两岸同胞的相思之 接《鼓浪屿之波》 8.20世纪过去了,21世纪到来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也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有人说,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必盲目自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21世纪,中国必将取 得更大的成就,中国人民必将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唱着东方红,让我们讲着春天
的门户。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31 年,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军的铁蹄,又践踏在中华的大地。炎黄子孙,再一次遭受战火的蹂躏。听,长 白山在哭泣;听,黄河水在悲吟。 接《黄水谣》 2.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骨气的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他们不甘心永远被欺负,他们 不愿做亡国奴,他们动员起来,他们联合起来,他们用血和肉,筑成了新的长城。在城市, 在乡村,在平原,在山区,在湖泊,在丛林,到处都有我们的游击战士,到处都是我们杀敌 的好战场。 接《游击队之歌》 3.残酷的战争,野蛮的屠杀,并没有吓倒抗日的战士;经济的封锁,物质的短缺,并没有摧 垮解放区的军民,他们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拿起锄头, 开荒种地;他们摇起纺车,纺纱织布。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将荒山野岭不毛之地 的南泥湾,建设成富饶美丽的陕北好江南。 接《南泥湾》 4.经历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传来了一个个胜利的捷报。革命军民,团结奋斗,把穷凶极恶 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 国,接着,革命军民又经历了一场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把封建反动 势力彻底消灭,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搬走,迎来了一个光明的新天地。 为什么古老的中国,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八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 能够挺直腰杆站起来?因为,我们有了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她像一盏指路的明灯, 给中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 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屈辱;新中国的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 的希望。工人们开动机器当家做主,战士们手握钢枪保卫边疆,青年们意气风发争挑重担, 孩子们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听,在那希望的田野上,传来了嘹亮的歌声,那是一群劳动妇女 在歌唱她们幸福的新生活。 接《在希望的田野上》 6.在 1979 年,有一位老人,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大地,中国,应该为人 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需要更加大步地向前迈进。于是,老人的大手一挥,古老的中国 又迎来了一个春天。于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就像有一根神奇的魔杖,中 国在发生着巨变;就像有一支神奇的画笔,中国变得越来越美丽年轻。20 年后的今天,我 们仍在讲述着那春天的故事;20 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加怀念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 接《春天的故事》 7.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尽管彼此之间有过纷争,但他们始终生活在一起。中国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是,在过去,有 7 个儿子,被帝国主义列强抢去了。祖国解放了,祖 国强大了,离开了母亲的游子,也该回到母亲的怀抱了。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 年, 澳门也回归祖国。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在东海之上,祖国的宝岛台湾,还与大陆分离, 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都盼望着统一的一天。听那鼓浪屿之波,正倾诉着两岸同胞的相思之 苦。 接《鼓浪屿之波》 8. 20 世纪过去了,21 世纪到来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也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有人说,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必盲目自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 21 世纪,中国必将取 得更大的成就,中国人民必将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唱着东方红,让我们讲着春天
的故事,让我们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我们的未来,必将灿烂辉煌 接《走进新时代》 教学建议 当代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面对黄河内心激荡翻腾的情绪,很难把握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 情。所以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 课文的关键。 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介绍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尤其是冼星海因被 感动而与诗人合作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事例,从而激发强化学生本有的朴素的爱国感情。 二、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 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三、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朗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提升朗读。 四、在教学中把握题目中的“颂”,作者思路,以及几个关键语句即可 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 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 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 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 学》主编 关于《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 共分八个乐章。依次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 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2.《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抗日战争初期,1938年10月30日,武汉沦陷后不几天,我们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简称抗 演三队,1941年后改名抗敌戏剧宣传队第二队,简称剧宣二队)全体,奉周恩来同志、郭 沫若同志派遣,在光未然同志率领下,从陕西宜川的壶口下游,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南吕 梁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从宜川到黄河东岸,光未然一直和我们大家在一起,共同徒步翻山越岭,共同观赏黄河壮景 共同渡河,共同聆听“黄河船夫号子”。虽然大家都会有所感受,但光未然以他诗人的气质、 广博的文学修养、多年的革命锻炼,感受自是比我们深远、宽广,站得也高。 这次渡河给我们留下了终生不能磨灭的印象。正是今天这一次渡河和稍后领略壶口瀑布及黄 河边行军中饱览的众多壮景,激起诗人的创作冲动。他获得了灵感,开始孕育以黄河为题的 大型作品。小型的已难以容纳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后来《黄 河船夫曲》被词作者安排为《黄河大合唱》开头的第一首歌曲,它自然地成为大合唱的序 歌 从山西灵石县的永和关,西渡黄河,路经陕北延长县,一路跋涉,终于到达我们向往已久的 革命圣地—一延安。离城还有一段路,队伍已经沸腾:我们这一群年轻人,有的高喊“到家 喽”,有的欢呼“回家喽”。到延安学习,这是我们当时每个人的心愿!一路上,我们放开嗓 门儿,高唱《国际歌》!光未然同志在山西汾西县昋镇的一次归途中,不慎坠马,左臂骨折, 再次渡过黄河,行程700里,他被直接送往边区和平医院治疗。他躺在担架上,不断构思创
的故事,让我们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我们的未来,必将灿烂辉煌! 接《走进新时代》 教学建议 当代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面对黄河内心激荡翻腾的情绪,很难把握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 情。所以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 课文的关键。 一、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介绍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尤其是冼星海因被 感动而与诗人合作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的事例,从而激发强化学生本有的朴素的爱国感情。 二、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 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三、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朗读中理解, 在理解中提升朗读。 四、在教学中把握题目中的“颂”,作者思路,以及几个关键语句即可。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 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 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 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 年 8 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 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 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 学》主编。 二、关于《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 共分八个乐章。依次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 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2.《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抗日战争初期,1938 年 10 月 30 日,武汉沦陷后不几天,我们抗敌演剧队第三队(简称抗 演三队,1941 年后改名抗敌戏剧宣传队第二队,简称剧宣二队)全体,奉周恩来同志、郭 沫若同志派遣,在光未然同志率领下, 从陕西宜川的壶口下游,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南吕 梁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 从宜川到黄河东岸,光未然一直和我们大家在一起,共同徒步翻山越岭,共同观赏黄河壮景, 共同渡河,共同聆听“黄河船夫号子”。虽然大家都会有所感受,但光未然以他诗人的气质、 广博的文学修养、多年的革命锻炼,感受自是比我们深远、宽广,站得也高。 这次渡河给我们留下了终生不能磨灭的印象。正是今天这一次渡河和稍后领略壶口瀑布及黄 河边行军中饱览的众多壮景,激起诗人的创作冲动。他获得了灵感,开始孕育以黄河为题的 大型作品。小型的已难以容纳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我想,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后来《黄 河船夫曲》被词作者安排为《黄河大合唱》开头的第一首歌曲,它自然地成为大合唱的序 歌。…… 从山西灵石县的永和关,西渡黄河,路经陕北延长县,一路跋涉,终于到达我们向往已久的 革命圣地——延安。离城还有一段路,队伍已经沸腾;我们这一群年轻人,有的高喊“到家 喽”,有的欢呼“回家喽”。到延安学习,这是我们当时每个人的心愿!一路上,我们放开嗓 门儿,高唱《国际歌》!光未然同志在山西汾西县香镇的一次归途中,不慎坠马,左臂骨折, 再次渡过黄河,行程 700 里,他被直接送往边区和平医院治疗。他躺在担架上,不断构思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