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内力计算要点(1) (1)求内力的方法:截面法即用假想的截面将拟求杆件载断,此时截面上暴露出内力,利用 平衡条件可求出其内 (2)正确选取隔离体和绘制受力图,建立平衡方程求约束力、杆件内 3)绘制梁的内力图的步骤 建立坐标系Ⅹ:X以向右为正,Q以向上为正,M以向下为正;写出剪力、弯矩与Ⅹ之间 的关系式即剪力、弯矩方程;根据方程作图 (4)由荷载和内力间的微分关系快遠地绘制梁的内力图的步骤 第一步:绘制弯矩图的步骤 分段:在有集中力作用点、集中力偶作用点、分布荷载起、终点、支座处分段 定点:由内力计算法则计算控制截面的弯矩值 联线:由内力图特点及叠加法绘弯矩图,即:当杆上无荷载作用时,用直线直接相联 两端点的弯矩值;当杆上有荷载作用时,先用虚线相联两端点的弯矩值,然后叠加相应简 支梁在杆上荷载作用时的弯矩图 第二步:由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
8.2 内力计算要点(1) ( 1 ) 求 内 力 的 方 法 : 截 面 法 即 用 假 想 的 截 面 将 拟 求 杆 件 截 断 , 此 时 截 面 上 暴 露 出 内 力 , 利 用 平衡条件可求出其内力。 ( 2 ) 正确选取隔离体和绘制受力图,建立平衡方程求约束力、杆件内力。 ( 3 ) 绘制梁的内力图的步骤 建立坐标系 X : X 以 向 右 为 正 , Q 以向上为正, M 以向下为正;写出剪力、弯矩与 X 之 间 的关系式即剪力、弯矩方程;根据方程作图。 ( 4 ) 由荷载和内力间的微分关系快速地绘制梁的内力图的步骤 第一步:绘制弯矩图的步骤 分段:在有集中力作用点、集中力偶作用点、分布荷载起、终点、支座处分段。 定点:由内力计算法则计算控制截面 的弯矩值。 联线:由内力图特点及叠加法绘弯矩图,即:当杆上无荷载作用时,用直线直接相联 两端点的弯矩值;当杆上有荷载作用时,先用虚线相联两端点的弯矩值,然后叠加相应简 支梁在杆上荷载作用时的弯矩图。 第二步 :由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
8.2内力计算要点(2) (5)绘刚架内力图的步骤:先绘弯矩图(分段、定点、联线)-同梁,然后由弯矩图 根据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最后由剪力图根据刚结点平衡绘制轴力图。 三较拱支座反力及内力计算公式 =0-泅 (7)桁架内力计算的方法:结点法、截面法及联合应用 结点法时所截断的未知力杆不应多于两根,用截面法时所截断的未知力杆不应多 于三根;列力矩方程或投影方程时应合理选择投影轴和矩心的位置,力求一个方 程求解一个未知量,避免求解联立方程组;若所选截面截断的杆件数多于三根, 则应满足两个条件,即除了拟求的一个未知力外,其他各未知力都汇交于一点或 都相互平行。根据计算需要,还可选择闭合截面。计算之前先判断零杆以简化计 算。对简单桁架,内力计算次序与组成次序相反;对联合桁架,应先计算连接杆 的内力,再计算其他杆的内力
8.2 内力计算要点(2) ( 5 ) 绘刚架内力图的步骤 : 先绘弯矩图 ( 分 段 、 定 点 、 联 线 ) — 同 梁 , 然 后 由 弯 矩 图 根据微分关系绘制剪力图,最后由剪力图根据刚结点平衡绘制轴力图。 ( 6 ) 三铰拱支座反力及内力计算公式 0 0 0 = = = sin φ cos φ cos φ sin φ 0 0 0 = − − = − = − ( 7 ) 桁架内力计算的方法:结点法、截面法及联合应用 结 点 法 时 所 截 断 的 未 知 力 杆 不 应 多 于 两 根 , 用 截 面 法 时 所 截 断 的 未 知 力 杆 不 应 多 于三根;列力矩方程或投影方程时应合理选择投影轴和矩心的位置,力求一个方 程求解一 个 未 知 量 , 避 免 求 解 联 立 方 程 组 ; 若 所 选 截 面 截 断 的 杆 件 数 多 于 三 根 , 则应满足两个条件,即除了拟求的一个未知力外,其他各未知力都汇交于一点或 都相互平行。根据计算需要,还可选择闭合截面。计算之前先判断零杆以简化计 算。对简单桁架,内力计算次序与组成次序相反;对联合桁架,应先计算连接杆 的内力,再计算其他杆的内力
83举例 8-1求图1多跨静定梁的Ⅱ图、Q图 (1)作Ⅱ图:先作34杆后作23杆再作12(2)作Q图:据Ⅱ图作Q图 500500 司■■ ↓4↓44444↓4 2.50 1.00 ■■国 5.00
8.3 举例 例 8 - 1 求 图 1 多跨静定梁的 M 图 、 Q 图 。 解 ( 1 ) 作 M 图:先作 3 4 杆后作 2 3 杆再作 1 2 ( 2 ) 作 Q 图:据 M 图 作 Q 图 图 1 M 图 Q 图
2试作图2静定刚架的内力图。已知:DC杆的均布荷载为30KN/M,AD杆的集中荷载 10KN,各杆长度均为2米
例 8 - 2 试作图 2 静定刚架的内力图。已知: D C 杆的均布荷载为 30KN/M , A D 杆 的 集 中 荷 载 为 10KN ,各杆长度均为 2 米 。 30 10 A B D C 2.00 2.00 2.00 图 2
(1)先求出B支座的支反力为10KN,据此可作 出M图(例8-2) 100 200 M图(KN·m
(1)先求出 B支座的支反力为10KN,据此可作 出M图 (例8-2) M 图 ( K N - m ) y x A B -10.00 D C 20.00 20.00 10.00 -0.40